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灶王爷传说/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民间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有些地方是二十四)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民间通常叫灶王爷)上天,祈求灶神向王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

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的一册,为你讲述民间关于灶王爷的传说。祭灶王爷的来历?为何叫灶王爷?供灶王爷为什么要用糖?张大巴掌如何打出个灶王爷?灶神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欲知谜底,请看本书。

内容推荐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民间流传得丰富多彩。东部以山东半岛到华北、东北各地,西部以四川盆地为中心,流传着一个关于灶王爷的传说,这一传说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张郎型”。

另一种流传颇广的传说大致可定名为“打灶王型”。这一传说取意于民间过年时老百姓在灶头所贴的灶王神像的意象。

第三种是较为著名的传说,是讲述灶王职责的,有人把它叫做“送灶型”。大意说:灶王原本是天庭里的一名役员,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视老百姓的。他的行动很诡秘,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溜进家里,所以人们对他提心吊胆。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他的毛病是爱搬弄是非,所以人们在他临行前,总是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巴,以防他旧病复发,说人间的坏话,给人们带来厄运。

民间故事是分散的,一旦把某种同类的故事集中编选起来,便可从中看出万千的景象。这本小书里所选的有关灶神和祀灶习俗的传说,读者应该用一种鉴别的眼光,把它们当做民间文学读物来读。

目录

灶神的故事/1

灶王的来历/5

灶王神的传说/11

祭灶(苗族)/15

灶神菩萨的由来/18

灶王爷的来历/21

祭灶王爷的来历/26

半生漂泊兆灶王/30

灶神菩萨/35

灶火爷的故事/40

灶君的传说/45

为何叫灶王爷/47

供灶君的来历/50

张灶君/53

灶神的故事/56

灶王爷和盐/59

灶王为何是皂王/61

灶神的传说(傣族)/63

苗族的灶神/65

皇上封的灶神菩萨/68

灶头神画像/72

灶王爷上西天/74

灶王爷原来叫乔大爷/78

送灶神的来历/80

送灶神/83

灶君的由来/87

张大巴掌打出个灶王爷/89

灶王爷/92

灶家老爷/95

灶王的故事(毛南族)/97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100

赵辰和灶神菩萨/103

为什么要敬灶神菩萨(土家族)/105

灶神菩萨奏本(羌族)/107

农家为啥要祭猪/109

灶王爷和牛的故事/113

灶神爷和老黄牛的故事/115

灶神请牛王下凡/116

牛吃草的来历/117

灶君吃牛粪/118

灶王吃枣糕/120

馋嘴的灶君/122

灶神菩萨偷肉吃/124

好吃的灶王爷/125

灶王爷休妻/127

灶王爷拐妻/129

灶王润后诗为媒/131

祭灶和守岁的来历/133

送灶/136

贴灶王的习俗是怎么来的/138

祭灶大扫除的传说/142

灶神爱干净/144

送灶君掸烟尘的传说/145

二十三祭灶/149

灶王奶奶回娘家/152

粘灶王/155

供灶王为什么要用糖/157

麻糖敬灶/159

麦芽糖塞灶王爷/161

灶王爷告状/166

吃灶糖的由来/168

为啥要过小年/170

祭灶/172

祭灶祭火塘(苗族)/176

灶神挨打/182

雷公打灶头/183

灶神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184

黑脸雷神和聋耳灶神/186

灶神一只眼的传说/188

灶杩爷成精/190

灶王爷背账/192

邋遢神的故事/198

打火醮/203

灶王爷“显灵”/205

灶家菩萨/207

敬灶神砸家堂/209

灶神和火炕神(苗族)/211

后记/219

试读章节

    灶王神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张员外,家财万贯,良田万亩,家里有个独生儿子,满十八岁了,还没有成亲。

这天,他家来了个算命先生,员外报了儿子的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把八字一排,直甩脑壳,员外晓得不是好事,叫先生直说。

“员外大人,恕我直说,不怕你家财万贯啦,少爷命犯败,如能找个款得起七斤半钥匙的媳妇儿,才守得住这个家,不然,你一生的功德就要败于他的手中。”

