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5卷)
内容
编辑推荐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是中国内地文化成果的一部“国风”式年展。每年一卷。其内容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等三大部分。整本书的编选立场都明显倾向于民间和自由个体,力求突破传统年鉴体例,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前瞻的状态,是一本民间的重大文化采风“备忘录”。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它将成为人们巡视中国文化现状的精密地图,帮助读者按图索骥,从中发现最新文化发展轨迹和成果。

本书沿袭《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一卷之宗旨,精心绘制2005年中国文化指掌图。编者突出人文文化的现场,以独特的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本书“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

内容推荐

本书汇总了2005年文化及文化生活的各种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等,以期反映改革开放中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全貌。本卷精心绘制的2005年中国文化指掌图,突出人文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特的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本书“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而“批评文选”则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象,可以帮助各种不同文化身份的读者,查看文化的全貌或局部。从而使人们得以全面地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走向,从而更深切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脉博,寻找正确的方向。

全书之立意、构思都有独特之处,其大量的信息绝不雷同的思辩内容会令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欢迎。

目录

序言:大众文化批评挺进娱乐元年

2005·文化批评文选

【文化批评文选】

现代国家的声音神话及其没落

话筒工厂及其神话

(被挤出而畅饮的)酸酸乳女声与看客的权力幻觉

麦当劳:合理性铺张为不合理

中产阶级的小熊维尼”

酒类广告与上海城市文化形象

乡村器物中的家具研究

想象的热带——十九世纪英国医学论中国风土与中国人体质

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植物人与安乐死的文化研究

【艺术批评文选】

城市神话的现代书写

城市的魅力

人“妖”同体:中国当代行为艺术中身体的仪式化特征

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

艺术符号:街舞

郭辉的市侩生活

“视觉冲击力”:当代绘画的审美陷阱

【影视批评文选】

做恶冲动:电影里的同性恋叙事动力一种

历史叙事:表象·主体·策略

城市、电影与现代性:多重吊诡下的孙瑜早期上海电影

《孔雀》:一个幽暗时代的墓志铭

《青红》及“第六代”导演:死亡情结与营造真善美

中国电影:一百年,五张脸

图像了的世界:日常版影像生存

【文学批评文选】

海子的“实体”与“主体”:海子十六年祭

“完整性写作”:诗歌秘密的分享

大地的钥词

汽车与中国现代文学及电影中的空间生产

谁的旧上海?——小说和大众传媒中的“旧上海”

亭子间、咖啡馆和“野鸡大学”——“第四阶级文学家”的文化空间

【音乐批评文选】

非临响状态:在沉默的声音中倾听声音

暗夜的神经浪人——电脑朋克的指头冶游

崔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杂种

为爱里藏刀鼓掌——评左小祖咒新唱片

在路上的摇滚:真正的建设年代开始了

2005·文化关键词

数字和英文字母

@41 8848 Beyond DJ EBay Google Earth IF IPTV Kidult Latte mp4 PK RSS Skype Sleek S形 WEB2.O

A

 安藤忠雄 安徒生(200年诞辰)

B

 八角茴香 八三男人节 巴金 巴黎骚乱 棒喝×× 北漂 毕加索 (中国巡展) 播客博客大赛

C

 蔡小飞 超女 陈丹青 陈逸飞 城管 慈善榜、景仁榜

D

 《大长今》“等咱有了钱” 低腰裤 底层 地震 电子园林 顶、默、阅、无语、路过、飘过读经 独身主义 端午节申遗 短信互动 断链

F

 翻唱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反战母亲 梵蒂冈 方舟子 房价纺织品关税飞车贼(广州)风水学 芙蓉姐姐福娃斧头帮

