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进公共社会/上海大学人思想文苑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共政策是阳光雨露、教育是产业,但不可以产业化、行政许可法的经济意义、科学技术何以是第一生产力、“霸王条款”如何治理……本书“上海大学人思想文苑”丛书中的一本,其作者从不同视角,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及经济热点问题,是一本别具一格的经济学专业读物,其文章轻松、休闲、贴近百姓生活,将引领读者走进经济学殿堂。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了一个经济学者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与探索的文章,分公共篇、常识篇、上海篇、演讲篇四大部分。“公共篇”中的文章从不同视角审视了公共问题,并就相应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常识篇”从谈常识开始,用经济学常识分析了身边的种种经济现象;“上海篇”则是谈上海的话题,作者以其专长,探讨了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发展上海经济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演讲篇”汇集了以服务业、教育体制改革、公平与效率为主题的三个演讲。

目录

公共篇

走进公共社会

公共政策是阳光雨露

还政府与企业本来的关系

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

漏税、税率与公平待遇

教育是产业,但不可以产业化

物流高成本下的政府自身

从多元结构到和谐社会

学会做“公众人物”

透明,惟有透明

审计 风暴:制度还需制度化

让“潜规则”见阳光

要反哺,还要还债

宏观调控:折射转轨之“痛”

中间过程利益集团:改革的原罪

常识篇

止于常识

还高等教育几个常识

经济学的复杂与简单

财富之中观精神

市场经济地位不能表达为“入市”

行政许可法的经济意义

科学技术何以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应当怎样分析油价? 

“郎咸平事件”的另类思考

经济学诺奖与“十一五”规划

推进税改正当时

货币的“含金量”何以不同

通胀通缩存乎一线

股市何以与宏观经济反差巨大

二手房网上交易:技术与制度的互补

驾驭市场经济要扬其利抑其弊

《财富》全球论坛爱上中国什么

以自主创业孵化自主创新

重商主义还在影响我们

资源性产品定价的效率与公平

彩票的经济学透视

让楼价复归理性

“霸王条款”如何治理

以改革的方式加息

“决策失误”的背后

“36条”,重在落实

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玄机”

企业家是一种才能、一种精神

上海篇

在改革中加快上海发展转型

上海的“发展中特征”

服务全国,既是责任也是需要

以创新引领上海城市经济发展

上海急需增强“软实力”

两轮驱动,才能又稳又快

——谈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凸显现代服务业的“高新”理念

“三高”、“三新”:产业的“实心”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再思考

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软要素”

以整合促发展

——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调互动

服务也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服务业、世博会及其互动

演讲篇

服务业演进的历史与逻辑

——在上海外贸学院的演讲

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经济学思考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

