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代春娇寂寞(重读红楼)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吴梅村?!十二金钗的原型是秦淮八艳,红楼梦竟是青楼梦?!新新红学第一人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传统红学观念!

彻底颠覆传统红学观念,石破天惊出真知!新新红学陈斯园挑战胡适新红学!赫连勃勃大王(梅毅)作序,十大博客名人力挺!

主流红学不容质疑?一家之言垄断红学?“罢黜百家独尊曹学”应该成为历史!红学不是曹学“专利”!人人都可以研究《红楼梦》!

内容推荐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吴梅村?!十二金钗的原型是秦淮八艳,红楼梦竟是青楼梦?!

被誉为“新新红学第一人”的陈斯园避开“红外学”,从“红内学”进行文本研究,大量引用正史资料进行文史互证,在正史无法考证“曹雪芹”是谁的时候,直接与《红楼梦》文本对话。本书其文见血封喉,而不事渲染,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不平之气与暗藏之机;虽言创新,却强调红学研究需要回归陈寅恪的考证之路与蔡元培的索隐之路。石破天惊,彻底颠覆传统红学观念,又不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气概。

另外,作者还指出《红楼梦》其实是一部“晚明痛史”,而“《圆圆曲》就是袖珍版红楼”, “不是《桃花扇》影响了《红楼梦》,而是《红楼梦》催生了《桃花扇》”……

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

小说,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目录

自序

代序:《红楼梦》里有《南明痛史》吗·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第一章 红林外史:“曹学名家醉八仙批判”

 小引:十问新红学

 1. “白马非马”重论红楼:就“红学三大死结”请教刘梦溪教授

 2. 红林外史:周汝昌悲情谢幕。找不到大观园主

 3. 红林外史:王蒙指点“不奴隶,毋宁死”

 4. 红林外史:冯其庸六探曹家墓,寻不到曹雪芹棺木

 5. 红林外史:历数周岭解密曹雪芹三宗“醉”

 6. 红林外史:聊聊马瑞芳的《趣话红楼梦》

 7. 红林外史:红楼血书祭中原——与赵国栋先生探讨

 8. 红林外史:刘心武为何意淫贾珍与可卿有一腿

 9. 锦上乱添花:李少红将走滑铁卢

第二章 琼林仙葩:六个梦

 小引:端木蕻良——我看《红楼梦》

 1. 一代春娇寂寞:可卿化蝶追崇祯

 2. 玉钗恩度是前生:梅村还泪卞玉京

 3. 裙钗一二可齐家:梅村笔淫文皇后

 4. 关山漂泊腰支细:香菱影映陈圆圆

 5.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宝琴怀古郑成功

 6. 文武不及林四娘:晴雯酷似袁崇焕

第三章 秦淮八艳新编

 小引:从“秦淮八艳”看《红楼梦》人物

 1. 到头只剩一盆兰:马湘兰

 2. 冻脸有痕皆是血:李香君

 3. 钿盒金钗浑抛却:董小宛

 4. 一代红妆照汗青:柳如是

 5. 一报朱楼梦里人:顾横波

 6. 一舸西施计自深:寇白门

第四章 生就灯前儿女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小引:梅村诗文诉痴情

 1. 林黛玉是冯小青的转世灵童?

 2. 草衣道人王修徽与妙玉的惊人雷同

 3. 李清照再生:徐灿

 4. 脂砚斋传奇:薛素素

 5. 秋水精神香雪句:真娘

第五章 红楼丽人行:十二钗新编

 小引:重读红楼的现实意义

 1. 红楼丽人行:敏探春

 2. 红楼丽人行:酷宝琴

 3. 红楼丽人行:苦绛珠

 4. 红楼丽人行:时宝钗

 5. 红楼丽人行:憨湘云

 6. 红楼丽人行:洁妙玉

 7. 红楼丽人行:情可卿

 8. 红楼丽人行:烈三姐

 9. 红楼丽人行:勇晴雯

 10. 红楼丽人行:贤袭人

 11. 红楼丽人行:强凤姐

 12. 红楼丽人行:刁红玉

第六章 红楼中的经典名著

 小引:新文化小说的五千年批判

 1. 《圆圆曲》是《红楼梦》的袖珍版

 2. 《红楼梦》脱胎于《西游记》

 3. 《红楼梦》取经于《金瓶梅》

 4. 《红楼梦》摄神在《水浒传》

 5. 《红楼梦》与《三国演义》的异曲同工之妙

第七章 《红楼梦》VS四大古典名剧

 小引:红楼作者是个戏曲家

 1. 个中谁拾画婵娟:红楼梦VS牡丹亭

 2. 小红骨贱最身轻:红楼梦VS西厢记

 3. 七月七日长生殿:红楼梦VS长生殿

 4. 桃花扇底送南朝:红楼梦VS桃花扇

附录一:红楼人物影射系统列表

附录二:参照顺治的倾城之恋解构红楼故事布局

后记:红楼有路悟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我的新新红学之路

试读章节

(2)断部论?

