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物理文化与物理学史/世纪高等教育精品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物理文化和物理学史两编。在第一编中定义了物理文化,精选了几位物理学家的语录,对几位重要物理学家及其思想与贡献作了较为详细的专题研究介绍;在第二编中以物理学史料为依据对古代物理学史、经典物理学史和现代物理学史作了较系统论述,中间收录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的若干专门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形成的观点。

序言

引导我在物理学史领域写点东西做点事的原因是个意外事件,可谓“歪打正着”。在大学读书时,我就对物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着迷,并斗胆尝试去解决它们。其中一个是关于量子力学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了一编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编文章,把它投给了(现代物理知识》。这编文章是先回顾历史再探讨问题的。当时该杂志主编吴水清先生给我回信,建议把这编文章写成一编物理学史类文章,而偏偏要删掉该文中叙述我个人观点的那一部分。这编文章发表于1992年第4期《现代物理知识)杂志。

在那之后,陆陆续续地在学校的学报、《物理通报》、《大学物理》、(物理》、《科学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一些与物理学史有关的文章。

有些期刊要求有作者简介,其中一项是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写不行。考虑到自己所写的东西多是关于物理学史的,因此往往写上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但在这样“简介”的时候自己心里并不舒服。因为我清楚,我写的文章,尤其早期的文章,算不上“研究”,目的也不是“研究”。

早些年尤其在北方工作时,年轻气盛,有时不顺眼也不顺耳。个别同事常常莫名其妙地就进入“失重”状态,动辄就飘飘然面对被其煽动得以纯真仰慕的眼光望着他的年轻学生,宣扬自己又填补了什么领域的什么空白。我认为将非常一般的工作作如此夸张会对学生产生很不好的影响。相反,随着我对那些物理大师们了解得越多,就越为他们不同寻常的谦虚、出乎意料的平常心以及热情奖掖后人等等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折服和感动。因此我就将这些高尚行为在教学之中向学生们予以介绍,在文章中予以充分讴歌,以期给学生们一些正确的影响,使他们清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榜样风范。在收录本书中的关于卢瑟福、关于普朗克以及关于玻恩等人的文章中,都有大量这样的文字。这显然与以物理学史为专业研究的工作是大不相同的。

但是渐渐地也就开始尝试着写一点为了解决物理学史或科学史领域问题的文章了。

2002年9月我来到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物理学史专业做高级访问学者,寒假期间(2003年1月)才知道我准备写的这本书已被批准为浙江省高教重点建设教材之一。但在科大期间我除做高访的工作外,还自费听科学史专业硕士生的全部课程,尤其学英语用去了很多时间。2003年7月回单位,又开始比较繁忙的备课教学,关于这本书一直只能是在腹稿中进一步设想其结构和内容,真正开始写作是在2003年暑假。

在科大的两个学期我不仅认真听课,也和那些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一样,既交作业又参加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一次作业(论文)还荣幸地被张秉伦教授制成胶片作为一个“范文”在课堂上予以点评。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系内的学术活动氛围,无论博导、博士还是硕士,大家那种投入的面对面的自由的学术讨论争鸣,曾深深地感染我。我也成了这一活动的积极分子。开始还担心言辞有时过于直接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没想到张先生竟然公开表扬本人“善于发现问题”。

胡化凯先生也肯定本人“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且有强烈的钻研和探索精神。”

先生们的表扬更多的是鼓励,我自己则是的的确确从老先生的严谨、青年教师思想的活跃等诸多方面学到了书本知识以外的很多东西。

如果说多年以来,我还是在一点一点进步的话,与一些人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

前面提到的吴水清先生,在后来的日子里,还曾帮我向黄昆先生了解核实一些宝贵的史实并贈送一些资料。虽彼此书信交往十余载而未能谋面,直到2002年我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才第一次见到了吴先生。

东北师大物理系的刘秉正老前辈,我在该校读书时并未有机会聆听他的课,因此,他也根本不认识我。1996年我因需要而索取其著作,书很快寄未了,先生附信鼓励说:“你在偏远的小学校仍能坚持上进,搞写作和研究,精神实堪学习。”

在高校从事物理实验工作的人一定都知道杨述武教授。他的系列实验教材一直是教育部的首选推荐教材。1984年杨先生曾教我们Basic语言和力学实验,杨先生的严谨风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1996年我准备撰写关于杨先生的文章,征求其意见,他回信说:“我教书五十年,虽也努力工作,但在学术上无大成就,不值得向他人宣扬……但愿你的工作,胜过已往帮助过你的老师。”拜读此信,我感慨万千。

也是因索请资料,我与首都师大的申先甲先生偶有书信往来,申先生不但慷慨赠送了几本他的著作,每次请教问题也都详细认真地修书回复。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阎康年前辈、南京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也都曾百忙之中回函为本人答疑解惑。

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除前面提过的两位先生外,方晓阳先生、吕凌峰先生、张志辉先生、柯资能先生等也都曾经给本人以良多启发。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无由报答这些学者和恩师,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他们以及那些给予我帮助,但由于编幅所限我不能——致谢的热心人一并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和祝福。

再说说这本书。

要做好物理学史的研究,我现在的理解是,既要精通物理,还要熟悉物理学的内史与外史,可以说要通文理、贯中西。

本人一直在向这一目标努力,但总觉得刚刚起步,该学的东西太多。再加上我真正撰写这本书的时间很短,因此这本书肯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担心这种对教材体系和指导思想的改革不会为同行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第二编物理学史部分尽量保持传统物理学史著作原貌。书中的“专题研究”部分纯为抛砖引玉之目的,希望能唤起部分同学的兴趣,并能引导他们按照物理学史研究的基本规范尝试着做一点研究工作。全书如此布局还出于一个考虑,就是对理科尤其物理专业学生而言,可以以第二编为主,适当选择加入第一编的内容;如果是文科学生的素质教育课,则可以以第一编为主而适当节选加入第二编的内容。但是由于以上的顾虑导致以物理文化为宗旨和主线的思想在第二编受到了一定限制,未能贯彻到底,这在作者看来不可谓不是一个遗憾。但事难求全,希望有机会以后再予以进一步完善。希望能听到见过此书的同仁的批评意见,我的电子信箱是:hydhmd@Iliail.china.com

本教材是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之一,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厚宇德

2004年于浙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物理文化与物理学史/世纪高等教育精品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厚宇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78936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4-10-01
首版时间 2004-10-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物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O4-0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59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9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