《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论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对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相信今天,读者也能从本书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对工作生活有所帮助。
图书 | 读论语悟修身之要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论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对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相信今天,读者也能从本书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对工作生活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把这些闪耀着儒家智慧的事迹捋取出来,作为《论语》中孔子言论的注脚。这样,就可以在事例中体会孔子的思想,用孔子的思想解释历史的事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思维,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 本书除了《论语》原文、翻译外,最具特色的就是“点评”了。这种三位一体的编排,充分考虑到了一般人的思维程序和规律。“点评”结合事例给你一个孔子思想的系统论述,画龙点睛地给你一个简洁明快的结论,给你一种思考的思路,使你在思考中得到认识的升华。整个流程走下来,对《论语》的掌握也就很深入了。 目录 《论语》简介 导读 学而第一 内外兼修 以孝为本 忠言逆耳 三省吾身 爱民如子 以德为主 忠孝两全 知错能改 慎终追远 为政以德 子承父志 追求和谐 礼义并举 食无求饱 安贫乐道 患不知人 为政第二 位居北辰 思想纯正 以礼治国 循序渐进 无违之孝 关注疾病 尊敬父母 和颜悦色 大智若愚 以行察人 温故知新 君子不器 先行后言 君子小人 且学且思 攻乎异端 知之为知 多闻少言 选贤用能 身为表率 孝即为政 人而有信 损益可知 见义勇为 八佾第三 八佾之舞 天子诸侯 仁而有礼 宁俭勿奢 夷夏之防 祭祀泰山 君子无争 绘事后素 有凭有据 不欲观之 礼治之法 祭神如在 媚奥媚灶 郁郁乎文 谦虚好问 射不主皮 我爱其礼 人不知己 君臣之礼 思而无邪 既往不咎 瑕不掩瑜 乐可知也 子为木铎 尽善尽美 居上而宽 里仁第四 择仁而处 仁者安仁 能爱能恨 立志于仁 致富有道 至仁之境 观过知仁 朝闻夕死 逆境奋发 循义而行 君子怀德 自私招怨 礼让为国 求为可知 一以贯之 君子爱义 见贤思齐 敬而不违 承欢膝下 三年无改 心念父母 言之不出 约则不失 讷言敏行 德必有斜 简而不繁 公治长第五 非其罪也 善识时务 名师高徒 君子之器 仁而不佞 自知之明 隐士心态 不知其仁 举一反三 朽木难雕 无欲则刚 设身处地 实事求是 唯恐有闻 不耻下问 君子之道 久而敬之 山节藻棁 未知其仁 三思后行 愚不可及 知所以裁 不念旧恶 直率坦诚 巧言令色 远大志向 见过自讼 忠信好学 雍也第六 可使南面 居敬行简 不怒不过 君子周急 以与乡党 山川不舍 贵在坚持 可使从政 善为我辞 命中注定 不改其乐 画地为牢 为君子儒 行不由径 居功不傲 难免于世 从善如流 文质彬彬 因直而生 乐知为高 因人而异 敬而远之 山水之爱 齐鲁之变 觚不觚哉 不可罔也 约之以礼 彼此信任 中庸之道 博施济众 述而第七 述而不作 诲人不倦 孔子之忧 子之燕居 孔子之衰 行为准则 未尝无诲 不愤不启 推己及人 日哭不歌 临事而惧 取之有道 慎齐战疾 三月不知 求仁得仁 乐在其中 可以无过 执礼雅言 乐以忘忧 敏以求之 择善而从 精神永存 吾无隐乎 文行忠信 难乎有恒 钓而不纲 多闻多见 与其进也 仁不远也 有过必知 必使反之 躬行君子 为之不厌 子路请祷 崇尚节俭 君子坦荡 威而不猛 泰伯第八 泰伯至德 君子笃亲 如履薄冰 君子道三 问于不能 不可夺也 士要弘毅 孔子之学 愚民思想 好勇疾贫 瑕能掩瑜 不易得也 守死善道 各谋其政 洋洋盈耳 吾不知之 犹恐失之 舜禹巍巍 大哉尧也 舜有五人 吾无间矣 子罕第九 子所罕言 孔子博学 从众从下 子绝者四 前仆后继 多才多艺 不试故艺 叩其两端 凤鸟不至 必作必趋 循循善诱 弄虚作假 我待贾者 何陋之有 各得其所 忠孝两全 逝者如斯 君子好德 功亏一篑 语之不惰 未见其止 秀而不实 后生可畏 知错能改 匹夫之志 不忮不求 岁寒后雕 克服缺点 三种境界 唐棣之华 乡党第十 恰如其分 礼有等差 忠敬之礼 繁文缛节 上揖下授 黄衣狐裘 必有明衣 食不厌精 祭不宿肉 食寝不言 必齐如也 不正不坐 尊老爱幼 朝服而立 拜而送之 拜而受之 人重于马 正席而尝 朝服拖绅 迫不及待 仁至义尽 车马不拜 寝不似尸 变色而作 升车之仪 时哉时哉 先进第十一 吾从先进 桃李天下 不畏强权 闵子之孝 三复白圭 颜回好学 吾不徒行 孔子之悲 子哭之恸 颜渊之葬 焉能事鬼 不得其死 仍旧贯之 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鸣鼓攻之 人孰无过 尺短寸长 践迹入室 察言观行 对症下药 回何敢死 以道事君 何必读书 人各有志 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 使民也义 覆水难收 不忧不惧 敬而无失 明察秋毫 无信不立 文质并举 休养生息 生死之惑 君臣父子 言出必践 必使无讼 奉公守法 成人之美 子帅以正 赏之不窃 君子德风 质直好义 崇德辨惑 举直错枉 待友之道 以文会友 子路第十三 先之劳之 选贤任能 名正言顺 舍本逐末 学以致用 身正令行 兄弟之政 知足常乐 富而教民 任用能人 善人为邦 世而后仁 正己正人 圣人不惑 从善如流 如何执政 把握分寸 法情兼顾 持之以恒 立志成才 选贤举能 要有恒心 同而不和 仁者爱人 因材而用 泰而不骄 刚毅木讷 友以义合 富国强兵 不教而战 宪问第十四 急流勇进 志在四方 为臣之道 德行修养 国计民生 小人不仁 忠义之道 用人之长 客观公允 贫富无怨 各安其位 何谓成人 恰到好处 挟兵自重 谲而不正 见微知著 要看大节 后来居上 用人之妙 大言不惭 不敢不告 犯颜谏诤 君子上达 学者为己 不卑不亢 思不出位 言过其行 为人谦虚 评论别人 患其不能 先觉者贤 高手寂寞 德重于才 以德报德 怨天尤人 螳臂当车 贤者辟世 勇者之路 独善其身 君臣之礼 上行下效 兼济天下 不懈进取 欲速不达 卫灵公第十五 军旅未学 君子固穷 一以贯之 知德者鲜 无为而治 言信行笃 有道无道 知者不失 杀身成仁 先利其器 孔子为邦 人须远虑 举贤任能 薄责于人 遇事善问 言不及义 君子之本 君子之怕 君子之虑 君子求已 群而不党 察言观行 孔子之恕 毁誉有试 史之阙文 巧言乱德 众恶必察 人能弘道 过而能改 空思无益 君子谋道 全面并举 君子大受 民之于仁 当仁不让 贞而不谅 事君敬事 有教无类 不相为谋 辞达而已 相师之道 季氏第十六 萧墙之祸 天下有道 子孙微矣 益损三友 