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与胡适/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与胡适》是“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之一,由孙郁编著。

中国的反传统者,精神的背景并不一致,但在一个时期,却拥有着相近的话语。在鲁迅与胡适两个坦荡、博大的灵魂里,隐含着我们民族深切的精神隐喻。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也选择了历史。在这两颗灵魂里,不仅可读出现代中国人的智慧,也有人类共有的荣辱。

内容推荐

《鲁迅与胡适》是“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之一,由孙郁编著。

《鲁迅与胡适》讲述了:

鲁迅与胡适,正验证了罗素对冬-生三种情感的描述,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二人的生平没有多少传奇色彩,严师,孝子,人间情怀……二人生活趣味殊为不同,精神之途各异,他们是峻急与平和的摩擦,是“左翼文化”斗士与“自由主义文人”主帅的对立;一个放浪于人间的底层,承受精神的炼狱之苦,一个在学术之途孜孜以求;在走向新生的路上,鲁迅欲借思想“立人”,胡适欲以学术“树人”,但二人对文化的态度却殊途同归:追求自由和精神的现代化。他们的一生深深地纠缠着中国现代文明的路向,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

目录

性情

互往

新梦

孝子

爱欲

白话文

打鬼者

苦语

分道

讥语

互议

师道

真人

晚境

平民化

左右翼

新诗

红学

后记

试读章节

考察鲁迅与胡适的生平,没有多少传奇色彩,他们都做过教员,一生未离开书本和文字。鲁迅留学之地是日本,胡适的大学时代在美国度过。后来鲁迅曾在北京有过十几年的“公务员”职业,官至“佥事”,系北洋政府教育部一般的官吏。而胡适除了抗日时期出任驻美大使外,最大的官不过是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们不热衷于官僚生活,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写作求知。鲁迅走的是一条自由撰稿人之路,胡适则在治学的道上奔忙了一生。在生活选择与趣味选择上,两人殊为不同,精神之途各异,但在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上,在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上,似乎又有着相同的声音。这恰恰是我对二人感兴趣的地方。在这里,是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文人精神脉络的。

导致二人相近的文化思路的原因,是中国处于“被近代化”的窘境,这个窘境促使这一代人,在自我与他在间的选择上,迈出了惊世骇俗的__步。我在这份遗产中,体味到了许多悲怆的韵致,世人至今对他们还颇有兴趣,我想,是这种两难间的选择具有一种生命的感召力吧?

而同时,他们的家庭出身、经历,有许多相似的一面。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十年后的1891年,胡适才降临到人间,他于那一年的12月17日,在上海出生。按现代人的说法,他们还算是一代人。但看他们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写下的文字,鲁迅倒显得十分苍老,似乎是久经磨难的老人了。鲁迅在我的眼里,好像没有年轻过。他的额头上,一直布着深深的皱纹,你在他的形影中读不出浪漫与飘逸,青春的岁月早已远离他而去。那首《自题小像》,二十几岁所作,但已显得很老成了。胡适的作品永远都没有这种苍老感,他像个纯情的青年,给人以明快的印象。他的文字直白,毫无隐曲多折,岁月在他那儿是凝固的,其著作永远弥散着青年和中年人的气息。总觉得胡适的目光更理性、中正些,看不到多少病态的影子。一个健康的民族,是该有这类存在的。我于他的著作里,常读出一种舒朗之气。倘学为人,在胡适那里,总能找到些什么。

我相信是早期的记忆,与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差异。鲁迅的少年时代是很悲惨的。他12岁时,家庭遭受了灭顶之灾。1893年,他的祖父因贿赂县试中的考官,被革职入狱。家境遂衰败下来。此前,他的家族在绍兴还算殷实,祖父在京城为官,颇通学理,给家人带来不少产业。案发之前,日子过得还算可观。鲁迅曾将其比为“小康”。那时他在家中受着较严格的私塾教育,幼小的他所做的梦,与前人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一变故的出现,使其备尝艰辛,不久父亲病重,家人只好变卖产业,于是,很快便坠入了严重的困顿之中。

读《呐喊》的自序时,看到鲁迅对早期记忆的咀嚼,常让人心中滴血。那是刻骨的体味,生命的天空暗下来了,四面是冷酷的存在,几乎无路而行。他每日跑到药店,为父亲抓药,还得照料家人,四处忙碌,心中之苦难以诉说。直到中年,他已很有名气的时候,还常常摆脱不了早期记忆的纠缠。人要走出少年的苦境,从旧影之中走出,是大不易的。鲁迅后来疾恶如仇,与少时的遭遇,关系很大。对他而言,是个摆脱不掉的影子。

父亲很快就逝世了。鲁迅的悲痛,可想而知。那时他身边还有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家中重累,便压在他的身上。他饱受了世间的冷眼,心中被孤寂折磨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这样写道。我觉得懂得了这一点,便可明白他心头的沉郁之色浓烈的缘由了。苦难是不能忘记的,一旦陷入其中,便永远走不出它的包围。古人、今人,均未能避免。

丧父的痛苦,胡适也是很早就体味到了。三岁多一点的时候,胡适的父亲胡传,染疾而终。但那时胡适尚小,心灵的冲击不大,也未经历过类似鲁迅的屈辱感。倒是母亲的爱,遮去了许多不快,心里被祥和的氛围包围着。这一境况,使得他避开了与世俗社会的直接接触,幼小的他,大致是在健康的环境下长大的。虽然父亲的死,给他的母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压力和痛苦,但一切均被顽强的母亲抵挡住了,胡适在母亲这棵树下,得到了一个较为宁静的童年,这是他的幸运。

