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的文章都是与美食有关或由美食引申开来的话题。其文字读来觉得亲切、温暖、悠闲,适合心情释然、放松、悠闲的你阅读。

目录

3/爱丽丝不懂胡椒

6/被烹的美食家

9/都搅和在巧克力里

12/饭吃人

14/假装高潮

16/空缺的渔猎笔记

19/美味关系之三国演义

22/觅食绕道走

24/鲜红的面条,湛蓝的烤饼

27/谁来把我关起来?

29/晚餐恩仇录

31/我脆弱,我罪恶

34/找吃的,找杀人犯

39/有多少蒂可以重来

42/1924年之吃的幸福生活

45/参汤,老爷

47/餐馆的旁观者

50/餐馆语言学

53/地方差异

55/顶级馆

58/封闭空间的闲情逸致

61/烹调秀

64/人心向肉

67/肉类时间表

69/食色男女

72/误操作

75/星际饕餮争霸赛

78/专拣便宜的吃

80/ 自吃自话

83/外食拉警报

86/ 自动饮料贩卖机哲学

91/冰果杀手锏

93/花园式屠宰场

96/龙虾自杀

99/没有爱的胃

101/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火鸡

104/你吃我的衣服,我穿你的食物

107/食物成功学?

llO/食物和食物的食物

113/再袭汉堡店

116/“为食作伥”

118/死对头

123/爱我,带我去Nobu

126/白宫煎饼店

129/ 马赛鱼汤

132/厨房八卦和娱乐精神

135/机场里的10分钟

138/谁更牛B?

141/文艺青年的菜单

144/中华街

147/老饭店

150/便利店

153/路边摊

155/面包店,宠物店

158/书店暗飘香

161/躲到乡下去过年

164/游园

169/成了精的面包

172/恶童时代

175/巧克力白脱蛋糕的下半身

178/食玩系

181/我只吃××

184/馅饼不会砸死人

186/幼齿童心

188/叻口啡喝到死

191/老克勒的面包刀

194/惟独不爱咖啡壶

197/每一只鸟都是我的情敌

200/顺手牵勺

205/好厨师的双重生活

208/绝望的人

211/画饼充饥的美食家

214/龙凤配

217/美食工作者

220/素食者说

223/有洁癖的美食家

225/灶台上的来福枪

228/炸鱼薯条

231/无辣不欢

234/狗剩

237/拳打

241/口水之后.张嘴之前

244/下饭

247/邪爱小龙虾

250/“鱼”此无关

252/惩罚食物

255/友情的形状

258/简直就是人吃的!

261/美人背上斩肉

264/拼死

267/把饭当药吃

270/错味

273/虚形的吃

275/吃药

277/窃食记

280/后记

试读章节

 爱丽丝不懂胡椒

口味是有年龄的,这事情看上去奇怪,但是也好理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小孩子都不喜欢吃香菜,但是到他们成年以后的某一天,就会犹如神助一样接受了香菜涩而眩晕的味道,掉落到一系列由香菜调味的陷阱里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些小朋友对生姜的态度上,因为一喝姜茶就代表生病的前兆,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感冒、去医院、吃药以及打针的同位恐怖,更因为姜的那种辛辣而浓郁的味道跟小孩子格格不入。

“老辣”,有人这样形容姜的味道。这就对了嘛,这根本不是属于童年的味道。

历史上的德川家齐,妻妾17人,一共生了55个孩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嗜吃姜的关系,天晓得他是不是从小就有这种意识,一出生就爱上那种老谋深算的滋味呢。P3

味蕾和味蕾之间永远存在代沟,这是个大问题。所以并非我们喜欢的所有餐馆,都能推荐给父母。所谓的“众口难调”,光是年龄这一关,就要耗费不少脑筋。

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光就吃拉面一项来说,老年人吃不惯年轻人在粗面条上洒的“七味辣椒粉”,年轻人也受不了上一代只用酱油和盐调味,而新一代的儿童看上去更过分——他们似乎已经要摒弃自己民族的食物,对于细细长长的东西,他们只对浇了番茄酱的意大利面感兴趣。这其中当然有时代交替而形成的新饮食习惯在起作用,但更多的是因为生理上的口味差异:年轻人由于气血旺、压力大而口味偏重,老人则受不了太刺激的味道,对于儿童,那是自然的了,有哪个6岁以下的人是不喜欢番茄酱的呢?

