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杨成武回忆录(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回忆录的产生完全出自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对先烈的缅怀之意。它共分上下两集。上集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下集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启迪我们在新中国时期要继续发扬及继承抗战时期老革命前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为建设我们的祖国献一份微薄之力!

目录

开篇/1

第一章 长征(上)/21

第二章 长征(中)/99

第三章 长征(下)/241

第四章 挺进敌后/336

第五章 反“扫荡”(上)/456

第六章 反“扫荡”(下)/547

第七章 齐心合力渡难关/679

第八章 攻势作战 日军投降/736

第九章 华北战场炮声隆/1

第十章 连战连捷/55

第十一章 清风店、石家庄战役/94

第十二章 毛主席来到晋察冀/139

第十三章 毛主席指示我们向绥远进军/162

第十四章 张家口之战/233

第十五章 古都春色/275

第十六章 会师太原/292

第十七章 迎接人民共和国的诞生/310

第十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330

第十九章 跨过鸭绿江/380

第二十章 朝鲜东线的阵地战、持久战/454

附件一/603

附件二/645

附录一/659

附录二/670

试读章节

一九一四年农历九月九日,我出生在闽西长汀县张屋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能"字辈份,名日能俊。祖父杨秀芳,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杨殿华,嫡亲这一支还有母亲、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伯父杨棣华那一支还有伯母、两个堂兄弟和一个已经出嫁的堂姐。叔父杨茂华和婶母没有孩子。加上年事已高的祖母,全家共计十三口人。父亲没有上过学,种了一辈子田。伯父和叔父仅读过几年书,后一直做小买卖。十三口之家由祖母维系着。开饭时,祖母带着几个儿子和我们这些小孙孙先吃。我们围坐在一个白茬大方桌旁,满屋是噼里啪啦的碗筷声。伯母、母亲和婶母从来不上桌,总是等我们吃完了再随便吃几口。祖母在三十岁上守寡,就这样拉扯着一家人,艰难地生活着。我投身革命,阔别二十五个春秋后,于一九五四年和妻子赵志珍回乡探亲时祖母还健在,不过她老人家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只是用颤抖的手抚摸着我和赵志珍的脸,默默地掉眼泪。一九五七年,她以九十七岁高龄辞世。

我六岁上学,在村里念私塾,读《论语》、《孟子》、《大P1学》和《中庸》等,虽然当时理解不了“子日"之类的古意,但背诵却是用功的。一间光线暗淡的屋子里,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读起古文来朗朗有声。一次,因为顽皮教书先生罚我跪在孔子圣位面前,我不懂为什么硬要这样做。

后来,我的堂姐嫁给教会学校一个姓林的作儿媳,她在婆家读完了中学。在我九岁那年我从私塾转到上杭县回龙圩教会小学。从读《四书》改为学语文、算术、念圣经。和我一起上教会小学的还有两个堂兄弟。教会小学设在一幢四层楼里。我们住第四层,第二层是课堂,第一层是天主教堂,第三层平时空着。

一天,来了几个高个子、黄头发、蓝眼睛、身着白色教士服的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洋人。他们是美国传教士,从广东来,听说要在上杭逗留几天,然后转赴上海。他们住在第三层楼上。对他们房子里那雪白的被子、雪白的毛毯、雪白的床单以及可以折叠的行军床,我们都觉得很新鲜。出于好奇,乘他们不在屋时,我和两个堂兄弟溜进去,在行军床上躺了躺。实在不巧,洋人突然进屋。他们说我们把床单弄脏了,罚我们立正站着。站了很久,他们吃饭去了。我不知罚完站以后还有什么样的惩罚,趁他们不在,跑上楼拿了把雨伞,别的什么也没带便逃出了校门。当时,天下着细雨,汀江两岸雨雾蒙蒙。我独自顺着江岸往渡口跑,决心回家去,不在这儿呆了。一路上,我P2

序言

我从一九二九年参加农民暴动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至今近六十个春秋了,也算是一个“革命军中的马前卒”。几十年来,每当想起革命的艰难历程,流血牺牲的战友,如同父母的人民,总有一种内疚感,难以平静。我之昕以在晚年孜孜撰写这部长篇回忆录,也完全出自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对先烈的缅怀之意。至于我个人在历史上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部回忆录,分上下两集。上集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下集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写作过程中,尽管我本着严格的求实之心,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疏漏之处难免,诚望我的老首长、老战友以及广大读者教正。

我们国家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期,举国上下同心振兴中华,令人振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我们这些“老兵”的共同心声。

寥寥数言,权以为序。

后记

我们在冀中平原坚持地道战,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与最凶恶的日本法西斯搏斗了将近八年,特别是“五一”反“扫荡”以后,斗争最为残酷与尖锐。万恶的敌人企图占领和确保冀中平原,其惨无人道的暴行,威胁着我各个阶层同胞的生存和自由,致使冀中的全体军民处在同一命运上。人们清楚地看到,只有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斗争才有光明的前途。从而,在各条战线上涌现了无数的慷慨悲歌和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真可谓“燕赵之地多勇士”。冀中军民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紧握着手中钢枪和自制的武器,开展了规模庞大的地道斗争。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扫荡”,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冀中的每一寸土地,保卫着自己的家乡。他们捣毁敌人一千三百九十九个据点和碉堡,致使敌人据点、碉堡所剩无几(敌人共有据点、碉堡一千七百八十三个)。敌人修建二万多公里的公路也大部被破坏,原来的路基已成为我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良田。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我人口增加到八百二十万,恢复和扩大了民兵队伍,主力部队的人数也超过了一九四一年的数字,并在四十六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当然,冀中军民在此残酷斗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了地下长城。然而,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已成为不可摧毁的堡垒,不管敌人如何残酷地“扫荡”、“清剿”、“掠夺”,也不能动摇我冀中军民战胜敌人的决心和信心,顶多只不过是给我们增加一些困难罢了。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现在正遇到不可克服的危机。盟军的太平洋攻势已经发起。希特勒快要完蛋了。日本侵略者更加孤立,军事、政治、经济等危机造成了他们不可挽救的失败和必定灭亡的命运。在此空前有利的时机,我们有广大的群众作靠山,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八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丰富的斗争经验,还有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支援,只要我们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继续发扬我们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威力,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杨成武回忆录(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成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13746
开本 32开
页数 154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81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8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6.37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09
150
7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