自胡适以后,红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小说《红楼梦》封面都印着两个作者的名字:曹雪芹、高鹗。作为胡适的关门弟子,周汝昌曾痛骂高鹗“卑鄙”、“败类”,还提出“要把他(高鹗)的伪四十回赶快从《红楼梦》里割下来扔进纸篓里去,不许他附骥流传,把他的罪状向普天下读者控诉,为蒙冤一百数十年的第一天才写实作家曹雪芹报仇雪恨!”后来周汝昌还发展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程伟元、高鹗作了清廷的鹰犬,秉承乾隆的旨意,篡改了《红楼梦》。

周汝昌修订《红楼梦》,学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却不知道《红楼梦》也是一部反书,而《水浒传》后部是投降,《红楼梦》后部也是“革命”。

其实《红楼梦》前后是一体。林语堂也“平心论高鹗”,说续书也不差到哪里。

从数十种《红楼梦》续书来看,大都是从高鹗的后四十回开始续,并非从第八十回续起,比高鹗的续书差多了,所以都不能风行天下!

其实高鹗自己也说自己是“编辑”,红楼一百二十回本早就存在,只是“地下”流传,没有正式挂牌“上市”而已。

(3)随园论?

胡适的随园论源于袁枚《随园诗话》笔记:康熙间,曹练亭(练当作楝)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时红楼中有校书某尤艳。周汝昌见随园老人写校书(妓女)尤艳,颇觉刺目,遂提出北京恭王府即大观园原型说。

当今的新新红学家土默热与隋邦森也为北京、杭州争个不亦乐乎,其实大观园不过是个戏台而已,演出明亡清兴的荒诞派戏剧,比如多处所用的方言有东北的炕语、吴地的呢喃、北京的官话,不可以从方言看书的出处!比如《金瓶梅》多用山东方言,而主流金学认为作者却可能是江苏的王世贞——吴梅村的同城老乡!

(4)天才论?

胡适曾言:“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老残游记》。”周汝昌是中文系毕业,自然不能苟同老师,因此歌颂曹雪芹是个天才。但是,二十岁的人能写出百万字的爱情小说,却无法完成《红楼梦》这样有历史感叹与哲学高度的伟大小说。并且任何作家的主要作品都有其附丽,譬如《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有很多诗文,《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也曾以《诗说》为理想,肖洛霍夫忽然抛出《静静的顿河》,也有人疑问,但后来抛出长篇《一个人的遭遇》,没有人怀疑了,所以石头能生人是可以怀疑的,一个人凭空推出一个伟大作品是不可能的。

《儒林外史》写牛蒲郎拿牛布衣的诗文属上自己的名字想出名!没有出名是牛布衣的诗文不好!牛布衣也是写不出《儒林外史》这样伟大的作品的,因为读他的诗文就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同理,高鹗的诗文也很俗,根本和《红楼梦》的语言不是一个系统,他自己也没有说自己是续书作者!

因此,曹氏、高氏仅是传书人,不能因为有《红楼梦》相似的经历就是作者!作家推出作品是要看底蕴的,普通作家是永远也写不出《红楼梦》这类伟大的作品的。

曹雪芹遗诗,是周汝昌胡诌出来的,后来他也承认了,而遗文,更是空穴来风!

P3-4

序言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证据,都是从小说《红楼梦》开篇与结尾的两句话演绎的!曹雪芹是笔名,可以是“曹家雪芹”,也可以是“吴雪芹”、“洪雪芹”。譬如序文作者是棠村,即卒于公元1691年的梁清标,如何给公元1724年出生的曹家雪芹写序?“其弟棠村序”(脂砚斋语),而《红楼梦》的作者是生于公元1609年的吴梅村就很合理,且吴梅村与梁清标是密友。

