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故事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故事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珍藏版)》全新修订本!

历时3年精修原著,60%大幅度增改,新增100多位中高层近身访谈、300多万录音资料,首次披露任正非及华为中高层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过去的20多年,华为从未一帆风顺,今后的20年,华为也将困难重重。是什么驱使着10多万知识分子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开疆拓土?又是什么支撑着华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意志力?为什么发展如火如荼的华为一直思考着“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正是田涛、吴春波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故事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珍藏版)》期待解开的谜题!

内容推荐

田涛、吴春波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故事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珍藏版)》讲述了:一位70岁的商业思想家,十多位40岁出头的企业战略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十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他们过往20多年成功的密码到底是什么?还能继续复制成功吗?下一步华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者消亡吗?

知识分子是规则与秩序的天然抵抗者与挑战者。华为的成功首先在于,将“秀才”造就成具有同一价值观和统一意志的“战士”,同时又避免将“战士”扭曲成“奴才”。

传统企业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大多源于对非知识劳动者的管理;任正非企业管理哲学对当代管理学的贡献在于:在互联网文化广泛而深刻的挑战面前,摸索出了一整套对知识劳动者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推荐序3

自序

引子

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时代·命运:妄想家任正非

道不同,共相谋:4 个男人的故事

“巨大中华”,华为脱颖而出

神秘力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

不只任正非孤独,华为也是

第一章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百年帝国”的衰落

27 年面壁:任正非论“以客户为中心”

百年老店,千年庙堂

第二章

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小推车推出的世界500 强

商魂:任正非论“奋斗文化”

以邻为鉴:华为不能在舒服中死去

“筛子论”:以奋斗者为本

第三章

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伴随毁灭的创造性时代

“四大皆空”逼出开放精神

华为的开放观:开放但不结盟

开放是一门思想艺术

第四章

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史鉴: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

“战”与“和”:一切基于实用主义

“薇甘菊战略”与“投降主义”

并非一个人的奋斗故事

第五章

灰度哲学:欲望的激发与控制

太极八卦:人性万花筒

创新之敌:黑白不兼容

少年创伤记忆:饥饿与共享

华为文化:亦中亦西,非马非驴

从“思想云”到“思想雨”

第六章

自我批判:活力是组织之魂

黑洞现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耗散结构与自我批判

“思想批判”与“EMT 宣言”

王者的灭绝与“组织批判”

附录:竞争的结束意味着动力的丧失

第七章

变革论(上):“八大症候”与“七个反对”

冰冷的刀锋:不变则溃,则亡

萧规曹随:保守是个好东西

第八章

变革论(下):目的高于一切

文化是制度之母

变革的艺术:时机、节奏、成本与其他

“蓝血十杰”批判

外章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机遇

鸣谢

试读章节

引子

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时代·命运:妄想家任正非

20多年前的1987年,一个叫任正非的中年男人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抛离了,那年他虚岁44岁。“4”在汉语的谐音中意味着死亡、寂灭、消失;但双4相加则是8,在中国南方的方言中是“发”的意思;而“4×4=16”又代表着“期待顺利”—“要顺”,“6”意味着“顺”。

在这个充满了明喻、暗喻的多义命运玄机的年龄,任正非开始了他的商业人生。其实,在此之前,他也有过不到三年的商海经历,但结果却是以失败者的角色出走。

44岁的“失败者”任正非创建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一家民营企业。从此,任正非与华为成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华为是那个变革年代初期的边缘者、“私生子”,而任正非则是那个手持长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20世纪70年代末,伟人邓小平和他的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老人,在中国大地上发动了一场颠覆性的经济革命。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千年来,在中国,政治家与人文知识分子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农业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主脉;商人,作为一种职业,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成功如吕不韦、胡雪岩之流,也不过是政治的依附者。是邓小平,以其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对国内外大势的深刻洞察,在中国千年旧体制和“文革中国”的僵化模式上,拉开了一道敞亮的豁口。

自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革命,其规模之大、影响力之巨,世所罕见。商人,作为一个阶层,在中国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涌动着激情和躁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战略需要一批先行者和追随者,更需要一批实践家。于是,有了第一拨“吃螃蟹”的步鑫生、马胜利、牟其中、年广久、张瑞敏、柳传志等“改革人物”。改革开放的潮流,像一个巨型的旋涡,把那些旧体制的反叛人群,以及渴望冒险的活跃分子,一下子吸到了新的未知的万花筒中。

军人任正非,正是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情愿抑或不情愿地成了被边缘化的商人,而且还是“个体户商人”。

任正非创立的华为,起步的生意是电信设备贸易,用那个年代的贬义说法,是“二道贩子”。正是这个“二道贩子”,它的创始人在开业之初就给自己和公司画了一张“大饼”:20年后,华为要成为世界级的电信制造企业。

乱世出英雄。在动荡变革的年代谁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美国塔夫斯大学精神病学专家纳赛尔·伽米指出:在精神病人中找吧。他发现,那些在非常时期表现卓越的领袖人物通常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事实上,在华为曾经最艰难的时期,任正非患过抑郁症和焦虑症。20多年前,当任正非以一个骑士的做派向他有限的几十个听众喊出“世界级梦想”的口号时,这些听众们要不成了半信半疑的“信众”,要不干脆背过身说:老板脑子坏了!

