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编余拾论--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及其他(上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外华文文学本质上与大陆文学同宗同源,但在表面其地域的特征,展现其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不无可资参考、借鉴之处。随着世界范围华文文学交流的深入开展、全球华人之间文化视野的相互拓宽,并伴随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思想、生活的日益丰富,海外华文文学将不断有佳篇新作引起读者的兴趣。

内容推荐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迄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引起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却要短得多。尽管我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但由于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人,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劳苦大众,移民以后,干的也是苦力的工作,谈不上有华文文学的创作,本世纪初在海外出现的华文报纸刊物,主要是转载中国的文学作品,极少有当地创作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诞生,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而且是在五四新文学思潮直接影响下诞生的,从各国华文文学诞生的历史看,早的有70多年,迟的也将近一个甲子,都不同程度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从“华侨文学”向“华文文学”的转变,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华文热”,华文文学活动成为一种被人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华文文学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一样,在世界上形成一个体系,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许多事实说明,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海内外的一些学者先后提出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即: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化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中华文化与华文文学,无论是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还是从事本土华文文学研究,都应该有世界视野,有一种更为博大的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念。

目录

上编: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

第一章 台港澳文学评论

1.论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

2.试论近四十年台湾新诗的蜕变及其原因

3.论台湾新诗发展的双轨运行现象

4.时代的鼓手

——台湾诗人桓夫

5.台湾乡土派《笠》诗人谈片

6.美的执著追求

——读三毛的小说《石头记》

7.台湾70年代校园诗歌11首评析

8.清醇脱俗理趣横生

——陈少华散文的审美意趣

9.陈少华作品简论

10.诗性的回归:从高戈、苇鸣的诗看澳门诗歌

第二章 泰国华文文学评论

1.传承与转化:泰华新诗的中国诗歌人文精神

2.在传统的树桩上嫁接现代

——论泰华新诗的美学特色

3.论潮人对百年泰华文学的贡献

4.泰华潮籍作家散文审美取向初探

5.在现实生活的时空中行吟

——琴思钢新诗简论

6.午夜幽远的梦铃

——李经艺诗歌风景

7.睿智与深情铸就的诗意之美

——走进司马攻的《人妖·古船》

8.中庸:人性美的极致

——论曾心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

9.人情练达即文章

——胡惠南文学作品览胜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华社会的历史画卷

——论《破毕舍歪传》和《风雨耀华力》

11.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范模士小说创作的审美情趣

12.悲剧人生与沉重历史的双重负载

——征夫小说简论

13.谭真长篇小说的思想文化阐释

14.马凡短篇小说悲剧意蕴浅探

15.巴塞河忧伤的往事

——庄严短篇小说思想意蕴浅探

第三章 新马华文文学评论

1.试论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魅力

2.传统的移位与诗性的回归

——论新加坡当代华文诗歌审美趣味的演化

3.阳刚与阴柔的共振

——刘思诗歌赏析

4.传统在活活泼泼地发展着

——论方然的诗

5.热血与灵智撞响的晚钟

——小曼诗歌的审美意趣

6.一颗纤尘不染的诗心

——梁文福诗歌探幽

7.微尘中见大干

——论马华作家年红的微型小说

第四章 欧美华文文学评论

1.在人生与历史流变中沉思的歌吟

——张错诗歌创作管窥

3.沉潜于人生体验中的理性思维

——美华作家木心散文管窥

4.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文明

——程明铮散文刍论

5.惜情伤逝淡和闲适

——庄因散文览胜

6.在斑驳的史影中咀嚼乡情和文化

——侯榕生游记浅探

7.异乡人变奏曲

——木令耆小说创作简论

下编:编辑学、潮学摭论及其他

第一章 学报编辑学研究

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当代化”论

市场经济与高校文科学报的准商品属性

打造品牌:高校文科学报的根本出路

论新世纪我国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修养

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

第二章 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战后海外华人宗族社团的演变及其特征

宗社文化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使命

论海外潮人的恋根情结

——以侨领林义顺、蚁光炎为例

南洋潮侨在辛亥革命前夜

晚晴园与辛亥革命

——论新加坡潮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第三章 潮汕文化及文学评论

潮人文化六千年

(史学电视片解说词)

论宋明潮州前后七贤出现的思想文化氛围

陈元光诗歌概说

韩江人海流

(电视片解说词)

关于潮汕文化负面影响的思考二题

——兼与驿路风尘君商榷

汕头文学“逃人农业文明”了吗?