《红楼梦》主题绝非仅仅是爱情悲歌,而是明亡清兴的一曲挽歌,也不是单纯的“反清”,而是对明亡与清兴的文化批判。正面是“情”,反面是“政”;正面是“家”,反面是“国”;正面是“戒妄动风月”的《风月宝鉴》,反面是揭示理治得失的《资治通鉴))。正反两面一“显”一“隐”,作者“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戚蓼生语),将正反两面均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看《红楼梦》应该看三层,一层看爱情,二层看明亡清兴,三层看悟空!正是:“颜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于《红楼梦》背景与故事,我个人认为故事取材秦淮八艳与清宫秘史,时段主选公元1644年国变到公元1662年南明灭亡的南明痛史。教科书说《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为主线,是很表面的定论,其实甄贾两府才是《红楼梦》主线(贾府暗示满清从升到降,甄府暗示明朝从降到升)。所以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红楼梦》也可以说是胜利剧,不是王国维先生说的彻底悲剧。悲剧只是从人生角度来说。当然,历史并非如此,可是小说不是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于《红楼梦》技法,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以往所有的传统写法都打破了。但更具备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等西方现代派手法,譬如“一人两面法”。所以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是“写意小说”。具体而言:前八十回通过家庭生活影射的是公元1644年至公元1662年明亡清兴故事,后四十回都是小说故事的本身发展需要,当然,后人也增补了一些公元1685年的康熙朝事情,但与公元1704年后没有内容关系了。如果说前八十回是少女之恋,后四十回则是少妇的婚姻困局,人生的苦乐与明亡清兴的批判乃至五千年的文化感悟,超脱其间。

近百年红学,其实是“红内学”,就是“作者之争”。所以,红学研究要走陈寅恪先师的“文史互证”老路,重点研究《红楼梦》文本,才能给考证派新红学末路开拓一条文本研究新丝路,才是解开《红楼梦》死结的正途:“红内学”。

“不识红楼真面目,只缘身在曹家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明亡清兴里”!因此:《红楼梦》需要重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这样才能找到红学“新丝路”,发现《红楼梦》“新大陆”!

陈斯园

2009年5月

后记

这第一本书献给我的父母,愿父亲在九泉安息,也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我家在黄河冲积扇里的黄淮平原中芒砀山坡下,背靠“敦煌前的敦煌”——梁孝王陵墓,曾出土金缕玉衣,底下就是河南商丘永城神火集团的大煤田。

我的红学启蒙老师是我的妈妈,其实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我自小患有“风流眼”,见风流泪,妈妈说我是黛玉再生,黛玉是何东东,那是初中才知道的。

初中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古典文学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西方经典如梅里美的《卡门》的时候,我便迅速抛弃了对通俗文学的爱好,不再迷信广播说书里的农民起义“五虎将”之类排名,至今对电视明星“讲故事”也不感兴趣!

初看《红楼梦》,为里面的江南生活感染,为宝黛的爱情心动,对吴文化开始爱好,并开始喜欢吃米饭!我们河南人是喜欢吃面条的,父亲就是代表,但我喜欢吃米以后就不喜欢吃面了!

那时候以为曹雪芹先生作为旗人能把江南生活描写得那样精细感到不可思议,是爱情的原因才感觉第二故乡的美丽吗?苦居北京的他有个

刻骨铭心的江南情人吗?

休谟与康德的“天问”充斥于俺的方寸之间!

也许是这样朦胧的感觉,我在高二的暑假从江苏徐州坐火车到苏州去突袭拜访一位美女作家,可惜她到南京去了。不过我还是按图索骥一路找到玄妙观捐了十五元钱,并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紫檀木梳!

看着沧浪亭里浅浅的水,也没有发现苏州美女“游人如织”,就如当今的网恋“见光死”,结果的落差,让少年的我对旅游的向往,从那时候就萎缩了!

到了大学,随着对《红楼梦》故事的逐渐熟悉和研究的深入,对那些《红楼梦》人物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形象就感觉张冠李戴了!

我看《红楼梦》的第一阶段是读文本,学技巧,为我写宋朝历史小说打基础,是张爱玲的模式,不对考据感兴趣,但1999年的寒假在郑州新华书店偶尔看到文史考据家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信息,真的是如雷轰顶!

原来“还泪说”自有人家!原来《红楼梦》并非“家事说”!一连串的新思路打开了一个美丽新世界,我开始为自己的无知而狂读红学著作!