G

 《感动中国》 高金素梅 高露洁 个税听证 《功夫》 故宫院徽 国民党参访团 国学老板班 国学院过劳死

H

 哈金《哈里波特(X)》海啸 海选何祚庥 贺卫方 哄客 红客 红衣教主 后舍男生 后宰门 胡兰成 黄宾虹 黄金高 黄禹锡 灰领婚检

J

鸡的屁 脊续科举 祭孔 “间·隔” 鉴宝 京华烟云 精子危机 菊花姐姐

K

 靠谱、不靠谱柯布西埃啃老族孔雀 恐龙、犬科、狼族 口述

L

 郎咸平 狼图腾 离婚突击 李敖文化之旅 李英爱 李宇春 列

 侬、小野洋子刘心武 流氓燕 卢雪松

M

 卖身救母 闷骚 民工荒名人博客木(嫩、素、鸟)

N

 农业税女性争诺奖

O

 呕像

P

 裴勇俊 皮草

Q

“七月流火” 千手观音 强势语言 禽流感 青红 群体性癔病(疫苗事件)

R

 人民币升息人体彩绘任仲夷 日本入常儒教遗产税

S

 萨特 沙发、板凳、地板 沙兰镇洪灾 闪婚佘祥林 社科院士 神六 审萨 视聊 宋庄 苏丹红 素食主义 索尔·贝娄

T

 特务小强 天价医疗 天下无贼 停水偷拍

W

 外滩三号 王斌余 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 文化批评 文化先锋网 蜗牛 无极 无性婚 武训传

X

 西安宣言 萧亮中 新版《鲁迅全集》 新江南水乡 新京报 星光大道 性贿赂 兄弟 徐静蕾 血吸虫

Y

 雅思 延时直播颜色革命 阳光宣言 杨翁恋 乙酉鸡(邮票) 艺妓事件 于建嵘 娱乐至死 玉米、凉粉、盒饭 玉米虫 圆明园防渗工程

Z

 张东健 张永和 郑家栋 政治波普 周末婚 周叶中 左小祖咒

2005·文化事件

电视事件——节目、制作、演播、技术、观众

电影事件——影片、制作、发行、放映

建筑事件——设计、房产、城规、园林、标志工程

媒体事件——媒体风云、网络文化、新闻体制

美术事件——展览、创作、艺术奖项

时尚事件——理念、服饰、美容、休闲、选美、娱乐

文学事件——小说、诗歌、散文、出版

戏剧事件——歌剧、话剧、戏曲、曲艺、音乐剧

音乐事件——流行音乐、专业音乐

试读章节

无线电广播:现代国家的声音发生器

现代媒体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个文明人的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服装的包裹和掩饰,人的身体虽未必会因之消亡,但无疑很难被视作“文明人”。现代媒体的出现,并未改变国家的主权形态,但却改变了国家意志的存在方式。

古代国家君王的权力意志是通过对国土和臣民的身体的支配而得以实现的,君王的外表、服饰、居住建筑等权力要素,均有严格的规定。但这些权力却很难以声音形态存在。当然,声音也能彰显君王的威权,如以武士喝道或鸣锣开道,来提示君王的位置和增加君王的威严,传达君王之权力意志,或者通过对帝国音乐体系的意识形态控制,来实现声音的国家化。尽管常常有来自民间的声音骚乱(如野老村夫的调笑淫声或讽刺歌谣),但在官方知识分子的审定和整理下,也基本上能够纳入既定的声音秩序中,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人声叫喊和乐器演奏,这是国家声音的初始形态。但这种自然状态的声音在强度、传播范围和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有很大的限制。而媒体的现代性革命,首先来自声音形态的革命。无线电广播改变了现代国家的存在形态。国家,不再只是以地理广度、人群密度等表现的有形存在,而且具有了“声音”形态。