——与王少辉先生商榷

深沉而清醇的工夫茶韵味

——试论汕头青年诗人诗歌的审美取向

汕头中年诗人新诗在我国新诗发展轨迹中的位置

低吟浅唱:献给和谐社会的审美音符

——走马观诗品味《诗沙龙》

海风轻轻地吹

——汕头文坛散文创作印象’

汕头女作者作品旖旎的风景线

——兼论潮汕文学之崛起二题

在故土与史迹中咀嚼乡情和文化

——触摸澄海散文的美学意蕴

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黄赞发《潮水情》的审美意趣

壮丽雄强之美:生命原初意义与存在价值的叩问

——郭作哲散文诗集《沉思的风景》管见

精神家园的寻访与守望

——序肖涛生诗集《守望》

落花时节的情思

——郭大平诗集《落花时节》序

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庄锡雄诗集《生死树》序

吹着短笛寻找哲理和梦的诗人

——读张贤诗集《垂花卧梦》

在阳光下吹泡泡的女孩

思考: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序黄聪诗文集《冰冻的思考》

自然的追寻与人性的回归

——为钟咏天《滇池之梦》释梦

有我之文和无我之文

——读散文集《又是一年春草绿》、《遥远的琴弦》

捧一掬心灵的净土种植散文

——林渊液散文集《有缘来看山》的诗意内蕴

“忙”出文章

——序卢曼散文集《寂寞女人花》

《蝶翅》命题解读

海与岸:潮人文化的形象诠释

——陈跃子中篇小说集《女人是岸》的文化意蕴

蓝色文明孕育的一朵奇葩

——重读郑明标的长篇小说《商战巨人》

“过家家”的流逝

——《都市牧歌》女主角古华泠爱情悲剧的思考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小说《沧海英雄》读后

青春的骚动:社会转型期文化失调的形象展示

——黄建潮《18岁宣言》的思想文化阐释

立身中正:太极拳与“殊途抉择”探视灯之哲学意蕴

——序陈嘉瑜的报告文学集《殊途抉择》

人性的异化:封建官僚体制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潮剧《葫芦庙》的主要人物贾雨村

《龙溪兰韵》序

“无理而妙”辨

——兼与沈祖棼教授商榷

试读章节

论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

台湾的新诗,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纵观其历程,从其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倾向性上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自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运动起至国民党逃亡台湾前的雏型阶段,特点是,传统的“言志载道”白话诗倾向与前卫性新诗实验的初步结合;二、自国民党1949年占据台湾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反共八股诗”阶段,特点是,强化诗的政治意识,淡化诗的审美意识;三、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现代派诗盛行阶段,特点是,追求诗的纯粹美学上的价值,倾向于诗的内在美的艺术探索;四、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乡土诗产生以至盛行阶段,特点是,以“兴、观、群、怨”现实主义传统诗风的发扬为主,以西方现代派诗歌艺术手法的吸取为辅,作中西合璧的尝试;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发展的现代诗阶段,特点是,追求“比现代更现代,比写实更写实①”的二元一体审美特质,呈现中西合璧、多元并进、异彩纷呈的发展趋向。

台湾的新诗,是我国“五四”以来新诗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的不少专家学者,虽然时有文章,对其作研究探讨,然而宏观上的整体研究或阶段性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笔者不揣浅陋,拟对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兴起,是以1953年2月内地迁台湾诗人纪弦独资创办《现代诗》季刊,1954年6月覃子豪创办“蓝星诗社”,开辟《蓝星周刊》,以及1954年10月张默、洛夫、痖弦发起创立“创世纪诗社”,发行《创世纪诗刊》为标志的①。它的兴盛时期则以1956年元月由纪弦发起,有102人加盟的“现代派”的成立为开端②,雄霸台湾诗坛十多年,直至乡土诗的全面崛起。

