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
内容
编辑推荐

左翼文学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保持着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本书对它进行全面的、认真的反思,评述较严谨,表现出一种较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

目录

中国左翼文论的是非功过(代序) 王铁仙/1

第一编 左翼文学思潮的发轫及其历史成因

第一章顺应急遽发展的政治情势/3

一、“五卅”运动与左翼文学的酝酿/3

二、中国新文学的分化与重组/1O

三、上海租界与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15

第二章转型期的社会焦点:“中国向何处去?”/23

一、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23

二、世界经济总危机中的中国/28

三、反帝抗日形势下的左翼文学思潮/33

第三章知识精英的民族危机感和时代使命感/40

一、文以载道:中国士大夫文学观的显现/40

二、经世致用:近代文学启蒙思潮的影响/45

三、启蒙教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48

第四章激荡澎湃的国际左翼文学思潮/55

一、神州注目俄苏文学/55

二、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58

三、马列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74

第五章 中共加强对左翼文学运动的直接领导/85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学主张/85

二、党对文化战线的关注和重视/94

三、党直接干预革命文学的论争/97

四、党对开展左联的指示/99

第六章 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的共识/104

一、创造社和太阳社的直接倡导/104

二、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积极参与/111

三、众多作家共同的趋向/1l6

第二编 左翼文学思潮的剖析

第一章 左翼文学运动的性质及其总任务/123

一、关于文学的本质与界定/123

二、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性质/126

三、关于左联的定位与总任务/129

第二章 左翼文学与政治的关系/132

一、宣传与煽动作用/132

二、“组织机能”与“武器”论/l35

三、阶级性与党派性/137

第三章 左翼文学与大众化的关系/144

一、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口号的提出/144

二、文艺大众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首要问题/146

三、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内容/149

1.文艺大众化的目的与任务/149

2.文艺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151

3.文艺大众化的普及与提高/154

4.文学语言的大众化/157

第四章 左翼文学与时代的关系/162

一、怎样的作品才是伟大的/162

二、关于“时代精神”的内涵/166

三、文学进化论的机械搬用/169

第五章 左翼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73

一、关于“生活”的新理解/173

二、由“镜子”说至“斧子”说/176

三、写生活真实与写生活本质/178

第六章左翼文学与创作方法/184

一、“新写实主义”的提出/184

二、“革命的浪漫谛克”——变了形的浪漫主义/186

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贯彻/189

四、“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独尊文坛/192

第七章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196

一、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196

二、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矛盾/200

三、歌颂与暴露:“新”“旧”现实主义的分水岭/204

第八章对左翼文学审美特征的看法/209

一、审美,被左翼所轻视的话题/209

二、崇尚战斗的力的美/213

三、强化情感因素在创作活动中的作用/219

四、推崇题材的积极性与重大性/221

五、塑造英雄、群像与阶级典型/225

第三编 左翼文学思想在中国新文学思潮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章背离与超越:左翼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237

一、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237

二、重新评价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241

三、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学传统/247

第二章规范与误导:左翼文学的困惑与反思/254

一、文学批评:左翼文论的重要内容/254

二、《地泉》与《水》:左翼文学的两种文本/258

三、左翼作家的困惑与徘徊/264

第三章 大一统与自由化:左翼与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的碰撞/271

一、新月派:文学的人性论与阶级论的交锋/271

二、自由入、第三种人:文学的独立性与政治性的对峙/277

三、京派:永久的文学价值与即时的政治价值的取向/287

第四章从革命文学到工农兵文学:《讲话》——左翼文论的最高典范/296

一、延安文艺新潮:现实主义思潮的复归与深化/297

二、《讲话》——左翼文论的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303

三、《讲话》政策化的实施及不同的理论见解/309

第五章 左翼文论在新中国文学思潮中的作用与影响/322

一、建国后左翼文艺实践与政治指导思想的错位/322

二、现实主义理论家对左翼主流文艺观的抵制/332

三、新中国文论主流话语的特征及“左"倾文艺思潮的泛滥340

后记/350

试读章节

“五卅”运动落潮后,一场规模浩大的国民军北伐革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中国南北大地。

北伐期间,戎马倥偬中的郭沫若接连写了《文艺家的觉悟》和《革命与文学》等文章,兴奋地预告:“文学是革命的前驱,在革命的时代必然有一个文学上的黄金时代。”

