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
内容
编辑推荐

发展模式的选择,传统资源的调适,制度的建设,财政的支持与运作,师资队伍的汇聚于流动等,所有这些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是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同样主题的延伸雨再现。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深入地阐述了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事关全局的诸多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展开,视野恢弘,史料翔实,论证深入,创见迭出。本书不仅开拓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教育史的学科建设,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导论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1

第一编 制度编

第一章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21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21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的因素分析/22

(二)京师同文馆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42

(三)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时期的经验与教训/48

 二、清末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的形成/52

(一)维新运动时期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52

(二)维新运动时期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69

(三)“新政”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基础的确立/75

(四)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与晚清高等教育发展/89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92

 一、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92

(一)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92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改革/101

(三)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113

 二、20世纪20年代改革高等教育制度的新探索/118

(一)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因素分析/118

(二)20世纪20年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125

(三)自下而上地展开: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特点/139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141

(一)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因素分析/142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150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简短评价/165

 四、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169

(一)难以摆脱的日本影响/169

(二)德国大学制度的引进与实验/171

(三)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全面借鉴/175

第二编 财政编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183

 一、晚清高等教育财政制度/183

(一)晚清中央、省级政府教育财政职能/183

(二)晚清高等教育经费的拓殖/190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204

(一)政府教育财政职能与高等教育/204

(二)各级教育财政与高等教育经费/210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214

(一)教育财政制度与高等教育/214

(二)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收支/219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的演进/233

 一、晚清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235

(一)从外国教习审视中国教习/235

(二)从传统官绅考察晚清教习/245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253

(一)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254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横向薪酬结构/261

(三)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纵向薪酬结构/269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276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276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横向薪酬结构/287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纵向薪酬结构/296

第五章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革/307

 一、晚清高等教育收费制度/307

(一)观念转变的艰难与实践改革的滞后/308

(二)癸卯学制的颁布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出台/311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收费制度/314

(一)高等教育收费实况/314

(二)高等教育收费影响/317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收费制度/322

(一)高等教育收费实况/322

(二)高等教育收费所引发的风潮、议论和影响/329

第三编 教师编

第六章 思想的论争与教师的流动/345

 一、桐城“古文派”与江浙“新思潮派”对北京大学讲堂的争夺/346

(一)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346

(二)最高学府中的“桐城古文派”/351

(三)“新思潮派”的崛起/356

(四)“新思潮派”与“桐城古文派”的思想论争/368

 二、东南大学“学衡派”与北京大学“新文化派”的抗衡/381

(一)“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化观/382

(二)“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抗衡/387

(三)“学衡派”与东南大学/394

 三、 “新文化派”的分道扬镳:学术与政治的不同取向/398

(一)以大学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399

(二)信仰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之途/402

(三)由“议政”走向“参政”:融入国民政府官僚机构/404

(四)追求思想独立与意志自由:由校园走向市场/406

第七章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流动/409

 一、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北京大学/410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与教师的聘任/410

(二)“学、术分校”、北大学科改革与教师的流动/414

 二、郭秉文的“文理并重,学术并举”与东南大学/417

(一)通才与专才的平衡:学、术并举的大学理念/418

(二)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文、理并重的大学理念/422

(三)延师有道,俊彦云集/425

 三、张伯苓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南开大学/427

(一)多层次选聘教师的机制/429

(二)选聘与培养相结合的制度/432

 四、梅贻琦的“端赖大师,教授治校”与清华大学/436

(一)“端赖大师”与名师云集/437

(二)“教授治校”与教师队伍的稳定/440

 五、竺可桢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与浙江大学/442

(一)“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与浙大教师队伍建设/443

(二)战时浙大教师的流动/447

第八章 学术机构的建立与教师的流动/453

 一、中国科学社与东南大学/453

 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458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南开大学/465

第九章 政治干预与教师的流动/471

 一、政治势力的“渗透”与东南大学的衰落/472

(一)东南大学的“易长风潮”/473

(二)东南大学的衰落与教师的离散/476

 二、京师大学校与北京大学的受挫/478

(一)奉系军阀与京师大学校/479

(二)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期北大教师的流动/480

 三、北伐统一与罗家伦出长清华/484

(一)罗家伦出长清华之背景/484

(二)罗家伦的改革与清华教师的流动/486

(三)清华教师品质之提升/490

 四、首都南迁与中央大学的建立/493

(一)首都南迁与中央大学/493

(二)中央大学的建立与教师的流动/498

第十章 经济窘迫与教师的流动/507

 一、艰难的索薪/507

(一)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大学经费概况/508

(二)索薪运动/511

(三)经济压力下的教师流动/515

 二、生活压力与教师兼职/519

(一)“讲师”称谓之衍变/520

(二)20世纪20~30年代初期教师兼职之概况/522

(三)抗战时期生活重压下的教师兼职/533

第十一章 战争压力与教师流动/538

 一、北伐战争与政局的变动/540

(一)革命中心的形成与中山大学的成立/540

(二)北伐战争与教授“投教鞭而从戎”/543

(三)革命的“偏轨”与教师的流动/546

 二、抗敌御侮与大学内迁/550

(一)大学内迁/551

(二)大学内迁与教师的“长征”/556

(三)战时教师的流失/568

(四)战后复员与教师的流动/574

 三、1946~1949年国内战争时期的大学教师流动/582

(一)内战中高等学校的生存环境/583

(二)坚守岗位与南迁/586

(三)命运的抉择/594

参考文献举要/600

后记/60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正平//商丽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7197161
开本 16开
页数 6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9
丛书名
印张 3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