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曹妃甸
内容
编辑推荐

作品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曹妃甸建设的历史进程,向读者生动展示了曹妃甸对于河北、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热情刻画和讴歌了建设者科学决策和无私奉献的风采。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精心谋划、审慎决策的科学精神,是心系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是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内容推荐

曹妃甸是渤海湾内一个离岸十八千米的古老沙岛。1985年,在一次沿海港址普查中,发现甸头南端是中国沿海少有的能停靠二十五吨级以上远洋巨轮的钻石级港址。

2006年初,曹妃甸工业区建设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首钢将携手唐钢,在这里建设中国北方最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2006年7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正在建设中的曹妃甸工业区时强调,曹妃甸是一张白纸,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就新在科学发展,美就美在科学发展,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

曹妃甸工业区正在成为渤海经济圈中新的增长极,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前景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目录

引 子 纷纷瑞雪落太行/1

第一章 寻找加快河北发展的支撑点/7

在父辈战斗过的土地上/8

呼唤更多的慷慨“喜”歌之士/10

一年之计在于春/14

第二章 波涛中的古老沙岛/17

奇异的“沙垒田岛”/18

曹妃甸上的曹妃殿/20

法本和尚与导航灯楼/22

第三章 兴筑中国的纽约港/25

孙中山精心设计的宏伟蓝图/26

和曹妃甸擦肩而过/30

雄心勃勃的十五年规划/32

第四章 难以跨越的万顷波涛/37

第一次撩起神秘面纱/38

没有市场就没有动议/41

第五章 由重工业城市向沿海城市推进/45

大钢、大港、大电厂/46

以路促港,以港促钢,以钢带电/49

新三角经济开发战略/52

北京赞成“中联合”/53

人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54

用“蓝色”思路改写煤都历史/56

第六章 像香港那样,把大海填起来/59

来了一群陌生人/60

发现三处深水港址/61

曹妃甸的第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67

第七章 为海上新唐山奠基/69

第一份联合开发协议/70

一鸣惊人天下知/72

“祝曹妃甸早日成功!”/73

第八章 风起洛阳城/75

中石化考察曹妃甸/76

两个方案选其一/79

第九章 云涌梅地亚/83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84

竞争进口铁矿石码头/89

第十章把 大陆与海岛连起来/95

唐山人的决策/96

独一无二的沙质海岸/98

明年一开春就干/100

第十一章 决策河北一号工程/105

就等这历史性的一嗓子/106

不同寻常的议事会议/111

协同配合,积极推进/116

第十二章 欢迎首钢来河北/121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122

唐钢瞄准曹妃旬/125

争取与首钢联合建厂/128

首钢精神与河北胸怀/132

抢占最后的深水港/137

第十三章 天有不测风云/141

在一个宁静的渔村里/142

五十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144

孟氏两兄弟/145

大雨滂沱之夜/149

第十四章 决战生死关头/151

度日如年/151

英雄好汉,勇闯曹妃甸/155

被困在灯塔里的人们/161

还有三个民工失踪/166

第十五章 终于登上了千年古岛/171

在简易通岛公路十二千米处/172

“一线两厢”的最大亮点/173

这里的港深条件,全国少有/176

第十六章 当代的“精卫填海”/179

世界上单体吹填面积最大的工程/180

“决战七十天,突击西侧堤”/186

兴筑进口铁矿石码头/188

第十七章 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195

曹妃甸铁矿石码头项目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196

原则批准首钢涉钢系统搬迁曹妃旬/197

第十八章 痛别北京的日子/201

五号高炉停产的那一天/202

全世界企业搬迁的范例/205

石景山区将成为新的设资热土/207

亮相央视“两会”客厅/209

新世纪新首钢/212

第十九章 真正的黄金宝地/217

新发现六大深水港址群/218

新发现储量超亿吨的大油田/221

给大秦线创造新的出海口/223

第二十章 曹妃甸正在吸引世界/227

要求参股的卢森堡公司/228

抢滩登陆的巴西公司/231

参与首航的澳大利亚公司/236

第二十一章 一幅正在描绘的美丽图画/239

举世瞩目的神奇之岛/240

湿地上的春天/243

到楼顶上去看大海/246

未来的海滨城市/247

第二十二章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251

废墟上崛起的城市/252

面对辽阔的渤海湾/253

尾 声 献给世界的名片/259

后 记/262

试读章节

第一场雪理应在初冬降临。

2002年12月5日,天气异常寒冷。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袭来的强大寒流,正越过无遮无挡的内蒙古高原,漫过残缺不全的古长城垛口,肆无忌惮地掠过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昨天还稍暧的天空被冷风缝合了,密集着厚厚的灰色冻云,随后便哨无声息地下起了微雪。这些稀疏的六角结晶体从空中尽情地飘洒,冉冉地落到地面,后来雪花越下越大,团团片片,纷纷扬扬,顷刻间天地一色,无尽迷蒙,大雪湮没了城市、平原、河流、水库、山冈,直至覆盖整个世界。

