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1世纪首都文化发展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城市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如何增强城市的文化实力,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首都文化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也成为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书力图从首都的文化定位、历史资源及价值、首都的文化生活、首都的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首都文化传播及对国际化城市文化发展等方面,阐明首都文化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对致力于首都文化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力图从首都的文化定位、历史资源及价值、首都的文化生活、首都的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首都文化传播及对国际化城市文化发展等方面,阐明首都文化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对致力于首都文化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 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

第一章 文化:关于首都的解读

第二章 形象:首都的文化定位

第三章 思考:首都文化的发展

第二篇 首都的历史文化及现代开发

第四章 历史:首都文化的过去

第五章 遗迹:首都文物的保护

第六章 京味:传统文化的延续

第三篇 生活视角中的文化和谐

第七章 政府:文化和谐的保障

第八章 奥运: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第九章 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载体

第十章 特色:三大城市文化生活比较

第四篇 作为产业的文化

第十一章 消费与休闲:产业化的条件

第十二章 社会责任:文化产业的功能

第十三章 历史回顾:文化产业的特色

第十四章 对策研究:文化产业的问题及出路

第五篇 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十五章 现实:文化事业的定位

第十六章 辉煌:文化事业的历史沿革

第十七章 未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机遇及对策

第六篇 首都的文化传播

第十八章 危机:全球化与首都文化传播

第十九章 教育:传统文化的扬弃

第二十章 影视: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凝练

第二十一章 网络: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七篇 首都文化发展之国际借鉴

第二十二章 文化:国际化城市的气质与灵魂

第二十三章 比较:世界六大城市的文化战略

第二十四章 创意: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中,我们更多地从经济指标考察城市的竞争实力。而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推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在现代化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将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在北京,进一步强化文化实力已成为提升首都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 人与文化

文化似乎无处不在,但是,又很难用概括的语言把它表述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香港)会长李土生先生对文化的解释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视角。他认为,首先,文是一种得体的装饰。在甲骨文中,“文”字就像一个人,正面站着,这个人的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这个图案很简单,可能是文身,也可能是衣服上的花纹。其次,文是内在的美好东西的一种外在表达。《易传》上说:“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不仅是衣服上美好的彩饰,也是内在精神的一种反映。在身上或者衣服上描绘一些花纹,可增加美感,更重要的是赋予描绘的图案某种意义,这是“文”的深层意思。例如,一个中国运动员的服装上必须印上中国国旗图案,而不是日本国旗的图案。《论语》中有这么一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说这个人温文尔雅,而是说一个人美好的言行举止、外表体态,要和他的内在精神相协调、相呼应,表里如一,这样才称得上君子。再次,文是美好精神的表现,也就是道德的象征。后来,干脆就专门指美德。郑玄注《礼记》:“文,犹美,善也。”古人把“道德”、“文章”并称,文章的编写如同多彩锦绣的织造,不仅要优美,还要有美好的思想境界。

古人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的“天文”是指自然界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而人类的各种言行举止、外表体态得体,有分寸,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是“人文”。我们通过“观乎天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才能知道季节变化,便于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相应的调整;而通过“观乎人文”,用人的美德去影响人、感化人,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这是最早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

从以上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对文化的含义进行分析:

1.文化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1)文化代表着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和水平。人之外的自然存在是自在的,没有自觉意识的支配。没有人,天地自行运转、江河自行奔流、草木自行荣枯,一切是纯粹的自然。它们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没有情感,没有刻意的追求和造作。自然界中有人的活动,才会有文化的诞生。人化是文化的第一步。一块山上的石头,掉落到河流中,经过千万年以后,变得圆滑。这不是文化,而是自然界的作为。当一个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把它打造成一个用于捶打的工具,或者把它直接摆在自己的洞穴中,作为装饰品,文化就诞生了。因此,文化首先是人类介入自然的结果,它是人与纯粹自然状态的相对,是自然状态“人化”的特殊状态。

(2)文化代表着人对自然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敬畏的,因此,他们给自己的行为制定了很多的禁忌。这些禁忌有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有些则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禁忌使人类对自然充满恐惧与敬畏的同时,也造就了古代人的生存逻辑。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不断征服各种疾病,找到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方法并延长了寿命。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依然面临各种未知疾病的威胁,面对各种绝症而束手无策。人类用科学解决的问题越复杂,面对的问题也就越棘手。科学在不断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对科学的崇尚,逐渐演变为对于自然的漠视与狂妄,现代文明似乎已经具有了一种毁灭人类自身文化的能力。因此,今天谈论人类的文化,其实也是在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态度与方式。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究竟是对自然敬畏、尊重、爱惜、欣赏,还是挑战、蔑视、蹂躏、掠夺?态度和行为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类文化是否能够延续。

2.文化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文化发展的水平代表着人与动物的距离。人也是一种动物,具有野蛮的原始天性。但是,当人不断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就需要有与动物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与规则,这就形成了人类自有的认识和观念,促进了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的产生,并以此来约束、改造和提升人本身。孟子说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如果一个人被称为“禽兽”、“畜生”,甚至“禽兽不如”,是非常严重的侮辱。所以,凡是能够称得上是文化的事物、行为,必定同人的动物性相区别,能够超越动物性、兽性,使人得到升华。例如,人类的性行为通过升华,以爱情的方式实现。

(2)文化代表着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方式,代表着一种道德境界。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却可以在一举一动之间展示他的修养。这样的人是礼貌待人的,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他是拥有怜悯之心的,能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他是懂得尊重自己的,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不会为了利益而行苟且之事,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即使是功成名就,也是谦逊待人的。

3.文化表达着人的价值坚持

在文化中,最终是人类的品质、智慧和精神起决定作用。因此,文化可以说是以文来化自然和人自己,最终不断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境界。文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向善的,而这样一种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特别是在乱世中,更容易分辨清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了巴黎。梁漱溟在日本军飞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P3-5

后记

本书从策划到完成,经历了三年时间,现在终于要出版了。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自经历才能体会。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多人参与研究工作,在写作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难以协调。所以,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但是,参与这项研究的教师一直都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不断按照主编的意见进行修改。作为主编,我们对教师们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示感谢。

全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篇,申建军、梁玉秋、卢海峰;第二篇,石刚、华世珍、张晓萍;第三篇,陈荣荣、宋恩平、彭京华、白习凤;第四篇,李启英、谷军、陆彦明、何绍明、夏凡、刘丹萍;第五篇,周宇宏、成林萍、刘宁元;第六篇,李丽娜、张夕萍、王昕、贺心颖;第七篇,段霞、王晓红、汪朝晖。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首先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文魁校长,从2004年春天开始,他就鼓励我们组织人文学院的教师开展“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并期待我们能够成为与“首都经济问题”相得益彰的另一支研究队伍。虽然这三年中,我们做得还不够尽如人意,但是,毕竟我们也在首都文化的研究方面出了一些成果,积蓄了一些研究实力。在此,我们对文魁校长的鼓励和支持表示感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的大力支持,不定期地刊登我们的部分研究论文。这使一些教师能够持续关注文化发展问题,对于强化人文学院的研究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们也对学报在两年中的支持表示感谢。

在此书的修改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人文学院先后两任科研秘书薄绍欣和郭锦鹏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另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周丽主任、王莉莉编辑在该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对她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及谢意。

申建军 李丽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1世纪首都文化发展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申建军//李丽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3249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7.1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