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客居香港三年多,以一个内地记者的独特视角,描绘了“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法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立体、生动、多姿多彩的香港全景图。回归后的香港犹如它的市花——紫荆花一样芬芳美丽,朝气蓬勃,光彩夺目。

本书语言简洁平实,流畅而不失风趣,文字情理兼具,实为人们深入认识、了解和剖析香港的有益读本。

内容推荐

独特视角观察解剖香港:从最初的割让到经济的腾飞;从“行政主导”、“精英咨询”到廉政公署的运作;从假日法定、“两文三语”到国际都会和“自由行”;“一楼凤”里的故事;“马照跑”背后的喜悦与辛酸;“拼搏为享受,成败靠运气”的人生哲学;升斗小民的公德意识和敬业精神;高官不收稿酬所体现出的自律;以及从纳税和看病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保障……

目录

过罗湖桥/1

花花世界/7

圣诞不仅是节日/13

“马照跑”/18

假日法定/25

没钱看得起病吗?/31

新闻自由/37

两文三语/41

海归吃香吗?/48

唔该唔该/53

敬业精神/58

法治意识/63

纳税记/68

官民之间/74

公众人物/78

不收稿酬的香港高官们/83

肃贪倡廉/87

精英咨询/92

行政主导/97

多种声音/104

内地人“自由行”/114

“上海来了”/121

怕“中国化”/126

国际都会/132

百年耻辱/138

东方之珠/148

附录28任港督及其任期/154

后记/157

试读章节

“马照跑”

要说节日,香港的赛马日可能算是市民最大的节日了。

香港是明令禁赌的。可奇怪的是,漫步香港的一些闹市,麻雀馆(打麻将的场所)的招牌比夜总会、桑拿浴的广告还多、还显眼;至于万人空巷的赛马就更明目张胆了。

原来,香港《禁赌条例》规定,所谓赌博场所是指“设立庄家”,或“抽取佣金”、或“互搏人……不为同等沾惠者”。而麻雀馆馆主自称“头家”而非庄家,不抽佣金,赌者输赢与头家无涉;赛马在香港被看做是一项“高尚娱乐活动”,主持这项活动的香港赛马会名义上又是一个不牟利的慈善机构,故都能合法经营。

香港回归之后,“马照跑”已成为香港原有生活方式维持不变的最佳写照。

香港赛马于19世纪40年代由居港的英国侨民引入,后被赐予“英皇御准”名衔,一百多年来蓬勃发展,长盛不衰,成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参加人数众多、投注金额最大、盈利最巨的博彩业。

赛马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映社会身份的行业,入会和做马主都需要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一直到现在,马会会员和拥有名驹的马主仍然是香港社会身份的象征。

商业社会是个非常讲究身份的社会,财富当然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但再有钱,在香港也不可能有什么特权可享。类似马会这样的地方,正好迎合了这些人展示身份的欲望。

不过,买马是不分贫富的,会员们坐在包厢里观赏,普通百姓亦可到公众看台买马。公众看台入场收费也很便宜,最早是1元,现在是10元;不去现场,打电话和上网也可投注。投注多少悉听尊便,20元即可,上不封顶。

赌马的方式很多,有独赢、连赢、位置、过关、孖宝、孖Q、孖T、三宝、三重彩、六环彩等等,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马会装备了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算出各种赔率。买马前,马迷要熟识马的质素、性能、状态、血统、年龄、专长、操练进度以及出赛时的配磅轻重、骑师搭配、排挡位置、场地适应等,应运而生的报纸马经版就相当走俏,有些报纸甚至就靠马经版来维持发行量和读者群。在香港街头,经常随处可见正在认真读报或戴着耳机听广播的市民,别以为他们是爱好学习或关心时事,相当多的其实是在研究马经。电台、电视台的赛马频道更是大受欢迎,尤其是对那些不去赛马现场、用电话和上网投注的马迷。

我在内地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对打麻将之类的活动,不仅不喜欢,甚至讨厌。来香港后,第一次看赛马是2001年5月《财富》论坛在香港举行的时候,当时马会专门举办了一次“《财富》论坛杯赛”,邀请媒体记者参加。我在一位对赛马颇有研究的同仁指导下,现学现卖。过去听人说,大凡赌博项目如麻将之类,初学者赢的几率往往都高,以此勾人上瘾,我一直将信将疑。孰料第一次尝试,竟真的小有斩获,既兴奋又惊讶。

对于买马,香港人讲:“唔买就穷实,买就输实(不投注就穷定了,买就输定了)。”尽管人人明知赢的几率很低,但每场赛马,都肯定会产生中奖数百万或数千万的幸运儿,故人人心存侥幸,企望以小搏大,赌赌自己的运气,输了也心甘情愿。

