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内容
编辑推荐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电影运动,都革新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方式及其电影与观众的相互关系,也带出了一批电影历史上始终耀眼的名字:雷诺阿、戈达尔、路易·马勒、阿仑·雷乃、安东尼奥尼、布努艾尔、大岛渚,这些人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他们都是电影运动潮流中的航标,他们以镜头为自来水笔书写着个人的深度思考、生活感悟以及对电影本体的革命,他们是电影的“作者”。

内容推荐

本书尽情思想着。思想是它的追求。这种思想不是高深莫测的理性体系,而是思想的灵动与跳跃,有时是思想火花的一闪一闪,但是散点成线,就构成全书的思想航标。比如,关于作者电影的个人风格,王方是这样概述的:这些十分个人化的影片,总是提出问题一向作者自己提问,也向观众提问,可是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只会引入更复杂,更矛盾的问题来。事实上,这也是电影作者们的乐趣所在。这个概述是精到的。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他们共同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从来不相信人性与人生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他们只是顽强地向人性隧道深处开掘着,不想给人们种种貌似真理的谬误。其实,个人的人性常常蕴涵着人类的人性。个人就是世界。

本书尽情描述着。王方愿意思想,但是不愿冥思苦想。她常常把理性思想的成果给予形象的命名后,就转到自己所喜欢的感性描述中去了。理性是收敛式的概括,需要性情的严肃和严谨。描述是挥洒性的抒写,可以让思想与个性飞且翔着。王方喜欢自由思想着与思想着并自由表述。这就形成了本书的写作风格或个性。她几乎把所有的兴趣放在“个人”和“个案”上面,不刻意把个别概括成一般,把个人概括成群体,把感性概括成理性。描述是片段式,用近可能的节俭笔墨描述每个导演的艺术个性与生活细节;描述是有意义的,在描述背后,她总是捎带出他们或她们的种种追求和这种种追求给予人们的启迪。描述是富有情感的。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熟悉和喜爱着笔下的这些导演与影片的,并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真诚敬意。对于那些探索者,无论是屡战屡胜或屡败屡战的,人们都应该保持这般敬意。随意甚至信口开河地评价艺术的成败和成败的艺术家,已经成为时下的时尚,成为批评者保持居高临下虚拟优越的扭曲心理。

可以说,这是一本有意味的书。它把大量在“作者电影”群落中活跃的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由此蕴涵的精神价值,逐一亮相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逐一检阅,构成了了解并理解他们或她们的思想与艺术的地图。同时,它也保存着作者自身丰富的思想见解与生动的个性书写。好的写作,应该成为作者思想与个性的亮相。这就成为本书的亮点,也成为好看好读的理由。

目录

个人风格和世界意义

当天使还在人间——去世的电影作者

女性的方法

作者电影往哪里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Claude Berri克劳德·贝里

作为导演的Claude Berri从1962年的获奥斯卡和恺撒最佳短片奖的《小鸡> (Le Poulet)起,就被认为是最有才气的那种。到了1986年的两部曲《恋恋山城》(Jean de Florette)和《甘泉玛侬》(Manon des Sourses)几乎赢得了整个法国乃至欧洲的观众时,两部影片近乎成了成功法国电影的象征。当时的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曾响亮地指出: “我们每年只要出6部<恋恋山城>,法国电影就有救了。”在影片上映的四个月时间里,观看两部曲中每一集的观众仅在巴黎就将近140万人次,在全法国则高达600多万人次。影片的演员是强大的号召力所在。Ctaude Berri十分明智地依照各年龄段的观众喜好选择了老牌的伊夫·蒙当、优秀的杰哈·德帕迪约和当时还年轻的达尼埃尔·奥特伊。摄影是后来执导《罗丹的情人》的布鲁诺·努坦,伊莎贝拉·阿佳妮与他相爱后,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作为导演的Claude Berri已经拥有了很强的制片思维。

也正因这个上下集的受欢迎,一个又是大制片、又是大导演的电影天才被认可了。1986那一年,Claude Berri正式步入51岁。他以每年制作一部影片,每四五年导演一部影片的进度继续职业生活,而此前他总是每两到三年导演一部电影,可见,制片的工作占据了ClaudeBerri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而由他担任制片成功的电影比其导演的作品更具规模,那是一类均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法国艺术片。

