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别尔马背日记(1920.7-9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巴别尔马背日记》是对《骑兵军》的一次大揭秘。一部尘封了70年的战地日记,苏波战争最真实、最惨烈的前线速写与图片集粹。它采用了方便阅读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增添了200多个注释,并从400多幅珍贵的老照片中精选出168幅,很多是首次面世。

对中国读者来说,巴别尔是个陌生的名字。他1924年开始发表以“苏联统治时期”的第一骑兵军为主题的短篇小说,1939年4月10日,被控“托洛茨基分子、外国间谍、恐怖分子”,并被屈打成招。巴别尔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海明威、罗曼·罗兰、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师都给予他高度评价。为巴别尔赢得世界赞誉的是《骑兵军》系列小说,被誉为“血腥而绚烂的战争画卷”。同时,《骑兵军》的原素材《巴别尔马背日记》也受到世人瞩目,在国外一版再版。此次是该书首度在国内出版。

内容推荐

1920年6月,列宁决定与入侵乌克兰的波兰军队开战,希望把布尔什维克主义从波兰传到德国,引发欧洲的工农暴动,最终导致世界革命的高潮。26岁的巴别尔化名基里尔·柳托夫,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率的红军第一骑兵军进入波兰。红军开始势如破竹,在波兰长驱直入,直逼华沙,但最后溃不成军,兵败千里。巴别尔在随军征战的间隙,断断续续地记录了他在这场历时仅三个月的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这就是幸存下来的手稿——巴别尔1920年日记。巴别尔的《骑兵军》中的人物和场景,大多能在其中找到原型,很多人物几乎连姓名都未更改。日记中还有《骑兵军》所没有涵盖的大量内容。随着德、法、意、英译本的相继出版,这部日记不但被当做20世纪作家手稿的重大发现,成为研究巴别尔创作和生平的必不可少的资料,而且和《骑兵军》一样,已经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本书共收录珍贵的历史图片168幅。

目录

巴别尔1920年日记

译后记

附录

巴别尔1920年随军作战所经地名表

维斯瓦河上的决斗

 ——决定欧洲命运的华沙会战

致命的句号

 ——以生活为艺术的巴别尔(代跋)

试读章节

6月(7月)①3日 日托米尔②

早晨在火车上③,去领军装和靴子。跟茹科夫、托波尔尼克④一起睡觉,很脏。早晨阳光刺眼,肮脏的车厢。茹科夫瘦高个,托波尔尼克特能吃,编辑部的人一个个都肮脏不堪。

饭盒是借来的,里边的茶很难喝。写家信,往尤格罗斯塔⑤寄包裹,采访波拉克⑥,攻占诺沃格拉德⑦,波兰军队纪律涣散,波兰白军的资料,卷烟纸印的小册子,火柴,以前的(乌克兰的)犹太人,那些政委,愚蠢,凶恶,无能,无才,难以置信。米哈伊洛夫的波兰报纸摘录。

餐车,肥胖的±兵,红涨的脸,灰色的心灵,餐车里又闷又热,粥,晌午,汗水,粗腿的洗衣妇,冷漠的婆娘——切削机床——描写战士和女人,肥胖,困倦。

餐车上的爱情①。

午饭后前往日托米尔。白色的城市,不能说死气沉沉,但已经伤了元气,静悄悄的。寻找波兰文化的遗迹。女人穿着漂亮,白色长统袜。天主教堂。

我在奴西卡旁边的捷捷列夫河里洗澡,糟糕的小河,几个犹太老人在河里洗澡,瘦长的腿上长满灰白的汗毛。犹太青年。女人在捷捷列夫河里洗衣服。三口之家,漂亮的妻子,丈夫抱着孩子。

日托米尔的集市,年迈的鞋匠,颜料,白粉,鞋带。

扰太教会堂,古老的建筑,这一切让我激动不已。

一块钟面玻璃要价一千二百卢布。市场。个儿矮小,喜欢高谈阔论的犹太人。这家铺子难以想象——狄更斯的作品,扫帚和金色的女鞋①。他的哲学——大家都说为真理而战,可是大家都抢劫。但愿有一个体恤百姓的政府。这话说得太精彩了,这个小胡子,我们交谈,一杯茶加三个苹果馅饼——七百五十卢布。老太太挺有意思,很凶,精明,不慌不忙。他们都爱钱如命。描写市场,一筐筐樱桃,小酒店的内部结构。跟一位来借木盆的俄罗斯女人谈话。汗水,难喝的茶,我在深入生活,永别了,死去的人们。

女婿波多尔斯基,一位面容憔悴的知识分子,议论工会,谈在布琼尼②部队当兵的经历,“我当然是俄罗斯人,母亲是犹太人,”“来干什么?”

