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报刊图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经常和报纸、期刊、杂志打交道,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但是,你知道它们的历史吗,它们的起源,它们的来历?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报刊的发展简况,并配有丰富的图片,其中有下少种类可是难得一见的哟!

目录

报刊溯源

报纸的起源/一

杂志的来历/四

报纸与杂志之异同/五

清末报刊

近代的原始报纸:《京报》/七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九

国人办报之滥觞/二O

戊戌变法前的改良派报刊/二三

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二九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港澳和海外创办的报刊/四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五O

清末的妇女、文艺和科学报刊/六五

清末官办报刊/七四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报刊

民国初年的政党报刊/八一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九一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一O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报刊/一O九

民国前期的其他报刊/一一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报刊

国民党统治区报刊/一二一

国统区中共及左翼进步报刊/一三二

革命根据地报刊/一四三

二三十年代的画报/一四七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

国民党统治区报刊/一五五

抗日根据地报刊/一六六

沦陷区报刊/一七二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报刊

国统区国民党及中间派报刊/一八O

国统区中共报刊及进步报刊/一八六

解放区报刊/一八九

新中国报刊

"文革"前的报刊/一九三

"文革"时期的报刊/一九九

"文革"后的报刊/二O三

台港澳报刊

台湾报刊/二一一

香港报刊/二一六

澳门报刊/二二四

试读章节

【杂志的来历】

在英语里,杂志叫 “magazine”,源自法语“magasin”一词,原意是指“仓库”。1665年法国出现的《科学家周报》,已不是单纯的报纸,而更近似于杂志。1693年,伦敦书商约蒲·丹顿创办了一种叫《妇女之神》的两面印刷的单页刊物,其内容涉及恋爱、婚姻、打扮、名誉乃至性生活等,虽然是单页,但性质与杂志相当。18世纪初,伦敦先后出版有《评论》和《包罗万象》两刊,前者是一种介乎报纸与杂志之间的刊物,后者则是一份妇女杂志。1731年,伦敦还出版了一种叫《绅士杂志》的定期刊物,第一次以“杂志”命名。以后,“杂志”逐渐成为定期刊物的通称。在18世纪中期以后,杂志这种新型出版物在西欧日渐流行,并与报纸分流。报纸具备了散张、两面印刷、分栏编排的形式,内容主要分为新闻、评论和广告三大部分,刊期较短,以日报、周报为主。而杂志则保留成册装订的书本形式,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科学、文艺等,刊期较长,有周刊、月刊、季刊等。

在中国古代, “杂志”一词一般是指零碎的笔记,多用作书名,如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等。1862年,英国传教士麦嘉湖等在上海创办《中外杂志》,成为中国第一份以“杂志”命名的刊物。有人认为作为期刊通称的“杂志”一词,来源于日本,这是不确切的。“杂志”是中国古时就有的词汇,作为期刊命名的历史也比日本早。日本最早以“杂志”命名的期刊叫《西洋杂志》,是1867年创刊的。不过,应该承认,《中外杂志》创刊后,中国的期刊有很长一段时间未以“杂志”命名,一般人也未以“杂志”来统称期刊,而日本人将期刊统称为“杂志”的历史则比中国人早。在中国,直到20世纪初以“杂志”命名的期刊才多起来,如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1906年创刊的《音乐小杂志》、1907年创刊的《中国新女界杂志》、1908年创刊的《自治学社杂志》等等,并且也逐渐以“杂志”来统称期刊。虽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创办的期刊多未以“杂志”命名,但近代中国人在期刊命名和杂志内涵的界定上,多少是受到了日文汉字词汇“杂志”一词的影响。

  【报纸与杂志之异同】

报纸和杂志一般都是定期出版物,其中杂志又称期刊,常常与报纸一起合称为报刊。报纸和杂志在早期曾是界限不清的,杂志往往称“报”,而报纸也常常使用杂志的书本形式。特别是在清末,报纸与杂志的界限一直比较模糊,并无明确的界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人或在中国境内办的刊物,仅有《中外杂志》、《东方杂志》等极少数刊物称杂志,其他刊物大都称“报”,如《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强学报》、《时务报》、《清议报》、《农学报》、《新民丛报》、《医药学报》、《国风报》、《湖北农会报》等。其中,《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无疑属于报纸,而其余几种则是书册——杂志的形式。从内容上看,有的论说文字偏多,有的注重于介绍专业知识,介乎报纸与杂志之间。虽称“报”,但又像杂志。由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以致后来学者也无法强行将其划分为报纸或杂志。著名记者、报学专家戈公振在其《中国报学史》的绪论中说, “惟报字称谓简而含义广,且习用已久,故本书之所谓报,尝包括杂志及其他定期刊物而言”。的确,无论从出版史还是从新闻史的角度看,中国早期的定期出版物,有些是难以明确区分为报纸和杂志的。

