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沙孟海兄弟风雨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世纪的风雨,展示一代革命者的风采;一个世纪的磨难,铸就沙氏五兄弟的忠魂。诗人,画家,书法家,“间谍”,省长,大右派,在历史和亲情的熔炉中,熔铸成一个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

目录

序一/庄启东  1

序二/沙文威(史永)  5

楔子  1

第一章/少年意气  6

第二章/动荡的青春  20

第三章/若榴花屋  42

第四章/秀才造反  61

第五章/其人之道  77

第六章/南中国的枪声  92

第七章/鞍谷  112

第八章/苦求  135

第九章/情报生涯  155

第十章/进退维谷文化人  181

第十一章/虎穴  200

第十二章/孤岛  221

第十三章/五更寒  237

第十四章/国府秘书  263

第十五章/再人龙潭  277

第十六章/女将出马  292

第十七章/大策反  308

第十八章/一九四九  334

第十九章/晴转多云  351

第二十章/心昭天日  374

初版后记  402

再版跋语  405

参考书目  408

试读章节

严厉的家教使得少年沙孟海养成了一生内秀的气质。孩提时代起,他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站立在父亲的书桌旁,静静地观看父亲写字、作画、刻图章。

沙孝能以望问叩切为业。然而在行医之余,他还喜欢诗词歌赋、书画篆刻。虽然仅属于业余爱好,但就诗书画印的造诣而论,功底却也着实不浅。

凝望父亲转眼之间就在宣纸上绘出那么多生机盎然的梅兰竹菊、苍松翠柏;凝望父亲轻松自如地在小石头上雕刻出一个个如蝌蚪般跳跃的文字,沙孟海感到神奇无比。他常常站在父亲身后,默默地打量父亲写字作画的神态,有时一站就是半天,有时又刨根问底地提出一大串问题。

儿子对书画的兴趣使沙孝能十分自得。儿子进私塾发蒙之后,他每天都要教儿子写一二个篆体字。

长期的耳濡目染使童年的沙孟海对书画艺术如醉如痴。他尤其喜欢父亲为人诊病时加盖在处方上的几个字:“活人命于纸上。”虽然他还说不出这几个字有什么意思,但在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却趁大人不在家,拿起父亲的刻刀,学着父亲的架势,在青田石上刻起这个“活人命于纸上”来了。虽然刻刀划破了手指,雕刻出来的文字也歪歪扭扭,但沙孝能却欣喜万分,摸着儿子的脑袋哈哈大笑。他相信书画艺术对于儿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但他却没有想到,这几个字竟然会是儿子八十五年书法篆刻生涯的第一课!P8

序言

浙江作家黄仁柯要我为他的新作《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写个序。我自一九三六年“左联”结束,就很少从事创作活动。以后奔赴延安,接着又派往东北,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大部分时间都在领导部门工作。虽然对于文学的情缘未了,毕竟已经业务生疏。然而作为沙氏五兄弟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我又觉得义不容辞。于是决定写几个字,算是给读者作个导读吧!

在江浙沪一带,沙氏五兄弟的知名度该是很高的了。尤其是老大沙孟海和老三沙文汉,差不多可以说家喻户晓。前者的出名当然是出于书法艺术的精湛,而后者的出名却是因为曾任解放后的浙江省第一任民选省长,以后又蒙冤被打成了右派的缘故。

沙氏兄弟中其他三位不太触目。这大概是由于早逝(老二沙文求、老五沙文度)和长期从事情报工作(老四沙文威)的结果。

实际上,沙氏五兄弟的个人经历都极其坎坷曲折,都极富传奇色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通过沙氏五兄弟,完全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换言之,通过沙氏五兄弟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

长篇传记文学《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以下简称《沙》文)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它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认真和求真。

最近几年,黄仁柯的文学创作多取材于历史。他对历史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写纪实文学、传记文学自不必说,即令写历史小说,也总要弄清原委,“言之有据”。既不图解历史,也不臆造历史。为此,他没少吃苦头。为了查证一个史实,他往往要跑很多路,采访很多人,查阅很多资料。中国作家大都不富,又不能搞公费旅游,只有自己掏腰包,住最差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尤有甚者,有次他到湘南某地采访,晚上又忽然遭到歹徒抢劫。那味道,自然不会太妙。

然而他却乐此不疲,认认真真地写,认认真真地做学问。为了写好《沙》文,他历时三载,三易其稿。和那些游戏之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个特点是求真。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最近一段时间,常听到有人抱怨“文学不景气,图书不景气”,抱怨读者不理解文学。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的作者胡编乱造,使读者感到虚假,也不能不是一个原因。

《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对传主——沙氏五兄弟,当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然而在行文中,作者却严格掌握着求真的精神,对传主、对传主所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既不曲意迎合,也不妄自菲薄,基本上体现了秉笔直书,使人读来感到诚恳亲切、真实可信,从而也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沙》文也许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以上两点已经使我相信,读者读完此书,一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

一九九二年黄仁柯为写作长篇纪实文学《陆军监狱》采访陆军监狱幸存者,采访提纲上曾有这么一个问题:大革命时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投入革命行列?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许多知识分子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敢顽强,支撑着他们的到底是什么?

当时我没有就事论事的回答。我讲了一个陆军监狱难友的故事。

那难友就是曾经接替毛泽东、沈雁冰主办国民党中央《政治周报》、后来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秋人。

张秋人被捕以后,当然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他仍然每天学习不止。有一天秋人看好书,自言自语说:怎么还不枪毙?同笼子的薛暮桥忍不住问他说:你既然知道自己必死,为什么还要天天学习呢?秋人说:一个共产党员,在牢里不能再做工作,就应该好好学习,活一天就要好好学一天。当时监房里很多人共用一个茅厕,踏板上往往弄得很脏。秋入每天一早就跪在地板上,用碎玻璃片把踏板上的污垢一点一点刮得干干净净。有人劝他算啦,何必那么认真!秋人正色道:共产党人如果连一个厕所都管不好,将来还怎么管理全世界!

