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中的眼睛(牧惠杂文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牧惠先生近三十年杂文创作生涯中的精品选萃,辑录了其代表作一百三十多篇(随笔除外)。文中谈古论今,文笔恣肆、思想犀利、视野广阔,充分体现了这位杂文大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魅力。值得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手一册。

内容推荐

牧惠先生堪称中国产量最高的杂文大家,生前共有六百多万字的作品发表,先后有四十多部书出版。

本书是牧惠先生近三十年杂文创作生涯中的精品选萃,辑录了其代表作一百三十多篇(随笔除外)。文中谈古论今,文笔恣肆、思想犀利、视野广阔,充分体现了这位杂文大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魅力。

目录

旧作拾萃

居其位而知其任/(1)

姓名里头的文章/(4)

朱元璋删《孟子》/(8)

华表的沧桑/(12)

元宵节的来历/(15)

“皮”、“毛”之论/(18)

想起了乌台诗案/(22)

奴才并不易做/(28)

“唯上”杂谈/(31)

闲话尾巴/(34)

当看客也不易/(36)

“考语”的考语/(38)

“夜郎”考/(40)

“深可畏”者/(42)

一种“中国病”/(44)

狗道主义中外谈/(48)

未审陛下欲何所法? /(52)

论“好使人同己”/(55)

坐轿与抬轿/(57)

孙权与张昭/(61)

就怕一个“坐”字/(64)

文字狱古今谈/(66)

海瑞墓前的沉思/(71)

“勇”的贬值/(76)

古典新说

帮闲不宜再帮忙/(78)

慎交衙内心腹/(80)

老都管的天下太平论/(82)

“还我一纸休书”/(84)

鼓上蚤另有重用/(86)

第十九般武艺/(88)

强盗不可以白做/(90)

排座次的最佳办法/(92)

圣君需要假话/(94)

童贯的替罪羊和替罪羊童贯/(96)

仙境的等级与人间的官阶/(98)

高级政工师宝钗/(1()(])

老祖宗的双重标准/(102)

“替身”文化/(104)

集体假话症/(106)

风水这门“学问”/(108)

精致的淘气/(110)

试场狂想曲/(112)

非俗不可的“鸭”/(114)

傻子与聪明人/(116)

论株连/(118)

没嘴说自家/(120)

论微服私访/(122)

级别拜物教/(124)

沧州老酒今何在/(125)

新作撷华

中法文字狱观之异同/(126)

说“舆论导向”/(129)

时代呼唤果戈理/(131)

姑且算是考证/(133)

今日之微服私访/(136)

告别“祖师爷”思想/(139)

别怨诺贝尔/(142)

“知本”门外谈/(146)

时光果然可以倒流/(149)

又一种女人祸水论/(152)

拒绝说谎/(155)

咱们也需要普利策奖/(157)

“跪着暴动”的出处/(161)

关于首饰/(163)

想起了汝尔丹/(166)

痞子与官痞子/(168)

从西门庆说到足球的兴衰/(172)

也来“估计”/(176)

声援麻旦旦/(179)

“北京大爷”/(181)

北大精神重探/(185)

官性与人性/(188)

联想到武训/(190)

说说“秘书现象”/(194)

革命与人的位置/(197)

腐败怕透明/(200)

敌与友的界限/(203)

治治冷漠症/(207)

农民与知识分子/(210)

再谈“费厄泼赖”/(213)

刘佑全的教训/(217)

官谣/(220)

评职称的“错位”/(223)

“臣构”秀/(226)

鼓励忏悔/(231)

“咎”的标准/(234)

珍惜生命/(237)

观念落后也要挨打/(239)

仪表的学问和代价/(243)

略谈“三陪女”/(247)

寻事人/(250)

虎年谈灭鼠/(254)

灿烂的中国食文化/(258)

衣文化/(261)

2004新作

社会帝国主义是好东西?——读《苏共亡党十年祭》/(264)

老子党、党老子/(267)

不应缺席/(269)

待觅的民主新路/(276)

贺冰兄获奖/(281)

谈谈浩然/(284)

旧书新读/(287)

文人无行一例/(290)

人命关天/(292)

汉代论坛一瞥/(295)

“勇气”号的华裔团队/(298)

母鸡的下蛋权/(300)

史可法的悲剧/(302)

谁养活谁?/(306)

“炒”与“骚”/(309)

