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水风景审美(增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实例,对其中的山水风景审美中的时序、天象、山水、动物、植物、建筑、自然声响等作了分析,是自然美与文学美的完美结合,也是了解我国山水文化,山水文学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读物。

序言

高建新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他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心爱的园地:山水文学和山水审美。痴迷地投入,锲而不舍,回报他以丰硕的成果。这次他将多篇山水审美文章结集为《山水风景审美》出版,打印稿摆在我案上,从头读起,一下被它吸引,直至终卷。让我做一个忠实读者尚可,要我作序,实在是强我所难。因为我不曾专攻山水文学,对山水审美也不在行。必不可却,只好从这本书中入室操戈,现买现卖,谈一点既是我的也是高君的杂感。

我们中国是个大国,除大在幅员人口等等之外,还大在山水风景之得天独厚,审美资源之精绝富有。造物的慷慨无私和鬼斧神工,赐我们以无尽藏量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遗产。如果搬弄定义,山水是指有山有水的风景,风景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鸟兽、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云、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特定的风景是指特定时空内几种山水风景元素的组合。合全国的山水风景元素其基数已经够大,如果使这些元素分别排列组合起来,其组合风景之数,则是其基数的乘方;再考虑到朝夕日夜、四季节令的推移变化,又须数倍之。如《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景又不同:2×4=8,共有8种风景。以上是就自在的、客观的山水风景而言,可供审美的对象之数无限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它是山水审美永不枯竭的源泉。然而山水审美资源之数又不等于审美所得之数。审美主体的人,有职业、年龄、性别、教养、穷达、哀乐上的区别,他们的审美意识也有差别。同样的山水对象,得出不同的审美成果。山水审美资源不是一次性消耗的客观对象,它“明镜不疲于屡照”,名山大川,日月雨雪,万古不磨,可供万古不同的人来观赏审美。那么山水审美的各种形式的成果,将是不可计数的。

关于自然美,在美学界是个至今也说不完说不定准的话题。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绪的意象,洗已经是艺术品”。蔡仪认为自然美就在自然本身。美的概念先秦甘代已形成,然而它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不但众说不同,连一家也寺两端。《庄子》一面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天地之美而达可物之理”,正如物之理在物本身,天地之美也在天地本身,一面又兑:“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认为莛没有客观标准。清人叶燮一面说“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打也,本乎天自存之美也”,一面又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凑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美不被人所见也无所谓美。那么自然毛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高建新君没有陷入诸如“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的本质”等纯里论的论争中,不作从理论到理论的狭义研究,他是以科学的美学理仑为指导,带着自己的和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壁味、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对存在第一性的自然山水扫意识第二性的山水诗画及山水审美经验,进行审美和总结。高君争实专注地进行山水风景审美。既日审美,“审”乃人之主体行为,必然要有主体参加。高君牢牢把握山水审美是主客统一的观点,人的生命力与自然的生机活力融合的观点,“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石涛《画语录》)的人与自然互化的观点,贯彻全书。如其所言:“人乓以自己的生命态度体察大自然,要在对象中发现生命,从大自然中寻找与心灵的契合,寻找美并享受美。”作者带我们走进山水审美的千门万户,分门别类(山、水、天象、节候、声响、建筑园林)地审美,组合起来审美,展示山水审美的魅力、登临、实践及先觉者。其所形成的成果形式,不是山水诗、画、散文等文艺作品,而是一种对审美实践经验(自身直接的和前人间接的)和审美意识作系统总结、广义研究的具有理论形态的成果形式。就本人目力所及,这样的著作尚属仅见,它对山水美学理论是个贡献,会成为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山水审美意识和参与山水审美实践可亲敬的益友。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政治经济学批判》)换言之,中国的山水自然美创造出懂得和欣赏山水自然美的大众。自《诗经》、《楚辞》以来,中国先人便开始山水审美。本书专辟一章“山水风景审美的先觉者”,其中有陶渊明与庐山风景,宗炳卧游山水,谢灵运是风景区和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孟浩然漫游吴越,柳宗元钟情山水,林逋栖居孤山,苏轼与西子湖,袁中道壮游天下,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宗白华的山水情结。在高君的笔下,古人和近人是这样懂得和欣赏山水美的:陶渊明与山川自然倾心相依恋,以觉心体察山川自然之美,悠然见南山,他体悟到自然美之“真意”;王维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中,寻找与心灵契合的宁静淡泊,放情品赏大自然的那种清空、静寂的美,他的山水诗,都是领悟大自然“深趣”的写照;李白以全部的激情感受大自然,“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深得神凝心释,物我两忘的妙境;柳宗元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置身永州醉人的美景,整个身心与宇宙浩气融而为一,“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