香港现有两个马场。1884年建成的跑马地马场,几经扩建,已能容纳2万多人,但还是不能满足需要。1978年又建成能容纳6万多人的沙田马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每个马季的总投注额都达数百亿元,每个赛马日的总投注额都在数亿元以上。2000至2001年度马季78场赛马,总投注额达813亿元,比内地发达地区一个省全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到目前为止,三T(即同时买三场的前三名,无毋顺序,一般为每个赛马日的第三、四、六场)投注额最高的一次是1997年6月15日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次赛马,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投注额为6.7亿多元,奖金总额为7.7亿多元。三T全球派彩最高纪录为1998年3月28日,每10元一注派彩1.33亿多元。

不管是作为“高尚的娱乐”,还是如有人所称的“精神消解器”,赛马的魔力是巨大的,已成为香港市民生活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到赛马日,九广东铁列车有开往马场的专列,巴士也辟有众多的服务专线。

当然,赛马离不开严密的监管和完善的法制,否则就很难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香港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条件。

P18-20

序言

很多人都纳闷:同为中国土地和中国人,香港为何能呈现另外一种斑斓和绚丽?

的确,香港,总带有那么几分神秘的色彩。不论是她出现在不平等条约之中的那一刻,还是后来成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之珠,也不论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

一块弹丸之地,得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的“青睐”,被迫割让,福祸自知。回归前,我们对香港的了解,更多的是民族耻辱、水深火热之类的宣传,但积贫积弱、捉襟见肘的晚清帝国,被迫割让香港时有多少痛感?一百五十多年里,先前的荒芜之地,一跃而成“亚洲四小龙”之一、东方之珠,远离宗主国,母子不相认,伴随着精神上的煎熬,经济却能飞速发展,这种奇迹是如何创造又为何能够创造?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始终没有忘记香港这一象征民族耻辱的伤痛,中国从一开始就不承认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承认香港为殖民地,为何直到1997年的7月1日才收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何提出对香港要作“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在英国人实行殖民统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怎么样?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绝大多数香港人对回归、对中国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作为一个全新的、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的实践,中国收回香港后,有没有能力将其管治好、建设好?这是国际国内不少人心头的问号。香港回归迄今已八年,“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到底怎么样? “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不仅如此,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则、完备的法治环境,乃至经济的起伏、政治的纷争、民生的冷暧等等,对内地目前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无疑会有许多借鉴之处。总结香港过去的得失,不仅是对香港的未来负责任,也能为内地提供不可多得的经验。

凡此种种,都能勾起人们认识了解神秘香港的浓厚兴趣。而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做得并不很够,有关著述既少且零散,特别是缺少感同身受、通俗直观、且理且情的文字,这使得局外人对香港的过去和现在具体如何以及何以至此,知之不多,难明就里。

值得欣喜的是,斯雄同志的新著《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为此做了一些努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斯雄同志客居香港三年多,深入香港社会的各个角落,以一个内地记者的独特视角,观察解剖香港,回答了人们对香港的不少疑惑。从最初的割让,到经济的腾飞,从“行政主导”、 “精英咨询”到廉政公署的运作、非政党政治下的民主实践,从假日法定、“两文三语”到国际都会和“自由行”,书中既有对香港历史的回放,又有对政治行政的考察。特别是作者对民生的关注,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香港资本主义画卷:“一楼凤”里的故事,“马照跑”背后的喜悦与辛酸,“拼搏为享受,成败靠运气”的人生哲学,升斗小民的公德意识和敬业精神,高官不收稿酬所体现出的自律,以及从纳税和看病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保障……既有作为客居香港旁观者的冷静观察,又有作为一位普通市民的亲身体验。其观察,不是浮光掠影的记游罗列,也不是历史与现实的简单照录;其分析,不是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论,也不是先人为主的主观诠释。香港的神秘面纱,被作者如椽之笔轻轻撩开。

在看似浮躁的花花世界里,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理性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充满激情,还有一定的思想性,至为难得。其作品文风简洁平实,文笔晓畅而不失俏皮风趣,读来轻松。

香港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看了斯雄同志的这些文字,让我对“东方之珠”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很赞赏斯雄同志的钻研精神,他请我为他的这本新著作序。欣然命笔之余,我衷心希望斯雄同志再接再厉,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新作问世。

梁衡

2005年11月16日

后记

去香港工作,纯属偶然。但赴任时,我已暗下决心,写一本有关香港的书,并为此事先做了不少“功课”。

一年后,自信对香港已有一定的了解,便着手将自己在香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告诉给我内地的朋友们。我在内地曾供职的时代潮杂志社正好给我提供了平台,于是就一篇接一篇地写下来,总题目为《客居香港:感受“一国两制”》。题目虽然有些正统,但大致能概括我要表达的意思。

网络是个神奇的东西。在网络上搜寻发现,我写的这些文字被转载或引用的频率颇高。这激发了我写下去的动力,又提醒我提笔要慎重,观察、议论乃至引文,须更加严谨,以免贻笑大方。

因为从内地过来,深感港人对内地了解之贫乏,转而又想向港人推介内地。同时,也为内地人在香港的一些表现,过意不去。于是,又给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的副刊写点东西——在香港说内地的事,表面上是给港人看,其实也是说给内地人听的。