因为对文本的熟悉与理解,自然从源头查起“胡蔡之辩”,而胡博士并不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之作,这让我对他的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好印象一扫而空,实在不能理解一个不读《红楼梦》的人能考证出什么红学来!而我以前的《红楼梦》历史教育,全来于他,呜呼,真有“50后文人”蓦然回首之背后冷汗!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对吴文化的爱好,迅速认同民国邓狂言与台湾杜世杰的“吴梅村说”,及至2CHD5年前后有隋邦森、傅波、钟长山、一赵子等继续提出“吴梅村新说”,但遗憾的是都不系统也不全面,于是我本来没有打算写书的计划也随之改变,既然大家逐渐在认同,那我也推波助澜吧!

我不单是从考据的角度,而是主要用西方《红与黑》学从小说文本角度来分析,全面系统地把吴梅村与明亡清兴与《石头记》联系起来,结果发现用“心史解读”方法可以解答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疑问,于是大兴奋,迅速把10年吴文化积累爆发出来,并东施效颦屈原的《天问》在中国最权威的专业红学网站《红楼梦艺苑》推出《红楼梦问:十万个为什么》,得到颜也之、土默热、隋邦森、王宪明、逗红轩、傅波、一赵子等在野派红学家的认同和鼓励,并有电邮与论坛交流!

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可我却是在股海冲浪中完成60万字新新红学,美女诗人阎延文曾笑道:深圳出幽兰,就是一首李贺诗!

杂文集《红楼梦问》是目前国内最成系统性、思想最领先、数量最庞大的“吴梅村与红楼梦”研究,并在《金太仓》等杂志连载《吴梅村原创石头记说》。

2007年批判刘心武的“黛玉沉湖论”,开启红学文本之争新浪潮,受到《扬子晚报》、《大河报》、《中国快报》与搜狐、新浪等媒体关注与报道,被誉为“新新红学第一人”。

2008年,受邀《燕赵讲坛》《娄东讲堂》等媒体布道新新红学,开创在野派红学家登陆讲坛的先河。

沿着陈寅恪与蔡元培二先师所指引的道路逆风飞扬,一个新新红学的“幽灵”,正在中国的“月亮之上,自由飞翔”,而非徘徊!

本书能够出版需要感谢的师友们很多,恕不一一提到。我的论文走向通俗化,是梅毅(赫连勃勃大王)老师的影响,看到《南明痛史》等书雅俗共赏让我不得不尊重广大读者的口味,当然,本书也参考了很多梅老师的系列历史大著;在“忆清有约”圈子里与田海林老师一见如故,就以师礼待之,受教良多,田老师为我“量身定做”的《陈圣叹点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也将在今年出版;凌鼎年老师是吴梅村的家乡人,提供了很多资料,也正是凌老师的热心推荐,我的文章才会得到澳大利亚《汉声》杂志的转载和报道……

还要感谢网上新新红学院的玉玲珑同学与小蝶同学……(既然是网友,那我就在博客里给大家发悄悄话感谢啦)

本书属于你们,因为我们都是红楼梦中人“暗上红楼立”(唐·韦庄)!都曾“惊破红楼梦里心”(唐·蔡京)!今天才“始知昨夜红楼梦”(明·陈子龙)!

让我们一起来重读《石头记》,重读吴梅村:“红楼历乱燕支雨。绣岭迷离石镜云。绛树草埋铜雀砚,绿翅泥郁金裙”。

陈斯园

2009年5月于深圳炼春庐

书评(媒体评论)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吴梅村?!十二金钗的原型是秦淮八艳,红楼梦竟是青楼梦?!新新红学第一人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传统红学观念!

彻底颠覆传统红学观念,石破天惊出真知!新新红学陈斯园挑战胡适新红学!赫连勃勃大王(梅毅)作序,十大博客名人力挺!

主流红学不容质疑?一家之言垄断红学?“罢黜百家独尊曹学”应该成为历史!红学不是曹学“专利”!人人都可以研究《红楼梦》!

中国之崛起,倘若没有文化的崛起,是不可想象的;批评之批评,批判之批判,红学才发展。

——《大国崛起》主创之一、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秦海波

当知识分子们把《红楼梦》中的情色部分当成研究对象,痴迷于其中的人物背景之时,则完成了思想层次上的堕落。

当知识分子把情感与思想都交付给“红”学之时,他就不是知识分子了,他的灵魂皈依的不是红学,而是红教——情色之邪教!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吴祚来

红楼如梦,人如梦中。寻寻觅觅,永远都找不到唯一的答案。“曹学今年开始崩盘”(斯园语),百家争鸣却有更精彩的解读,譬如斯园开创的新新红学冉冉升起。

——《中国怎么办》作者、搜狐名博博主、《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 时寒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代春娇寂寞(重读红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斯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6899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0: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