郭沫若的预言没有马上实现。中国的革命文学思潮和革命文学并没有随着大革命的高涨而即刻涌现。

首先,与倡导者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早期共产党入提出革命文学主张,纯粹是从实际革命工作的角度出发的。出于革命的需要,视文学为“助进社会问题解决的工具”。紧张的革命工作未能留出空暇让他们去思考文学本身发展的问题。况且,强烈的功利目的性,容易产生轻诗文重实效的倾向,实际运动要比文学运动来得“急要”。在他们看来,“俄国的革命,固然很得力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杜斯退衣夫斯基(杜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家,但终应归功于列宁等实行家。印度有了一个甘地,胜过了一百个文学家的泰戈尔!”所以,对文学创作活动的理解也仅仅限制于实践性方面,为此要求作家、诗人们:“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尤应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去“亲历其境”。

出于同样的认识,“革命文学”倡导者看重文学的“实践的意义”。例如1928年1月,蒋光慈在《太阳》创刊号上发表题为《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论文,他从“文学是生活的表现”的角度去分析中国文坛现状,指出许多文学家由于“革命的步骤实在太快了”而“追赶不上”时代,使文学“落后”了。他旋即遭到后期创造社李初梨的批驳。李初梨认为蒋光慈埋怨“革命的步骤太大”的错误原因在于“把文学仅作为一种表现的——观照的东西,而不认识它的实践的意义”。何谓“实践的意义”,用李初梨的话来说,就是指把握战斗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P10法这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运用手中无产阶级的“武器的艺术”,去实践地变革“社会生活"。

既然思维焦点都把文学看成是变革社会生活和推助社会问题解决的“工具”,那么一旦当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最有效手段——革命降临的时候,就会放弃文学。这也是大革命期间,许多文学青年和包括郭沫若、沈雁冰等在内的“五四"老一代作家投笔从戎,参加实际的政治运动的原委。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特点来看,文学创作是一项特殊且复杂的精神活动,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从内部心境来看,都需有一点“余裕”,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空暇时间和松弛的心态。但对于一个正在从事紧张而忘我的革命工作的作家来说,是一种奢望,因而很难也无法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正如鲁迅所说的:“到了大革命时代,文学没有了,没有声音了,因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荡,大家由呼喊而转入行动,大家忙着革命,没有闲空谈文学了。”

应该指出的是,大革命时代未能涌现出革命文学思潮,并不能说明革命文学思潮在革命时代是处于窒息状态。在这“沉寂”的历史地表下,正在蓄聚着巨能,正在酝酿着新的一轮的喷发。实际上,正是大革命加快了中国新文学裂变的速度,加快了文学队伍在新的旗帜下重新集合的时间。据钱杏邨在《流离——一九二七年日记选》中记载,在武汉期间,正在领导筹备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的邓中夏和李立三,支持钱杏邨等人提倡革命文学,于是钱杏邮与从上海来到武汉的蒋光慈商量成立党的文学组织。这便是“太阳社”最初的酝酿。

1927年大革命的最后结果,是国共两党从原先的政治同盟关系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敌对双方。国民党为巩固其尚未稳固的政权,除了继续从政治和军事上加紧对共产党的镇压外,还逐渐加强对文化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与防范。它实行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比北洋时期任何一届军阀政府都有过之而无不及。P11

后记

在结束本书之际,我无法直面左翼文学思潮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它令人欣喜、令人悲哀、令人沉思、令人感悟: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学壮潮犹如“飞流直泻三千尺”之气势涌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大峡谷,掀起震撼中华大地的千层浪,导演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最悲壮、最惨淡的最后一幕。“弹指一挥间”,历史在这一瞬间里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以致后来的年轻人捧起这部沉甸甸的历史大书的时候,仿佛是在听“天方夜谭”似的,不知所云。面对着这一切,我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不能名状。然而,历史是无法忘记的。只有认真地去研究它、科学地总结它,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

这本书稿《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是由我的老师王铁仙先生申报的教育部博士点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从立项到完稿历时五年多时间,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知道。啃完了这个酸果,方才回味到它的清香和甜淡。整部书稿自始至终都是在王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完稿的。书稿的整体构思、结构框架、立论依据和体例安排等由我们共同商定,并且确定了各自负责撰写的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书稿暂且由我起草。王先生对我的初稿作了大量的、认真仔细的修改润色。在百忙之中,他还为本书写了长篇绪论。应该说,这本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合作的友谊结晶。可是,等到这部书稿成为公开出版物时,读者见到的作者署名只是我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是件憾事,这是王先生的固执己见,也是他的人格显现。特作此记,以聊表我的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伟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41283
开本 32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6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0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