这样一来,就有了把这两方面文字合二为一的基础,成书时就便捷多了。当然,文章大部分后来都做了一些校勘或改写。

整理时,还做了一些资料性的工作,补充了原文中提及但没有具体说明和展开、而实际应该做些背景交代的内容。又特意增加了注释,主要是交代引文的出处,使之更加规范。增补的这些有关香港的知识性文字,对读者进一步了解香港,应该是有帮助的。

写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新闻性、时效性很强的文字,引自香港的几家主要报刊。遗憾的是,当初采用这些引文时,未能及时标明出处。时过境迁之后,再去查找,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我只能在这里把这些报刊的名字记录在案,既致歉,又致谢。它们分别是:信报、大公报、文汇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香港经济日报、成报、太阳报、香港商报、星岛日报、新报以及紫荆杂志、亚洲周刊、明报月刊、信报月刊等。

谈论对香港的感受,看起来比较轻松。其实,从内地来香港生活、工作,心累,是自始至终的。

我匆忙到港赴任的时间,是1 2月26日,正好赶上香港圣诞大假。在内地时没有这个概念,导致报到无门,只能寄居在港岛的一个小招待所里,郁闷了两天。

等大假结束,到公司报到完毕,走进分给我的宿舍,看着鸽笼子似的空间,以及四壁惨白的反光,我心里发寒,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转身回去,沮丧至极。

再后来,太太临产、女儿出生,又赶上sARs最严重的时候。远在香港的我,无法随伺在她们身边,只能遥望祈福。待sARs解禁回到济南,我才第一次见到已满月的女儿——这份歉疚,对初为人父的我,是一份多么沉重的情债!

虽然同属中国土地和中国人,内地人到香港,要融入当地社会,仍然不那么容易。这既有语言的障碍,比如粤语,内地人绝大部分不适应,要学好也难;英语在香港是通行的,而内地人的英语水平常常有限。更大的差异是观念上的,以及历史造成的隔阂和成见。港人本身的身份认同就存在问题,从内地过来的人就更是找不着北了。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生活工作圈子的狭小和个人资源、经历的有限,常常陷入朋友所形容的那种生存状态:没有生活。

驻外的苦衷当然不止这些,只是很多不足也不能为外人道。

值得欣慰的是,工作之余,我在香港仍然“网罗”了一批朋友。吴长生先生、毛铁先生、陈建山先生、李凯先生、陈少波先生、杜福良先生以及王顺小姐、王湛小姐……还有更多我没有一一列举的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书中的很多感想和火花,不少是在和他们一起吞云吐雾、觥筹交错、引吭高歌之间冒出来的。因为有了他们,我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也愉快和充实了许多。

原香港文汇报的副刊编辑钱华小姐,当初在约我写专栏的时候,实际也是在帮我克服惰性。我在那里发的文章,很多都是她“逼迫”之下的成果。

成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初稿整理出来后,我的同事董宏君小姐、柳晓莉小姐对书稿的结构和部分史实提供了许多中肯而精辟的建议。我的朋友张国义先生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这些建议,我在定稿的时候,大都吸收采纳了,相信一定会为本书增色不少。

人民日报原香港办事处主任吴长生先生驻港五年有余,对香港问题有精到的见解,其在人民网开设的《香江客语》专栏,观点鲜明,语言犀利,信息丰富,在香港和内地广受关注。付梓之前,我特意请他帮忙审阅了全部书稿。吴先生的审读意见凡十数条,既有“一字之师”的教诲,更有高屋建瓴的点拨,于我于书,都是一种提揠。

让我深感荣幸的是,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佐洱先生,一直很关心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不少肯定和鼓励,并在百忙之中拨冗作为第一读者浏览了本书的定稿。著名散文家、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奖掖后学,言传身教,为拙著作序,特此谢忱。

去年底,人民网的编辑要在我的个人专栏里加个简介,配以照片。几个朋友一起喝咖啡的时候,柳晓莉小姐抓拍了我的几个镜头,其中的一张备受推崇,于是挂上了人民网。这次成书时,再次起用了。

虽学新闻,于摄影,我基本还算外行。不过还是时刻留意拍些有关香港的影像,自然不很专业,忝列书中,聊作图解文字的资料而已。另有一些精彩的照片,是我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人民日报摄影部香港办事处和香港紫荆杂志社的朋友惠赐的,他们都是专业摄影记者,我在书中已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致谢。

就在本书整理的过程中,有关香港的新闻接连不断。先是2005年3月10日,香港特首董建华向国务院呈送报告,提出辞去行政长官职务,5月12日获批准;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即时代理行政长官职务,有关补选的行政长官任期问题出现分歧,人大释法予以平息;曾荫权成功当选为新一任行政长官,于6月50日提名并报中央政府批准,任命2000年已离开公务员系统的许仕仁为政务司司长;10月20日,梁爱诗辞去律政司司长职务,资深大律师黄仁龙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律政司长;12月21日,特区政府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书2007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建议方案(简称“政改方案”)提交立法会表决,34票支持、24票反对、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未能达到基本法规定的三分之二多数赞成而被否决……可以预见,香港仍将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了解香港的有益视角。

2006年1月16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斯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3902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76.58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