20世纪初,有人已注意到报纸与杂志应该是有区别的,也曾设法予以区分。如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报之经历》一文中就讲:“丛报者指旬报、月刊、来复报(指周刊——笔者)等。日本所谓杂志是也”。后来,章太炎在为《大江七日报》作发刊词则云“贯中国之巨江大川……呜呼民怀其祖,有水之始于滥觞也,作大江杂志”。因《大江七日报》是周报,故章太炎称其为杂志。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甚至更晚,国人对于报纸与杂志的区分仍不是很清楚。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罗加伦在《新潮》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则讲:西洋之定期出版品的称谓中没有“杂”的意思,“中国人学日本人把各种定期出版品都叫‘杂志’,是有些不妥当的。不过现在已经用惯了,我也不必另改。况且一个名词的意思,随着用处也常有伸缩的余地。我劝读者只当‘杂志’是一个名词,作日报以外的‘定期出版品’解,不照中国原有的字面解,那就对了”。其实,罗加伦的解释也不正确,因为报纸不能单指日报,其他双日、三日、一周刊期的散页出版物,只要是以刊登时事新闻类内容为主的,都应称为报纸,而不能称杂志。

就普通的情况而言,报纸与杂志的主要区别有二:

一是内容。报纸是以时事新闻为主,重新闻,特别是新闻的时效性;杂志则不注重新闻,内容可以是比较专门的(如《小说月报》、《旅行家》、《政治评论》),也可以是包罗万象的(如《东方杂志》、《百科知识》),可以侧重艺术性、知识性,也可以侧重论说性。

二是形式。报纸一般为散页,不装订,无封面,按内容分版面;杂志则一般为书册形式,大都有封面、封底,前面有文章目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即使是现在,也有少数报纸是装订的,并配封面,甚至前面还有简单的导读性质的文章目录,但纸型一般比杂志大,且仍按内容划分版面。杂志称“报”的也不少,如各种“学报”,虽称“报”,但与报纸相距甚远。有些如《人民画报》、《新华月报》之类,也很重视时事新闻,同样只能归为杂志类。如果没有特别的必要,极少数的确不好区分的定期出版物,也不必硬性或勉强去划分。P4—6

序言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杂志)的合称。作为社会尤其是近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手段,报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联系。在近代,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很重视~ETJJ的宣传作用。梁启超在办《清议报》时曾引用西人的话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这些比喻是恰当的。即使是在广播、电视、因特网不断普及的今天,报刊的地位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无法被取代。报刊对于人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保存人类文明信息等方面,作用依然巨大。它的价值像许多文物、书籍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降低。

古代报刊数量很少,能保存至今的更少。近代以来,随着报刊作用的日益重要,其数量也大量增加。与之相联系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社会和自身认识、探索的许多信息,被保存于报刊之中,使得报刊成为了记录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的重要资料宝库。对于今天来讲,历史上出版的报刊,大都具有重要的收藏和利用价值,其中所记载的资料有许多是档案和书籍所没有或被忽略的,对于研究新闻出版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及许多学科的历史,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事实上,现今许多学术专著或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或参考了报刊。有些报刊所登载的文字,本身就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成果。如果没有报刊,人类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可能会损失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报刊也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收藏门类,有些报刊还因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价值,而成为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并且,报刊也愈来愈受到收藏者的青睐,据说国内的报刊收藏爱好者已达百万之众j使得该项收藏成为一大热门。可以说,报刊不仅是人们了解社会、增长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收藏门类。

介绍报刊的书籍不算缺乏,但将报纸和期刊合在_起介绍且能雅俗共赏的则甚少。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报刊的发展简况,并配有丰富的图片,其中不少种类难得一见。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读者了解报刊及其历史知识有所裨益。

后记

笔者虽然经常和报纸、期刊打交道,但要把二者糅合在一起写成"本通俗而又不失严肃的著作,奉献给希望了解中国报刊知识的读者"又感觉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所要涉及的资料比较庞杂,而且不少报刊的创办、刊期、改名、停刊等情况缺乏记载或众说不一。此外,民国以前的报刊,大多保存状况不佳,要配一幅理想的图片也非易事。尽管笔者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但仍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这里只有请求尊敬的读者予以谅解并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资料和著作,除了原始报刊和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有关资料,如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申报》50周年大型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申报年鉴》等外,还有不少建国后出版的有关书籍,如张静庐辑注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国出版史料》,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等等,未一~标注,谨此说明。

李焱胜

2004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报刊图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焱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2277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9-64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