益损三乐 侍有三愆 君子三戒 君子三畏 人分三等 君子九思 隐居求志 无德而称 问一得三 因人而异 阳货第十七 岁不我与 习相远也 下愚不移 前言戏耳 吾为东周 五者为仁 磨而不磷 六言六蔽 诗可多识 面墙而立 礼非玉帛 色厉内荏 乡原坏德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厚古非今 子之所恶 予欲无言 孔子辞之 三年之爱 饱食终日 有勇有义 君子亦恶 小人难养 其终也已 微子第十八 殷有三仁 直道事人 老不能用 三日不朝 来者可追 不可同群 不可废也 不降其志 天下无道 大臣不弃 周有八士 子张第十九 见危致命 执德而弘 异乎所闻 致远恐泥 何谓好学 博学笃志 学以致道 小人之过 君子三变 信用为先 大德小德 君子之道 学优则仕 丧致乎哀 难能成仁 内外兼修 人必亲丧 难能可贵 阳肤为士 恶居下流 君子之过 君无常师 孔子之贤 无得而逾 子不可及 尧曰第二十 尧舜之训 五美四恶 君子三知 试读章节 为政以德 【原文】 子禽问于予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详细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凭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美德求得的。不过夫子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点评】 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我国历史上向来讲究以德闻名,为政以德,用自己的仁德来使周围的人,乃至于国家敬佩自己,进而臣服自己。 周文王广为积善,推行仁政,教化子民,天下诸侯也因为尊敬他的仁德而很多归从了他。后来他用自己的仁德作为旗号,号召诸侯讨伐暴君商纣,经过他和他的儿子武王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而他的主要敌人商纣则恰恰相反,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他的都城朝歌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就是“炮烙”的刑罚。因为他不推行仁政,不能用道德教化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结果在与周朝军队的战斗中,商朝的军队纷纷倒戈,转而帮助周朝军队攻进了都城,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要用美好的品质去打动人,赢得人们的尊敬。这恐怕就是这篇文章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子承父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一个人是否尽孝来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后,则要考察他的行为。父亲死后他依旧长期坚持不改变父亲所制定的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点评】 论语的这一章把前面谈到的“孝”的问题具体化了。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他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他为了完成父亲写一部史书的志愿,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忍辱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颂,就在于它符合孔子所讲的“孝”的标准,当然与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有关系。 追求和谐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一律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如果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但他同时强调和谐要受到“礼”的约束。这里的“和谐”是以礼的等级观念来达到封建等级社会的和谐,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越礼”被认为是对政治制度的破坏,是不被统治者所接受的。 孔子既强调用礼的运用来达到“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了“和”而“和”,要用“礼”来节制它,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可见在封建时代,等级观念是很强的,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才被认为是和谐的。 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讲究公平、公正,是使人民大众能真正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礼义并举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点评】 孔子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这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要坚持诚信,因为信誉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常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就是这个道理。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单一的道德伦理的调节,是缺少制约的,“信用”理论来调节来制衡它,于是才有平衡。这就是儒家的微妙之处。 食无求饱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而完善自己,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了。” 【点评】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梁代彭城人刘绮,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买灯烛照明学习,他就把荻折断,点燃荻作为灯,靠着微弱的光发奋读书。