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中国易文化传统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鸿门望儒到民间术士,无人部队周易抱着浓厚的兴趣——传易、说易、演易、用易。从治国平天下到修身齐家,从高深的哲学到养生治病,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无不鲜明的镂刻着周易的印迹。本书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我们真正把握中国文化脉搏,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序言

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自身所植根的土壤是基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整合的重要体现。不管是文明式的平等交流,还是血与火的硬性输入,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完全同化或被迫改造自己,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弱势文化并不一定要全面投降,它可以在对自己进行全面的重新剖析、改造之后,有选择地吸收强势文化的优秀方面,并在这种学习中由弱势变为强势;同时,强势文化也必须学习弱势文化的优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曾经产生了许多种文明,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文明在历史中已经消亡。

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几次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最早是佛教的进人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整合,佛教终于中国化。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这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而且,这种交流是采用血与火的方式进行的,必然会导致激烈的冲突。在这一被动性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全面的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价值体系的错位和话语失效的问题。

百余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如制度、观念、价值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种对西方文化顺应与再生的过程。但是,“西方”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多义的,这就使得中国知识界面临如下问题:中国学西方,是学希腊文化中的民主与科学精神,还是希伯来文明的宗教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还是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精神,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精神?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余年间,尤其是近几十年共时态地涌人中国,导致了中国知识界的极大困惑:是全盘西化,还是半盘西化?是全面保守,还是温和保守?是选择理性、民主、科学,还是选择虚无主义?  这种文化困境的表征是古今、东西、南北、灵肉等多元景观同时呈现:“古今”之争是价值体系的冲突,核心是如何处理传统;“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如何对待东方文明;“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如何对待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问题;“灵肉”问题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的问题,核心是终极关怀问题。

在这种文化的同化顺应、改造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仍然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前提性的工作: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剖析。回首百年,一代代学者怀抱民族振兴之志,为世纪立言,为中国文化立心,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范围内审视。许多学者更是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精神,希望准确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周易》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元典之一,后被冠以“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在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过其影响。历史进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各民族在追赶世界先进文明、倡导全球合作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层的寻根,希望找到本民族发展的文化契机。在中国,当人们进行文化反思时,首当其冲的是对《周易》的重新解读。可以说,80年代后期,中国兴起的长久不衰的“易经热”,正是这种世界性文化思潮的反映。而《周易》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热”的“热中之热”,从根本上讲与本书的奇特性有关。与它差不多同时代的几部元典,如《尚书》深奥难懂,《春秋》用词多变,《三礼》繁文缛节,但是,只要在文字训诂上下工夫,再多方参照有关文献、注释,一定可以过关;《周易》则不然,即使文字含义全懂,也是枉然,加上后代几千年卷帙浩繁的注经之书,更搞得人眼花缭乱,使得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对这部有着“宇宙代数学”之称的“神秘殿堂”敬而远之。

在学术界,由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了五派,百家争鸣,让人叹为观止。第一,科学易。这一派的出发点,是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方法,对周易加以诠释、评判,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是,一些学者由于阿Q式精神胜利法在作怪,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中,不能正确评价各自的优劣,而是通过无限夸大《周易》等元典的伟大,实现所谓的“民族自尊”。由此,把《周易》当成了包罗万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百科全书,从量子力学到统一场,从元素周期表到生命演化,从辩证法到现代释义学,“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结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第二,文化易。这一派主要是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有些人却不切实际地夸大周易的影响力,忽视或者贬低其他元典的作用。诚然,易经确乃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极重要的影响,并且,客观地讲,易学的这种影响应该超过了其他任何元典,但绝不能由此否定其他诸子百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它们共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人为地夸大或者贬损,只能使中国文化的研究走人歧途。第三,义理易。这一派是对传统义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一部分学者在大量吸取古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及现代的世界观、宇宙观、人文观,重新解构周易的哲理,观点新颖,发人深思;不过,一些学者由此而否定或极力贬低象数易学研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形成了新的门户之争,实际上妨碍了易学的研究。第四,象数易。这一派比较复杂,学院派的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象数易学的发展史,不承认周易预测功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而民间派的部分学者,却公开打出了“周易预测学”的招牌,认为预测乃周易的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象数何来义理?没有预测,周易有何存在的必要?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一提到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了京剧中拿鹅毛扇、穿八卦衣的装束,好像学了易经,就可以知天上一半、地下全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了;这一派的观点良莠不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第五,历史易。这是一个新的学派,古人虽对此有所研究,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代学者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一部分人是从《周易》书中的卦爻辞等人手,探究《周易》所包含的历史资料,从而对《周易》的产生时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作者的真实性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另一部分人则从考古学的角度,以考古发现为主要根据,对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成果卓著,但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第六,训诂易。这一派主要是继承了古人的研究成果,从《周易》的文字学人手,阐述卦爻辞的含义,他们的特点是学风比较严谨,立论比较周密,但多半囿于古人的成见,少见大胆的突破。

我认为,在《周易》研究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轻视与夸大的倾向,残留着门户之争,我们必须摈弃成见,坚持客观、历史、全面、科学的原则,兼顾象数与义理,除注重《周易》经传的研究、易学史的研究及易学文献资料的研究外,应该对《周易》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以现代自然科学、文化学、人类学、释义学等方法为背景,将易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本书既不想做百科全书式的总结,也不存在任何哗众取宠的发现,有的只是理性与历史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不面面俱到,只是想从文化学的角度,客观、全面地探讨一下《周易》究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形成了哪些影响。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反思,所谓“知己知彼”;而这种反思又必须真正找到传统文化之根,找到传统大文化与小文化的秘密所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周易》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它不但奠定了大文化的根基,而且也成为小文化的根基。以《周易》这部经典为主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易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只有真正研究易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探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也才能真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求得中华文明的全面发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中国易文化传统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德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4927
开本 32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