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抗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实录。54篇新华社会记者的战地实录、重要历史事件和抗战英雄谱展示了这个新闻群体的精神和贡献,这些鲜活的文字和照片,使你感受到他们的脉搏和呼吸,也是那些抛撒了鲜血的烈士事迹的生动再现。

目录

序言 田聪明

1931—1936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战争宣言 /3)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6

西安抗日起义蒋介石被扣留 /8

1937年

从军事观点上来观察卢沟桥事 /11

八路军开始第一个大胜利 /12

八路军夜袭阳明堡焚毁敌人飞机廿四架 /13

日寇大举进攻冀察晋边区 /14

1938年

游击生活三个月 克寒 /19

晋南大捷战之始末 克寒 /25

大战火烧山石西民 /31

1939年

河口歼敌记林朗 /39

八路军击毙敌阿部中将 /44

1940年

八路军展开百团精兵大战 /47

彭副总司令谈百团大战的伟大意义 /49

一位民族女英雄 穆欣 /56

1941年

八路军酣战华北各地 /63

敌军工作在晋察冀 普金 /66

新四军苏北大捷 /71

棋盘陀上五壮士 沈重 /73

太平洋战争爆发 /81

1942年

新四军苏南大捷 /87

断桥血战纪实 齐语 /88

神出鬼没敌寇震恐,冀中我用地道战术 /92

左权同志壮烈殉国 /94

我军击毙敌坂本旅团长 /96

华中敌后抗战形势 范长江 /99

东北人民现在究竟在怎样生活着? /101

1943年

冀中宋庄之战周游 /107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缩影 /119

一个连的战斗 羽 山 /123

雁翎队穆青 /126

控诉日本军部的滔天罪行 /131

晋察冀边区地雷战使敌丧胆 /135

战斗英雄吴士正 /137

“老三团”在战斗中 陈冰 /140

1944年

反“扫荡”中的李勇仓夷 /147

陈赓将军畅谈太岳反“扫荡”大胜利 /154

“跟共产党走没有错!” 一农 /157

为保卫国际战友而牺牲的一个班 端木长青 /160

华中敌军战力下降 /163

十八集团军叶参谋长痛斥日寇使用毒气 /165

东江纵队威震港粤 / 167

“我们再也不愿打仗了” /169

湘战的真相 /172

徐广田的“铁道队” 黄虹 /178

四天三夜胜利的战斗 戴金朴 /183

1945年

向敌占区前进的武工队 顾洪 /191

美英中三国政府向日寇发出公告促其立即无条件投降 /197

对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毛泽东同志发表声明 /199

苏联参战两天后 日寇要求投降盟国 /201

延安总部发布命令 /203

百万雄师出动消灭日寇 /204

狂欢之夜 海棱 /205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日寇签字投降 /207

编后记 /208

试读章节

今日在晋西究竟有多少游击队,实无从统计的。记者曾问过很多人,谁都可以告诉一些游击队的故事,但谁都不能知道全部分。因为他们既无固定的居留地,你也无从挨村挨户的去调查。尤其是在二月末西战场变故,晋西受到数次铁蹄践踏以后。一个日本军官曾忧郁地说:“这些游击队,找他们时找不到,不去找他时又来了!”

这些游击队,很多都是自发的,有的是经由群众团体组织起来的,也有由在山西的×军组织起来的。他们常常派出一个或几个机动灵敏、坚毅果敢、有坚强民族意识的下级干部,分散到各处去开展游击战争。这种干部出去,完全是独立工作性质,生活等等一切都由自己解决,只取得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连联系也没有,往往一去数月,杳如黄鹤,突然一天回来,拖来了几百个游击队员,满载着胜利品。要是你在汾西、孝义、汾阳、隰县一带活动,还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游击队,他们的队长是由晋东南晋东北派出来的。

记者在孝义×××附近的一个乡村里,遇到一个游击队长,他是由×××师×××团派出来的一个干部,一个十足农民气质的人物,他拖了×个连,专门在××××一带活动,除了县城以外,附近的乡村几乎没有一处不印上他们的脚迹,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游击队是肖××的。在一盏悠悠的菜花灯光下,他给记者报告了他三个月的游击生活:

我是一月二十六日由汾阳南马庄出发的,这时汾阳尚在我手,上级指定我活动的地区是××迤西,××××××××一带,任务是侦察敌情,破坏交通,扰敌后方,袭击敌运输辎重等,到今天足足三个月了。三个月中间大小与敌共打了十五仗,比较大的有三仗。

