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宗教知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伊斯兰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沿革、信仰礼仪、教制教派、教义学说、经籍人物和宗教活动场所等知识。让你对伊斯兰教有一个基本了解,即知道了伊斯兰教信什么和怎样信。

目录

总序  吴云贵

前言  秦惠彬

历史沿革

一、伊斯兰教的形成与发展/1

穆罕默德的创教活动/1

伊斯兰教的发展/3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方式/5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路线/6

唐代伊斯兰教/7

五代伊斯兰教/12

宋代伊斯兰教/14

哈拉汗朝(“黑韩”或“黑汗”王朝)伊斯兰教/21

元代伊斯兰教/23

明代伊斯兰教/33

清代伊斯兰教/39

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44

三、20世纪前半期中国伊斯兰教/49

新式学校的创建/49

社团性文化事业的开展/52

伊合瓦尼同门宦之间的斗争/57

“侮教案件”/67

新疆伊斯兰教/70

沦陷区伊斯兰教/84

四、当代中国伊斯兰教/88

   

信仰礼仪

一、基本信仰/117

伊玛尼/117

“六信”/117

“五功”/123

“圣墓朝拜(崇拜)”/130

二、节日习俗/131

“三大节日”/131

姑太节/133

经名/133

饮食禁忌/134

婚仪/135

葬仪/136

服饰/137

割礼/137

经字画/138

清真牌/138

希吉拉历(伊斯兰教历)/138

   

教制教派

一、教制/140

单一教坊制/140

隶属教坊制/140

三掌教制/141

教主制/142

热衣斯制/143

海乙制/143

卡的制/144

乡约制/144

选聘制/146

寺管会/146

二、教派/146

三大教派/147

四大门宦 /150

三、现代社团/154

中国回教俱进会/154

中国回教学会/155

中国回教协会/155

中国回教总联合会 156/

成达师范/156

香港“中国回教协会”/157

台湾“中国回教青年会”/158

教义学说

一、主变论的教义思想/16l

二、亲儒思想/162

“二教同源”说/162

“互补”说/165

三、中国伊斯兰教义学/166

关于宇宙发生论/166

关于“认主学”/168

关于“属性论”/169

关于伦理纲常/170

“一元忠诚”与“二元忠诚”/171

“汉刻它布” /172

  

经籍人物

一、《古兰经》的翻译/180

铁铮本/182

姬觉弥本/183

王文清(静斋)(甲本)/183

王静斋(乙本)/183

王静斋(丙本)/184

刘锦标本/184

杨仲明本/184

时子周本/185

马坚本/185

林松本/186

仝道章本/187

买买提·赛来本/187

二、“汉刻它布”/188

 《正教真诠》/188

 《清真大学》/190

 《希真正答》/190

 《清真指南》/191

 《天方典礼》/194

 《天方性理》/196

 《天方至圣实录》/198

 《五功释义》/200

 《真境昭微》/201

 《四典要会》/201

 《大化总归》/203

 《四篇要道补注便蒙浅说》/204

 《择要注释杂学》/206

 《经学系传谱》/206

 《归真总义》/207

 《真功发微》/208

 《天方三字经》/209

 《清真释疑》/210

 《清真释疑补辑》/211

 《修真蒙引》/212

 《归真要道译义》/213

 《教款捷要》/214

 《天方正学》/215

 《清真教考》/217

 《伊斯兰六书》/218

三、历史人物/219

苏图克·布格拉汗(?~955年) /219

穆萨·阿尔斯兰汗219/

奥布·哈桑·阿里/219

玉素甫·卡迪尔汗/220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221

宛葛素/221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221

秃黑鲁·帖木儿汗/222

黑的儿火者/223

马哈麻汗/223

歪思汗/223

羽奴思汗/223

速檀·阿黑麻汗/224  

速檀·赛德汗/224

满速儿汗/225

玛合图木·阿杂木/225

胡登洲/226

王岱舆/226

常志美/228

“大小和卓”/229

阿帕克和卓/230

舍起灵/231

马守贞/232

马 注/233

刘智/234

祁静一/236

鲜美珍/237

马来迟/238

马福海/239

马明心/240

伊帕尔汗/241

马葆真/242

马复初/243

马化龙/245

阿古柏/245

马联元/248

蓝 煦/248

马安礼/249

王 宽/249

马元章/251

马一龙/252

马启西/253

马邻翼/254

马良骏/255

达浦生/256

虎嵩山/257

哈德成/258

马松亭/258

马以愚/260

庞士谦/261

沙梦弼/261

马腾霭/262

   

宗教活动场所

一、清真寺/263

清真寺的意义/263

清真寺的构成/265

中国清真寺的沿革/271

著名清真寺/272

二、道堂/279

道堂的作用与意义/279

著名道堂/279

三、陵墓(麻札)、拱北/280

著名先贤陵墓(麻札)和拱北/280

其 他

一、经堂教育/287

经堂教育前/287

经堂教育后/289

课本/292

二、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定位/292

附 录

一、近代伊斯兰运动/296

瓦哈比运动/296

伊朗的巴布运动/303

泛伊斯兰运动/312

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323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353

