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佛乱翻书(从南方周末到哈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在哈佛一年间有选择的读书笔记,大部分书的作者为哈佛教授或哈佛校友,也有部分是著名的新闻同行。书内书外,一个生动的哈佛,一个丰富的美国,就这样跃然于这个美丽、善良、慧黠、灵秀的《南方周末》女主编的纸上!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在哈佛一年间有选择的读书笔记,大部分书的作者为哈佛教授或哈佛校友,也有部分是著名的新闻同行。书内书外,一个生动的哈佛,一个丰富的美国。附录是部分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以及一篇离开时写下的文字。

目录

晒太阳的心情/江艺平 1

在哈佛/ 7

在哈佛/9

杀人的晚上,狗真的没有叫吗/54

他们的生活,我们的仪式/66

太阳落山的时候,为什么天都红了/84

冲突是个朝阳企业/101

口袋里没钱,活儿却是没完/117

我想知道上帝的肤色/135

新新意味着监狱,就像吉列意味着剃刀/151

小东西是怎么影响世界的/165

战争是毒品,吃了就上瘾/183

普利策是个瘦老头,他创立了新闻界的奥斯卡/209

不如就这样醉了吧/236

哈佛?就是一个讲话的地方/249

附录/263

离开/265

十四岁少年跳楼自杀事件/295

文湘莉在1997年最后三天/304

克拉玛依欲火重生的面孔/313

孩子们姓车/328

十只鹅-两把斧·九条人命/333

西部文化,以什么方式留下来?/338

试读章节

2002年5月11日,午夜。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来自哈佛。话说得很客气:

写这个邮件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给你一份尼曼奖学金让你来哈佛,而且想说:恭喜你!请告诉我,你能不能接受这一荣誉?谢谢!

落款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的头儿:鲍勃·查伊尔斯。

呵呵,能不能?当然能。

简单地说,这意味着我将有一年的时间,在哈佛大学里任意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

我当即回了信,请他们帮我租一间房子,能照进很多很多的阳光。

没过几天,世界几大通讯社都发了消息。一切已成定局,我要走了。成为这一年全球有幸获此殊荣的25个记者中的一个。

对我来说,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可以暂时离开工作了七年的地方。我得了一种病,那叫七年之痒。

得了这种病的编辑,很想不签大样,不被领导催着交版,不用在星期天想下周的头条。他们太过疲惫,所有的空闲时间拿来补瞌睡。很久不写稿,笔头有点钝,没时间看书,心头有荒草。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我怕这种病得久了,失去了敏感的嗅觉,失去了再创造的能力。我要像在古墓里寻宝的劳拉一样,找个地方打开医药箱,然后让血液一下子补满身体的脉流,那种新鲜让人渴望已久。充满着力量。P9-10

序言

给菊红的书写序,用了菊红书中的一句话来点题。平日里,朋友们很少看见过菊红正襟危坐的样子,即使进了哈佛学堂,她仍然是个自由自在的精灵,并且很快为自己找到了自由自在的理由:“我想尼曼的精神在于,它相信我们都是猴子,有本事找到自己想要的果子。它甚至相信,有些尼曼可能什么也不缺,缺的就是一个晒太阳的心情。”这本书,让我嗅到了阳光和鲜果的气息。

2001年6月的一天,菊红告诉我,她想去争取哈佛大学的尼曼奖学金。我当时就想,她准能成功。和菊红一道在《南方周末》编辑部共事的7年里,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上苍对这个女孩的眷顾,一如上苍总是格外眷顾那些美丽、善良、慧黠、灵秀的女孩一样。

作为推荐人之一,我给尼曼奖学金的提供者写去了如下评语:

  “陈菊红是我和我们报社非常珍爱器重的年轻记者。她的职业技能,她的人格品质,她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她未可限量的潜质,都证明她是不可多得的。

“1995年她从大学毕业进入《南方周末)),通过采写一批有份量的报道,包括采访一个被警察打死的少年的母亲(该文被评为《南方周末》年度精品)很快表现出她对新闻的敏锐判断,对社会的独立思考。1998年她刚满24岁,就成为这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新闻部负责人。

“她的新闻素养和才干都是出类拔萃的。她追求细节的真实,同时强调内在的真实,她总是要求自己和自己的部下深入社会的底层,去尽可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南方周末》最近几年发表的大量反映中国社会真实状况的报道,正是基于陈和她的同事的坚定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

“她是一个以新闻为生命、同时对世界充满爱心的女孩。7年多来,她奔走在中国的大地,去过新疆、西藏,以及许多边远省份,她努力把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报道出来,传递苦难者弱小的声音,帮助他们争取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她的报道充满细节和事实,充满悲悯和关怀,因此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力量。

“谦虚勤奋的年轻人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总是对世界发生的变化充满向往。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时都想要超越过去,超越自己,并且总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变革中实现个人的突破,实现报纸新闻品质的提升。”

直到现在我仍然感到,想用某种定义、某些概念把菊红“格式化”,其实是一种徒劳。她,还有我认识的一些同行,他们其实是这样一些人:懂得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不敢背离常识;懂得往自己的内心深处看,所以不敢背弃良知。作为一群有自觉担当的职业记者,他们视回到常识为新闻的必由之路,回到常识,才能逼近真相;回到常识,才能逼近良知。

在很多时候,菊红并不擅长甚至有意躲避“宏大叙事”,她更乐意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行者”,一个孜孜以求的“记录者”。记得有一次,编辑部要搞一个为本报记者“立言”的广告文案,报纸等着压版付印了,大家对文案还不甚满意,于是找菊红“救场”,不消片刻,她便有了这样的“神来之笔”:“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这两句话,连同《南方周末》许多记者的“工作照”,在2O01年里,曾不止一次地印在这张报纸上。比之于((南方周末》上个世纪末直言不讳张扬的“爱心,正义,良知”,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等,这里面透着一点点引而不发的机灵和顽皮,一点点举重若轻的从容和坚定,被她信手拈出,正是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这就是菊红的为文与为人,不事张扬,不动声色,却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刚刚遭遇了一场五十多年罕见的冷空气,尽管太阳终于冲破厚厚的云层,人们却寒意犹存。回到这座城市的菊红,给朋友们带来了在哈佛找到的果子,也给朋友们带来了晒太阳的心情。和她一起分享这本书中提到的那些优秀的异国同行的智慧和经历,让人忘记了寒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佛乱翻书(从南方周末到哈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菊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5637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