与任正非患有同样“妄想症”的人,在那个激荡的年代有一批。做计算机部件贸易的柳传志,心中的“癔症”是挑战IBM,20年后,他做到了。幻想着炸开喜马拉雅山,引雅鲁藏布江水源到黄河,用中国的袜子换取苏联飞机的狂人牟其中,后来却进了监牢,据说,高墙铁网也没能锁住他的激情与狂想。

而在电信制造行业,同样有一批狂人。听听他们为所在公司起的名称吧:巨龙—“龙”乃中国的象征,前面还有一个“巨”字;大唐—“唐”,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简称,也有“中国精神”的指代意义;中兴—中华复兴;华为—中华有为,为中国崛起而有为。要知道,这4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通信制造企业,最早的创立年份是1985年(中兴通讯前身: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于1985年诞生)。资本短缺、技术匮乏、人才稀少,是当时这几家企业乃至整个中国通信业的共同的现实。而它们面对的却是无比强大的对手:普遍拥有几乎百年以上历史的西方公司。

蚂蚁对抗大象,需要一批梦幻家,一批富于想象力的理想主义者。让我们记住这4个20多年前的中年男人吧:巨龙的创始人邬江兴、大唐电信的创立者周寰、中兴通讯的创始人侯为贵、华为的创立者任正非。

在后来的20多年中,这4个男人,在中国和世界的电信界,演绎了无数曲折的、过山车式的、激荡人心的商业和人生的悲喜剧。P3-5

序言

心灵的力量

20世纪4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热情洋溢地赞颂大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大型公司的工资水平决定了全国的工资水平,它们的工资条件和工作实践也成了一种规范。当我们谈论美国的经济机会时,首先想到的是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工厂和现代大型公司提供的机会;我们谈论美国的技术时,想到的是龙头企业设立的标准值。”正因为大企业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社会信仰、精神和希望,所以我也一直期待着中国可以出现德鲁克所赞颂的“大企业”,而这个期待随着华为的出现终于成真。

a本文为本书首版即《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推荐序,此处有删节。

商业和企业的成长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并非在于它摧毁了一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在建立一个新世界。由荆棘丛生的荒原构成的中国商业世界,更需要雄心勃勃的梦想者与开拓者。华为与任正非正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力量,来源于组织,不是个人

“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我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任正非认为华为有今日成绩是因为“15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而他不过是“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黏合起来”。任正非重视组织的成就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成就描述,也没有将自己放在组织的顶部,他做得更多的是托起这个组织,并用组织的整体力量成就华为。

出于对组织力量的理解,任正非为华为人赋予了公平原则、利益共享原则,甚至对华为下游供应商也是如此,在经济危难时期华为也会承诺“绝不让利益共同体吃亏”。由此可见,华为的力量来源于组织整体,而绝非仅仅依靠领袖个人,这也是华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任正非创造的组织整体的可持续力量。任正非将华为人个人的能力与组织的能力聚合,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被他称为狼性。值得注意的是,狼的组织只适合于狼,一头狼率领一群羊不可能形成狼的团队,一头羊也无法统领狼群。任正非的观点更让我理解一个人的渺小,更清晰地明白在一个巨大变化的环境中,只有认识到个人的局限,并借助于组织的力量才能与环境互动,而这也是任正非与华为能够驾驭变化的本质驱动力。

文化,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任正非强调文化,不仅仅是华为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每天需执行的流程和制度,而是文化本身,积极将文化渗入了华为人的自身修养中去。在一个知识与变化的时代,如何培养忠实的追随者,显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对企业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20多年时间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文化,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寻求主流价值观认同”、“企业成长动力来自于矛盾”、“聚力和扩张力的辩证关系”、“跟着外交路线打入国际市场”等,都是他作为商业思想家对华为提出的闪亮指导思想。

时至今日,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富于雄心、试图改进世界的人物,我们对中国企业在世界商业领域的地位或许仍会有些不知所措;商业世界需要英雄辈出的气氛,没有这些英雄,很难将中国商业领域中属于中国自己的这部分内容区别出来。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来说,商业的繁荣也意味着一个不断繁荣昌盛的社会和国家。

这本书告诉了我,即使个人成长经历、自身的修养修为、性格能力都是要素,我们也无法复制这些要素。但是,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成就使命与成就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自我省思的能力,并如何借此力量激发出巨大能量。正如书中描述的:实践是痛苦的。当田涛把初稿转给我的时候,我虽然不感到惊讶,但是阅读完还是感到震撼,一方面源于任正非本人的感召力,一方面源于田涛对于任正非,以及任正非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更源于田涛和任正非所表现出来的这一代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掩卷而思,激情与责任油然升起,谢谢田涛贡献这样一本书。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我读过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华为的论著。

—柳传志中国著名企业家

华为天地,斜为是,正乃非,任由评说;田涛书香,纵说史,横讲理,点到不止。

—冯仑万通控股董事长

历二十余年之努力,华为书写了一部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新兴市场起步到征战全球的壮阔史诗。这部史诗的深层密码是什么?本书提供了可靠的答案。

—秦朔中国商业文明促进联盟创始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不仅是华为的创业史,也是任正非企业思想史。华为是中国企业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而任正非却像个山洞里的隐士,不立文字,不传真经。作为任正非身边多年的观察者,田涛和吴春波此书,可谓接近任正非的真经。

—牛文文《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华为是个民营企业,华为对技术的变化极其敏感依赖,华为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这三条解释了华为领导人任正非的警惕、权变与坚定。任正非的管理自成一派,从他流传坊间的数十篇讲话中能品味出哲学的快感。此书是一手猛料,岂能错过?

—刘洲伟《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

神秘光环尽数剥离,看田涛、吴春波操刀大卸华为—块块有筋肉。《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值得你读。

—刘坚《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华为,是中国国际化成功的企业;任正非,称得上是中国神秘的企业家;而本书,是至今能概括任正非企业哲学和华为企业文化的论著。

—陈彤小米公司副总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故事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涛//吴春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2633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2016117849
中图分类号 F632.765.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