《我与胡风》出增补本/(311)

大鸡不吃细米/(314)

熊德明与阿Q/(316)

“老虎皮”的功能/(318)

监督权是根本/(320)

夹边沟证词/(322)

也谈张灵甫/(325)

“管”的是非/(328)

清明见闻/(331)

建议设反贪荣誉奖/(334)

“高超”的论辩法一/(336)

添  乱/(338)

还是赵树理好/(340)

科举轶事/(342)

说“招呼”/(344)

“咕哩”痛史/(346)

洗黑钱高招/(348)

有偿不闻/(350)

信之劫/(352)

被吓死的孙嘉淦/(354)

袁世凯这个教员/(358)

后记

红旗渠归来/牧惠(366)

《宪法》面临挑战/牧 惠(369)

试读章节

元宵节的来历

南方的冬天是虚应故事,还没有穿过棉衣,就已经是元旦了。休息在家,想起了有关过年的种种风俗,不禁翻起书来。

历史上记载,过年时燃灯游戏,大约起于南北朝时代。“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已经相当热闹了,但那时还没有成为一年一度必得那样热闹一番的规矩。隋初,曾有人上书,认为这种行乐,“无益于化,实损于民”,还下令禁止过。把元宵变成一个节日,是那个有名的隋炀帝杨广兴起来的。

大业六年正月,杨广召集诸蕃酋长到洛阳。他命令在端门街盛陈百戏。表演者达三万人,执丝竹的一万八千人,那声音在数十里外都可以听见。为了给这些人做衣饰,长安、洛阳的缯帛为之一空。戏乐自黄昏一直表演到天亮,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此后沿袭下来,便成为闹元宵。

杨广是一个出名的会吃喝玩乐的皇帝。他这一手,当然是为了玩,可也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在外国人面前摆排场,夸富裕,让他们“大骇”。

其实,在外国人面前“示中国之盛”,这也不是头一回。大业三年元旦,大业五年西巡,以及裴炬同西域各国的交易中,都曾经为了这个目的而花费万万计的钱财,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还是大业六年,诸蕃请求到丰都市交易。杨广下令整饰商店,盛设帷帐,连菜摊都要用龙须席铺地。蕃客路过酒食店,店主人得邀请他们进去大吃大喝,不收银钱,骗外国人说:“中国丰饶,吃酒饭照例不收钱。”外国人果然惊叹中国真是了不起。

为了炫耀而不惜造假,在好胜的杨广看来,可能是颇为得意的,见到外国人“大骇”,大概也兴高采烈了一阵。然而,骗人的事情总得露馅。当场就有外国人指着那些用缯帛缠着的树,问“中国也有穷人,衣服都穿不上。你们为什么不把这些缯帛送给他们,却拿来缠树?”市人惭愧得答不出话来。

应当说,这位市人还比较正派,他不会胡编一套去对付外国人以维护那虚假的面子。这位外国人也未必不是一个有良心的值得敬佩的真朋友。可以设想,酒醉饭饱之余,如果糊涂,看不出造假,称赞一番,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看出有假,由于别人盛情招待,不得不讲几句惊叹中国了不起的客套话,那也是可以谅解的。可怕的是,虽然看出其中有假,却心怀叵测,装作糊涂,一味称赞,希望这类粉饰太平的假事越多越好。这类称赞多了,假排场会越来越厉害,老百姓的苦头就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搞到整个国家在粉饰太平中被毁灭。

《资治通鉴》上说,由于同西域各国往来,“所经郡县,疲于迎送,糜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弊以至灭亡”。这种说法可能不够准确,但这种为摆排场而造假的作风,一旦传染开去,倒确实是个致命伤。

