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梨园/中国古代社会百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基本史实出发,并结合一些稗说笔记资料,通过若干个具有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分九大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艺人由来及身份特征、梨园与政治的瓜葛、科班与艺人培养、形形色色的艺人风情、梨园轶事等相关情况与知识,生动地再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梨园风情画。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

梨园,是过去对演艺界的泛称,这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音乐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个独特的活动空间。本书作者从基本史实出发,并结合一些稗说笔记资料,通过若干个具有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分九大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艺人由来及身份特征、梨园与政治的瓜葛、科班与艺人培养、形形色色的艺人风情、梨园轶事等相关情况与知识,生动地再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梨园风情画。本书资料丰富,可读性强,不仅能为一般文史爱好者喜爱,也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参考。

目录

前言/1

一、释“梨园”/3

 1.从一则笑话说起/3

 2.乐府:梨园之前身/6

 3.教坊:梨园的姐妹花/9

 4.南府、升平署和精忠庙/12

 5.梨园与茶园/15

 6.梨园与戏台/18

二、说“优伶”/21

 1.优伶觅踪/21

 2.卑贱者最聪明/24

 3.绿珠岂止“含泪舞”/26

 4.话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28

 5.“千万不要吃唱戏的饭”/30

 6.血缘相连满门亲/32

 7.优伶为何被“隔离”/35

 8.地灵人杰优伶多/38

 9.时势造优伶/40

三、帝王与优伶/43

 1.优旃智谏秦始皇/43

 2.优孟当众骗庄王/46

 3.皇帝屈尊作优伶/49

 4.敢向皇帝打耳光/51

 5.侍官者终究是奴隶/54

 6.与皇帝结成生死交/57

 7.皇帝演戏劝太后/59

 8.“老佛爷”宫中的优伶泪/62

 9.他为皇帝争名位/65

 10.王爷醉心演京戏/67

四、梨园与政治/71

 1.梨园与政治攀上了亲家/71

 2.“只用美人不用兵”/74

 3.“红颜薄命”说飞燕/76

 4.为民代言传美名/79

 5.演戏嘲弄孔夫子/82

 6.奸官恶政现原形/85

 7.巧用智慧讽邪恶/88

 8.翱翔于时代风云中的矫燕/91

 9.查慎行之名缘何而来/93

 10.罢业七日得胜利/96

五、闲话戏班/99

 1.《长恨歌》中说戏班/99

 2.《燕子楼》上话家伎/102

 3.家伎和戏班/105

 4.戏班和家主/108

 5.江湖戏班的“打野呵”/112

 6.技压群芳的阮家班/116

 7.从“市头”到班主/118

 8.戏班与堂会戏/121

 9.挖角:戏班的恶性竞争/124

六、戏德种种/128

 1.艺人以戏德为重/128

 2.位卑品高有傲骨/130

 3.“打铁先得本身硬”/133

 4.“我唱戏/也很荣耀”/136

 5.“我死也要死在戏台上”/139

 6.她为何不嫁梅兰芳/141

 7.义赎戏童乐助人/144

 8.心里装着戏迷/146

 9.德艺双馨的梅巧玲/150

七、学艺生涯/153

 1.人说演员是“伶才”/153

 2.梅花香自苦寒出/155

 3.在“余音绕梁”的背后/158

 4.姐姐被他搞糊涂了/160

 5.冒险智闯“大宅门”/163

 6.参禅打坐为学艺/166

 7.挨打《青风亭》/168 

 8.艺无止境闻过则喜/171

 9.科班学艺须卖身/173

八、戏里戏外/177

 1.且说“看戏的是傻子”/177

 2.话说“演戏的是疯子”/180

 3.“霈”字错写起风波/182

 4.戏中传情/184

 5.舞台抒心志/187

 6.走红“天乐园”/189

 7.《牢狱鸳鸯》动人心/192

 8.“票友”粉墨亦登场/194

九、艺韵·轶事/197

 1.琵琶声声如仙乐/197

 2.名丑彭天锡“串戏”/200

 3.说书泰斗柳敬亭/202

 4.悲剧英雄“汤琵琶”/204

 5.“四海一人谭鑫培”/206

 6.武生泰斗杨小楼/209

 7.“苏丑杨三”之死/212

 8.“皇帝”出游丢了命/213

 9.“石头”痛揍美国兵/216

 10.不谙世事的“汪大头”/218

 11.义演筹款办学校/220

新版后记/223

试读章节

与优伶的血缘性密切相关的还有它的“隔离”性。这里所说的“隔离”性,是指优伶这一群体从总体上说,它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游离于政权的中枢系统之外。这也是中国优伶的显著特点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封建时代的皇家宫廷里,不是也蓄养着许多技艺超群的优伶吗?说他们与中上层社会“隔离”似乎缺乏根据?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

