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研究系列/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戈尔巴乔夫六年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对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对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做出了理论性的总结。

本书资料收集全面,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对于苏联问题研究者、国际政治研究者、党史和政党问题研究者、党政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序幕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社会对改革的呼唤

一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稳定使苏联的综合国力空前强盛

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社会的衰颓和潜伏的危机

三 苏共领导层的思想僵化和消极因素的增长

第二节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思想和初步措施

一 勃列日涅夫的病逝和安德罗波夫的接班

二 安德罗波夫改革的开端

三 安德罗波夫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在干部组织方面所做的准备

第三节 契尔年科的短暂过渡和戈尔巴乔夫的执政 

一 契尔年科上台时的形势

二 契尔年科思想守旧,但不反对革新试验

三 契尔年科病逝和戈尔巴乔夫接班

第二章 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起航和方向的偏移(1985年3月苏共中央非常全会-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加速战略”的形成和领导班子的组建

一 1985年3月的苏共非常中央全会

二 1985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改革起航的里程碑

三 1985年6月的科技大会的新气象和新期望

四 苏共二十七大的准备和召开

第二节 苏共领导核心的分歧和改革方向的偏移

一 苏共领导核心的分歧和发展

二 苏共1987年1月中央全会的“转折”

三 苏共一月全会后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行和政治气候的变化

四 苏共1987年6月中央全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构想

五 戈尔巴乔夫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

六 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和改革运动的转向

第三节 苏共领导核心内的分歧和斗争

一 改革中的“激进”与“渐进”的分歧和斗争

二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斗争和叶利钦对苏共的反叛

三 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利加乔夫与雅科夫列夫的斗争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的推行和民主派的崛起及夺权(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和民主派的崛起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休克疗法”

二 叶利钦的东山再起和民主派势力的形成

三 民主派反对苏共领导权的斗争和苏共中央实行多党制、总统制的决定

四 民主派的夺权斗争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波罗的海三国及俄联邦取胜

第二节 经济改革受挫和经济形势的恶化

一 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战略

二 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经济改革的构想、问题和效果

三 关于向“可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过渡和争议

四 两种经济改革方案和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

五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 民族冲突和民族分立主义的迅速发展,联盟受到解体威胁

一 改革初期苏共领导忽视民族问题的存在

二 纳一卡州民族纠纷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三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运动

四 在其他地区,民族纠纷冲突亦接连不断

五 这一时期民族冲突及民族分立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四节 苏共党内的分裂和二十八大的结局

一 苏共党内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蜕变

二 苏共领导核心的分裂和戈尔巴乔夫思想的演化

三 三种力量的主张和纲领

四 三个纲领的讨论和斗争

五 俄罗斯共产党的建立和苏共二十八大的预演

六 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结局

第四章 民主派的“残酷”夺权和戈尔巴乔夫政权的溃退(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之后-1991年“8·19”事件前夕)

第一节 戈、叶围绕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的联合和斗争

一 戈、叶在经济改革计划问题上的首次联合

二 两个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的斗争和戈氏的摇摆

三 叶利钦掀起倒阁倒雷风潮和戈尔巴乔夫的犹豫退让

四 调和“不能调和的事”,戈、叶的首次联合破裂

五 俄罗斯民主派联合掀起反苏反共反对十月革命的新高潮

第二节 戈、叶围绕主权和“联盟条约”问题的联合及斗争

一 在俄联邦的推动下全苏爆发“主权战”、“法律战”

二 戈、叶在困境中各有需求,实现“第二次握手”

三 筹签“联盟条约”的矛盾和斗争

四 全苏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斗争和戈、叶联合的再次决裂

第三节 在国内形势剧烈震荡中,叶、戈由对抗再次联合

一 立陶宛危机与叶、戈矛盾的再度激化

二 戈尔巴乔夫对国内斗争的反思和他的“政治中派主义”

三 围绕全民公决的斗争——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联盟国家

四 俄联邦第三次人代会上两种势力的较量和叶利钦权力的巩固与扩大

五 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新困境和再退让,戈、叶实现第三次联合

第四节 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猛烈进攻和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溃退

一 反对庆祝十月革命节,民主派发出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决战的动员令

二 叶利钦竞选俄联邦总统的胜利和权力的再扩张

三 叶利钦再次访美和他的首道“总统令”.