杨广是靠装成不好声色的样子,讨得杨坚的喜欢,夺去杨勇的皇太子席位的。当上皇帝之后,他的作为比被废的杨勇更加荒唐。几年时间,就把杨坚统治时期积累下来的家底耗费得七七八八,搞得贫民甚至中小地主都几乎全数破产,不得不起来造反。大业八年,杨广已经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吓得惊悸万分,晚上没有几个妇人像哄小孩那样摇抚就无法入睡。过去,有人非议他招待外国人,他讨厌,他杀人,因为那种说法煞他的风景,妨碍他的造假招摇。如今,他听不得“天下多盗”这类话,认为讲这类话的人是“以贼胁我”,也该杀头。既然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满足他向外国人夸富而弄虚作假,自然也会有一些人(也许还是那一批)去封锁真消息,制造假情报。他们对杨广说,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只有一些“鼠窃狗盗”,“未足为虑”。“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知也”,封锁得紧紧的。其实,这首先是杨广自己就很乐于躲在江都的宫殿里,同外界隔绝着,被封锁着,在歌舞升平气氛中乐得一天算一天。越到后来,他越需要这种蒙蔽。正如他的皇后意识到的,一生靠讲假话过日子的杨广,这时真话对他不仅没有用处,反而只能增加他的忧虑,所欠的就是那些几度在元宵佳节中陪着他一起玩乐,一起在外国人面前摆阔气排场的亲信们,用巾带来结束他这条早该完结的生命。

隋炀帝完蛋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元宵节也就过了一千多次。风俗是留传下来了,当然已经不像大业六年那样奢靡。这不是什么“今不如昔”,反倒是好事。最好是把其中的假排场都扫刷得干干净净。

1980年1月P15-17

序言

我请朱铁志选编一本牧惠杂文选,名日《风中的眼睛》。

何以名之?

我以为,杂文家的职责,说的形象一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沙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大唱赞歌: “啊,真是春风骀荡”……

牧惠一生——尤其是在他参加革命工作、以文作刀枪之后,经历大大小小的风可谓多矣。他是凡人。不是圣人——而且我一直怀疑,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圣人?他在一本书的小传中,就曾直言不讳地坦承:“写过大批判文章,认罪书,但从未写过检举信、打过小报告。”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前期,在党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左风越吹越猛,终于导致“文革”红色怪风、狂风、飓风漫卷神州大地,遗害无穷。即以“文革”初期而论,我曾经被红风吹得头昏脑胀,迷了双眼,尽管牧惠比我年长,但大体上也不会例外。

但是,自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在党的“三中全会”后,牧惠以他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势头所写的大量杂文,以及一系列社会活动表明:将近28年来,无论国际、国内刮什么样的风,他始终屹立风中,保持着火眼金睛,以他那枝犀利的笔,永不疲倦地揭丑恶,剥画皮,辨源流,明真相。文坛中头上插着顺风标的跳梁者,在牧惠的杂文前,真该愧死矣。

明朝人有旬口头禅:“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后人说短长。”1976年10月,当时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这棵“枯藤老树”后,牧惠写了多少批判“左”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章!真乃所向披靡,令人神往。老杂文家严秀先生曾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牧惠文章是我师》。前苏联垮台后,牧惠写的揭露前苏联体制弊端,总结其亡党教训的“说短长”的文章,接二连三,简直是连珠炮:已发表的就有十几万字,这在中国杂文界当属首屈一指。

宋玉的《风赋》,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他巧妙地用对比方法,指出了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牧惠的大量杂文,是投向封建特权、官本位等腐败、丑恶现象的匕首、投枪,显示出对普通百姓、弱势群体的赤子之心。他的某些杂文,堪称是杂文中的《风赋》。

世事难以逆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年6月5日与牧惠在一次座谈会上分手后,竟成永诀,并由我给他的杂文选作序。我与牧惠交往多年,过从甚密,一直把他当作兄长尊敬、亲近,我会时时想起他——无论是在狂风大作,还是在无风的夜晚。

牧惠不信灵魂、天堂之说,因此诸如祝他灵魂永远安息与天堂里见什么人之类柔风般的话,也就免了!呜呼。

王春瑜

2004年9月

后记

红旗渠归来

牧 惠

参观完毕后,红旗渠纪念馆的朋友们要求我们写下自己的感想。我写下一句话:

民主与科学是建成红旗渠的根本保证。

主人对这句话颇感意外“我们开过讨论会。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还没有人这样提过”。

他要求我说明一下为什么这样想,我讲了几句。很不好意思的是,讲到“科学”这部分时,我竟哽咽得讲不下去了。回家之后,我想应当把这番意思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先说民主。修红旗渠,是当时的县委第一书记杨贵的决定。我不知道县委会对那么大一个工程的修建有无民主讨论,赞成的几票,反对的几票。我可以知道的是,对于这个决定,并没有在全县人民中做过公投,当然无从得知赞成和反对票各是多少。那时乃至现在,我们都还没有对某一大工程、某一关系到全县人民生产、生计问题的决策公投的措施。但是,纪念馆给我一个明显的信号:修红旗渠,如果不是百分之百,起码也是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以上的人会投赞成票。

