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此情犹思(第3卷)/季羡林回忆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本套书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正是季羡林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内容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该文集分为5卷10编,即“求学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前四编侧重反映先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中三编集中体现殷殷真情;后三编则突出先生对人生意义、人与自然、未来社会的思考和展望。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全套文集近200万字,配有200余幅珍贵图片,在构思、内容、编排体例、装帧设计等方面深具匠心。尤其特别收录了先生近年来的新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季羡林先生在其文章和讲演中提出了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并蜚声海内外,而该套文集正是季羡林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目录

编者前言

自传—一代前言

【第伍编 遥念师友】

我的第一位老师/3

我和济南—一怀念鞠思敏先生/5

亿念胡也频先生/7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10

西谛先生/12

回忆雨僧先生/17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19

回忆陈寅恪先生/22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一悼念朱光潜先生/29

怀念乔木/33

悼组缃/37

追忆李长之/40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47

扫傅斯年先生墓/55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58

回忆汤用彤先生/62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68

悼念沈从文先生/71

回忆梁实秋先生/74

悼念赵朴老/76

哭冯至先生/78

回忆王力先生/83

记周培源先生/87

悼念周一良/89

悼念邓广铭先生/92

记张岱年先生/95

忆念郑毅生先生/97

悼许国璋先生/98

我的朋友藏克家/103

春城忆广田/104

等作人/109

我眼中的张中行/113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117

遥远的怀念/121

亿章用/126

Wala/133

难忘的一家人/137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140

塔会干的一个男孩子/143

“人生到处何相相似,应似鸿爪踏泥”/148

三个小女孩/151

【第陆编 情系故土】

赋得永久的悔/159

获奖有感/164

寸草心/166

寻梦/173

人间温暖是母亲/174

一条老狗/176

兔子/180

月是故乡明/184

听雨/186

喜雨/188

“灰黄”漫忆/191

我的中学时代/197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205

去故国/209

海棠花/212

临清县招待所/214

五样松抒情/2 16

故乡行/219

黄昏/244

回忆/247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249

母与子/252

老人/258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264

红/270

试读章节

          忆念胡也频先生

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知道其名者很多很多,但在脑海中尚能保留其生动形象者,恐怕就很少很少了。

我有幸是后者中的一个。

我初次见到胡先生是六十年前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的讲台上。我当时只有十八岁,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个子不高,人很清秀,完全是一副南方人的形象。此时日军刚刚退出了占领一年的济南。国民党的军队开了进来,教育有了改革。旧日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改为省立高中。校址由绿柳红荷交相辉映的北园搬到车水马龙的杆石桥来,环境大大地改变了,校内颇有一些新气象。专就国文这一门课程而谈,在一年前读的还是《诗经》《书经》和《古文观止》一类的书籍,现在完全改为读白话文学作品。作文也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教员则由前清的翰林、进士改为新文学家。对于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大孩子来说,顿有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大家都兴高采烈了。

高中的新校址是清代的一个什么大衙门,崇楼峻阁,雕梁画栋,颇有一点威武富贵的气象。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里面有一个大花园。园子的全盛时期早已成为往事。花坛不修,水池干涸,小路上长满了草。但是花木却依然青翠茂密,浓绿扑人眉宇。到了春天、夏天,仍然开满似锦的繁花,把这古园点缀得明丽耀目。枝头、丛中时有鸟鸣声,令人如入幽谷。老师们和学生们有时来园中漫步,各得其乐。

胡先生的居室就在园门口旁边,常见他走过花园到后面的课堂中去上课。他教书同以前的老师完全不同。他不但不讲《古文观止》,好像连新文学作品也不大讲。每次上课,他都在黑板上大书“什么是现代文艺”几个大字,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直讲得眉飞色舞,浓重的南方口音更加难懂了。下一次上课,黑板上仍然是七个大字:“什么是现代文艺?”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大孩子听得简直像着了迷。我们按照他的介绍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那时候,“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儿是违禁的,人们只说“普罗文学”或“现代文学”,大家心照不宣,谁都了解。有几本书的作者我记得名叫弗里茨,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名字。这些书都是译文,非常难懂,据说是从日文转译的俄国书籍。恐怕日文译者就不太懂俄文原文,再转为汉文,只能像“天书”了。我们当然不能全懂,但是仍然怀着朝圣者的心情,硬着头皮读下去。生吞活剥,在所难免。然而“现代文艺”这个名词却时髦起来,传遍了高中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光辉。

我们这一批年轻的中学生其实并不真懂什么“现代文艺”,更不全懂什么叫“革命”。胡先生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解释。但是我们的热情却是高昂的,高昂得超过了需要。当时还是国民党的天下,学校大权当然掌握在他们手中。国民党最厌恶、最害怕的就是共产党,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气氛下,胡先生竟敢明目张胆地宣传“现代文艺”,鼓动学生革命,真如太岁头上动土,国民党对他的仇恨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胡先生却是处之泰然。我们阅世未深,对此完全是麻木的。胡先生是有社会经历的人,他应该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只见他那清瘦的小个子,在校内课堂上,在那座大花园中,迈着轻盈细碎的步子,上身有点向前倾斜,匆匆忙忙,仓仓促促,满面春风,忙得不亦乐乎。他照样在课堂上宣传他的“现代文艺”,侃侃而谈,视敌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没有敌人的敌人阵中。