傍晚,在寒风的驱赶下,劳累了一天的石家庄市民们行色匆匆地赶回温暖的家。尽管市中心的中山路仍是霓虹如海,但街面上早已失去白昼的喧嚣,渐渐进入冬季夜晚特有的宁静和沉寂。除去天空飘洒的雪花,生活在河北省省会里的人们并没有察觉今日与往常有何不同。

在这个朔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徐才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何勇,驱车数百里,专程从北京赶到石家庄,在新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钮茂生,省委常委、秘书长王学军,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振华的陪同下,来到距离石家庄数十千米的小山村——平山县西柏坡考察。

西柏坡,中国的第二延安。

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任弼时以及中央机关从陕北的吴堡镇川口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首先来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最后辗转来到这里。直到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迁往北平,这里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所在地。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成功地组织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四万多人,为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3月5日至13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革命的胜利,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号召。

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是在中午抵达西柏坡的,下午稍事休息,就立即参观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他们一个馆一个馆地参观,仔细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在大决战展室,看着图片上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艰难行进的支前大军,听讲解员讲述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瞻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的旧居和中央军委作战室,一间间简朴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笔勾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石碾、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毛泽东铿锵有力的讲话仿佛仍然响在耳边……

当晚,下榻在设施简单的西柏坡宾馆,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同志特意把白克明请进房间,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

胡锦涛总书记从加快发展谈起,强调河北要加快发展。与周边相比,这几年河北发展慢了,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领导班子不团结,二是风气不正。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发展就要靠团结。河北的工作这些年是有成绩的,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河北的关键问题,是要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干部队伍团结起来,各级党组织团结起来,首先是省委一班人要很好地团结起来。你们离北京最近,离中央最近,应该把工作搞得更好。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新任河北省委领导同志的深情嘱托,其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快发展,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二是要加强团结、弘扬正气,这是对河北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期望。

那一夜,纷纷瑞雪落太行。

12月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分两路考察了西柏坡镇和西柏坡村。胡锦涛总书记率领刘云山、王刚、徐才厚等同志视察了西柏坡荒山治理工程。他登上了西柏坡镇荒山治理工程的最高点,仔细询问了整个工程,对西柏坡革命老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退耕还林,综合治理荒山,植树造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胡锦涛总书记一行还走访了村民阎连秀、阎更祥和韩花珍三个农家。阎连秀是一位1939年入党的老同志,这年八十三岁,他拉着总书记的手激动不已。办起家庭旅馆的阎更祥家有个小孙子,虎头虎脑,两岁半,见了胡锦涛总书记,一点儿也不认生,扑上去抱着总书记就亲。总书记喜笑颜开。最后一家是韩花珍,也是办家庭旅馆的,规模就更大一些,有一座三层新楼,一楼自己住,二楼、三楼都是标准客房。胡锦涛总书记看到老区乡亲们的生活富裕起来了,非常高兴。曾庆红、贺国强、何勇等同志是另一路,他们视察了平山县圣地奶牛养殖场,并到村民阎法林、阎明权和阎朝书家进行了访问。

胡锦涛总书记一行在西柏坡宾馆与来自当地的三十多名基层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主要内容是如何弘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更好地完成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西柏坡镇党委书记、西柏坡村支部书记和两位群众代表,先后在会上作了发言。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位五十七岁的农民代表,1948年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候只有两岁半。当时他得了重病,被裹着扔在中直机关大院的碾盘子上。董必武夫人看到了,就立刻对董必武说,这孩子得赶陕治。经过中央机关卫生所一个多星期的抢救,这个孩子终于活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生命是党给的,现在的富裕生活也是党给的。

四位同志发言之后,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希望河北一定要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这个宝贵机遇,很好地研究和规划河北的工作。西柏坡在河北,河北各级党组织应该首先发扬“西柏坡精神”。他提出要把西柏坡纪念馆建设好,西柏坡是我们党最后一个农村总指挥部,正是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里,我们党为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西柏坡的整个规划和建设,一定要统筹考虑。他又说,1949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的时候曾经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毛泽东同志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所肩负的任务是繁重的,党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需要全党同志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和当年一样,我们今天所肩负的任务,所面临的挑战同样是繁重的、艰巨的。他希望河北省委、石家庄市委、平山县委和西柏坡镇党委,一定要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6日下午,在乡亲们的簇拥中,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的汽车缓缓离开西柏坡,返回北京。空中的雪仍在下着,年长的老人欣喜地说:“这几年一直干旱少雨,胡总书记一来就下雪啦,瑞雪兆丰年啊!”

