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火之简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斯蒂芬·派因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预言家,因而这本小书不能解开火的未来之谜:它除了能预示什么样的燃烧可以避免未来全球变暖之外,不能预测什么种类的燃料可以避免未来的能源危机。它所能做的是有助于解释像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这样的事情——不必说,还有乡村和都市的土地使用、人类的食品供应、森林管理、工业生产以及经常出现的野火威胁等一为什么不只是与人类的历史相关联,而且也与火的历史相关联。的确,本书最大的见地在于,它表明这两类历史是难以区分地交织在一起的,如果孤立地讲述它们的故事最终将毫无意义。在斯蒂芬·派因的《火的轮回》系列中,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没能更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最初在人类家庭中燃烧的火,我们用以重塑世界的火,都具有一种深刻的双重象征:既象征着我们所掌握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控制地球的力量……又象征着我们在发挥这一力量时反复遇到的令人沮丧的意外限制。如果有人想了解人类过去的故事如何恰好也完全是地球上火的故事,那么,除了这本小书外,就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人门。

内容推荐

没有人比斯蒂芬·派因更有资格给我们讲授火的历史,以及火在塑造景观中的关键作用。他对林业,土地管理中的精英统治论、乡村放火,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运动以及干扰生态学等内容的探讨,是极其重要的。派因是关于火的历史的世界主要权威.其学识非凡。他在地质学和地理学框架中为我们提供了生态史和人类史的广阔全景。他证实了火在塑造全世界的景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表明,在更新世末期人类如何通过学习操纵火而在某种程度上与火联合起来。

目录

生态与人·丛书总序

中文版序

致谢

前言:小书,大故事

导言:引火物

第一章 火与地球:燃烧的产生

第一节 火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节 生命如何适应火

第三节 今日的原生火

第一部 被火触及

第二章 火的疆界(上):原始人类对火的开拓

第一节 使早期的火生效之物

第二节 初次接触:当火来临之时

第三节 错过时机:当火离开之时

第三章 原始之火:控制火花

第一节 为何燃烧

第二节 在哪里燃烧,怎样燃烧

第三节 垂死的火:当引火棒离开时

第四章 农业之火:培植燃料

笫一节 农业“炉膛”里的火

第二节 如何培育火

第三节 燃烧与燃料:谁离得开谁

第二部 火的仪式

第五章 火的疆界(中):农业映照下的火的拓荒

第一节 转变如何导致拓荒

第二节 来自火的边界的故事

第三节 今日农业之火的踪迹

第六章 城市之火:为火建造住所

第一节 壁炉与房屋:给火安个家

第二节 为燃烧而建:城市易燃物的火的生态机制

第三节 看不见的永恒火焰:工业城市中的火

第七章 火的制造和使用:火与技术

第一节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节 用火技术的循环:火如何烧煮地球

第三节 火的威力:可控又不那么易控的作为原动力和撼动者的火

第三部 心灵之火

第八章 火的疆界(下):欧洲对火的开拓

第一节 欧洲如何扩展火的范围

第二节 欧洲如何控制火的范围

第三节 欧洲如何重新界定火的领域

第九章 工业之火:为大燃烧添料

第一节 工业燃烧如何增强火

第二节 工业燃烧如何减弱火

第三节 工业燃烧如何重组火

第十章 火的未来:跨越千年的燃烧

第一节 当世界燃烧的时候:什么燃烧,什么不燃烧,哪里在燃烧

第二节 仍做火焰的看护人

资料选编和进一步的阐释

译后说明

试读章节

很多神话表明,仅当我们获得了火,我们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因此可以设想,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或者说,地球上的这锅生物肉汤在被煮沸之前,可能已经煲了四十多亿年。火的某些要素,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期之后,才开始在远古的地球上出现。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要素需要在一个持久的环境中才能融合,各要素必须始终结合在一起。燃烧有它形成的经历,火有它的历史。

在火的三个必备要素中,只有点燃所需要的热量在地球上早就存在。氧气直到最近的20亿年才开始聚集,到大约5亿年前才接近于现在的数量。4亿年前,燃烧所需的陆地植物才茂盛起来。在这之前,地球缺乏剧烈燃烧的能源。水生生物也许曾燃烧过——个咸水湖或一片沼泽地干涸后,海草或海藻丛遭风暴袭击,被刮进山崖并在那儿被晒干,一旦遇到闪电或熔岩,它们就燃烧起来。但是这样的燃烧,即使发生过,也与现代火截然不同;它们是生态学上的反常现象,从未被纳入生物群落之中。地球上的原初之火——拓荒之火——需要陆地植物。这些植物很可能由最早的沼泽植物构成,而后者是近海岸有机泥炭和芦苇的母体。第一缕火光,可能闪现于大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最古老的炭化石也出现在那个时代。