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宫廷中,确实曾蓄养着许多技艺超群的优伶,而且在历代各朝都是如此。然而,除了他们中间的个别人能偶尔向皇帝进言外,绝大部分艺人在政治上都没有发言权。他们与政权中枢及决策者几乎是绝缘的。尤其是那些姿色比较出众的女艺人,在向主子献艺的同时,也常常要被迫献身,在肉体上遭受蹂躏。她们饱尝的人间辛酸和血泪,实在是罄竹难书!古代优伶的进入皇家宫廷,一般都在他们声名传扬之后,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是如此。那些技艺超群的演员只是作为主子的消遣玩物,连人身自由都无法得到保障,哪里还能参与国家的军机大事呢?

《京剧谈往录》中所述“李永泉枉挨竹竿”一事,看来较为典型。这则故事说:清代同治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净角演员李永泉,外号溜子,深谙演戏之道,梨园中人都很钦佩他。一次,他奉诏人宫演戏,专扮曹操,十分卖力,演得相当成功,以为一定可以得到赏识。谁知演出结束后,同治皇帝非但没有赐赏,反而勃然大怒,将他打了四十竹竿子。这一惩罚,搞得李永泉莫名其妙。趁打完后向皇上叩头谢刑之际,他大着胆子询问自己挨打的缘由。同治皇帝回答他说:“我看你还奸不奸?”站在旁边的升平署总管知道了皇帝的心思,也问了一句:“皇上为什么打他?”同治皇帝说:“就为他太奸。”总管鼓足勇气说:“主子打错了,他这是在演戏,装什么人像什么人,不是他奸啊!”同治皇帝一听,也乐了,笑着说:“打错了,打错了!赏他罢。”总管问:“赏他多少?”同治皇帝说:“让他自己说吧!”李永泉说:“一竿子十两银子。”同治皇帝立即答应,赏了他四百两银子。后来,李永泉在彰仪门外,用此银子买了一所房子,几亩地,两只骆驼,成为一个小康之家。从此,他再也不登台演戏了。

仔细探究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皇帝的草菅人命。一个富有才华的艺人,在皇帝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具会说话的玩具而已,不高兴时,就打;高兴时,就赏;随心所欲,任凭主观意志行事,把艺术作贱到如此地步,其间蕴含的酸楚,唯有个中人才能明白。李永泉经此磨难后,也绝了演戏之念,这是对扼杀艺术生命的抗议。

说到古代优伶的被“隔离”,还和我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视演艺为“贱业”,轻视梨园艺人的传统有关。齐如山在《我所认识的梅兰芳》一文中说,他和梅兰芳曾有50年的交情,两人同居一室,共同从事演艺事业有二十多个春秋。他耳闻目睹,潜移默化,熟悉梅兰芳的性情品行。可是,他在两人的长期相处中,对梅兰芳也只是“详细留神,严格审察”而已。在谈到此事的原因时,他说:“吾国社会中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再前不必谈,明清两朝,几百年的风俗,凡是正人君子,都不肯与戏界人往来——尤不敢与唱旦角的熟识,免招物议。所有与戏界往来者,都是纨绔子弟。倘某人与他们稍为亲近,则亲戚本家,便可与某人断绝来往。一直到宣统年间,这种思想还仍然存在,也无怪其然。因为明清两朝的法律,凡唱戏人的子弟,不但不许做官,且三辈不准考秀才。彼时不许考的人,不止唱戏的,还很有几类,如衙役、妓女、剃头师傅等等都不许考。”起先,他和梅兰芳只是认识而无交往。后看了他的演出,给他写信,提出改进的建议。不久,齐如山再去看戏,发现梅兰芳在演出中依照所提建议作了改进,这才由相识一相交而发展到相知,成为挚友。

优伶的“隔离”还与其内部的“类聚”相关。两者殊途同归。由于职业、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等,在优伶群体中也逐渐产生了凝聚力。大家抱成团,不仅可以抵御外部的压迫和欺凌,获得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而且在内部可以相互沟通,切磋艺术,提高表演水准。从优生优育的角度看,这种“类聚”式的“隔离”,似乎还有利于艺术人才的培养。潘光旦先生说:“内群分配的结果,当然是把许多构成伶才的品性逐渐集中起来,使不至于向团体以外消散,有时候因缘凑合,并且可以产生出一两个极有创造能力的戏剧‘天才’来。”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优伶间的通婚,其后代由于遗传等先天的因素,比较容易继承父母的艺术血脉。他(她)们的音容体貌、嗓音以及对艺术的感悟力等,都可能略胜他人一筹。同时,优伶的这种“类聚”和“隔离”,也有利于艺术创作和表演队伍的相对稳定。