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诗,虽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诗坛上也往往冠之以“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标签,然而任何一种“横的移植”,都离不开“纵的土壤”,离不开台湾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的传统文化心理深层意识的影响和渗透。加上台湾当时诗坛的面貌极为复杂,不同的诗社、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主张和追求。因此,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很难简单、机械地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各种“主义”来套,而应根据这一阶段台湾现代派诗的创作实践,从其总体审美取向上,概括出它的基本特质。

首先,从审美理想上看,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突出特征,就是追求诗的纯粹性。1956年1月20日,纪弦发起成立了现代派诗大联盟——“现代派”。他们在现代派宣言里提出的六大信条中,就公开亮出“追求诗的纯粹性”③的旗帜。纪弦在《现代诗》的一篇社论里也明确表示,新诗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和独立的宇宙之创造”④。可见,诗的纯粹性是台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人执着追求的审美理想,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诗最突出的审美特质。

所谓诗的纯粹性,即追求诗歌艺术纯粹美学上的价值。不难发现,追求“诗的纯粹性”乃源于我国古代的诗歌传统。对此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洛夫说过:“现代诗人所追求的是那种真能影响深远。升华人生,‘不涉理路,不落言诠’,为盛唐北宋所宗的那种纯粹诗。”①在理论上,显然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美国诗人爱伦坡,法国诗人波特莱尔、马拉美等,他们都认为诗只有一种纯粹美学上的价值。如爱伦坡认为,诗的本质是一种由张力所形成的抒情状态,其效果与音乐相似。②

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诗所说的诗的纯粹性,概括起来大体包括如下三个特征:

1.追求诗情的净化。审美性是文学艺术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根本属性。审美性有赖于抒情性,诗歌尤为突出。“诗缘情而绮靡’’就是我国古代诗论家的真知灼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诗人,在权势高压之下,对当时的台湾政治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而,他们努力追求诗情的净化,力求汰除诗歌的“实用性”,排斥诗歌的非美杂质。诗情的净化或纯情性、真挚性便是他们追求诗的纯粹性的一个主要方面。纪弦的《休止符号》、痖弦的《深渊》、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杨牧的《水之湄》、叶维廉的《赋格》、《爱与死之歌》等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们无论是抒发一己之情,还是男女爱情、母子之情都努力创造一个纯情的氛围,抒发一种超脱尘俗的纯洁、真挚之情,被誉为“纯诗理论的服膺者与实践者③”的叶维廉尤为突出。他的《爱与死之歌》之五可为显例:“澄碧的海上/那些纯白的是花吗?/母亲/为什么/灰色的鸟/都停在/那木质血红的/长条上?/为什么你的眼睛/凝固/在/远/方?”P15-17

序言

自从退休之后,我的兴趣已转向易学研究,而且年近古稀,记忆力衰退,便很少写文章了。翁奕波过去曾是我的学生,此后又同在汕头大学工作,朝夕相处,师生加同事,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当他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论文集写一篇序言时,便觉得义不容辞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着手筹建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创办《华文文学》杂志,并倡导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时候,翁奕波是我的得力助手;90年代,当我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的时候,翁奕波又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这20年来,他不仅在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面卓然有成,而且在潮汕文学研究方面,在学报编辑学研究方面,均有很多建树。

最近10年,翁奕波在研究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同时,也花很多时间从事潮汕文学研究。收在此书中的一批潮汕文学研究论文,就是此一研究的最初实绩。目前,他正与郑明标合作撰写《近现代海外潮人文学》和《潮汕文学史》。此两部书出版之后,将会进一步展示海滨邹鲁人文鼎盛的风采,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一片正在开垦的处女地,翁奕波筚路蓝缕,开拓奋进,功不可没。

翁奕波担任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也有好几年了,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集在本书中的有关学报编辑学方面的文章,就是这些经验的结晶。他手头还有一个学报编辑学方面的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也是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

