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想录/中国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为“文革”批判和反思、显示触怀和社会感言,兼回忆 了旧时的谈话、文学自述等,是巴金先生写作的150篇“随想录”的结集。

内容推荐

本書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歷時8年(1979-1986)寫作完成的150篇“隨想錄”的結集。主要內容為“文革”批判和反思、現實觸懷和社會感言,兼及憶舊談往、文學自述等話題。被稱作“講真話的書”,作者因此被譽為“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良心”。1994年獲首屆國家圖書獎一等獎。

目录

合訂本新記/ 1

總序 /1

隨想錄

1 談《望鄉》/ 3

2 再談《望鄉》/ 6

3 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 /8

4 “結婚” /11

5 懷念蕭珊 /13

6 “毒草病”/ 27

7 “遵命文學” /29

8 “長官意志” /32

9 文學的作用? /36

10 把心交給讀者 /39

11 一顆桃核的喜劇 /45

12 關于麗尼同志 /48

13 三次畫像 /54

14 “五四”運動六十周年 /59

15 小人、大人、長官 /63

16 再訪巴黎 /66

17 諾·利斯特先生/ 69

18 在尼斯 /72

19 重來馬賽 /76

20 里昂/ 80

21 沙多─吉里 /84

22 “友誼的海洋”/89

23 中國人/ 93

24 人民友誼的事業 /98

25 中島健藏先生/ 102

26 觀察人 /108

27 要不要制訂“文藝法”?/ 112

28 絕不會忘記 /114

29 紀念雪峰 /116

30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123

《隨想錄》後記/ 126

探探索集

31 “豪言壯語” /129

32 小騙子 /132

33 悼方之同志 /135

34 懷念老舍同志 /138

35 大鏡子 /145

36 小狗包弟 /148

37 探索 /152

38 再談探索 /158

39 探索之三/ 163

40 探索之四/167

41 友誼 /169

42 春蠶 /172

43 懷念烈文/ 176

44 訪問廣島/184

45 灌輸和宣傳(探索之五)/190

46 發燒 /195

47 “思想複雜” /198

48 世界語 /200

49 說真話/ 204

50 《人到中年》/207

51 再論說真話 /210

52 寫真話 /214

53 “腹地” /216

54 再說小騙子 /219

55 趙丹同志 /221

56 “沒什麼可怕的了” /225

57 究竟屬于誰?/227

58 作家 /230

59 長崎的夢 /232

60 說夢 /236

附錄 我和文學 /239

《探索集》後記/244

……

真話集

病中集

無題集

试读章节

46 发烧

我本来要写我们访问长崎的事,但忽然因感冒发高烧、到医院看病就给留了下来。吊了两天青霉素、葡萄糖,体温慢慢下降。烧退了。没有反复。再过几天我便可回家。

病房里相当静。三十年来我第一次住医院,有点不习惯,晚上上床后常常胡思乱想。想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发烧的事情。

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哥哥李尧林。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我从重庆回上海,住在霞飞坊(淮海坊)五十九号三楼。李尧林生病睡在床上,因为没有钱不能住进医院,由一个懂医道的朋友给他治疗。晚上我搭一张帆布床,睡在他的旁边。每天清早他醒来就要在床上量体温,早晨温度不高,我在旁边听见他高兴地自言自语:“好些了,好些了。”他是英语教员,喜欢讲英语。下午他的体温逐渐增高。每天都是这样,体温一高,他的情绪就坏起来。不几天靠一位朋友帮忙他住进了医院。但是在医院里他并不曾活过两个星期。

其次我想到亡妻萧珊。一九七二年六月初我从奉贤县“五·七干校”回家度假,发现萧珊病倒在床。不知道她患什么病。不是查不出,是不给查。当时是“四人帮”横行的时代,看门诊的“医生”不一定懂医,一个普通老百姓(还不说“牛鬼的臭婆娘”)发烧在三十九度以上,到医院挂急诊,或者开点药就给打发走了,或者待在“观察室”吊盐水针过半天回家。萧珊患肠癌,那年三月想办法找人开后门,在一家医院里照了直肠镜,但她的病在结肠上,照不出来。那个时候拍X光片子也非常困难,不但要请人帮忙,而且还得走不少弯路。到七月中旬才查出她的病源,七月下旬她住进医院,癌细胞已经扩散。她在病房里只活了三个星期。

在焦急等待查出病源的时候,我每天四次给萧珊登记体温(我回家之前我女儿、女婿做这工作)。清早,温度低一些。以后逐渐升高,升到三十九度左右,全家就紧张起来,准备上医院去挂急诊号。明知到医院看门诊也解决不了问题, (就在查出病源前十多天,门诊医生还断定她患肠结核呢!)但是发了高烧不去一趟又怎么说得过去?

今天回想起这些日子我还会打冷噤。

所以我不喜欢量体温。我长时期没有患过大病,没有住过医院,总以为自己身体好,什么病痛都可以对付过去。明明感觉到不舒服,有热度,偏偏不承认,不去看病,不量温度,还以为挺起胸来就可以挺过去。这次也是如此。大清早起来就觉得发烧,人不舒服,却不肯量温度。下午四点实在支持不住,我才到楼下找药吃,我的妹妹拉住我量体温:三十八度八,我女儿、女婿便拉我到医院去看病,再量体温:三十九度三,人已经十分委顿。两天后才退烧。

现在一切都正常了。不过十天光景吧,我在身心两方面都像是生过一次大病似的。

在病床上总结这次退烧的经验,我不能不感谢我的妹妹和女儿。她们怀疑我生病、拉我去看病,似乎有意跟我过不去,我当初有点责怪她们多事,后来才明白,要不是她们逼我量体温,拉我上医院,我很可能坚持到感冒转成肺炎,病倒下来,匆匆忙忙地离开人世。在讨厌我的人看来,这大概是好事。但对我来说,这未免太愚蠢了。

不承认自己发烧,又不肯设法退烧,这不仅是一件蠢事,而且是很危险的事。今后我绝不再干这种事情,也劝告我的朋友们不要干这种事情。

七月十一日P195-197

序言

“中国文库”出版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1000种,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随想录》第一集收《随想》三十篇,作为一九七九年的一本集子。以后每年编印一册,到一九八四年为止。

《随想录》是我翻译亚.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时的副产品。我说过赫尔岑的“这些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而我的“随想”呢,我可以说:它们都不高明。不过它们都是我现在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

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至于“四害”横行时期被迫写下的那些自己咒骂自己的“思想汇报”,让它们见鬼去吧。

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虽然收在这里的只是些“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巴 金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一日在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想录/中国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0789
开本 32开
页数 6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6
出版时间 2004-03-01
首版时间 2004-03-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2.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