第一次战斗是在清源、交城间的高白镇。那天是一月三十日,我带了×连正向高白镇进发,将近镇的时候,就有民众报告说,高白镇住有人数不多的敌军。得到这个消息,大家都立时兴奋起来,因为找他们已经几天了,我们便派出一班人去侦察。侦察回来了,果然敌人数量并不多,恰恰够我们×连人吃得下的。因为高白镇是公路道上的一个要口,他们是被派在镇上维持交通的。

观察一下地形,镇西南五六里有一个高山,很可以隐蔽,我们便象飞鸟投林似的跳上了山岗,同时又继续派便衣队到镇上侦察,把镇内的道路、房屋调查得一清二楚。

黑夜并不会妨碍我们的动作,道路我们很熟悉,我们派人下山,摸呀摸的摸进了镇,慢慢地逼近了铁丝网。倭寇正睡得甜,步哨也没有发觉我们,突然手榴弹、炸弹一齐由我们队员手里飞脱出去,这可以代替炮弹,轰然一声,炸毙了六十几个,当然没有被毙的都惊醒过来了,很快地靠着铁丝网做屏障,跟我们对抗。黑夜中我们看清楚他们,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受不住我们的火力,退到房屋里去固守着,想和我们进行巷战。P19-20

序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党中央耳目喉舌的新华社,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全国人民团结抗日、夺取抗战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经过新华社的宣传,传播到全中国以至国外的。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还先后播发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对时局宣言》、《中共中央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等重要文件和声明。

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始终高举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抗战胜利的旗帜,及时地传播了党中央的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克服困难、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路线、政策和方针;阐明了我党提出的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报道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的英勇牺牲和巨大贡献;反映了延安、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成就;揭露了敌寇的暴行和汉奸、投降派的阴谋活动;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报道了国内民主爱国运动等。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也播发了许多新闻和通讯,介绍了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克服困难的可歌可泣的业绩。同时,新华社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迅速广泛地搜集国内外的重要信息,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新华社的所有这些工作,在当时各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封锁,联系极其不便的情况下,促进了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在党中央的统一集中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的最后胜利而奋斗。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新华社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的重任,创造了新闻史上的许多奇迹,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同志从《红色中华》报、 《新中华报》、延安《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刊上精选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的相关报道,编辑了这本《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抗战》,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抗日战争重大事件的现场纪实,有重要战役的真实笔录,有对日本侵略者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有我抗日武装打击敌人的精彩描绘,有抗日英烈事迹的生动再现……这些,都是新华社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抗日疆场上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不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业绩和不朽精神将永远铭记史册。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抗战》同样纪录了新华社历史上永远难忘的光辉一页。

谨以为序。

                    2005年8月

    (作者为中共新华社党组书记、新华社社长)

后记

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记者作为八路军、新四军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力量,活跃在抗敌斗争的第一线。这一时期,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和各抗日根据地报刊上刊登了大量记录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英勇奋战的典型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雁翎队、铁道游击队等抗日战斗英雄群体,以及爆炸英雄李勇等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的事迹,都是新华社记者出生入死,用鲜血和生命采写的。他们随军转战,发回第一手报道,通过手中的笔传播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唤起和鼓舞民众投身全民抗战的伟大斗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从《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刊上精选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和通讯,编辑了这本《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抗战》。由于容量所限,难以把新华社当年有关抗日战争的报道全部收入,只能选取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消息和通讯。所以,本书不是一部完整的抗日战争记录,只是这场伟大而又艰苦战争一些重要侧面的展示。

因历史的原因,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是同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土地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和抗战初期《新中华报》上刊登的文章,绝大部分没有注明“红中社”和“新华社”的电头。文章编校过程中,我们除对原文明显不通的句子和排印错误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对当时与今天有较大差异的遣词造句亦略作改动。为了标题醒目简洁,我们对部分原标题也作了适当改动。其余,均严格按照原文排印,以保持当年文章的原貌。

我们力求把《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抗战》一书编得更好,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我们水平有限,难免有遗珠之憾。敬希熟悉当年历史的老同志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本书在选编过程中需查阅大量当年的报刊和图片资料,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新华社图书馆和新华社摄影部照片档案馆的大力协助,他们为我们的选编工作提供了一切尽可能的便利条件。此外,新华社社史编写组卫元理、万京华、王天瑞、李爱平、何晏、张加祥、周德元、居伯民、彭毛仲、韩晓峰等同志也参加了此书的部分编校工作。我们在此由衷地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还对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米捷同志及所有关心此书编辑出版的同志表示真诚的感谢!

                  编者

                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抗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1897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不详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