屠杀日托米尔犹太人的暴行③是波兰人干的,后来当然是哥萨克。

我们的先头部队出现之后,波兰人进城驻扎了三天,大肆蹂躏扰太人,割掉他们的胡子,这是最常见的,把四十五名犹太人集中到市场,再关进屠宰场,折磨他们,割掉他们的舌头,凄厉的喊叫声响彻整个广场。烧毁了六幢房子,我仔细观察卡费得拉尔纳雅①街上科纽霍夫斯基家的房子——当初是谁冒着机枪的扫射在拯救他们——母亲把自己吃奶的孩子从烈火熊熊的窗户里抛给一位看院子的人,那看院子的人被砍死了,一位天主教教士搬了一架梯子靠到后墙,于是他们得以逃生。

星期六②,我们离开岳父去找一位沙迪克③。他的名字我没有听清楚。那景象令我震惊,一眼可以看到濒临死亡和彻底颓废的迹象。沙迪克本人——宽阔的肩膀,瘦骨嶙峋。他儿子是个气质高雅的孩子,穿一件长袍。几个房间虽然俗气,但部很宽敞。一切都中规中矩,他妻子也是个普普通通的扰太人,身材甚至有点类似模特儿。

犹太老人的脸。

在角落里议论物价飞涨。

我颠倒了祈祷词。波多尔斯基纠正我。

煤油灯替代蜡烛。

我感到幸运,宽脸庞,鹰钩鼻,黑色的大胡子中间夹着灰白,我想得很多,再见了,死去的人们。沙迪克的脸,镀镍的长柄眼镜。

“您从哪儿来,年轻人?”

“敖德萨。”  “那边的日子好过吗?”

“还行。”

“可这儿太可怕了。”

简短的谈话。

临走时我心情沉重。

波多尔斯基,脸色苍白而忧郁,他把自己的地址给我,美妙的夜晚。我边走边想,宁静而陌生的街道。康德拉契耶夫和一名皮肤黝黑的扰太女人在一起,可怜的卫戍司令没有得手。

接下来是夜晚,火车,涂得到处都是的共产主义口号(与我在那些犹太老人家里见到的情景适成鲜明对照)。

机器的哐啷声,自己的发电站,自己的报纸,正在放映电影,火车灯火通明,发出隆隆的声响①,大睑盘的士兵在追逐洗衣女工(停留两天)②。P1-6

序言

1939年5月15日,苏联秘密警察逮捕了巴别尔,并没收了他十五个夹子和十一个笔记本的文稿,其中包括两部已经完成的短篇小说集。这些文稿至今下落不明。有人说在纳粹兵临城下时,它们被付之一炬;也有人说,它们还埋在克格勃遗留下来的庞大档案库中,无影无踪。巴别尔的遗孀佩罗什科娃曾说,她愿穷毕生之力在档案库里搜寻巴别尔手稿。

迄今为止,只有一部完整的巴别尔手稿保留下来了。

1927年,在巴别尔的妹妹、妻子和母亲移居国外,他妻子的父亲去世,妻子的母亲也相继移民之后,巴别尔封闭了他们在基辅的家,随后,他把一部手稿留给当地一个朋友保存。她名叫奥乌拉茨卡娅。后来,她又将其交与作家T.O.斯塔克。斯塔克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它,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还给佩罗什科娃。后来,在苏联酝酿巨变的前夜,曾有四家知名杂志拒绝发表它。直到1989年,其片断才得以发表,1990年苏联解体后,佩罗什科娃才在她编辑的两卷本《巴别尔全集》中首次将其公诸于世。

1920年6月,列宁决定与入侵乌克兰的波兰军队开战,希望把布尔什维克主义从波兰传到德国,引发欧洲的工农暴动,最终导致世界革命的高潮。二十六岁的巴别尔化名基里尔·柳托夫,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率的红军第一骑兵军入侵波兰。红军开始势如破竹,在波兰长驱直入,直逼华沙,但最后溃不成军,兵败千里。巴别尔在随军征战的间隙,断断续续地记录下了他在这场历时仅三个月的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这就是那部幸存的手稿——巴别尔1920年的日记。巴别尔的《骑兵军》中的人物和场景,大多能在其中找到原型,很多人物几乎连姓名都未更改。日记中还有《骑兵军》所没有涵盖的大量内容。随着德、法、意、英译本的相继出版,这部日记不但被当做二十世纪作家手稿的重大发现,成为研究巴别尔创作和生平的必不可少的资料,而且和《骑兵军》一样,已经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至今,西方出版界公认此日记的版权属于巴别尔的遗孀和两个女儿。今年,编者王天兵先生与她们顺利协商了在中国出版这部珍贵手稿的有关事宜。九十五岁高龄的佩罗什科娃带病为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巴别尔的长女纳特丽和次女丽迪娅还分别向我们提供了一些罕见的巴别尔的照片。徐振亚先生负责从俄文版翻译日记。同时,我们得到了1995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20年日记》的编者卡洛·爱文思(car01 Avins)女士的鼎力支持,她慨然准许我们采用该书中的注释和其他相关材料。编者王天兵先生根据该书对中译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本书中的注释,除注明编者或译者注外,均来自卡洛·爱文思女士的原注,只是省略了个别过于繁琐的条目。

