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独特触觉,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故事中的宋徽宗为了了解人民的生计下令画师画一副反映京城百姓生活场景的画,由此,故事的主人公开始了找寻素材的历程。
图书 | 汴京残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独特触觉,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故事中的宋徽宗为了了解人民的生计下令画师画一副反映京城百姓生活场景的画,由此,故事的主人公开始了找寻素材的历程。 试读章节 这些情节徐承菌岂有不知?他四年前初进画学则发现一班同学之中有士流与杂流的区别。及至清江口的船务见 习,又遇着师弟师兄间的界限与嫌隙,连一张造船的图样也未见到。及至参与描画汴京景物门道更多了。起先说据实写真,可是什么是盛世壮观,什么是皇都美景,既怕监察官的 虎视鹰眈,也有不相干的人从旁指摘;甚至左边一撇则为绍述,右边一拐则为守旧,还要担心星变。即是提及拆屋赐第又何尝不是与作画有关?徐承茵当然明白:还只有自己独自画茶壶才能领略当中的真趣。 张择端又猜测,这书画局甚可能因着蔡太师垮台而收束。迄至此刻徐承茵并未将茂德帝姬口授谋略与这翰林学 士的谈话摆在一起。可是他听得张说及,准备申请升范翰笙 为画学正,接替他权管局中之事,不免觉得心上至为不快,而且想及茂德的建议准备权衡得失了。他自信在画《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在供给基本资料,参与设计,甚至在画幅上助 笔,添补填人树竹枝叶木屑瓦屋各琐事上讲,他徐承茵所贡、献从未在范翰笙之下。为什么要范翰笙接替?他只以磨墨 洗笔为能。并且因为他的饶舌,使自己牵人懋德坊、崇圣里、固子门的一段纠纷,被迫离职家居三个月。这位好同事还若无其事,只在旁候着升官! 可是张择端另有解释。P154 承茵感到惊愕:“这图还有一幅整个的副本?” “哦,”翰笙解释,“我忘记告诉你,当你调到集贤院为著作佐郎之后,翰林学士又画了一幅整幅副本。缘由为画中十字街头有一个轿前进汤的侍女,原图全身长裙宫装,有贵妇模样,听说是大趟杜勋所喜。另外一个大宦官称为隐相梁师成的看来却不如意,他又引用皇上的名义,指令张学士整幅重画。除了这侍女之外还有十千脚店门前的一匹马,马脚摆放的位置也不同。后来正副两本都呈上去了。我们只知道乱兵焚梁师成宅,一幅被焚,另一幅则给金人掳去,也不知道哪一幅是那一幅。好在现在正副两本都已流失,张翰林学士又已心灰意懒,只望回籍家居不闻问此事。现在只有你我两人收集到旧日画稿,再凭记忆之所及,可能重新画出。所以今日老兄驾到,实为天赐良缘……” 承茵忖想,这样看来,范翰笙尚不知道柔福当日要扮作轿前侍女的底细。只是这等细节也可能在朝内宦官之中发生争执,也怪不得整个大宋朝廷不能共忆了。什么是天赐良缘?推而论之,什么又是国朝佳话,如何闻名千古?他只感到一阵恶心。 他抬头瞻望窗前,外面又是一阵急雨。他担心的是明日的征途。P228 序言 ——话说那大宋宣和年间,杭州府学子徐承茵、陆澹园、李功敏三人来到皇都汴京,参与礼部应举,不料朝廷更换法度,废科举,兴学校,今后取士概由学校升贡。那三人道:“小的熟读诗书,也及于押韵黏贴之类,怎奈朝廷朝令夕改,于今倒只注重书画医算,与小的等十年窗下功夫本末相违。此莫非前功尽弃,直恁地了得?” 一——慢一点,你写的书是准备念给明朝的人听,还是供现代读者看? ——何来,——怎么的哪? ——你的话本要是念给嘉靖万历年间街坊上的人听,倒也有它的风味。可是你要在新世纪来临之前作畅销书,却免不得另有研究。其写法务必融合于当代读者心理。 ——可是我所叙乃北宋末年事,难道不顾八九百年间的差距,用当时人不知其所以然的语句,作当时人无从了解之想法? ——你写的是小说,还是历史? ——历史小说。 ——这就是了,究竟还是小说。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寓言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是否另有门径。因此务必迎合读者心理,叙实时与读者一同叙实,虚构时与读者一体虚构。即纵有瞒谎之处,亦要吊通读者彼此包瞒圆通,否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卢俊义壁上题反诗而不自知,宋江在李师师宅之阴暗处窥见徽宗等事,又如何站得住脚?难道全能禁得起合于逻辑之质询? ——那么我这文稿,你以为是话本的,应如何处理? ——放弃它,一切重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汴京残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黄仁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48758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5 |
出版时间 | 2005-04-01 |
首版时间 | 2005-04-01 |
印刷时间 | 200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4 |
丛书名 | |
印张 | 8.6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9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