无线电广播,一个可以将声音放大、存储并迅速扩散的物理装置,其声音发生源可以由国家机构所控制,声音由国家广播电台编辑和发布,并将声波转化为电波,在传播的速度和距离方面均得到极度的强化。其终端为一个小型的接受器,即老百姓称之为“话匣子”的收音机,将无线电波还原为声波。而在群众聚集的场所,则可以安置一个扩音装置——高音喇叭。电台可以无休止地反复播送声音,作用到受众的听觉器官,形成条件反射。我们可以在20世纪大半个世纪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乡间,在城市,在咖啡店、茶馆、广场、工地、教室……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收音机或高音喇叭发布着时事新闻、政府公告、主流音乐,乃至国家气象台的气象预报和标准正点时间。这一切都是典型的现代国家理性的必不可少的构件。对资讯的标准化和统一管理,乃是建构现代国家神话的基本条件之一。公众聚集并倾听,他们接受这些信息,并产生程度不等的共鸣。公众仿佛是无数个有机的“共鸣箱”。“广播电台一收音机一听众”,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声音装置,将国家理性与公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毫无疑问,就无线电广播执行国家意志传播功能这一方面来看,现代媒体既造就了丘吉尔,也造就了希特勒。丘吉尔通过无线电广播,号召全体英国人民起来反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同样,希特勒则也是不断地利用无线电广播和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自己的演讲和纳粹音乐,鼓动德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并发出战争动员令。麦克卢汉曾指出,没有无线电广播,就没有希特勒。希特勒本人则在1938年的《德国广播手册》中直言不讳:“如果没有扩音器,我们是不可能征服德国的。”

无线电波是现代国家无所不至、无孔不入的触角,它可以伸向它所支配的每一个角落。广播电台的发明,使现代国家如虎添翼。它使得国家权力的声音得以超越自然声音之物理属性的限制,而播散至更为辽远的疆域。因此说,现代媒体是现代国家权力的延伸。收音机巧妙地隐藏了声源,仿佛是“话匣子”内部有一个隐形人在发言。为此,乡下人常常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话匣子”声源的隐蔽性,给声音带来了神秘感,它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氛围,进而引发“话匣子”崇拜和恋物癖式的声音依赖,进而使国家声音更具神秘感和权威性。这也正是现代国家神话的成因之一。

无线电广播赋予国家以“声音”形态,造就了现代国家的声音形象,使声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国家从政体上可以划分为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而从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学意义上来看,根据现代媒体的使用情况,则可划分为“现代国家”和“古代国家”。现代国家(无论是民主制度还是专制制度)都将通过现代媒体来传播其国家意志。一个小型的声音装置,可以使一种超级的声音无所不在,而且以不可逆的和不对等的方式,阻断了声源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在最简单的条件下,即可以维持国家意识形态对受众的灌输和支配。在另一些情况下,如商业电台的公共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制度的产生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广播电台单一的国家声音传播模式。P3-4

序言

2005年是中国的“娱乐元年”,这已成为大众媒体的一个共识,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娱乐成为中国媒体和互联网的核心母题。芙蓉姐姐、超女、博客,三大流行文化事变,都已载入娱乐元年史册的首页。它们像叛乱的旗帜那样,高扬在古老中国的上空,为中国大众的娱乐生活注入强大的能量。

这是大众传媒和互联网赐给中国民众的粗陋礼物。从2001年的“小鸡过马路”开始,经过“大话”运动,以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民间”已经完全成型。它的“产品”囊括了从文字、图像、MP3到FLASH等各种文本形态。市场的春药催发了它们的生长,迫使制作者去转述大众的基本欲望。而正是这种庞大的欲望市场,向我们描述了“新民间”的模糊轮廓。

“新民间”的另一个辨认标记,与电视收视率有密切关联。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节目,已经形成广泛的收视人群,大批“灰姑娘”式的少女登台表演才艺,指望夺取“超级女生”的荣誉和奖金。民众的广泛参与导致了游戏规则的修改,把集权式的“审判”变成更具人性的平等“对话”。观众是最终的审判者,这一事实改变了电视台的作为宣传规训之工具的本性。

毫无疑问,在繁华的大众娱乐潮流背后,笼罩着晚期资本主义的曼妙阴影。全球资本向娱乐业大规模“寻租”,以民众的趣味(凶杀、暴力、情色和名人隐私等等)为诱饵,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媒体、时尚、影视、音乐、戏剧、体育、游戏、游乐等等,所有这些文化样式,都已成为资本冒险的天堂。市场逻辑机智地改造着文化的属性,把它转型为消费者的语词狂欢。这场突变,令整个文化图景变得高蹈性感起来。