P2-5

序言

为曹妃甸精神激情讴歌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群生

曹妃甸位于渤海湾里距唐山市唐海县十八千米的海面上,面积只有二十二平方千米,涨潮时只能露出十六平方千米的陆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沙岛,正在成为河北人民实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进而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广阔舞台。

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它是渤海湾中唯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港址。从全国看,也是少有的、宝贵的深水港址资源,被誉为“黄金宝地”、“钻石级”港址。

曹妃甸腹地是我国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等大型产业集群聚集的生产地和消费地。港口建成后,将成为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在曹妃甸建设深水港和临港重化工工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优势。开发和建设曹妃甸,对于实现河北经济翻两番、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对于推动北方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对于打造环渤海经济隆起带,对于继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起飞之后,促进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曹妃甸工业区被定位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也是“十一五”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2006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了建设中的曹妃甸工业区。他称赞曹妃甸是一块黄金宝地,勉励大家说,曹妃甸是白纸一张,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就新在科学发展,美就美在科学发展,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

正在建设中的曹妃甸港区,几乎一天一个新气象。蛟龙般的通岛公路和气势雄浑的二十五万吨进口铁矿石码头相继告捷,大规模吹填造陆工程波澜壮阔,首钢将联合唐钢在这里建设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精品钢材。三十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工程建设也将正式启动。到2020年,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曹妃甸这片神奇的土地将会迅速成长为河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最终发展成我国21世纪集经济高速增长、社会高度和谐、环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丽滨海之城。

河北省作家协会组织作家积极投身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精心策划、组织了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的创作。作者数易其稿,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劳动。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唐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曹妃甸工业区以及首钢集团都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今天,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联袂出版,奉献于读者面前。

作品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曹妃甸建设的历史进程,向读者生动展示了曹妃甸对于河北、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热情刻画和讴歌了建设者科学决策和无私奉献的风采。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精心谋划、审慎决策的科学精神,是心系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是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更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投身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书写崭新篇章,谱就动人旋律。

2006年9月于石家庄

后记

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的问世,常常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

以曹妃甸建设为主题,创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是河北省作家协会策划的一项重点创作选题。接受这项创作任务,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受到责任和压力。

在采写过程中,我得到了方方面面的热情帮助,其中很多代表性的人物我已经在作品中详尽地写到了他们,所以不再提及。本书采访创作提供帮助的单位有: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发改委、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劳动日报驻曹妃甸记者站、唐山广播电视局驻曹妃甸记者站、河北日报驻唐山记者站、唐山市文联和滦南县文联以及本书的出版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在这里,向诸多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首钢总公司,是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使我了解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全过程和首钢人为国家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没有他们,我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

还需要提及的是,书中使用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有限责任公司和唐山劳动日报社周力平、阎军等同志热情提供的,在此谨致谢忱。

仅仅在一年多以前,曹妃甸还只是个古老而荒凉的沙岛,现在已成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科学发展示范区。我为能获得这一重大写作机遇而深感幸运。在曹妃甸所上演的改革开放壮举,也许会使这部作品成为另外文学作品的前奏。这是因为当我写完最后一行文字时,顿然发觉它不应当成为终极作品,而应该从更深更广的角度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庆幸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那么多充满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人物,让我不断拓宽视野,进入文学的深层领域,去关注创造者的情感和曲折命运。曹妃甸工程的开发建设者们就是最富生命力的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是由这样一些最充满希望的人们创造的。我们应当认真地书写他们,热情地讴歌他们。

拙作付梓之际,我的心情忐忑不安。曹妃甸工程建设者的业绩波澜壮阔,感天动地,我应该描写得更细腻、更生动、更充分一些,这些遗憾只能留待新的作品中再弥补了。今天,曹妃甸工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只是一个小小的序曲,它的未来将是一部无比壮丽的史诗。

王立新

2006年2月18日初稿于石家庄

2006年7月50日修订于唐山

2006年9月7日再改于石家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曹妃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立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61000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