诚然,优伶的“隔离”和“血缘”一样,在演奏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乐章时,也带来了若干不和谐的杂音。诸如艺人的孤芳自赏、宗派林立、门户之见,以及脱离劳苦大众等等梨园中的某些消极面,与此亦不无关系。但中国优伶的这些基本特点,充盈着传统文化的琼浆,强烈地体现着历史和理性的选择。

P35-38

序言

人,除了劳动和休息外,还需要娱乐。

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卡拉OK、VCD、DVD,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通过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各种艺术表现来进行的。

而这类艺术活动,都和梨园密切相关。

只要一提起“梨园”,不少人就会想到戏曲,甚至把它和戏曲混为一体,以为梨园即戏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诚然,梨园的兴衰确与戏曲休戚相关。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据现有的资料可知。最初的梨园。是以艺人的演唱和音乐演奏为主的艺术团体,类似于今天的“乐团”。正如“乐团”不等于“剧团”,梨园也有别于戏曲。然而,戏曲的演出,离不开艺人的演唱和音乐演奏,它和梨园又融汇合一。由梨园而想到戏曲,也就顺理成章,含有合理的逻辑成分。由于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除了演员的唱、念、做、打和音乐的演奏外,还离不开服装、道具、灯光的设计,甚至包括场地的选择等等。而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如若离开了文学家的编撰和艺术创造,它又岂非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后人心目中的梨园,又泛指演艺界。为了让今天的读者更全面地窥知我国古代社会的真实世相,本书所云“梨园”,即取其广义而言,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

梨园的创立是在唐代。《唐会要》说:“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文中的“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宫中创立梨园,让那些年轻的艺人学习法曲,也就是当时“音清而通雅”的民间乐曲,以供其享乐。可见,梨园最初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娱乐需要而创立的。但艺术是人民创造的,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绝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后世“说话”艺术的渊源。“说话”如此,音乐、舞蹈……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等诸种艺术活动也不例外。它们都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众所周知,早在梨园创立之前,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各种艺术在我国都已有较大的发展,有的甚至日趋成熟。因此,本书在描述梨园百态时,也把视野适度地移向唐代之前,以期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透视这一社会文化载体,相信读者诸君当会理解。

纵观梨园,在历史的演进中,已成为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不但为我们这个泱泱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精神遗产,而且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艺术家,甚至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也起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一部梨园史,在展示中华文化溢彩画卷的同时,也揭开了昔日艺人们的血泪篇章。正如本书题目所标明的,透过梨园这一“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千姿万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的梨园,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要准确地把握我国古代社会的本质,离开对梨园的探讨,是较难达到的。

顺便说一下,我不会演戏,平常看戏也不多,但因业余的爱好和兴趣所致,对中国古代戏曲及演唱艺木的发展还是有点熟悉的。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给了我这个写作机会,自感压力很重,但想到社会上一些爱好者有这方面的阅读需要,期盼了解我国古代的梨园文化,所以也就斗胆接受了这一挑战。在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前辈和时贤的若干论著,除在文中引用时作了尽可能注明外,在此特再作说明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张兵

草于复旦大学

凉城新村“四树斋”

后记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中,这本小书只不过是一朵很不起眼的小小的浪花而已。承蒙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的厚爱,愿意为它出再版本,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非常高兴的事。在此,我衷心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褚赣生先生。要不是他们对学术发展事业的热忱相助,是不会有这一机会的。

李桂奎君年轻有为,也对梨园文化甚感兴趣。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宏愿,共同编撰一部像样一点的《优伶史》,为此做了相当多的资料准备,并且还编写了篇目大纲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摘要,可惜后来囿于某种原因,而至今未能如愿。现在,他乐意来为此书的再版选图,付出了不少心血,使这本小书增添精彩不少。不过,为使得插图丰富多彩,其中个别插图选自某些公共出版物或有关网站等,尚未来得及和相关的作者和单位取得联系,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且真诚地期盼着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原谅。

趁此机会,改正了原著中的个别错字。尽管如此,书中可能还会有各种缺陷,祈请读者不吝指正。

张兵

2007年8月3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梨园/中国古代社会百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兵//李桂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73654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09.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