在为本书收集图片时,我们还得到美国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院图书馆斯拉夫语文献官员Molly Molloy女士,以及文献官员Linda wheeler’女士的耐心的帮助。本书所用图片有很多来自Toby Holtzman先生向该研究院档案馆所捐献的巴别尔主题收藏。该档案馆的工作人员Heather Wagner女士、carol Leadenham女士,以及Cissie Hill女士给予了我们一贯的支持。倪乐雄先生热情地为我们提供了他的有关苏波战争的研究文章。

在此,向那些为出版巴别尔1920年日记中译本做出贡献的人们,谨表衷心的感谢。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5年10月26日

后记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并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记号,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特定的指向和含义,因而十分费解。翻译日记,就需要深入了解作家的经历和思想,要熟悉作家的作品,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正如圈内人士所说,翻译日记往往就像翻译天书那样困难。

王天兵先生邀请我翻译巴别尔的日记,我犹豫良久,不敢贸然接受这项艰难的任务。一则深知自己学养不足,恐怕难以啃下这块硬骨头;二则年过花甲,健康状况不佳,担心因为紧张劳累再次引发脑梗阻。

最后答应翻译巴别尔1920年日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王天兵的影响和感染。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大洋彼岸从事电脑网络行业、钟情艺术的青年画家,又不懂俄文,居然对俄罗斯文学如此痴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巴别尔,试图把俄罗斯文学的精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在当今物欲横流、文学不断边缘化的环境下,实在难能可贵。一次次的越洋电话,一封封的电子邮件,那份热情、执著和认真,使我这个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翻译和研究数十年的教师深受感动,深感惭愧,于是乎觉得向读者介绍巴别尔的军中日记似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最后促使我接受这项任务的根本原因还是日记本身的价值。我仔细阅读作家的日记之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发觉这对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巴别尔日记反映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苏波战争。沙皇俄国和波兰之间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彼此积怨甚深。2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俄国和波兰最近的一场战争,关于这场战争,我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超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和苏联的文学作品的描写。联共(布)党史认为,波兰入侵俄国(其实是乌克兰)的目的是要扼杀年轻的苏维埃,红军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于是奋起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且乘胜追击,直逼华沙城下。“波兰地主军队的完全失败,已经指日可待。”但是由于时任红军司令的托洛茨基从中破坏,“莫名其妙”和“毫无理由”地下达撤退命令,从而导致与波兰签订和平条约,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巴别尔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目的和失利原因持有不同见解。我们未必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日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并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巴别尔的日记并没有完整记录苏波战争,只是记录了7月3日到9月15日第1骑兵军第6师的活动,中间还空缺了好几天的日记,但是作为战地记者,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并用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场战争从开始胜利到最后溃败的详细过程。巴别尔参加红军不久,初次经历战争,他不可能具有战略意识和战术目光,未必有能力对具体的军事行动或者整个战争进程作出全局性的评估,但是作为敏感真诚的作家,对骑兵军官兵,上至军长布琼尼、军事委员伏罗希洛夫,下至师旅级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都有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他们的外表、行动、思想、作风、心理都被巴别尔一一记录下来。

如果说《恰巴耶夫》、《毁灭》、《铁流》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主要反映了苏联红军和人民为了保卫年轻的苏维埃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讴歌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那么巴别尔的日记则真实、客观地展现了苏波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被毁的城市,被毁的村庄,被毁的家庭,被毁的教堂,遭抢劫的商店,被强暴的妇女,被杀害的平民,枪杀俘虏的场面;尤其令人不能忘却的是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无论是波兰人还是红军,都对犹太民族怀着极大的偏见和无端的仇恨,屠杀犹太人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

巴别尔试图融入骑兵军的队伍,于是效法哥萨克,但是作为深受人类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势必在观念、作风、行动等方面与哥萨克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使他成了与哥萨克格格不入的“外人”和“另类”,这种差异又必然引起他对革命、战争、人性、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的痛苦思索,因而日记具有了相当的哲理性和。现代意味。

翻译这样一部篇幅不大,难度不小,然而却具有很高历史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战地日记,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免不了出现纰漏和错误,真诚地期待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教。

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培元先生的热情鼓勋和在我校工作的俄罗斯专家、莫斯科大学副教授瓦·丘古诺夫的具体帮助,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徐振亚

2005年2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巴别尔1920年的日记,是其非凡的《骑兵军》的渊源,也和那些故事一样奇特,当你想到日记的作者当时年仅26岁时,感受尤其强烈。这些速记革命暴力之细节的句子,虽不连贯,但已具有成熟文风的冲击力。

——菲利普·罗斯

这部日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不仅是一部能洞悉那场被遗忘的战争的手稿,而且本身就光彩夺目,它是凝练、不妥协、诚实的观察的珍宝。

——理查德·伯恩斯坦(《纽约时报》)

对那些不熟悉巴别尔的人,这是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入门。对那些已经熟读巴别尔的人,读日记就像和你最喜爱的作家的崭新的会面——一次奇妙的、一言难尽的邂逅。

——摩尔德查·拜克(《耶路撒冷邮报》)

战争描写的大师之作。它凸现了巴别尔作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以及20世纪早期在东欧做一个犹太人的悲剧。

——大卫·黑尔曼(《犹太编年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别尔马背日记(1920.7-9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伊萨克·巴别尔
译者 徐振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3018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