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圆桌/大学生成长指导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针对发生过、正在发生的或将可能发生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案例、现象,本书专访或邀请了全国数十位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从事大学生管理实践的优秀工作者“坐在圆桌的周围”进行评析。从一些敏感话题入手,请专家、学者们彼此对话与争鸣,主要着眼于解释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探求到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内容推荐

调查表明:大学生特别是新生迫切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著作并不鲜见,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实践分析的著作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因,一是通篇专业术语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二是摆出说教架势让学生心存抵触。为此,我们策划、采写、出版了本书。

针对大学生的典型心理问题案例,我们邀请了全国数十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和高校从事大学生管理实践的优秀工作者,“坐在圆桌的周围”就相关主题进行评析。通过专家、学者们简洁直白的对话与争鸣,以探究相关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探求到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本书特色有三:

一是专家云集、圆桌共话、情真意切;

二是案例分析、对症下药、讲究实效;

三是图文并茂、版式活泼、生动有趣。

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使大学生们对典型心理疾病能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对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们,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目录

生活与自理

生活与消费

学习与考试

学习与理想

情感与金钱

情感与轻狂

挫折与逃避

贫困与自卑

贫困与激愤

贫困与进取

情绪与病态

就业与焦虑

交往与恐惧

交往与妒忌

后记——人生的意义

试读章节

当一个人到另一个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肯定要切换自己的角色和心理。一开始有不适应的地方,那是肯定的。任何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一些焦虑和不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刚入大学,许多同学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这是大学生的个人应急问题。但是如果太为此焦虑从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不正确的了。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应对环境、最终得以适应的方式。

一般来说,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不适应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做。

首先,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要有一个底线。克林顿在他的《我的生活》一书中曾说到:“得意的时候法律是底线,倒霉的时候道德是底线。”我们在应对陌生环境情况时,即使你一时很痛苦,觉得难以忍受,你也得有自己的底线。起码你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个因为不习惯住宿的同学因此而跳楼,他已经跨越了他在这种情况下的底线,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而也给家人及周围关心他的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

其次,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应对模式。面对环境变化,我们一般会有一个反应的过程,一开始是不知所措,接着就是本能消除这种变化对自己的意义,第三步就是开始感到一种压力,即因为变动而给自己无形中带来的一种压力,第四步就是面对现实,改变自己,逐步去适应,并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然而就是在第四步上,很多同学无法改变自己。

在产生焦虑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环境怎么啦?怎么会对我这样?”感觉世界不公平。

其实,任何一种变化都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种生活方式去适应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生活中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每个人经常要改变自己的现状,那么就要面临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离开父母,独自上大学,这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环境变化,因此,我们不要把这种变化看得比什么都要大,以为受不了了。我们要学着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陈海春点评)

P8-9

序言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在《湖滨散记》中说:

“我搬到森林,是因为我想要认真地生活……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华吸个干净……我要坚毅地生活,摆脱所有没有生命力的人与事……这样,当我死时,才不会突然发现:我从来没有活过!”

大学生涯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他们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的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的难以驾驭。

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

一项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方面。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比较突出。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一部分学生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不知如何安排学习,导致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会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可谓林林总总,千奇百怪。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测评机构的统计,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来自学习压力、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各占约30%。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特别是新生迫切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目前,心理学或者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理论著作确实不鲜见,可让人遗憾的是,真正深入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著作却是凤毛麟角。

为了弥补这个空缺,我们策划、采写、出版了本书。针对发生过、正在发生的或将可能发生的一些案例、现象,我们专访或邀请了全国数十位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从事大学生管理实践的优秀工作者“坐在圆桌的周围”进行评析。从一些敏感话题入手,请专家、学者们彼此对话与争鸣,主要着眼于解释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探求到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当开学时,坐在教室的椅子上,就像是参与一场游戏,拿了一叠扑克牌。即使拿到一手烂牌,依旧可以换牌,或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招数。纵使这一局输了,还是会有下一局的机会。你现在拿到的这一手牌,绝不代表牌局结果,接下来怎么打才是最重要的!”

著名编剧邹静之曾写道:“人生事,没经过灾难时,说苦,无非是一个字;经过了,这个字竟然说不出来了,一是说不清了,二是怎么说也说不全了。索性不说了。什么是苦,不知道了。苦过了,有暖暖的太阳照着你,软软地贴着你,一层一层的,把你冻结的心给暖过来了,又觉得不那么苦了。”

太阳真好!

我们希望这本以诚心和实意编写的书,能像太阳一样,温暖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需要关怀和需要爱的人的心。

编者

2005年冬

后记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我们编辑此书的具体形式是:案例分析,专家点评,对症下药,寻求突围。

在挫折方面,我们希望大学生们在面对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那些悲苦失望的时刻,能用欣赏的心情去体味和面对,并练习去适应。

在成功问题上,我们要相信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每个人成功的道路。所谓的成就,无非是尽力而为。我们的生活要有创意、有特色。虽说应该加入群体生活,但在精神上要不抄袭,不模仿别人,发挥自己的本色,才可以有独特的成绩。

在对待自由的问题上,我们要清楚自由的意义不是散漫无章,而是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使生命发出光辉。

在与情感面对面时,我们要了解感情虽然是很美好的东西,但它实际上却是最难通融的东西。拜伦说:“恋爱是艰苦的,不能期待它像美梦一样出来。”如果你希望一个人爱你,最好的心理准备是,不要让自己变成非他爱你不可,你要独立,自求多福,让自己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有寄托、有目标、有光辉、有前途……总之,让自己有足够的可以使自己快乐的泉源,然后再准备接受或不接受对方的爱。对于感情,如果你争取不到的话,最好而且最聪明的办法是当它不存在,当它没发生:不去重视它,把它摆脱掉。即使你不愿意,你也只能如此,因为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当一份感情不属于你的时候,它根本也就对你没有一点价值。所以你也不必认为它是一种损失。

本书正是通过对大学生典型心理案例的分析,了解大学生学习、情感、意志、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以便老师在教授心理学课程时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更希望能在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疾病上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不仅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还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利学生,利老师,利学校,利教育。

我们编辑此书采用的是案例分析、专家点评的形式,在此书成稿的过程中,下面的各位专家、老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陈海春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教授;兼任公共管理学院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管理、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高新技术园区管理。

陈建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学。

陈志霞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段鑫星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樊富珉 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比较德育研究。

江光荣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辅导。

蒋小兮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龙立荣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美国管理科学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职业生涯管理,压力管理(含工作倦怠),组织公平感,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绩效管理,师徒关系管理,员工满意度研究。

王二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会员、美国管理科学院外籍会员。

研究方向:人事心理学。

汪海燕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青少年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高校德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王裕如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应用心理学副教授、国家资格心理咨询师:兼任上海知音心理咨询师培训和心理咨询机构总督导等。

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

杨一平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发展及大学生发展指导。

张晓明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品德心理、大学管理心理等。 

赵 然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兼任北京市高级心理咨询师。

周宗奎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感谢上述专家和老师对大学生及其心理问题的关心,也感谢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态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圆满。每个问题都有其解决之道,只要你把目光放得远一点!

你输了,没关系。吞下骄傲,承认自己不够好。一口吸掉失败,把嘴巴闭起来,准备人生的下一个面试机会。

年轻与活力是最大的奢侈,年轻的优势就是有尝试的机会,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可以失败的机会。

而人生的意义,用三句话演绎就是:“既来之则安之;自得其乐;知足常乐。”

《大学生心理圆桌》编委会

2005年12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圆桌/大学生成长指导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征//张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37335
开本 32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1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3
14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