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吾命如此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极少甚或从未有过的书。这是一本作家的自传、传记,它记述了一位作家的成长道路与经历。通过阅读这一切,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种有关人生和文学的基本规则。

试读章节

父亲六十岁那年,从家乡小镇的木工厂退了休,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要给自己的来龙去脉有一个交代。于是他赶回到老家河南孟津,在定门口一带的深山里停住了脚步。他的面前,是一个至今仍有可能还相当原始落后的村落,就在村落的外边,有一孔依稀可辨的土窑洞。那窑洞,便是一百多年前我的蔡姓老祖宗生活的地方。这窑洞远离村庄,在一面簸箕形土坡形成的洼地里。岁月的侵蚀已使它坍塌得不成样子,门楣也几乎被不断增高的土地所掩埋。何等的荒败与凄落白不待言。眼前的情形,甚至让人怀疑,当时的先人们是不是一直就是这样,过着穴居一样的生活?父亲回来后,对我们子女每说到他这次旅行的感觉,都不由得仰起脸来长叹:“咱的先人穷得很,穷得很哩。”这支蔡姓族人,那时就好像山中的老泉一样自生自息,许多世纪都没和外界发生过联系。论血统,该是纯正得不能再纯正的汉民族了。父亲当时躬着腰,看着这孔几乎算不上窑洞的幽暗深处,也许有另一种回忆,那就是他的父亲的父亲,即我的老太爷,在一盏豆油灯下面,通过穷而酸之的苦读书卷,始才获取了一个秀才的头衔。嗣后,他便毅然决然地舍弃了书本,离开土窑,匆匆忙忙地走进了商贾的队伍。自此,这支蔡姓族人融入了社会,开始了改变自身命运的远征。由于老太爷识文断字、年轻能干,不久便举家迁出了深山,到了孟津县铁谢街暂且落脚。铁谢街是个大镇子。一百年前的铁谢街,作为黄河上交通往来的一个重要渡口,’南方的米和丝绸,北方的小麦和Pl土布,都是通过这里运往洛阳。当时的洛阳,是个仍然不失六朝古都繁华气象的古老城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那里曾建起了自己的王朝。幼年的时候,一次我守在伙房里,一边烤火一边看大嫂做饭。大嫂的娘家就在铁谢街。在烟雾缭绕的锅台旁边,她给我念了一首流行在当地的描述铁谢镇的古谣:

架势不架势,穿过洋袜子;

吃开不吃开,到过铁谢街。  “架势(这里读si)”是洛阳一带的土语。此二字,气派或排场之意,换句新潮的话说,大概就是“帅呆了”或“酷毙了”。依此推测,这首古谣大概描写了这样一番情景:某人游逛了铁谢街,回到家后,穿上买来的洋袜子,在村庄里招摇,奔走显摆的样子。由此可见其时的铁谢镇,景象之风流与繁荣。

上世纪之初,老太爷在铁谢街,起初是替东家管理渡船的营生。后来翅膀硬了,便另立了门户。他坐在铁谢镇的商号里,经营着当时看上去最能赚钱的买卖。老P2太爷身材修长,姿态文雅,性情刚直又精于算计。作为秀才出身的商人,在铁谢街很有威望。据父亲回忆说,那时,当地的商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官府打过几场官司。这几场官司,每次都是由我的老太爷挑头。的确,那也是他精明与学识得到最好发挥的年头,他奇迹般地多次获得胜利。到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便把家迁到了距铁谢镇二十里的老城镇,在那里安了家,盖起了大堂屋、整齐的厢房和高大的门楼,还购置了一百亩土地。这个曾经如此贫寒的蔡姓人家,直到这时,才终于有了可以依托的根基。可以想像,他老人家当时的气势,是何等的张扬!

我六岁那年,回过一趟河南老家。在前院的石磨底下,找到一根一尺多长的大铁钉,我用它刨十玩儿。父亲说,这便是很久很久以前,老太爷在铁谢经营摆渡大船时,留下的遗物。说着说着,还描述起那时老太爷的样子,说他站在黄河边的渡口上,端着水烟袋,看着自己经营的渡船,将一拨又一拨的旅人,渡往到他们要去的彼岸。可以想像,在河面上拉纤人一声接一声的号子里,旅人将手里的麻钱,是怎样叮叮当当地投在渡船上的木匣里。那时候,老太爷心情之舒畅,就甭提了。那时,我到底年纪小,还不能完全懂得父亲的意思,只是好奇地打量着手里的铁钉。想我在那种时候,一面听父亲说话,一面拿着老辈子船上的大铁钉端详,那副懵懂的样子,一定很是可笑。这真是“折戟沉沙铁未消”啊。

老太爷有三个性情各异的儿子。在他老人家走不动路的时候,这三个儿子便以各自的方式,给他晚年凄凉的心境一次接一次地造成重创。P3

序言

《吾命如此》是这样一本书,一本当代中国文坛极少甚或从未有过的书。

在我看来,它的意义不只在于它是一本作家的自传、传记,也不只在于它记述了一位作家的成长道路与经历,而在于作者通过这一切,体验并领悟到了一种有关人生和文学的基本规则。那种规则与方式既是属于他个人的,但又不仅仅如此。

老村不爱把自己称为作家,他甚至说他写作的初衷也不完全是想当作家。他把自己的身份和职业定义为“文人”。所谓文人,就是“卖文为生的人“。那么,这个“卖文为生”的文人,是怎样诞生的呢?一切的发端,其实并不都是老村本人的意愿。

