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普利策新闻奖图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是全球热点问题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影响波及全球新闻界,为世界所关注。

本书在撰写体例上,围绕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者相关的情况。

本书将为我国读者认识美国新闻的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美国现代新闻的发展,了解美国新闻界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报道,纵览美国现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资料。

内容推荐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是全球新闻界关注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作品的主题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具有恒久的意义。获奖作品加深了美国记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目录

二战前后

1942年,首届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颁发……

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美]米尔顿·布鲁克斯/1

海难者/[美]弗兰克·诺埃尔/4

英雄归来/[美]厄尔·L_邦克/7

美国国旗插上硫磺岛/[美]乔·罗森塔尔/10

瓦因科夫饭店大火/ [美]阿诺德·哈迪/13

持枪的少年歹徒/[美]弗兰克·库欣/16

明星告别球坛/ [美]纳撒尼尔·费思/19

特技飞行表演/[美]比尔·克劳奇/22

平壤大桥/[美]马克斯·德斯弗/25

“揍那个黑鬼!”/[美]唐·厄尔堂 约翰·鲁宾逊/28

艾德雷鞋底洞穿/[美]比尔·加拉格尔/31

奇 迹/ [美]弗吉尼亚·肖/34

海滩悲剧/[美]杰克·冈特/37

警察与儿童/ [美]比尔·比尔/40

审判战犯/[美]安德鲁·洛佩斯/43

刀剑下的政客/[日]长尾安/45

六十年代的诞生/[美]保罗·瓦西斯/48

临死前的祈祷/[美]赫克特·朗登/51

他在枪响埘按下了快门/[美]罗伯特·杰克逊/54

一场特殊的战争/[日]池田亨一 [美]霍斯特·法斯/57

欢迎到密西西比来/[美]杰克·索内尔/59

越战期间

然而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美好时期的梦/[日]荣井智雄/63

起死回生之吻/[美]洛科·莫拉比托/65

民主与自由/[美]爱德华·亚当斯/68

在马丁·路德·金的追悼会上/[美]莫内塔·斯利特/71

象牙塔里的枪/[美]史蒂夫·斯塔尔/75

走向困苦的迁徙/ [美]达拉斯·金尼/77

藏在阴影中/『美1杰克·迪金加/81

极其可怕的惊叫/ [美]约翰·菲洛/86

达卡惨案/[美]霍斯特·法斯 米歇尔·劳伦特/89

焦土/[美]戴维·肯纳利 /92

火从天降/[美]黄功吾/94

欣喜若狂/[美]塞尔·维德/97

战斗间隙中的小憩/[美]杰拉尔德·盖伊/101

越战后至今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波士顿太平梯事故/[美]斯坦利·福尔曼/105

献给埃迪·鲁宾逊/[美]罗宾·胡德/108

对昔日荣耀的玷辱/[美]斯坦利·福尔曼/111

无法无天的国家/[美]罗斯·鲍曼/113

一起电视实况转播的绑架案/[美]约翰·布莱尔/118

小镇外的一起凶杀案/[美]托马斯·凯利/121

1978年的暴风雪/[美]《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 /126

利比里亚政变/[美]拉里·普赖斯/129

里根总统遇刺/[美]罗思·埃德蒙兹/133

埃塞俄比亚饥荒/[美]斯丹·格罗斯费尔德/137

奥马伊拉的痛苦/[法]富兰克·福尼尔/140

驱赶费迪南德.马科斯的阴魂/[美]金·科曼尼 费尔·布朗斯戴恩/143

女婴出井/[美]斯科特·萧奥德萨/146

燃烧的祖鲁人/[美]格瑞格·马瑞诺维奇/149

尼日利亚女子短跑接力赛/[美]威廉·辛德肯·盖格/152

饥饿的小女孩/[南非]凯文·卡特/155

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美]查尔斯·波特/158

水中救人/[美]安妮·威尔斯/160 

叶利钦为拉选票在舞厅跳迪斯科/[俄]亚历山大·杰连尼奇科/162

瘾君子与她的孩子/[美]克拉伦斯·威廉斯/165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美]柯里尔·森奥西萨义德·艾孜木/168