张员外也很机灵,便硬要算命先生帮他找个儿媳妇。

“后山那个李氏女子,八字生得好,只是家里没您家富豪,门户不大相当。”算命先生说。

张员外是个精明人,认为门户不相当并不碍事,说:“拜托你啦,媳妇说成后,当重谢先生。”

经算命先生牵引,李氏女子就和张员外的儿子张献生成了亲;两天后,小两口回门,路过一棵板栗树,看到树底下掉了蛮多板栗包子,他们就捡来吃,李氏女捡一颗也是饱满的,捡二颗也是饱满的,献生捡的尽是秕秕,捡了半天没得一颗饱满的,李氏取笑他:“你真是个叫花子命。”献生心想:“我这么大的家产,还怕不如你?哼,我倒要看下哪个是叫花子命。”

回到家里,献生狠起心把李氏休了,给了她几两银子,叫她在圈里去挑匹驴儿快走。李氏走进驴棚,对那些畜牲说:“畜牲啦,我的命好苦啊,如今落到这步田地,你们哪个愿意跟我去遭孽的就点三头下。”只见一头跛脚驴子点了三下头,李氏就牵过来骑起走哒,一路走啊就一路哭:“我的命好苦啊!好驴儿都不愿意跟我一起走,畜牲啦,你走到哪里不走了,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就嫁给他屋里算啦!”

驴儿也蛮听话,驮着李氏女走啊走,走到一个岩洞前,就硬不走哒。李氏女走进岩洞,见一个老婆婆在煮饭,便上去问老婆婆家中还有些么哩人,老婆婆说:“还有一个儿子在河里打渡,一会儿就回来哒。”李氏也没问个好孬硬要给老婆婆做媳妇,老婆婆说:“姑娘千金之体,小儿不配,姑娘还是到别处去吧!”

“不,我已经无家可归啦,哪里也不去,就跟你们一起过日子,不论吃么哩苦我都奈得何。”

没得法,老婆婆就把她留下了。一会儿,老婆婆的儿子回来了。李氏一见他又驼、又麻还是个癞子,心里难过极了。只怪自己命苦,于是,就把身上的银子取了几两,叫癞子去打酒,买一个鸡子回来吃顿饭,拜堂成亲。癞子从来没用过银子,便问:“你这些麻石头买得到么哩呀?要是这个都能当钱用,我们洞里不晓得要几多。”李氏不相信,就跟着他去看,哎呀,是的,还不少呢!足有半岩屋。

癞子买回了鸡,李氏把它炖起,刚端上桌,上头就掉个金晃晃的大蜈蚣,蜈蚣有毒,吃不得哒,李氏就叫癞子端了去倒。癞子见好好的一只鸡倒哒可惜,就个人躲到茅厕里吃了。李氏见癞子半天没回来,跑到茅厕里一看,钵钵里只剩一点点儿汤了,急忙三扒两抓地把他拖到铺上,伤心巴意地哭了起来。

癞子在铺上板来板去,一会儿没听到响动哒,李氏女以为他死了,走过去一看,那男的驼也不驼,麻也不麻,变成个伸伸抖抖的小伙子了。李氏和他成了亲,把洞里的银子拿出来修了一个大房子,买了蛮多田,过上了好日子。

李氏女生来就善良,从过好日子后,每年都要整两回叫花子酒,除吃好吃饱外,还每人给一两银子,穷苦人都把李氏女当成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却说张献生家,自从李氏一走,没过多久张员外也一命升天。献生不会当家理财,不消几年就把个家败完了,走投无路就去讨米。讨到李氏家来了,正遇到在整叫花子酒。张献生看到排那么长的队,到他份上还远,就跑到另外地方去要,哪晓得回来时饭菜却吃完哒。第二天,他想到昨天我站到左边的,坐席是从右边起的;今天我站到右边去。殊不知李氏夫人见昨天左边好多没坐到席,今天就从左边起,轮到他脑壳上又没得哒。张献生想到往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今连饭都讨不到吃的,就吼吼哒哒的哭起来。李氏在屋里听到哭声,出来一看是他原来那个男人,忙叫丫鬟把他带进去洗了澡,换了衣裳,领进屋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李氏就把银子包在包子里,给献生捡一笼包子,走的时候一再嘱咐他:“这些包子你千万不能给别个哒,背回去后,好好过日子。”