哈桑·班纳和穆斯林兄弟会/353

新泛伊斯兰主义/357

宗教政治化——伊斯兰复兴的归宿 /361

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364

走向21世纪的伊斯兰教/381

试读章节

五代伊斯兰教

唐末,黄河流域战事频仍。五代十国尤为剧烈。东北辽国又经常南下侵扰。中国北部地区的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长江流域以南各国则相对安宁。尽管其统治者大都以贪财、好色、残暴著称,经济仍然比较繁荣。特别是闽、粤地区,由于濒临海疆,实收外贸之利。广州、泉州之繁荣景象甚至盛过昔日之李唐王朝。这个时期,大食同中国北方各国的交往几乎中断;但同南方各国的交往却一直在进行着。这时,在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穆斯林也一直很活跃。五代时期,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重心已由西部转移到南部。而在西境,在哈拉汗王朝,伊斯兰教带着自己的特色,在传播着、在发展着。在这个时期,也仅仅在这个时期,以中国南部为重心的伊斯兰教同在西境发展的伊斯兰教,几乎没有接触,失掉了联系。在唐、五代、两宋时期,在长安、开封等地特别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伊斯兰教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浓重。从当今中国伊斯兰教的全国形势来观察,可以明显地看此,存在着一个信仰阶梯,即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心态存在着由西向东渐次下降的阶梯。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泉州,在晚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都会,有“市井十洲人”之称。五代时,王审知割据泉州,其后人建立闽国。闽亡后,留从效、陈洪进相继统治泉州。王氏家族及留、陈等人都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人称王审知之侄泉州刺史王延彬为“招宝侍郎”。五代时,闽国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商业阶层,史谓“蛮裔商贾”。这其中当然包括久居汉地的唐时称之为“蕃商”或“胡贾”的后代。可以肯定地说,“蛮裔商贾”之中有相当数量的土生穆斯林。在南汉国肯定也有“蛮裔商贾”。

蛮裔商贾这个阶层的出现,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唐代“蕃商胡贾”——五代“蛮裔商贾”,这是中国穆斯林发展史上的两个环节。他同时又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代“蕃商胡贾”,这称谓无疑还带着外夷的味道。而五代“蛮裔商贾”这称谓说明他们已经落籍有年,其身份正在改变之中。如果把唐代看作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播种时期,那么,五代就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发芽的时期。

李殉、李弦、李舜弦是五代时蜀地著名的“土生波斯”,梓州人。李殉、李舜弦兄妹《十国春秋》有传。李殉是个诗词作家还是个药物学家,有《海药本草》一书行世,“多记海外名香奇草”。李时珍《本草纲目》颇多引用。李舜弦为前蜀后主王衍昭仪,同兄殉皆有诗名,且能绘画。《全唐诗》集录李殉诗词五十四首,李舜弦诗三首。《花间集》收李殉词三十七首。李殉所著《琼瑶集》后来亡佚。据王国维说:“南宋之初,蜀中尚有此书,未识佚于何时也。”他认为,《琼瑶集》“当为词人专集之始”。李弦,殉之四弟,人称李四郎,以贩卖香药为业。他为人淡泊,一身仙风道骨,旨宗老庄。可见,李氏兄妹是出自一个洋溢着浓厚汉学气息的穆斯林药业世家了。李氏兄妹的先人是波斯的穆斯林,而他们自己则是来华的第二代,土生的第一代。在短短的五十年左右,这个穆斯林家族的第二代,业已显现出儒化的迹象。那么,他们是否还保留着一定的伊斯兰性格呢?回答是肯定的。当时的好事之人曾称赞说,虽然“李波斯强学文章”,但是“异域从来不乱常”。石处温是五代时蜀中“万州人,本波斯种”,也是个“土生波斯”。仕前后蜀,历任利州司马、宁江军节度副使、万州刺史等职,加检校司空衔。这是中国穆斯林而为官者。P12-14

序言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宗教文化出版社倡议编写的《宗教知识丛书》之一。关于这套《丛书》,其内容开拓、编写体例、读者定位等,倡议者都做了大体上的设想。

本书的撰写主要参考了以下三种著述:《中国伊斯兰教史》(北京、社科版)、《伊斯兰教辞典》(上海辞书版)、《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版)等。

本书的写作提纲及条目是由秦惠彬编制的。沙秋真撰写了“当代中国伊斯兰教”一节中的“社会改革、宗教制度改革”部分。冯今源撰写了“教派”一节中的“新疆地区伊斯兰教派”部分和“中国伊斯兰教义学”一节中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哲学思想”部分。李兴华撰写了“中国伊斯兰教义学”一节中的“对中国哲学史的意义”部分。刘一虹、齐前进撰写了“清真寺”一节中的“清真寺的意义、构成”部分。此外,考虑到教派问题的复杂性,“教派人物”直接引述了《伊斯兰教辞典》和《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的阐释。前者有7条,即“祁静一”、“马来迟”、“马明心”、“马化龙”、“马元章”、“马启西”、“虎嵩山”等。后者有6条,即“马腾霭”(撰者罗万寿)、“马守贞”、“鲜美珍”、“马福海”、“马葆真”、“马一龙”(以上5条撰者为马通)等。特向有关编者、作者表示谢忱。其余部分,均由秦惠彬撰写。附录部分由吴云贵(近代)、肖宪(当代)编写。本书的编稿、定稿工作也是由秦惠彬完成的。

秦惠彬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宗教知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惠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31819
开本 32开
页数 38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6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4
15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