而在这项调查最后,执行科学作业的人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增加这个调查的趣味性。

“胡椒放得太多啦!”这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一个场景:爱丽丝小妹妹被空气中的胡椒分子所呛倒,连声音都夹杂了鼻涕的浊音。仙境里的厨师则不管那么多,继续在灶台上搅拌着那锅浓浓的胡椒汤。在这里,科学家诡谲地一笑:“爱丽丝一定是不懂胡椒P4的,至少在那个年龄,她不会懂。”

而翻过去的一页,则是印度《爱经》里胡椒的用法:“男子用黑胡椒、长胡椒及朝鲜牵牛花混合蜂蜜涂抹于××上,可得到心旷神怡的效果。”

我的天,爱丽丝当然不懂胡椒。P5

后记

已经忘记了“小狼”这个名字是谁给我安上的。想来是太能吃,也太爱吃了吧。一般的大胃,别人会用猪来做比喻,对我已经不适用了,要用狼。

彼时是1903年的夏天,“小狼”但一个人在家中养着一条狼,两条“狼”都过着无忧无虑好吃懒做的日子。然后就是“东方早报”的编辑找上门来了,说既然你没有事做,又这么能吃,不如给我们写美食专栏吧。于是狼便落入了圈套,每日一篇,整整写了180多天,直至这个好玩的专栏版被撤去。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一个专栏版就是一个小世界,因为在上面轮流写作的十几位专栏作家都相互认识,所以既然是日报专栏,也就俨然成了一个大BBS,若能识得其中的内幕,就会知道每位作者的心情是好是坏,近期又着迷于何物,忙乱于何事。而作者相互之间在文章中揶揄一下,开开玩笑,那也是经常有的事情。比如我就常被星座专栏作家和夜生活专栏作家点点戳戳一下,并立即在第二天的文章中予以还击,可谓乐趣无穷。所以这本集子除了收集了当时的文章,也收集了当时的好心情,对我来说,两方面都是意义重大的。

有很多人问我,你写美食的特点是什么,写了这么多美食专栏,是否称得上是美食家?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写的这些小文,还不如直白地称作是食物专栏。而我也肯定不是美食家,只是一个美食工作者而已。因为从我的理解来说,美食家是个非常技术性的名词,它需要挑剔,需要完美主义,需要文化底蕴,更需要吃万盆食行万里路。而我呢,我有自己很爱吃的东西,但从不去挑剔那些我不爱吃的;我不需要食物是完美的,隔夜的、摔烂的、减价的、垃圾的,很多时候我照样吃得津津有昧;我害怕食物具有文化底蕴,也许没事的时候说说它们的八卦很有意思,但是每次吃饭前先梳理一遍它们的演进历史,实在让我这个历史系出身的人觉得倒尽胃口;而我最最反感的莫过于为了某某食物不辞辛劳不远万里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以后在某个季节跑到某地,因为如果吃不是伸手可及的快乐的话,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我不仅不是美食家,还是一个反美食家的人,因为讨厌他们那种居高临下品评食物的态度。日剧《西洋古董蛋糕店》里有个情节,有个女人因为男方的爽约而结不成婚,因而要把订好的结婚蛋糕扔掉。这时候蛋糕师傅的学徒对她说:蛋糕没有错,你不应该因为人的错误而抛弃它。对蛋糕来说,被人吃掉是它能赢得的最大的快乐和尊重。这是我喜欢的对待食物的态度。确实,我一直觉得,食物就是和人平等的东西。

当你看待食物就像看待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不需要老学究般地对它追根溯源查家谱,也不需要神经质地将它们一会儿奉若神明一会儿打入地狱,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苦恼和快乐,它们与人的相处共存,它们与人碰撞出的火花。

我用写人的方法写食物,《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很像一本来自食物王国的哲学书的名字。希望这本书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殳 俏

2005年4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看殳俏的文字,是有极大愉悦感的事情,与其说是写吃,还不如说是写她自己关于吃的生活。她的小说很冷,她的随笔够热,她的兴趣涉及很多领域,她看的书多到令人惊讶,她喜欢食物但吃不胖,她中意搞怪却够自然。常常觉得她的文字是非常讨喜的一个好玩意,不滥情,但充满感情,不矫情,但绝对有风情。  ——《上海壹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殳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7667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