1980年《苔丝》(Tess)以出色的成绩捧红了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和主演纳塔莎·金斯基。

1980年《出电梯往左》(A Gouche en sortant de J'ascenseur)重新定向了城市新喜剧的风格,同时人们也初次注意到了艾玛纽埃尔·贝阿的脸和身体(但是尚未有演技,其演技要到另一个Claude——Claude Soutet的电影里才真正发出魔力)。这部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未曾在中国上映,可见其销售有道。

1988年的另一部《熊》(I’ours)堪称Claude Berri制片史上最著名的片子之一了。

1988年一年,精力充沛的Claude Berri共制作了4部影片。其后,一直要到1992年,才又出现新的制片作品——《情人》(L'Amant)。1987年,Claude Berri赶在美国人之前,将小说《情人》的电影改编权买下,然后专心面对小说的原作者——就是想担当导演的玛格丽特·杜拉,这是一个跟波伏瓦同样骄傲,却有£更多充满文学味的私心杂念的巴黎女人。在杜拉因这种私念得了一场奇异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的重病后,Claude Berri最终付给了杜拉数目惊人的版权费,以扼制其做导演的欲望。最后,由让一雅克·阿诺执导的《情人》在法国轰动,在全球引起了”玛格丽特·杜拉热潮”。但事后,杜拉仍到处怪罪Claude Berri,说他毁了自己的小说。

1994年,一部投资甚巨的古装片(玛戈皇后>(La Reine Margot)上演,再次为Claude Berri写下制片奇迹。影片获得当年度戛纳影展两项大奖、恺撒电影节五项大奖,从此,法国电影市场对Berri作为制片人的眼光、胆略和头脑到了某种佩服的程度。

其实,Berri的制片目标自1970年起就在两个并行的领域穿梭,既为雅克·里维特、帕特里斯·谢罗这类艺术导演大力投资,更为另一类我们很少会去谈的另一个Claude——Claude Zidi这样的粗俗闹剧片提供资金,如此的多重性与他的伦理观念很适应:既制作通俗电影又投资作者电影,从而为法国电影的多样性做出贡献。而这种多重性更体现在他近半个世纪来既当导演又当制片,还频繁地做演员,并为所有自己执导的电影担任全部编剧工作。可以说,他已经从各个角度理解了电影这个东西,艺术的、商业的、成功的、失败的,从1960年起。

1999年,《美丽新世界》(Asterix&Obelix)横空出世。2002年,其续集《埃及艳后的任务》再续佳绩。两片分别都达到了1200万人次的观众数量,无论从法国影片的投资还是观众上座率上,Claude Berri都让自己成了一座难以抵达的高峰。

2002年他共制作了三部电影《埃及艳后的任务》(Asterix&Obelix:Mission Cleopatre)、《阿门》(Amen)和《美丽的保姆》(Une Femme de Menage);在《埃及艳后的任务》中他自己出演的是埃及艳后的画师;另外,还编剧并导演了影片<美丽的保姆)。然而,2002年他失去了一个儿子——长子朱利安·拉桑,1968年出生的朱利安,从4岁起就开始了演员职业,共出演过11部影片,最后死于吸毒过量。因而,2002年的Claude Berri是心力交瘁的。

到了2003年,有一部沉默但强大的纪录片问世,导演,制片都不是Claude Berri,但却是献给Claude Berri的,片名叫《Claude Berri,le demier nabab》,译出来就是《克洛德,贝里,最后的法老》,献给年满70的Claude Berri——这位现在已担任法国电影协会主席、巴黎电影宫总裁的法老。参加影片拍摄的有伊莎贝拉·阿佳妮、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让,雅克·阿诺、卡特琳娜·德纳芙、罗曼·波兰斯基、丹尼尔·奥特伊和卡罗·布盖。P9-13

序言

电影原本是世俗的游戏。类似西洋景。它诞生在巴黎地下咖啡馆里,需要用一块硬币去兑换一次影像娱乐。很长时间内,艺术家不去看,因为它不是艺术。

一百多年过后,电影成为大众性的娱乐,成为全球性的产业,同时它也成为了艺术,拥有了经典,也成为了艺术家和学问家追求甚至膜拜的精神领域。无人再怀疑:电影是不是艺术?