科索沃难民/[美]卡罗尔·古茨麦克尔·威廉森卢西恩·伯金嘶/171

校园枪击案/[美]戴维/174

火灾之后/[美]马特·瑞尼/177 

“9·11”与反恐战争/[美]《华尔街日报》 /179  

科罗拉多杜兰哥山大火/[美]巴里·古蒂雷兹/182 

美国的移民/[美]唐·巴特莱利/185 

在火力交叉点下/[美]大卫·利森谢丽尔·迪亚兹·梅耶

一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纳杰夫用假动作吸引狙击手/美联社记者

画画的伊拉克男孩/[美]蒂安·菲茨莫里斯/193

反思出路

虽然当今读图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试读章节

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新闻背景

1941年4月1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福特卫队的队长哈里·贝内特解雇了4名参加工会活动的工人,结果引发了有4000名福特工人参加的罢工,老福特立刻宣布解雇这4000名工人。鲁瑟尔等工会领袖立刻动员5万名福特工人全部罢工。福特拒绝工人提出的要求,声称这些条件是“卑鄙无耻”的,他绝对不会让步。

7月1日,是工会让福特对工人们被要求作出答复的最后期限。结果,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福特完全接受了工人们的条件:公司不再雇佣非工会的人员;工人的职业只有级别的不同,取消工头;恢复因参加工会被解雇的工人的工作;同意工人以某种方式参与对工厂的管理;把工人的工资维持在同行业的最高水平;工会会费的不足部分由公司解决。

就这样,福特由工会最凶恶的敌人,一下子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这个协议被称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劳资双方所签订的最好的协议。

这次大罢工期间,工人纠察队同贝内特手下的打手及警察发生了严重冲突。《底特律新闻》记者米尔顿·布鲁克斯抓拍了从冲突发展为暴力的那一瞬间。

这幅名为《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的作品荣获首届(1942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点评

瞬间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摄影记者抓取的瞬间应是一个动态的瞬间,是震撼人心的瞬间,正如著名的法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是“最富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记者米尔顿·布鲁克斯拍摄的这幅名为《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的作品就巧妙地捕捉到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纠察队同该厂破坏罢工的打手及警察发生严重冲突发展为暴力的那一瞬间,表现了工人昂扬无畏的斗志和精神。

这幅照片自然生动,画面布局巧妙,现场感强。照片的前景是几个义愤填膺的纠察队工人,挥舞着拳头和棍棒狠狠地向对方砸去。照片的背景则是意欲冲上前来的模糊的人影。作品突出前景,模糊背景,既表现了工人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又暗示罢工斗争的烈火正在熊熊蔓延。确实,每个读者都会从中感受到一股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力量。摄影家凝住的这一瞬间,让读者有更多联想的空间和时间。

同时,这幅作品充满了动感,表现出一种火热斗争的气氛。一个工人抱住对手,旁边的工人挥拳相向,高举的棍棒正在砸向对手,还有的工人意欲努力围冲过来。这就仿佛把观众也带到了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身体验这种火热的战斗生活。

正由于这幅作品在瞬间的抓取、形象的典型化、画面布局等方面达到了较好的统一,并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所以它摘取了首届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桂冠。相关链接

福特汽车公司由亨利·福特先生创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纪录。福特先生为此被尊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1999年,《财富》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商业巨人”,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车公司对人类工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亨利·福特,从小就表现出机械制造方面的天赋。他生性喜爱摆弄各种机器设备,甚至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能把一只手表拆开再装好。他除了修理自己家里的钟表外,还替所有邻居家修理钟表。他家的一个朋友说:“福特家的每一个钟看见亨利走过来就哆嗦!”P.1-3

序言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是全球热点问题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影响波及全球新闻界,为世界所关注;其作品的主题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具有恒久的意义,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关注社会弊病的滋生与防治,深挖公众注目的、与生存相关的热点问题,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首要关注的题材。当然,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是普利策新闻奖评奖标准的价值取向。

普利策奖是以美国报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约瑟夫·普利策(1848-1911)的遗产作为基金而确立的,开始分设新闻奖和文学奖,1943年起增设音乐奖。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是普利策奖中的一部分,它代表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首届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其获奖作品加深了美国记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从研究现代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都是很有研究、参考和资料价值的。

有鉴于此,出版比较系统介绍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的图语本,使中国读者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本书在撰写体例上,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者相关的情况。

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读者认识美国新闻的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美国现代新闻的发展,了解美国新闻界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报道,纵览美国现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资料。

一共有13位作者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工作,他们是李天道、李盛龙、吴小叶、谢建罗、王艺、庾光蓉、刘思麟、牟兰、李宗惠、刘秀琼、陈立、杨晔、米运兰等。

本书由李天道教授审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普利策新闻奖图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4044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39.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8
18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