但凡要进行山水审美,便会有山水审美成果,其成果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的诉诸心灵或口耳相传,有的诉诸诗、画、文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在文学和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兹仅以黄山及黄山诗这个视角来概全:“黄山是珍藏着令人流连神往的自然美的宝库。它给予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以喷泉一样永远不枯竭的灵感。它用那不可思议的宏博奥衍和光怪陆离的千变万化,在人类心灵上引起了巨大的欢欣、由衷赞叹和美的陶醉与共鸣,它能使从来不会写诗的人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激情,更何况历代朝山者的行列里不乏雕龙倚马之才,扛鼎凌云之笔呢!”(刘夜峰、徐传礼《黄山诗序》)据不完全统计,黄山诗有两万多首。庐山诗,未知确数,唐宋两代,到过或隐居庐山的著名诗人就有170余人,明清时期,有330余人。(王文生《庐山和庐山诗》)不过,也不可否认有不懂得和欣赏山水自然美的“大众”,自然美对他们是那样的陌生和隔膜。一次我被桂林山水和溶洞所陶醉,艳羡住在仙境中的桂林人。客店女老板来自北方,我说:“你可真幸运,迁到神仙住的地方,多好啊!”她说:“好啊,这里有的是石头,总也吃不完!”这话使我愕然!第一次游黄山,真正理解了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以直觉感到世间再没有这样的陶魂醉魄,过足神仙瘾的山了,来此一游,真南面王不易也!晚上住在排云亭,一位小伙子突然问我:“你说这黄山有啥好的?”我情知这样的“美盲”不是用三言两语所能挽救的。如果不把游赏审美当作最好的精神享受,抱住世俗物质利欲的期待,对自然山水提出无理要求,那么,山水除了从精神上给人美的厚贶外,就连片叶拳石也不准攫取!取非所予,焉能有获。因此,有必要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本书在这方面将起到很好的作用。高君语重心长地说:“默处静观,大自然的美景自然会纷至沓来;虚灵澄澈,山水的妙境也自然能赏之于目,得之于心。”“只有以审美的心胸、审美的眼力体悟审视山水自然,才能得其真趣,得其妙境。若一任尘俗充积于胸,垢滓封蒙双目,自然美景就是毕陈于前也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当然也就不可能得自然之真趣、山水之妙境,更谈不上‘灵台’(即‘心’)不污了。”

高君这部著作,有三个来源或曰三个内在结构:山水审美实践的直接经验;历代山水审美的间接经验(诗、文、画),山水审美的文化积淀;美学理论为指导。作者自身也具有与之相应的三长:山水名胜的游览、观赏、审美者;山水文学研究行家;美学研究者。在此就第一漓:谈一谈。

《世说新语·栖逸》篇载:“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道出山水游赏审美的人须具两个条件,一是胜情,二是体便,而第二条是第一条得以实现的保证。我们的高君就具备这两条。他对游览山水的“胜情”特别笃早,简直也染上了“泉石膏肓,烟霞痼疾”。他游览了不少山水名胜,仅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一地,他就流连了近二十天。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环境报》、《文化与生活》、《森林与人类》等报刊发表游记100余篇。书中多处赞扬勇于登临的人,也是夫子自道:“全心品赏,累积鉴赏经验,急切的心理期待,一往情深地追慕,怀着发现的渴望”;“远游,抛弃家庭的安逸,违背父母的劝慰,濯足清流,以有限的生命去尽情地享受无限的大自然带给生命深处的快慰”;“如安居一隅,老死一地,没有跋涉的毅力,登高的勇气,就不能观赏到,这对于短暂的人生,不能不是遗憾!”

高君也有“济胜之具”,年轻气足,身长体健,最以登临为乐事。能否亲临其境,是能否“得妙”的关键。高君云:只有亲临,才能“发掘适于目、会于心的种种至美的景象、景观,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多少文人雅士以诗文形式记下对泰山、庐山、黄山等的审美感受,但永远不能说把所有感受都包揽无遗了。我有体会,当我亲临这些山时,感受很多,几乎全是自己独特的,他人绝不能替代的,可惜我还没有来得及用文字形式定格下来。不要说诗、文、画,就是黄山电视、黄山摄影集,也不能替代亲临黄山的所有感官的全息全方位的感受。泰山被历代人工斧凿搞得几乎体无完肤,它给你的不是第一性的自然形态,而是第二性的意识形态,它往往会包办代替你的真正的独特的审美成果。还有附会给山石的传说故事及人物,还有“猪八戒吃西瓜”、“天狗望月”、“武松打虎”之类的命名,“这样的名称太确定,它有可能妨碍游人的想象活动”,(王朝闻《黄山观石》)审美应是自由想象和创造,是审美主体个人的活动,不宜破坏这个美学法则。

高君除上述“三长”之外,还有一长,那就是文笔之美,可与山水之美相媲美。既有理论文章的逻辑思辩,又有散文随笔的委婉流利;既有古文的整齐韵律之美,又有当代美文的悠游潇洒。《山水风景审美》实为一部着人爱读的好书。

值此高君又一部山水审美著作问世之际,我先睹为快,由衷欣喜。欣喜不敢私掖,分享与众。是为序。

 1998年5月7日于内蒙古大学“四象居”

林方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水风景审美(增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建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159074
开本 32开
页数 4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