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这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并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刻苦努力,奋发有为。他们不以生活艰苦为苦,相反以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名人。 安贫乐道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点评】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这在我们现代是很有意义的。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奉老师之命出游列国十年,并曾出任鲁、卫等国的丞相。子贡善于做买卖,积累家产上千金。但子贡并非“为富不仁”,他从商致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支持老师孔子的事业。 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富裕是件很光荣的事,我们都希望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我们不能放弃道德追求,保持在贫穷时乐观,富裕后讲求道德和分享,能回报社会。(P7-10) 序言 一、论语在国外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孔子的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这位古代东方哲人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伟大哲学家辈出的国度的公共场所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不仅在德国,在整个欧美地区,孔子也备受推崇。在西方出炉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在治学方面,孔子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即治学是仁信的基础,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给我们以正确的财利观。 在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尊尊和亲亲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在《论语》中有多重含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本书的目的和特点 孔子的思想在西方都受到了尊崇,在他的发源地中国是不是应该受到更好的礼遇呢?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作为封建思想来批判,而不是作为传统文化来弘扬。我们不否认孔子的思想有守旧落后的一面,但孔子的一些智慧即使在现在也还具有生命力。尤其是现在,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不能仅仅跟随西方的文化而改革。我们更多的是要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最大的优势——传统文化的极大丰富——在现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而生涩的文言文也使人们望而却步。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如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让他们在通俗易懂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对这些问题的考量,决定了本书的编排特点。 单纯的说教是晦涩的,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们有一个优势可以利用,那就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儒家文化作为我国占统治思想的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那么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多少实践着儒家思想的事迹?我们就是把这些闪耀着儒家智慧的事迹捋取出来,作为《论语》中孔子言论的注脚。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事例中体会孔子的思想,用孔子的思想解释历史的事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思维,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 本书除了《论语》原文、翻译外,最具特色的就是“点评”了。这种三位一体的编排,充分考虑到了一般人的思维程序和规律。“点评”结合事例给你一个孔子思想的系统论述,画龙点睛地给你一个简洁明快的结论,给你一种思考的思路,使你在思考中得到认识的升华。整个流程走下来,对《论语》的掌握也就很深入了。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使读者满意。也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对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本书真能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功效,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 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 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 ——梁启超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读论语悟修身之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贾广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8387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7-07-01 |
首版时间 | 2007-07-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