以前我也读过翁奕波的论文,但读得匆忙,也零碎,印象不深。这次为了写序,比较系统、集中地读了他的论文,印象就深刻得多了。他是从写诗起步,然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因此他往往用诗的语言、诗的笔调来写论文,这就使得他的论文语言非常清新、流畅。但令我最感兴趣,也最为赞赏的,并不是论文的表现形式,而是论文的内涵,是贯穿在他的许多论文中的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张扬。

在给黄赞发的诗词集《潮水情》写评论的时候,翁奕波深入发掘的就是黄赞发诗词中所蕴含的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温柔敦厚的核心,是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的儒家诗歌传统审美理想。黄赞发的诗词集《潮水情》深得中和之美的要旨,无论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整体风格,还是情与理、哀与乐、怨愤与赞美、传统与现代等种种相异与对立的东西,在他的诗词中都能适度地得到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蕴藉深厚、别有寄旨的雍容大方、雅正平和的风韵。

在给钟泳天的散文集《滇池之梦》写评论的时候,翁奕波最着重的就是钟泳天散文中所展现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也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孜孜以求的关学原则。可以说,天人合一之关的追求是潜藏于华夏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追求。作为诗人的钟泳天,这种美的追求本来就是他的天性,而遗憾的是,他所生话的现实世界里却处处烟囱林立,人在钢铁和水泥铸成的森林的夹缝中生存,在喧嚣的市尘中穿行,关的天性几乎就要泯灭了。然而,天性之中的美的追求是不可能泯灭的,尤其是作为诗人的钟泳天。于是,诗人就在这种人的本性的不断呼唤之下三入云南,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之中描绘着他的梦境,追寻着那原本属于人类的美丽的精神家园。

在论述学报编辑的品格修养的时候,翁奕波最重视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慎独”:

君子慎独应该是君子内省修持的关键所在。学报工作主要是个体的工作,个人的品行节操靠的是自己的主观努力,靠的是个人的修养,尽管学报编辑有宗旨、有原则、有纪律约束、有领导与群众的监督,但主要还是要靠个人的自我珍重,因而,“慎独”就是编辑个人品格修养所应不懈努力的最高境界。

在论述新加坡华文新诗的审关传统的时候,翁奕波着重论述了道家“道法自然”和禅宗的直觉顿悟的审美取向:

道家追求顺应自然而达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在道家看来,“自然”、“无为”、“素朴”就是美的本质特征,因而它追求一种返璞归真、恬淡闲适、超然世外的审美趣味。

禅宗以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的绝对冥契合一为追求的极致境界。这种绝对自由的神秘境界,只有靠神秘的顿悟体验才能达到,因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觉顿悟式的智慧观照就成了禅宗关学审美观照的主要特征。

像以上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如,在评论《殊途抉择》时,着重探讨立身中正的太极文化;在给《龙溪兰韵》作序时,致力于阐发不慕权贵、鄙薄世俗的兰文化;在《宗社文化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使命》一文中,则是着重探讨宗族文化在海外的延续、演变和发展。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翁奕波的论文中占有着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道、佛兼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曾遭到被彻底否定的命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使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也滋生了严重的民族自卑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当时一班激进知识分子把中国在近代的没落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伍,于是掀起了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狂飙。狂飙过后,“全盘西化”的呼声不绝于耳,崇洋媚外之风日盛。时至今日,这种崇洋媚外的风气仍未绝迹。一些所谓新新人类以染黄头发扮假洋鬼子为荣;唱洋歌、过洋节成为一种时尚。无论衣食住行,都努力向西方靠拢,名之日“与世界接轨”。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性,没有了自己的风俗习惯,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不能不使人担忧: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中华民族将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