他不但在课堂上宣传,还在课外进行组织活动。他号召组织了一个现代文艺研究会,由几个学生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公然在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摆上桌子,贴出布告,昭告全校,踊跃参加。当场报名、填表,一时热闹得像是过节一样。时隔六十年,一直到今天,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眼前,当时的笑语声还在我耳畔回荡,留给我的印象之深,概可想见了。

有了这样一个组织,胡先生还没有满足,他准备出一个刊物,名称我现在忘记了。第一期的稿子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名叫《现代文艺的使命》。内容现在完全忘记了,无非是革命,革命,革命之类。以我当时的水平之低,恐怕都是从“天书”中生吞活剥地抄来了一些词句,杂凑成篇而已,决不会是什么像样的文章。

正在这时候,当时蜚声文坛的革命女作家、胡先生的夫人丁玲女士到了济南省立高中,看样子是来探亲的。她是从上海来的。当时上海是全国最时髦的城市,领导全国的服饰的新潮流。丁玲的衣着非常讲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装。相对而言,济南还是相当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出现,宛如飞来的一只金凤凰,在我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她浑身闪光,辉耀四方。

记得丁玲那时候比较胖,又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济南比不了上海,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高中校内的道路,更是年久失修。穿平底鞋走上去都不太牢靠,何况是高跟鞋。看来丁玲就遇上了“行路难”的问题。胡先生个子比丁玲稍矮,夫人“步履维艰”,有时要扶着胡先生才能迈步。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看了这情景,觉得非常有趣。我们就窃窃私议,说胡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我们其实不但毫无恶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的。我们心中真觉得胡先生是一个好丈夫,因此对他更增加了崇敬之感,对丁玲我们同样也是尊敬的。

不管胡先生怎样处之泰然,国民党却并没有睡觉。他们的统治机器当时运转得还是比较灵的。国民党对抗大清帝国和反动军阀有过丰富的斗争经验,老谋深算,手法颇多。相比之下,胡先生这个才不过二十多岁的真正的革命家,却没有多少斗争经验,专凭一股革命锐气,革命斗志超过革命经验,宛如初生的犊子不怕虎一样,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把活动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确实值得尊敬。但是,勇则勇矣,面对强大的掌握大权的国民党,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点,我始终不知道胡先生是否意识到了。这个谜将永远成为一个谜了。

事情果然急转直下,有一天,国文课堂上见到的不再是胡先生那瘦小的身影,而是一位完全陌生的老师。全班学生都为之愕然。小道消息说,胡先生被国民党通缉,连夜逃到上海去了。到了第二年,1931年,他就同柔石等四人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秘密杀害,身中十几枪。当时他只有二十八岁。

鲁迅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听到这消息以后,他怒发冲冠,拿起如椽巨笔,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集》)这一段话在当时真能掷地作金石声。

胡先生牺牲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也不过八十七八岁,在今天还不算是太老,正是“余霞尚满天”的年龄,还是大有可为的。而我呢,在这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历了极其曲折复杂的行程,天南海北,神州内外,高山大川,茫茫巨浸;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在“空前的十年”中,几乎走到穷途。到了今天,我已由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中学生变成了皤然一翁,心里面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是胡先生的身影忽然又出现在眼前,我有点困惑。我真愿意看到这个身影,同时却又害怕看到这个身影,我真有点诚惶诚恐了。我又担心,等到我这一辈人同这个世界告别以后,脑海中还能保留胡先生身影者,大概也就要完全彻底地从地球上消逝了。对某一些人来说,那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里,我又有点欣慰:看样子,我还不会在短期中同地球“拜拜”。只要我在一天,胡先生的身影就能保留一天。愿这一颗流星的光芒尽可能长久地闪耀下去。

                        (1990年2月9日)  P7-9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他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他的“人品”、“学品”——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被广为称颂,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们能为季羡林先生出版他的《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共五卷)感到很荣幸。我们把出版这套书视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也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套回忆文集,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书近二百万字,二百余幅图片,分五卷十编,即“求知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在编辑出版中,我们深感能力之不逮,知识之贫乏。好在季老的两位高足、两位专家,本书的两位主编胡光利、梁志刚先生,协助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工作。

正是由于这套书的作者和内容具有上述特殊性,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作以下几点说明:(一)书中有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如“清华园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时的学生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但存在缺字、错字,有的语句不通顺,还存在很多口语、简化语的情况。由于这是七十多年蓟的文字,又是“日记”,我们把它当做“历史资料”看待,不作改动。(二)书中有很多季老的习惯用语,如“累累垂垂”、“赤睹”、“历乱”、“历历乱乱”、“背乡离井”、“舞笔弄墨”、“受惊若宠”等,仔细思考其意思是明白的,又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认为没必要改动。(三)书中存在不少季老家乡山东临清的方言,如“寻了媳妇”、“洑水”、“家来”等,还有不少季老常用的古语,如“旧雨”、“新雨”等,可能有人看不明白,但不算文章有毛病,更没必要改动。(四)书中有一些字、词过去使用是正确的,现在又有了新用法,如决——绝、呆——待、朦胧——蒙眬、濛——蒙、萎——委,等等。由于季先生这些文章多属名篇名著,过去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我们认为不动为好。

这样处理的指导思想是:不以现代人的现时标准改写历史、要求前人,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不为维纳斯安假臂”。坚持季羡林先生作品和人格的真实性,保持其原貌、原汁原味,因为这种“历史的真实”,对今后的历史、文化、人物研究极为重要。否则,可能留下“历史的遗憾”。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们特表明真实思想和用意,希望能得到出版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理解,并达成共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此情犹思(第3卷)/季羡林回忆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5044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0: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