四 苏共中央的最后一次全会,新纲领草案宣告苏共政治死亡.

第五节 苏联社会危机日趋严重,苏共进一步分化、瓦解

一 社会危机更为严重,苏联成为世界反共主义的中心

二 联盟政府对局势逐步失控,苏共的政治影响日益缩小

三 党员思想混乱,退党现象剧增

四 苏共党内由政治思想分歧走向组织上的分裂

第六节 苏共及联盟中央的一些骨干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斗争

一 俄共领导核心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的斗争和受到的破坏

二 三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顽固堡垒”

第五章 民主派的全面掌权和苏共亡党苏联亡国(1991年8月“8·19”事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第一节 “8·19”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 “8·19”事件的爆发中断了戈氏签约计划的进程

二 “8·19”事件引起的国际震动和反响

三 民主派的反击和形势的逆转

四 “8·19”事件的背景、性质和迅速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 “8·19”事件后的反共浪潮和苏共的灭亡

一 戈尔巴乔夫从一个困境走进另一个困境

二 民主派声势大振,反共气氛炽烈

三 解职、逮捕和白色恐怖

四 戈尔巴乔夫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来到“另一个国家” 

五 戈尔巴乔夫的“建议”和苏共的灭亡

第三节“8·19”事件后叶利钦乘机全面夺取联盟的军、政、财权

一 叶利钦乘势全面夺权

二 叶利钦提出“修改边界”,引起四邻的惊恐不安

第四节 “8·19”事件后各共和国离心倾向的加剧和戈氏维护联盟的最后努力

一 “8·19”事件后各共和国离心倾向的增长和戈、叶的不同打算

二 俄、乌等共和国背离中央的活动及与戈氏的周旋

三 戈、叶等共谋解散全苏人民代表大会,权力进一步转向各共和国

第五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走向最后一幕

一 在新形势下戈、叶互有需求,同床异梦

二 叶利钦战略重点的转换

三 叶利钦决心实施“争取实现一国资本主义”的激进政策

四 戈尔巴乔夫陷入“联盟条约”的“死胡同”

五 俄、乌等共和国谋求独立的活动和美国对苏政策的转变

第六节 别洛韦日协议和联盟的末日

一 别洛韦日的三国协议和对它的反应

二 阿拉木图会晤和独联体的确立

三 戈尔巴乔夫的告别演说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灭亡

第六章 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

第一节 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各种看法和分析

一 我国学者的看法和分析

二 两位西方进步学者对苏联剧变的看法

三 原苏联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对苏联剧变的反思和看法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对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看法和反思

一 戈尔巴乔夫对十月革命的看法

二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70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看法

三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六年改革运动的看法和反思

四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剧变的看法及反思

第三节 苏联剧变的原因分析

一 苏联解体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 导致苏联剧变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戈氏领导集团所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三 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错误路线的集中体现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民主主义

四 戈尔巴乔夫的妥协动摇、优柔寡断、脚踏两只船的决策风格,是造成改革运动迅速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五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左派”缺乏独立的纲领和成熟的核心,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对反动派的斗争

六 苏联剧变中的历史因素

七 苏联剧变中的外部因素

第七章 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

一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和领导核心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二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和巩固极为重要

三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自身必须保持本色,真正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四 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五 必须使全民的资产真正为全民所有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

六 谁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精英集团”

七 苏共是如何丧失民心党心而无声息地倒下去的

八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个长期的认识和实践的探索过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研究系列/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2594
开本 16开
页数 6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78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7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51.2
丛书名 研究系列
印张 39.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7
166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