此后,火的演化永无止境且坎坷多变。燃烧的每一种要素其存在方式彼此间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它们时而相聚,或者经历氧化,或者猛烈燃烧。但只有在一种连贯的环境中,燃烧才能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成为一种自我维系的过程,亦即一种生化反应,力求使各部分达到整体平衡。它影响了大气的化学性质,还深刻影响了生命的特征。生物圈逐渐地吸纳了火,并使其适于生物的制衡系统。有了氧气和燃料——它们都是生命的产物——这一点是很容易实现的。但点火则更为棘手,它要等到某种生物的出现,当这种生物引燃火花就如同在骨上穿洞和磨制燧石那样熟练时,这一过程才得以启动。当然,那种生物就是我们人类自己。P1-2

序言

有机会为《火之简史》中文版撰写序言,既感到十分欣喜,又觉得战战兢兢。之所以产生后一种感觉,是因为本书虽然被公认为涵盖了全球范围,却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它没有以任何富有特色的方式论述有关中国的内容。中国的重要作用只是被作为全球进程的组成部分泛泛涉及,而没有明确地通过生态的或历史的事实加以探讨。这是一个严重的疏忽,而对于一本渴望从大量的信息中汲取精华使之成为普及版的书来说,甚至更是如此,它反映出我先前研究中存在的漏洞,我只是通过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和印度而考察了亚洲。我想说的是,我打算修补遗漏。然而,很可能某位中国学者会从事这项工作。如果拙作能部分地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就非常满意了。

这篇前言也给了我一个纠正英文版中错误的机会。在此我所担心的是一种通常的误解。我将“地球火”的年代学浓缩成三大时代,这是为历史而描画的一种“火三角”。为简化其过程,我把这三大时代分别称为“原生火”(FirSt Fire)、“二代火”(Second Fire)和“三代火”(Third Fire)。不幸的是,许多评论者,尤其是出身于欧洲的评论者,却根据欧洲对环境史的传统划分而将表示火的那些时代排列为前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原生火”是对所有自然之火的一种简单标记。这种燃烧现象也许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很久就存在了。“二代火”描述的是人类学上的火的实践领域,这有赖于起作用的生物分布密度。因此,它既包括农业实践,也包括原始行为。这一时代可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人类可以控制燃烧;在后一阶段,人类又通过栽培、砍伐、拖运,或者将地表生物转化成可燃物,开始了对燃料的控制。“三代火”,或者说工业燃烧,属于化石生物的燃烧。将“二代火”细分为两部分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因而我现在后悔我使用了这一术语。不过,或许因为这一区分,其含义将变得更加清晰,而足以让有关的争论继续进行下去。

最后,我谨在此对梅雪芹教授与她的同事们致力于本书的翻译,以及三联书店出版他们的译作,表示深深的感谢。

斯蒂芬·J·派因

2002年11月15日

后记

本书翻译的组织工作由梅雪芹负责,担任翻译的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专业方向2004和2005届部分研究生。翻译的具体分工如下:梅雪芹译目录、中译本序、致谢、前言、导言(英文版序)、封底评论等;郭俊译第一、第二章;牛瑞华译第三、第四章;贾珺译第五、第六章;张一帅译第七、第八章;王瑞敏译第九、第十章。2004级博士生马万利同学作了译稿的初校工作。在此基础上,梅雪芹重译了大部分章节,并逐字逐句地通校、定稿,还添加了部分译注。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红教授的关怀和指点。三联书店的领导和编辑自始至终予译事以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在此,谨对朋友们的帮助和理解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翻译应该说是认真的,哪怕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疏忽、怠慢。即便如此,由于初涉环境史,初习翻译工作,译文中肯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恳请读者诸君指正。

梅雪芹

2006年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斯蒂芬·J·派因撰写火时好像他也着火了,他为之焦灼,耗尽了光和热。他观察火的时候,所看到的并不是生物灾变,而是社会启迪和自然再生。

——《西雅图时报》(Seattie Times)

没有人比斯蒂芬·派因更有资格给我们讲授火的历史,以及火在塑造景观中的关键作用。他对林业,土地管理中的精英统治论、乡村放火,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运动以及干扰生态学等内容的探讨,是极其重要的。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800k P~eview)

派因是关于火的历史的世界主要权威.其学识非凡。他在地质学和地理学框架中为我们提供了生态史和人类史的广阔全景。他证实了火在塑造全世界的景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表明,在更新世末期人类如何通过学习操纵火而在某种程度上与火联合起来。

——《科学》(Science)

派因以罕见的跨学科能力,将科学,生态学以及艺术与人文学科结合在一起,来撰写人类与火牵连的历史,涉及了这方面的所有现象和含义。

——《美国森林》(American Forests)

由于斯蒂芬·J·派因积极并富于想象地考察了人类与火的独特的伙伴关系,《维斯太神火》教给我的欧洲史和世界史知识,比我所读到的其他任何一本专门著作都要多,它实际上充满了关于过去的新信息、新观念和新认识。

——《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火之简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斯蒂芬·J·派因
译者 梅雪芹//牛瑞华//贾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4084
开本 32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09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