在大众文化昌盛的背后,资本发出了得意洋洋的笑声。但是,这种市场诡计却导致了双赢的局面:商人赢得了利润,但他们提供的资本和技术,也令大众获得言说和狂欢的双重权力,引诱他们以无名氏(匿名网民和短信用户)和有名氏(博客)的方式。资本的这一消费后果,更改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

在关于中产阶级诞生的喧嚣声中,城市草根的欲望曾经遭到严重忽略,而现在,它却借助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卷土重来了。在互联网和电视上,粗砺、低俗和肤浅的草根叙事甚嚣尘上,剧烈瓦解着威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堡垒。大众作为主体的时代正在逼进。但许多知识分子却露出了惊慌的表情。他们用“叶公好龙’’手法糊起来的“旧民间”神龛,正在面临“市井”风雨的冲刷。

耐人寻味的是,在大众获得话语权的同时,精英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转型,那就是从大众的富有煽动力的精神导师,转而以“他者’’的身份重返市场,成为更为理性的观察者,由此导致了大众文化批评的崛起。

我们已经看到,文化批评(含大众文化研究)正在初生的摇篮里大声啼哭,并且迅速成为21世纪文化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毫无疑问,这是对空前繁荣的本土大众文化所作出的必要响应。

大众文化批评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其一是以媒体与互联网为载体的现场批评,其二是以学术概念领衔的后台批评。这两种批评彼此呼应,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作出必要的估量。然而,尽管一些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专业研究机构,学院式的后台批评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语状态,完全不具备对文化事件作出反应的能力,于是,文化批评的使命,只能由媒体和网络的现场批评来承担。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显示了文化批评所面临的困境。

本“地图”所收录的文章,大多兼具了前台批评和后台批评的双重特征:叙述、解读、分析和抨击。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苟同其中的一些观点,但作者们的敏锐、犀利和文化批判的精神,却正是文化批评的精髓。

对“批评”这个词的语义的误解,是大众文化的最可悲的副产品。批评,就其本义而言,就是对图书的每一个段落进行批阅和评判。文化批评的基本方式是解读与分析,它可以包含批判,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批判。文化批评是风格和立场无限多样的运动,并且向“酷评”和“柔评”等向度发展,但不应当变成滥用话语暴力的“骂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批评家是金圣叹,他对《水浒》的批评,无疑是“柔评,,的一个范例。而鲁迅的部分杂文,则是“酷评”的代表。这些历史的旧文,开辟了文化批评的先河。

资讯时代的文化批评,依然笼罩在旧时代的阴影里,它在文化逻辑和话语方式上都没有完成超越与自我更新。而这种超越的实验会面临挫折,并遭到公众的嘲笑。然而,这显然是必须支付的代价。正如当年一度繁华的文学批评的悲惨结局一样,文化批评若不能在自身运动中获得新的话语方式,那么它就会重蹈文学批评的覆辙,成为跟文学一起衰败的事物。而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关切这个难点,并探寻它的各种新的可能性空间,那么,文化批评就会拥有一个犀利而阔大的前景。本地图所收录的文论,吸纳西方文化批评的理念,同时又从本土资源中寻求新的阐释动力;它们不仅描述了大众文化的现场图景,也向我们展示出文化批评的最新学术进展。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四卷,日文版也已出版两卷,第三卷正在翻译之中,法文版、英文版和德文版也在洽谈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这部关于中国大众文化的指南,已经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密切关注。这也表明外部世界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全方位了解的渴望。从本卷开始,上海大学出版社将接管出版事务,并为它在未来的业务拓展做好的充分准备。我们确信,只要大众文化继续保持迷离变乱的特征,人们就会对这部指津式地图发出不倦的召唤。

2006.5

书评(媒体评论)

自从著名学者李欧梵提出“重绘上海的心理地图”,各种正版或盗版地图开始在书坊流行,美食地图、娱乐地图、批评地图应有尽有。

“地图”本来是对文化空间的隐喻,

但它在复制中逐渐成为一个资源被开采殆尽的词语,

必须重新注入能量才能恢复活力。

——王汪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5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大可//张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0022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41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