秋人不久就在陆军监狱遇害。临刑前“验明正身”,法官问他:你叫什么?秋人厉声回答:“老子张秋人!”抓起桌上的砚台就向法官掷去,吓得法官落荒而逃。

行刑的士兵是个矮个子,秋人却是个大高个。秋人对士兵说:为了你行刑的方便,我可以坐在地上,但是我要声明,这可不是我怕死,更不是我屈服!他坐到地上,大声高呼“共产党万岁”,枪声过后,口号才渐渐消失……

我的故事讲好之后,黄仁柯没有言声。现在,他在《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一书的末尾说了这样一段话:躯体可以牺牲,地位可以抛却,声誉可以毁坏,但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品德、情操却须臾不可变更!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这就是沙氏五兄弟!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就写到这里,作为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与青年朋友的共勉吧!

一九九六年四月于北京

后记

从一九九四年写完《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第一稿算起,匆匆间就过去了十年。

好快的十年哪!十年中,先是介绍我与沙氏家族结识的左联前辈作家庄启东老走,接着是沙氏五兄弟中仅存的福将沙文威老走.再接着又是沙氏兄弟辈中最后的一位老CP陈修良老走。虽然这些前辈走的时候都是望九或者过九的老人了,但每每夜阑人静,我总会生发出一种无名的惆怅,总会看到那一双双刚毅、睿智、慈祥的眼睛,看到那一双双充满忧虑与期盼的眼睛。

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理,对于这些望九(过九)、终生劳累的老布尔什维克,对于这些身居高位、已经在凌烟阁上标上了美名的老革命家,在他们的暮年,应该是无所牵挂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与沙文威、庄启东、陈修良等前辈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触到,这些奋斗了一辈子的共产党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关头,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关注,而他们的关注,往往集中表现在对于腐败的愤慨和担忧。他们念念不忘的话题仍然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就的红旗,怎样才能真正地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在我同他们的接触中,每每涉及这个话题,他们就会动情,就会感叹,就会热泪盈眶。

应该说,《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一书初版之后,曾经在国内产生过很好的影响。《文艺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四十几家媒体以很大的篇幅对本书进行了热情的评介。《钱江晚报》用三个月时间对本书进行了连载。很多读者给出版社和作者写信,希望能进一步充实一些被忽略了的资料,再版重印。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也正式给我打电话,提出了准备再版的要求。可以说是“艳阳高照”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时,浙江的一个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不顾事实和著作权法的基本常识,对本书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打击。再版的计划受到阻遏。恰恰就在我遭受苦难的时候,在《沙》书写作中与我并无直接接触的陈修良老拍案而起了,她明确表态反对诬告和仗势欺人的做法,明确支持我有独立著书的权利。一直到她去世前一个月——一九九八年十月六日,江泽民总书记偕同上海市委一行领导去华东医院探望她时,老人家还在为受冤屈的作家大声疾呼,要求印行这一本弘扬主旋律的真实传记。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在历尽磨难后,历史已经恢复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面貌,不仅浙江这位官员已被判刑,而且《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也终于得以再版,作为作者,忆昔往事,真有说不尽的感慨。

十年过去了。在历史长河中十年是个很小的数目字。但十年中发生的事,不但使我经历了风雨,也使我对我的传主沙孟海兄弟及其家族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有关这个家族的资料和文献在其间出版问世,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沙文汉诗文集》、《陈修良文集》等,作者本人多次赴鄞州采访,实地了解、体察曾经孕育过这个家族的一方水土和人文环境,都使得我在此次再版过程中更加“胸中有物”。为此我在此次再版过程中,对原书的部分史实、部分章节做了较多的修订与补充,我力求把自己对于沙氏家族新的理解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希望通过沙氏五兄弟感人的故事,能对读者和青少年有所裨益。

本书书名在再版中改为《沙孟海兄弟风雨录》,是为了更突出更概括沙氏五兄弟的形象和人生轨迹。今后十年是沙孟海的兄弟们相继进入百年诞辰的时期,鄞州人民怀着敬仰的心情,继在东钱湖畔建立沙孟海书学院之后,又决定把沙氏五兄弟的墓一起建在沙孟海书学院旁,此举定将进一步完善、丰富这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思想内涵,相信通过沙氏五兄弟艰苦卓绝的人生和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及沙氏五兄弟正确处理个人、国家、民族、亲情和同志关系的模范行为,对于促进青少年先进世界观的养成,张扬优秀的人文精神,一定能起到好的推动作用。也许,这就是本书再版的初衷吧。

沙文汉、陈修良同志的老战友,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同志,几年前曾和陈修良老一起,关心过《沙孟海和他的CP兄弟》一书,现已年过耄耋,声明不再为人题写书名了,但为了表示对他的老战友沙文汉和书法家沙孟海的尊敬,欣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此深表谢意 沙氏兄弟的第二代沙茂世、沙更世、沙彦世、沙尚之等同志,沙氏兄弟的故乡中共宁波鄞州区党史办、沙孟海书学院、鄞州区塘溪镇,对本书再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浙江文学界、党史界的朋友和我的妻子、孩子们,给了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爱,在此一并致谢!

作 者

2004年7月11日

2004年9月12日

再版修订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沙孟海兄弟风雨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仁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8723
开本 32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4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