在《吾命如此》的字里行间,我读到过这样的短句:“人不能自己将自己架起来活着,因为那才是最大的迷失。”“人须得生活在平凡无奇的细节里。”构筑老村生活与作品的要素,就是这种“平凡无奇的细节”,生活与生命的细节。正是这样的细节,使老村的人生和写作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在继续,没有迷失。

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实在是很难预期的事情啊。”那个利用当兵的机会脱离了黄土高原,并幸运地考上了大学,之后又因为写了一篇不合时宜的小说而被贬谪到草原,再后来又复员转业到电视台,最终调到了北京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老村,可能事前怎么也没有料到,他的命运,竟然会是这样的艰难。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无法解释,无从理解。生命力及生活欲望的推动,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还有更为难解的充满奥秘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是谁在支配着老村?老村是谁?是他本人,还是他在自传里写到的那个人?他的生命,仅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还是实实在在的、正如他作品中真实的细节?对无从把握、艰险难测的命运的困惑和忧虑,一直在缠绕撕扯着他。

已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的老村曾这样对我说过,写一部长篇的感受对他而言,就是向着一个未知的目标不断地走啊走。他相信在这种行进中蕴藏着什么,那是他的语言一时还无法追踪记录到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秘密,、没人相信、难以证实的秘密,而他却偏偏想去揭示的秘密。

这个谜底绝非猜测、更非想象,既不高深、也不神秘,一如老村的生活般平凡质朴。然而,要真能感受并领悟,却绝非易事。在连续数遍的阅读中,我总能在老村的文字里发现新的意味。尤其是最后的那几个章节,浓缩了他迄今为止所有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体验和感悟,又回过头来让我重新审视和品味前面的部分。

“进京之后”,老村“历经两年的艰难求职后终归无望”,“只好坐下来靠卖文来维持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一家三口的每一笔用度,每一口饭菜,竟都来自于我的写作。”但“站在悬崖的边缘上”的他,居然还在想,“作为卖文为生的试验者,不指望施舍,不依靠国家,除了我向往的自由人格之外,似乎也有可能给文人挣一份面子。既走出来了,就不必再回去了。”老村没有明说的是,他的这种写作及谋生方式,其实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最为本真的生活方式之一。古今中外,过去未来,概莫能外。然而正是这种方式,使他的文学理想,和为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现实写作,处于最为剧烈的矛盾和冲突中。那种肉体和精神被侵扰撕裂的感受,在他的文字里表达得很充分,也很实在。我相信,在当今中国冠名为“自由作家”、或者是“自由撰稿人”的族群中,能在如此长久的时期内(从1992年至今),真像老村这样,仅只依靠写作为生的如此纯粹的“文人”,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收录的中国作协“入会申请书”,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样本”。老村极为认真、诚实、尊重而又更具个人尊严的文字,当然不可能让他如愿入会。但他却因此而挣到了一份面子,并实践了自己有关待人谦逊善意,并尊重所有人(包括罪人)的信条。

老村说:“在我看来,我是个文人。真正纯粹的文人绝对是高贵的人种。他们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处境。他的生存,他与物的关系,最好不要逾越自己所处时代的基本处境,否则,他一切的文学活动都将是对牛弹琴。”他还认为,过于丰厚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迟早会反映些问题,并最终影响到一个文人的取向。”“我终于发觉,善良是我人生惟一可以依赖、可以信赖的资本。上天就给我了这一点儿本钱。”“为保持这份善良,我这颗心,始终未能真正成熟。”“人不怕罪恶,不怕凡俗,就怕不善良,没有爱。”“我愿保持善良和诚实的心,并以此来进行写作。”

在经历了长期肉体与精神、生活与写作的激烈冲突和矛盾之后,在饱尝了由此带来的所有滋味之后,谜底揭晓了,老村最终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说:“吾命如此!”如此沉郁而严谨,一种不能逆转、操控所有的情绪,升腾、笼罩。来自无名实在之物,在真正孤寂的旅程中得以显现,宛如荒漠上皎皎的月影,眼下的一切,都将经过它的重新塑造。若以往无意,而今却是有心,若以往喧哗,而今却是沉静。

命运,如此迷离有如此清晰。

后记

大约十年前,我写《生命的影子》,为自己作过一个小结。现在回头拿起读,并再次考问自己,感受似更深许多:认识自己,其实有着巨大的难度。因为简单的依据事实的叙述是容易的,而直面心灵中真实的自己却是一种真正的考验,一种时刻质问自己是不是能够归真的考验。 现在,我的这部新的自省集即将付梓出版了。这时候,我除了怅叹一声之外,还要感谢云南的朋友郎生的序。它曾让我头疼了许多日子,而在他几乎是手到拿来。这里还要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郝宏丽女士。一年来她在稿上花费了太多的心血。我猜想,她的意思大概也是想让这本书呈现出真实和独特的面貌。 无论如何,在这次良心与知性的考量中,我努力了。我想,过十个年头,如有可能,我也许再次提笔,总结自己,让它更接近个人生命本质在历史空间上的那个真。 尽管与先贤们比较,我一再感到自惭形秽。但面对严肃的现实,我又不能不做。我虽不会像卢梭那样直截了当地呼喊,看看有谁比这个人更好,但我却期待着,在同类叙述里,有比我更真、更有力的人出现。

也许,这用不了很久。

老村于京城北郊舆天阁

2005年4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吾命如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5011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