张献生还没出门就把李氏夫人的话忘记得干干净净地,走到河边上就喊:“喂,打渡的,快把船撑过来哟。”原来这个打渡的就是李氏夫人的男人。张献生渡过河后,没得船钱,心想:“恁么些包子背起多重,反正我是沿路讨沿路吃,难得背。”就把包子倒在船上哒,说是给船钱,打渡的把包子掰开一看里面尽是些银子。回家后,李氏夫人看到了,大吃一惊,说:“这一块只有我家有银子,莫不是昨天没发完的那些包子被他偷起去哒哟?你快去给我把他撵回来。”

张献生被撵回来后,李氏夫人把他请到厨房里,问他:“你认不认得到我?”张献生一看是自己休了的前妻李氏,十分难堪。

李氏说:“你这个人送上门的财喜都守不着,你看,这包子里是包的么哩?你走的时候我一再嘱咐,不要给别个。”

张献生觉得自己做事缺德,对不起她,如今落到这步田地,她还诚心救济我,哪有脸见人呢?于是就钻进灶洞烧死哒。李氏一路哭一路说,半天没见张献生搭白,朝灶门口一望,张献生不见哒,一找呦,烧得只有一双脚板儿在外头了。李氏也跟着钻到灶洞里去烧死了。凡受过李氏夫人恩惠的人,都把他们的灵位写了贴在灶门上。

后来,这里的人们富裕了,都认为是李氏神灵在暗中保佑他们,所以就把她尊为灶神。在她归天的这一天——腊月二十四的晚上,点上香蜡纸烛,跪到灶前磕头祷告。

讲述者:肖胜香

搜集整理者:樊其湘

流传地区:四川奉节一带

           P11-P14

序言

    序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刘魁立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民间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有些地方是二十四)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民间通常叫灶王爷)上天,祈求灶神向王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民间流传得丰富多彩。东部以山东半岛到华北、东北各地,西部以四川盆地为中心,流传着一个关于灶王爷的传说,这一传说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张郎型”。大意说:有一个张郎,不好好种地,出门去做生意,一去之后音信杳无。家里的生活重担全落到了他的妻子丁香身上。丁香拼命地干活养家,并安葬了先后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翁的张郎回家来,休了丁香,娶了海棠。老牛(或老马)拉着车,毫无目的地把丁香拉到山中一间茅屋前,停下脚步不再向前走了。这地方就是丁香的归宿。这家的老婆婆和靠砍柴为生的青年相依为命,收留了她,她与青年成婚。后来,他们成了富家。过了多年,突然有一个讨饭的来到门下讨吃,丁香发现他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前夫张郎。张郎从前妻递给他的面条里吃出了他们结婚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知道这个女人便是被他休掉的妻子,于是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塘里给憋死了。张郎死后,大庙不留,小庙不收,魂魄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观察,恰遇张郎,由于他们同姓便封了他个灶王官的名号。人们看不起他,每到腊月二十三,煮一碗烂面条给他上供,羞辱他,却又害怕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也不敢怠慢他。大致围绕着这一内容,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人物也有血有肉。

另一种流传颇广的传说大致可定名为“打灶王型”。这一传说取意于民间过年时老百姓在灶头所贴的灶王神像的意象。大意是:皇上派到民间的州官是个好吃之徒,令老百姓不堪重负。有一个叫张大巴掌的乡民,主动请州官来家吃宴席。张大巴掌一巴掌把州官打成肉饼,贴在了墙上。据说,由于这个州官生前是皇上的厨子,所以皇上就封他为“灶王”。

第三种是较为著名的传说,是讲述灶王职责的,有人把它叫做“送灶型”。大意说:灶王原本是天庭里的一名役员,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视老百姓的。他的行动很诡秘,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溜进家里,所以人们对他提心吊胆。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他的毛病是爱搬弄是非,所以人们在他临行前,总是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巴,以防他旧病复发,说人间的坏话,给人们带来厄运。围绕着这个基本的情节,还派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枝叶纵横,色彩斑斓。

民间故事是分散的,一旦把某种同类的故事集中编选起来,便可从中看出万千的景象。这本小书里所选的有关灶神和祀灶习俗的传说,读者应该用一种鉴别的眼光,把它们当做民间文学读物来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灶王爷传说/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锡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3755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11
14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