被许多中国人所钟爱的西方文化,是否真的那么妙不可言?诚然,在西方国家向外输出的软实力中,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等价值观,确实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是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因此,在“自由、民主、人权”背后所包藏的利己主义,在输出“自由、民主、人权”的同时所带来的腥风血雨,我们同样不能视而不见。远的不说,就在近几年中,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对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最终肢解了南斯拉夫,颠覆了南斯拉夫的政权。然后,又是打着“推翻暴政”的旗号,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以飞机、大炮、导弹的密集轰击,推翻了伊拉克政府,扶植了一个亲西方的所谓民主政权。就这样假借“自由、民主、人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而一个横跨全球的大帝国的世界霸权,就在无数无辜人民的尸骨上建立起来了。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文明的重建已经提上了日程。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的重建必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但也不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吸纳。所谓“文明的冲突”,不过是西方策士为帝国主义国家向外侵略扩张所寻找的藉口。温家宝曾经说过:“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历史已经证明,中国文化具有非凡的兼容、更新、发展的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文化必将在扬弃那些落伍、僵化、腐朽的糟粕的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成为中国向外拓展影响的软实力。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随着中国的硬实力的不断增强,诸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或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象和平的福音一样传遍全世界,为构建一个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翁奕波在他的论文中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将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2006年2月12日

于中泰花园

(序文作者原为汕头大学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华文文学》主编)

后记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普遍追求的人生价值取向,与修齐治平相比,在人生的终点之后更多了一份话语权的延续。于是,这份延续的话语便有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积淀的某个小小的因子。然而,能够伴随着历史长河与时俱进的往往只有真正耀眼的智慧和美,一切浸透着世俗功利的非智慧和美的东西终将与泥沙一起被淘汰、被淹没。滚滚长江,滔滔东逝水,又能留得几许真金在。禅宗的六世祖说得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而余非佛祖,更非圣贤,为生存计,焉能不惹尘埃?于是便非痴非傻地干了大半辈子舞文弄墨的事。先是喜欢文学创作,只为一吐心中块垒,诗歌一写就写到近乎不惑之年。虽然毫无功利目的,也无立言的动机,为了纪念那一段人生经历,还是挑选了部分诗作留下了一本半诗集(其中一本与诗友陈鸿钊合作)。后来步入不惑之年,惊回首,猛然发现而立之年不仅毫无所立,尚有潦倒颓废之虞。因而只好改弦易辙,学着做点所谓的研究工夫。虽非所好,倒也做得还算顺畅。日积月累,稍加筛选,便成了《编余拾论》(上、下)这部论文自选集。该集所论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和评论文章,这是本人前期于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工作时的学习成果及其延续;二是学报编辑学、海外华人研究和潮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这是本人转到学报编辑部工作以后,为能得心应手地掌握编辑业务而逼出来的研究成果;三是潮汕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这是本人与汕头文学界之缘,也是本人一生文学爱好的转换和延续。三方面的成果都难登大雅之堂,杂而不精,有如我的编辑生涯,且尚未进入佳境。但岁月无情,我的人生已步入知天命之末,又将进入一个准功利羁绊的人生“后现代”阶段,故而有将近20年来的所谓论文筛选结集的打算,也算是对我的又一段人生轨迹的纪念,尽管这些所谓的论文夹杂着人生顿悟的智慧火花和无法洗涤的功利目的。正好鄙人所在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王富仁教授给了我一个结集出版的机会,于是就顺水推舟地提前把这段颇具学术韵味的话语打住。

能提前给这段话语画上句号,进入颇有自由意味的人生“后现代”阶段,首先得感谢王富仁教授,没有他给我的结集出版机会,我就不可能提前把这段话语打住,更不可能让它以颇具立言的面目问世,尽管我并无立言的非分之想。其次我得感谢我的大学老师陈贤茂教授,是他引领我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生涯,使我的人生境界得以在充满社会功利、社会忧患和社会关怀与纯学术境界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升华;也是他为我人生的这段学术生涯的结果写出了中肯而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的序言,让我又看到了人生的新的亮点,给我以新的“立言”欲望。最后我还得感谢曾经是我的老领导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创办者吴颖副主编和继任的王治功教授,我和他们虽然没有师生之缘,然而在和他们共事的日子里,却有缘得到他们为学为人的精神品格的感染和教诲,他们立人的精神境界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是我一生追随的典范。是为跋。

乙酉仲夏写于南海之滨一尘居

翁奕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编余拾论--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及其他(上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翁弈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367370
开本 16开
页数 7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46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7
156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