电影从纯粹的市民娱乐,到艺术与商业兼顾的经典产业,期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探索和且喜且悲的经历。王方的《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从独特的角度拉开了电影探索与思考的帷幕,让我们阅读到了一批闪烁在历史时空的电影作者或辉煌或寂寞的身影,阅读到一批具有经典意味、影响也许并不广泛却是无比深远的作者电影。

王方的叙述视角是有选择的。她选择了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这两个概念,作为本书阐释的关键词。也许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这具有“顶针”修辞效果的概念是陌生的,但是,它们对于整个世界电影史确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或许就是解码电影为何能在汹涌的百年商业潮流中保持艺术禀性之钥。“电影作者”,是面理论旗帜,从高举它的那一刻开始,就坚持认为电影不是简单的娱乐玩具,不能盲从民众平庸的趣味。它应该是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个人的独立的影像表达。“电影导演是用胶片写作的思想家”,这是电影作者最好的形象标语。“作者电影”是对“电影作者”的一次坚韧实践,或者说是实践后呈现的成果。王方用这两个关键词作为叙述的枢纽,纲举目张地构筑起全书的思想流脉,让我们看到了谁支撑起世界电影的艺术脊梁?谁在坚持着可贵但时常寂寞的艺术理想?不让电影向商业庸俗轻易投降!不让电影向观众平庸轻易妥协!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就是这样展现出其思想与性格,有如浪涛冲击下的嶙峋礁石。

王方的阐释价值是双重的:一是给予我们以理性的思考和这些思考的最初成果。二是给予我们具有描述性的生动个案和具有感染力的感性表述。

本书尽情思想着。思想是它的追求。这种思想不是高深莫测的理性体系,而是思想的灵动与跳跃,有时是思想火花的一闪一闪,但是散点成线,就构成全书的思想航标。比如,关于作者电影的个人风格,王方是这样概述的:这些十分个人化的影片,总是提出问题一向作者自己提问,也向观众提问,可是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只会引入更复杂,更矛盾的问题来。事实上,这也是电影作者们的乐趣所在。这个概述是精到的。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他们共同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从来不相信人性与人生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他们只是顽强地向人性隧道深处开掘着,不想给人们种种貌似真理的谬误。其实,个人的人性常常蕴涵着人类的人性。个人就是世界。

本书尽情描述着。王方愿意思想,但是不愿冥思苦想。她常常把理性思想的成果给予形象的命名后,就转到自己所喜欢的感性描述中去了。理性是收敛式的概括,需要性情的严肃和严谨。描述是挥洒性的抒写,可以让思想与个性飞且翔着。王方喜欢自由思想着与思想着并自由表述。这就形成了本书的写作风格或个性。她几乎把所有的兴趣放在“个人”和“个案”上面,不刻意把个别概括成一般,把个人概括成群体,把感性概括成理性。描述是片段式,用近可能的节俭笔墨描述每个导演的艺术个性与生活细节;描述是有意义的,在描述背后,她总是捎带出他们或她们的种种追求和这种种追求给予人们的启迪。描述是富有情感的。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熟悉和喜爱着笔下的这些导演与影片的,并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真诚敬意。对于那些探索者,无论是屡战屡胜或屡败屡战的,人们都应该保持这般敬意。随意甚至信口开河地评价艺术的成败和成败的艺术家,已经成为时下的时尚,成为批评者保持居高临下虚拟优越的扭曲心理。

可以说,这是一本有意味的书。它把大量在“作者电影”群落中活跃的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由此蕴涵的精神价值,逐一亮相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逐一检阅,构成了了解并理解他们或她们的思想与艺术的地图。同时,它也保存着作者自身丰富的思想见解与生动的个性书写。好的写作,应该成为作者思想与个性的亮相。这就成为本书的亮点,也成为好看好读的理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3850
开本 32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46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