导游(讲解员)小姐面对着一幅一位憔悴的老农双手向天长叹的画面,告诉我们一个古老然而真实可信的故事:林县历来缺水。一天,这位老农一早就到很远的地方找水。黄昏时候,他把水挑回村里来了。儿媳妇赶紧接过早巳疲惫不堪的公公那担水,打算挑回家去。才到门口,一不小心,她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一担水于是全洒到地上了。妇女为自己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大哭,躲进屋里上吊自杀了!多么典型的情节!最具形象思维能力的作家也想象不出,一担水竟要了一条人命。如此受苦受难的人民,能不投票赞成修建把水引来的红旗渠吗?

小姐接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数字:全县人口多少万,参加过修渠的是多少万。我没带笔记本,没记下,记得大约是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参加进来了。最感人的一幅照片是:小学生放学了,在回家的路上也不忘背一块石头去工地。那时正是饥饿的1960年,上头下命令:为了保命,暂时停工。青年们“阳奉阴违”,在洞口堆些泥作掩护,洞内继续挖山不止。小姐指着一脸笑容的铁姑娘们说:“别以为她们发胖,那是浮肿呢!”……一个行动就是一张最具效力的赞成票。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官员们,你们除了锣鼓喧天,剪彩作秀之外,能得到几张这样的赞成票?你们敢不敢让人民投一次票?林县人民将永远记下杨贵这个给他们带来“富贵”的名字。你们呢?不记恨你们就是大幸了。

讲到科学,促使我流下眼泪的,是一位相当于“总工程师”的中专毕业生的照片。据说,凭他的学问,他的设计,人们削平山头,凿通隧道,架设渡槽,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而这位青年,却在一次工程中牺牲了,享年仅仅27岁!他还是整个工程牺牲的二十余人中第一位牺牲者。

听着小姐的介绍,我没有记下他的名字,我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多好的一位青年啊!多可惜的一位青年啊!更使我感慨万分的是,这时,也正是这时,一批像黄万里、林孔湘这样的科学家,因为坚持正确的观点而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剥夺了贡献知识的权利。林孔湘死前捶床大哭:“我失去二十年做贡献的时间啊!”有一幅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画面上,一位中年科学家猝死在干校耕地的犁耙旁,画题是《农机科学家之死》。这时,也正是这时,另外一批科学家却在撰文说三门峡工程如何正确,反对者黄万里如何反动;论证亩产若干万斤的科学根据,批判t。右倾机会主义”促退派的落后反动。科学家与科学家的差别,竟大于文盲与科学家的差别!想想看,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像红旗渠工地上的这位青年那样,把自己的知识贡献于建设事、Ip,能会有饿死人的咄咄怪事发生吗?想到这些,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能不羞愧和难过吗?

整个工程的修建,还带来一个意外的副产品:一大批建筑工人在实践中培养出来了。开放改革一来,林县马上涌现出一批批进城打工的建筑工程队。他们从开放改革中带回来同水一样重要的财富。于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林县(已改名林州市)农村,到处都是两层砖楼的农家。这也是科学给他们带来的成果。

于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红旗渠是三面红旗的产物,还是反三面红旗的产物?它产生在那个特定的被命名为三面红旗的时代;但是,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却是与当时的那股反科学的蛮劲对着干的。

读者以为如何?

2004年5月上旬作

附识: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在河南安阳市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市文联的支持下,主持“文化中国系列讲座”。4月22日,我邀约牧惠先生、何西来先生共赴安阳讲学,4月24日,在安阳文联主席张坚先生陪同下,牧惠先生、何西来先生参观了林县红旗渠。听着讲解员的叙说,牧惠动情落泪;题词时,仍唏嘘不已。返京后,他很快写了这篇《红旗渠归来》的文章,寄给我,征求意见;他对文友的意见,一向是很重视的。我读完此文后,给他打电话,质疑此文的结论,他遂压下此文,未寄报刊。现在他遽尔逝去,我检出此文,重读一遍,深为他的求索精神、善良人格所感动,建议《北京观察》发表此文,以示纪念。

王春瑜,6月19日,即向牧惠遗体鞠躬的次日

思念老友,不胜怃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中的眼睛(牧惠杂文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牧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97311025105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8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