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绅士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剖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本质特征和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指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根由所在。本书对我们认识中国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颇有助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本书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学参考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著名学者曾多次引用本书内容。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剖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本质特征和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指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根由所在。本书对我们认识中国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颇有助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录

译者序

第1章 绅士和皇权

第2章 学者当官

第3章 绅士和技术知识

第4章 乡村中国的基本权力结构

第5章 乡村、集镇和城市

第6章 农村生计:农业和手工业

第7章 农村社区的社会腐蚀

附 录 农民和绅士: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化

试读章节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绅士”这个词指的是一个阶级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一定的作用。这里,“传统社会”是指公元前200年前封建制度崩溃之后,中央君主制权力下帝国的统一时期。绅士阶级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通过这个历史过程,我们才能够理解它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绅士阶级有时也叫作士大夫,“学者一官员”。虽然绅士阶级是和学者一官员群体密切地相联系的,但是实际上它还是应该和后者有所区别。一个生长在绅士家庭里的人,并不一定能保证他成为一个传统中国的学者或官员。封建制情形不同,在那个时代,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士大夫虽然处于统治阶级等级制的底层,但还是那个阶级的一部分,并且拥有真实的政治权力。但是在封建制度崩溃之后,政治权力不再共享了,而是被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在行政功能方面,君主需要助手。这就是他要的官。因此,官不再是统治者自己家庭的亲戚或成员,而是执行者——君主的仆人或工具。

在封建制度崩溃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了。王位变为强者、权力追逐者的斩获对象。在封建制度下,政治权力是分配给君主的亲属和家族的,任何非生长于贵族家庭的人,就是一个平民。他没有机会做君王、接触到君王甚至看到君王的神圣用品。正如一个女人不能变成一个男人一样,一个平民也不能变成皇室人员。但是当封建制度终结之后,任何人都能成为皇帝。因此,政治权力成为斗争的一个目标。这是吴晗写的关于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生活于汉王朝(公元前255-前207年),在观察汉朝的政治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信给朋友说:“这是我有所了解的。”自从那个时代起,为了政治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在人们的眼中,政治权力已变为一件值得争取的珍贵东西,是大人物的一种事业。

不幸的是,自从中国的封建结构崩溃以来,政治权力不再永久地在一定的家族内传递,并且至今从未发现过能以和平手段来取得它。我们一直认为,获得政治权力的方式是“手持大棒”,打内战。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因此,我们不断地碰到暴君。少数人统治着群众。这种专制君主政体并没有因权力的传递和更换而改变。

P2-3

序言

回想1987年,我刚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费老的博士生,试译《中国绅士》一书,到现在,已经是18年过去了。校读完此书,还是觉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好:“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永远不会在传统下古旧。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和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费孝通教授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译名:《中国绅士》),虽然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书流传,费正清和莫里斯·弗里德曼等也多次推荐和引用过。但至今在国内还鲜为人知。此书是由费孝通教授在自己的《皇权和绅权》《乡土重建》二书中选出一些文章,于1949年左右口述给美国雷德斐尔德夫人。她回国后又独自整理、补充后出版。此书的不少内容虽然可以在上述的两本书里找到,但仍有独立的科学价值。此书的体系是崭新的,是一个新的逻辑体系,有些段落是重新写过的,有些是新加的。而且,我在翻译此书的时候,不断地翻阅上述两本书,也难以找到许多内容究竟是出自何处。所以,觉得仍然有翻译出版的必要。只是雷德斐尔德夫人的英文注释,主要是说明英文译本中引用中国典故的出处,而且有些是搞错的地方,如对顾炎武、韩愈等古人的评价,我就不译了,以免画蛇添足。我对书中的中国典故都回复到原文。另外,原书后的六人小传也不译了,因为这是别人写的,是编者加上去的。不是费孝通的意思。作为附录的“农民和绅士”是费老发表在1946年的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文章,因为所说的社会结构问题与本书内容有关,所以也一并译出收入。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有着现实性。无可违言,中国社会目前正进入一个空前未有的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许我们回顾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时代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大革命后的法国,在1830年前后“成了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他们则成了新时代的大胆的企业家。他们办起了富于冒险的银行,建成铁路,建造工厂”;而同时“受到教育的青年因人数供过于求,面临着他们认为是渺茫的前途……青年人在权势者的门外久久的等候着。这些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社会学。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征候也有些像“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这一切究竟有什么道理?中国社会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人们如此?《中国绅士》一书是能给人们以启迪的。

在社会人类学历史上,曾经有人对马林诺斯基教授说:“如果当个人类学家可以维持生活,我也许会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学家。”但是,如果仅是考虑自己的饭碗的话,是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人类学家的。费孝通教授的一生。直到耄耋之年,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终身理想“认识社会,认识中国”作不懈的努力。他说过:“只是我们在青年时代曾想从事于建立这门学科,而走上了一条我现在认为正确的路——到中国现存的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一切前人以科学方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的理论都只是帮助我们进行这些工作的手段,我们应当向它们学习,但是绝不能用来代替我们自己从实际中得出的结论,尽管我们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

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用利奇教授的话来说,他和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似是而非的现象——一个狂热的理论经验主义者”。我的理解是,马林诺夫斯基的重要特点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社会人类学的特点正是要求调查者长期地在某一地区参与观察,具有精深的语言能力和历史知识。传统的安乐椅上的理论已经受到挑战。只有一个优秀的实际调查者,才能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同时,只有一个优秀的理论家,才能是一个优秀的实际调查者。