跷跷板上看天下:一个经济学者眼中的世界

——在东方讲坛的演讲

试读章节

公共政策是阳光雨露

在小时候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雨露滋润禾苗壮”。了解这句歌词的政治背景的人都知道,这里将“雨露”的作用夸大了。禾苗成长首先需要土地、工具、劳作和肥料,这些都来自于禾苗的利益主体,除此之外,禾苗成长还需要“阳光雨露”。当然,“阳光雨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每个公民、企业都是“禾苗”。滋养他(它)们的“阳光雨露”是什么呢?是公共物品(服务)。不过,在任伺社会,具体地说,就是在任何国家或地区,决定公共物品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是该国或该地区的公共政策。因此,说公共物品是“阳光雨露”是不够的,还要说公共政策是“阳光雨露”。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本身就是公共物品。为了使非经济学专业的人士顺利阅读本文,有必要解释一下公共经济学框架中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政策。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无法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征。这里的“无法阻止”,是因为阻止成本太高而无法阻止。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并未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征。这里的“并未减少”,是说无论多少人使用该物品,他们获得的平均效用不变。说老实话,没有看到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将“阳光雨露”视为公共物品。道理很简单,经济学把“阳光雨露”看作“免费物品(free goods)”,不是“收费物品(economic goods)”,故不属稀缺资源,就不在其研究之列。不过,今天的“阳光雨露”已经不是“免费物品”,因为,为了保证“阳光雨露”的数量(如见到蓝天白云的天数)和质量(如雨露的酸性不要超标),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样,“阳光雨露”成为标准的公共物品:具有稀缺性,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公共经济学还对公共物品下这样一个定义:“公共物品是没有价格的物品”。一般地说,到户外去晒太阳,把家里养的花拿出去吃露水,是不需要付费的。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解释很多,都很有意思,择几例示之。其一,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 划。其二,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其三,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其四,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个问题或事务采取的。综合上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公共社会(具有覆盖全社会的意义)领域配置资源的计 划;公共政策一经提出,也就同时明确了政府不作为的非公共领域;公共政策有着很强的指向性、目的性。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无所不包,不存在私人(市场)部门领域、公共部门领域和第三部门领域(既非市场又非政府的社会领域)之分,每个自然人都隶属于一个组织,而该组织又都隶属于某一级政府。这样,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单位组成和架构的,也就无所谓公共空间和公共政策。由于中国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二十多年来,市场领域发育较快,尽管还有诸多的不完善,但相对于公共领域来说,它是超前的,而公共领域的发育则滞后了。我们今天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宏观到教育权公平,微观到劣质奶粉,都表现为公共政策缺位下的公共物品供应不足。要知道:教育权,尤其是义务教育权,是公共政策安排下的制度性公共物品;而市场监管本来就是公共物品。也就是说,义务教育权、市场监管都是“阳光雨露”。

一个成熟的社会,当然要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同时还要有一个由比较完备的公共物品组成的、成熟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以及法律和制度(它们都是公共物品)的规范。因此,仅仅有市场的发育,没有公共政策观照下的公共空间的发育,市场必然是交易成本高企,交易秩序混乱,交易效率低下。反之则反是。仔细分析发现,中国今天的许多问题,不是出在市场上,而是出在公共空间和公共政策上。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变自身的职能,加强公共政府和公共政策的建设,以适应市场和市场主体对其的要求。

(原载《沪港经济》,2005年第10期) P7-9

序言

用现在的书名,出第三本集子,是“蓄谋已久”的事。

我在1990年代初期以“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出版时书名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立信会计 出版社,1995)为题做博士论文时,就开始涉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当时主要是基于体制转轨的背景,研究中国政府经济行为转变的轨迹,并对此作出理论的解释。由于选题的关系,我在那时就开始关注私域(私人社会)、公域(公共社会)和第三域(非政府组织)的问题。中国是从政府一统的社会演化到三元并存的社会的,尽管现在还是比较雏形的。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N.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部很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前些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将它作为“现代经济学”课程的教科书。曼昆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写了一段题为“给我的中国读者”的话。这段话译成中文不到250个字,除了简述他1996年的中国之行外,他说道:“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政府所选择的公共政策。”我揣摩曼昆为什么对中国读者说这段话,除了确实认为公共政策至关重要外(他在《经济学原理》中关于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要在不经意间指出我们的“软肋”?公共物品供应不足,有发展水平的制约,也有公共政策的问题。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政府治理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无处不在:关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都有着相关的公共政策。

近几年来,各种公共领域(包括公域和第三域)的问题被频频曝光。老百姓的直觉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是否过头了。这一直觉是对的,市场化的确有被泛化的倾向。比较严重的误解是:以市场的方式配置公共资源,被视为公共资源市场化;以市场的精神改革公共部门,被看作公共部门私人化。前者的例证是,部分不该市场化的医疗、教育资源市场化了;后者的例证是,政府部门在不同程度地创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发现,今天中国效率与公平的天平,过于向效率倾斜了。因此,我们要呼唤公平,呼唤公共性。

我在《走进公共社会》和《公共政策是阳光雨露》这两篇文章中,比较集中地谈了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政策的看法。“公共篇”中的其他文章也都从不同视角涉及公共问题。其他三篇——常识篇、上海篇和演讲篇,一是从谈常识开始,并用经济学常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二是谈上海的话题,较多的是与我研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关;三是三篇演讲稿。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就是要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和文化协调发展;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私人社会与公共社会(包括第三域的社会空间)协调共存。“走进公共社会”,就是笔者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振臂呼吁。

陈 宪

2005年9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进公共社会/上海大学人思想文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89468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53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