胡适有一个令他自豪的父亲,虽然他对父亲没有太多的印象,但那学识和人格给他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这全然不像鲁迅父亲那么凄惨、寒伧。他的生父名守珊,行名祥蛟,官名传,字铁花,号钝夫。胡传是位有学问的人,著有《钝夫诗钞》《钝夫笔记》等,文章颇有情致。他后来在台湾任知州和统领,官位可谓不小。胡适晚年,提及父亲,亦不免有种自豪感。在他的心性里,还是保留了父亲的某种个性:正直、好学、热情,整个童年,父亲的余绪,一直洋溢在他的家庭里。

《四十自述》中,胡适谈了父亲的影响:“我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写了几张遗嘱,我母亲和四个儿子每人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糜儿(我的名字叫嗣糜,糜字音门),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这影响概括起来,便是学而优则仕,满腹经纶后,成为社会上的贤达之人。这个思路,潜在地规范了他一生。虽然后来他变得有些“西化”,满嘴“科学”“民主”,而内心深处,还是有旧文人的科举情怀的。唐德刚在整理《胡适口述自传》中,曾谈及了这一点,我以为这是他很儒化的一个例证。

鲁迅很早就绝望于科举,虽也参加过县考,但在逆途中,选择的是一条崎岖之路。这条路的尽头,似乎没有曙光,也无坦荡的功名之地。求学成了与苦难争斗的一种方式,毫无登上贤达之途的奢望。即使后来在教育部做了“佥事”,不过饭碗而已,并无精神上的惬意。胡适在很小的时候,便与鲁迅有了不同的心绪,他们后来成名时,各在不同的路上走,实属一种必然。

P13-15

序言

1997年年末,《鲁迅与周作人》出版后,我开始萌生了另一个念头,写一本关于鲁迅与胡适的书。那时候国内学界,正关注着“现代性”的讨论,彼此的争论十分热闹。但我对这些几乎一无所知,因为那时,人们热衷谈论的福柯、德里达、哈本马斯等人的著作,我均未读过。我蒙咙地感到,90年代学人关注的话题,其实在胡适、鲁迅那代人中,就存在过,只不过是话语方式有了变化。后来汪晖在电话中,和我曾表露过类似的看法。那意思是,当下一些文人争执的问题,与鲁迅那代人比,深度上存在问题。这增强了我写作《鲁迅与胡适》的勇气。我觉得,在反观这两位智者的恩怨之旅时,所得到的启示当不亚于当代学人的著作。仿佛一面镜子,探讨20世纪中国“被现代”的历史,这两人所折射出的隐含,是极其重要的。

沉浸在鲁迅与胡适的世界里,如果不是武断和偏执的话,我们确可以梳理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切的东西。这也就是汪晖所言的“现代性”的悖论。鲁迅与胡适由同一营垒到后来的分手、对立,不仅隐含着中国新文化的主线,而且也是东亚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冲突。鲁迅与胡适在现代化之旅中的两种思考、两种选择,代表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路向。我以为从两人身上看到的文化隐含,要远远超过陈寅恪、钱钟书这一类的文人,他们对未来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甚至也超过了章太炎、梁启超那一代前辈。鲁迅与胡适身上纠缠的文化;中突,不仅是现代中国的,在第三世界,也具有着非同小可的价值。至少在今天,当我们思考全球化问题时,能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参照的,也许正是这两种类型的人。鲁迅与胡适对现代性的既相近又充满对立的文化思路,正是今天第三世界国家,仍逃不过去的劫运。

1999年春节那几天,我造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我和那里的学者谈及了东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自然,也谈及了鲁迅与胡适。我感受到了新加坡学界对这两位先驱的尊敬,他们的感受之深甚至超过了我国的某些读书人。在经济迅速发达的地区,精神界所思考的问题,其实在鲁迅、胡适那里都可以找到影子。我相信,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很远的将来,鲁迅与胡适的精神,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长长的投影。如果说,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有过什么贡献的话,鲁迅、胡适的遗产,便会说明着什么。在对现代化的渴望与建设里,聆听一下这两位智者的声音,是重要的。实际上,在应付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已拥有了一种与西方对话的资源,而这些,我们过去总结得并不够。

这两本书的写作,充满了难度。因工作的变化和杂事缠身,又多次中断下来。时间竟过去了一年有半。书写的过程其实正是对自我挑战的过程,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如果用纯学术的目光看待此书,你会感到失望,因为一些重要的资料并未逻辑化地排列过。我写下的完全是对两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离学院派的思考已相去甚远。选择这一种方式既与自己的知识限度有关,更主要的,也是我的境遇使然。能自由地阅读和自由地书写是快慰的,用一种通俗的方式去传递精神王国的隐秘,并将复杂的存在简约地描述出来,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福。我知道这是逃避困惑的一种自娱,书中一些本应深化的陈述,竟被简化了。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我自己,也有这一类的痼疾。这本书完稿的时候,我其实已意识到了它的某种缺陷。

20世纪,中国知识界给世界留下的记忆并不很多。我很珍视这一次的精神旅行,但愿也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刺激。曾为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人,仅仅拥有鲁迅、胡适是不够的。在现代精神谱系上,应当诞生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思想家。我相信下一个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不会仅是几种色调。中国的起飞与否,新文化的胚胎是重要的。千万个鲁迅、胡适式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是建立新式文明的基础。没有什么比做这一基础性的工作,更重要的了。

1999年7月6日于天坛南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与胡适/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12409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