但是历史研究也是社会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费老在写作此书时,已经完成了江村、禄村等四个村子的实地调查。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农村和内地农村作了比较,也对昆明一个工厂做过调查。并且,在此书中特别注意到历史问题的研究。这是他的老师潘光旦一直劝告他的。在《皇权与绅权=》的后记里,他就说过:“让自己多读一点中国历史。而且希望能和实地研究的材料串联配合起来,纠正那些认为功能学派轻视历史的说法。”他非常重视历史,以历史为背景来分析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他在《乡土重建》里说过:“文化改革是推陈出新。新的得在旧的上边改出来。历史的绵续性确是急求改革的企图的累赘。可是事实上却不能避免这些文化的旧东西、旧习惯。这些是客观的限制。只有认识限制才能得到自由。认识限制才能得到自由。认识限制并不等于顺服限制,而是在知己知彼的较量中去克服限制的必需步骤。”以后他对知识分子历史分期的分析和江村五十多年的研究,都是一种理论、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的运用。这与他的功能方法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乔健教授称费老的学派为历史功能学派。的确,中国的现实社会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并非毫无来历,白纸一般。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历史往往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我们了解历史。是会有助于认识今天的社会的。这种实地调查和理论、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至少在费老这本书里已经作了开端。

尽管此书已经在国外作为重要的社会学专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张仲礼著的《中国绅士》一书的导言里,弗兰兹·迈克尔说,费教授的“这些关于民国时代有选择的描述与来自中国古籍的某些随想结合。并不能代表对帝国时代绅士的研究”。这种批评是够尖锐的了。但是我似乎能够理解他们批评的原因和方式,可能这是一种调查中的社会人类学方法和社会学问卷方式的区别。这种区别可能在于。后者往往事先拟好带有一定项目的问卷,然后由调查员问之。这往往显得有准备,有逻辑。但是往往限于数量的调查,限于表面;而前者似乎没有那么严格,却是由一个人亲自来操作,项目和问题都是来自于实际的调查过程中,优点是具体、生动和集中。上述两种调查方法至今在学术界,实际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张仲礼的《中国绅士》一书是纯粹来自对古书的研究,作者花的工夫实在令人佩服,书的体系和条目也很清楚。这有些像问卷调查法。但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曾经批评过张仲礼和弗兰兹·迈克尔的书,说在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的收入》一书中, “夸大了绅士劳务的部分,以及过于认真地依赖1887年关于耕地的官方材料”。其实,张仲礼著的《中国绅士》一书也有着相同的缺点,即过分相信书本上的材料,缺少实感。纸上得来总觉功夫浅,哪里有实地调查中得来的感受那么鲜活呢?何况,中国绅士的问题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伟大变迁,哪能不联系现实昵?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请读者自己读一下费老的这本书吧。

费老此书分为两大题目,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这是有道理的。如果要真正理解中国绅士的问题,绝不能就事论事,必须论及中国社会、政治和历史的整个背景,论及社会结构的变动,而且要抓住典型,具体地调查研究绅士所处的乡村、城镇和都市的社会结构和情景。同时,正确的社会结构的概念应该来自于实际生活,同时又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对于今天的社会人类学者来说,这仅是一种起点,它可以启发我们写一个调查提纲,认真地从头开展我们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实地调查。我们相信这是费老对我们后来者的希望所在。诚如雷德斐尔德在序中所说,此书是“费孝通关于从革命的中国跨进共产主义的中国门槛的观点和判断的表达”。书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中国需要新的领导和改革”。这是《中国绅士》一书的结论。在社会腐蚀潮流的冲击下,逼得农民起来造反,生活、经济、政治和道德的种种问题摆在中国面前,贪污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无能为力,必然成为革命的对象,费孝通说,“乡土重建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且,“言论的充分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本条件,也只有在民主社会中。人民才能真正的提高他们对自身生活问题理解的水准,使他们能得到从理智里发挥出来的共同意见,产生负责任的一致行为”。

读费老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这里且不说“应是鸿蒙借君手”,就从费老的这本书来看,也感到这种功力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我们从英文中,仍感到费老的文章是那么好读,那么生动,那么明晰。费老当时正处于四十岁左右,希腊人所谓的鼎盛时期,我们可以感到他壮年气盛,才华洋溢,而且不断地在进步中。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尔斯曾经说过,有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可以被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思考人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思考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这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这种素质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到的情况。帮助人们发展理性,以便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进行的事,总结在他们之中还有什么事可能发生”。无疑,费老正是有着这种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的。

让我们向费老学习。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以中国社会为最好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正从古老的、传统的、乡土的社会转变到现代化的社会。这个过程我们要记录下来,分析清楚……我们有责任帮助大家看到事物的本质。我们的社会学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的社会学,而是为建设服务的社会学”。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会感到路子愈走愈宽,真如源头活水来,再也不会感到理论工作没有搞头了。

最后,我要对支持和帮助过这本书出版的费宗惠、张荣华、潘乃谷老师以及惠小兵、陈伯坚、郭晓鸿、倪明、金娟等同志表示诚恳的谢意,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批评,此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惠海鸣

                  1992年初稿2005年11月修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绅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3413
开本 32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