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田野/乡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华著,王剑冰主编的《田野/乡愁文丛》发心于“乡愁”二字,作者文采出众,所绘景象极具地方特色。他用手中的笔不仅让读者从各个细部品鉴了独具特色的江西乡土味道,更通过家乡的青山绿水、人文景观、传说故事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故乡的眷恋,是一本极具可读性、让读者有代入感且能展开想象的江西画卷。

内容推荐

刘华著,王剑冰主编的《田野/乡愁文丛》主要描写了作者的第二故乡——江西的人文、自然风貌。作者在江西生活多年,那里的村庄、田野、湖泊、民俗,都化成点滴的乡愁,沁润笔者的心尖。作者将他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在文中娓娓道来,不动声色地让读者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目录

节日的宁都

爱唱山歌的修水

擂山为鼓,击鼓而歌

寻访鄱阳渔鼓

南丰石邮村的搜傩之夜

广昌孟戏《长城记》(三夜本)最后的演出

衔着乡风的茶亭

浪漫的毛楂

自由的造神

百花帐中的剪纸女神

在韩国江陵过端午节

樟树市里话樟树

叩问石塘寻洛阳

浒湾再访金溪书

大地美人

树长风云

村庄

桃花源里可耕田

过去的雨

想起紫云英

笔钓鄱阳湖

有了生命的豹还需要什么

长在龟背上的村庄

想念一把织布刷子

为什么被毁的总是历史的表情

田野漫笔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因一位摄影家五彩缤纷的眼神而向往节日的宁都。他连年在节日里造访宁都,他的眼里尽是关于民俗世相的影像。

节日的宁都是什么样子?从一些摄影作品里,一些片段的介绍里,我捕捉着它的神韵,它的气息。

节日的宁都是隆重的。它被缠绕在一根根竹篙上,是林立的鞭炮;被填充在一杆杆鸟铳里,是喜庆的轰鸣;被粘贴在一只只彩灯上,是精巧的剪纸;或者,它端坐在一抬抬花轿里,是形形色色的戏剧人物。

节日的宁都是乡土的。它在一座座祠堂里听戏,笑得前仰后合;它在山路上、河堰上庄严地游走,神圣的步履惊醒了冬眠着的土地;它在夜色笼罩的田野上狂欢,灯火长龙的舞蹈映红了所有的脸、所有的心。

我在平日里多次到过的地方,竟让我如此陌生。看来,结识一方土地,需要抵达它的节日,抵达它的内心,抵达乡村每个盛大典仪的现场。庄严的神情,是探问它的来路的方向标;欢乐的氛围,是了解它的性格的说明书。

我好奇地走近节日的宁都。

第一次,我虽没有进入,却距离它很近很近了,就在中秋节的前夕。我看见一条细瘦的小河,用自己浅浅的流水,在洗刷一座村庄。一河的板凳、竹椅、八仙桌,一河的桶、盆、砧板和床架。一河的老人和孩子,在清洗一河平凡的日子,清洗生活的每个旮旯。平常的风俗习惯,因为满河的喜气,宏大的场面,而充满了富有魅力的仪式感。

这个场面一下子唤醒了我的记忆。把一个家搬到河边、井边,甚至拆下门板,洗刷一遍,用清洁的心情来迎接皎洁的月圆时分,曾是随处可见的景象。少年时,我就曾在所有门板被洗得刷白的长街上,看十五的月亮怎样把店铺里的月饼抢购一空。如今,这种淳朴的风俗习惯,恐怕在别处乡村已难得一见了。

没想到,传统习俗依然顽强地生长在宁都民间,且风姿不减。最是动人的当属中秋之夜。月圆时分的宁都,聚集在祠堂前的壮汉,他们高举着的一竿竿竹篙火麓上,生长着一簇簇耀眼的火苗;追逐着月光的孩子,他们手持的芋荷梗子上,插满了祷祝平安的线香;浑身弥散着擂茶芳香的妇女,正以皎洁的心情“迎月光姊姊”。

我因此惊奇大约算不上矫情的。于是,去岁,我忍不住走进了正月的宁都。

虽然是临时动议,宁都的朋友很轻易地就把我的行程给安排得满满的——正月十三到达,晚上去黄石镇听宁都采茶戏;正月十四,上午访问竹笮乡的宁都道情,下午是石上村的“割鸡”仪式,晚上有江背村的“扛灯”;正月十五那天有一些选项,比如,上午可看黄石中村的傩戏或田头镇的“妆古史”游村,下午再赴石上村看鞭炮燃放仪式,傍晚是该村的担灯游村,这个元宵之夜更是精彩纷呈,形形色色的灯会遍布山野间,可惜,一年太长,一夜太短,我们只能就近顺便去观赏增坊村的桥梆灯表演。

宁都让我大饱眼福。好比正月间不怕来客,酒菜都是现成的,喜庆的民俗活动也是现成的,即便茫无目标地游走在乡间,或许也能碰上十分新鲜的活动。(P1-3)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行走于田野,作业于田野,这些文字本来就是生长在田野上的某些植物,譬如水稻、南荻、紫云英,毛楂、樟树、马尾松,那么,索性将此书命名为《田野》吧。

我眼前的田野是民俗大地。欢娱的场景,连接着辟邪纳吉的共同心理;淳朴的乡俗,浸润着富足安康的民间理想。山野间的乐声舞姿,滋养着凝聚人心的精神;戏台上的古韵雅调,繁育着教化后代的力量……我不由得为之感慨道:“看来,结识一方土地,需要抵达它的节日,抵达它的内心,抵达乡村每个盛大典仪的现场。庄严的神情,是探问它的来路的方向标;欢乐的氛围,是了解它的性格的说明书。”

我笔端的田野是信仰大地。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古村落用许多由神圣性和神秘性构成魅力的故事,吸引我步步深入其间。我以为,古村落虽是人们生活起居的窠巢,却堆砌着驳杂的民间信仰和崇拜,铺筑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所以,我的写作沉醉于村落文化题材。自然地为之感动,我感慨道:“面临失去农耕文化土壤的巨大危机,一些古村落之能够保存至今,一些民俗仍能鲜活地生长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依然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依然秉持着包括宗族

意识、风水观念和俗神崇拜在内的传统民间观念。一句话,就是依然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

我心中的田野是美人大地。正如山明水秀的膏腴之地,恍若打动天下人心的天仙。古村落令人神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疑也是珍藏中华美学精神的富矿。古村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生动演绎了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和优雅、诗意的生存格调,充分展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营造意象与追求意境的艺术表征。为了探访大地美人,二十年来,我兴致勃勃地去过四百多座村庄。我曾经动情地写道:“时间已把古村造化为山水田园间不可或缺的景物,成为山水之精神,田园之魂魄。”“村庄的建筑仿佛就是一种述说,一种饱含沧桑感的历史叙事。”“随着现实生活的日趋表面化、肤浅化和内在价值的丧失,浸透砖木的历史也许能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温馨抚慰。”然而,俏丽千百年的美人忽然就华落色衰、垂垂老矣。我忍不住为之感伤、为之感慨:传统村落文化消亡或被改造的速度和力度都是难以想象的。想当年,强大的政治力量辅以极端的手段,也不过是像炼山一样,虽为焦土,根脉犹存。而现在,树蔸连同须根都被大面积地翻刨出来。只有少数地区和一些古村落,尚替我们留存着乡村社会的遗迹。

我的这类写作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记住”。然而,当江南的雨也被改变了形象、性格之后,当健忘成为时代症之后,谁还能记得住?谁愿意去记住?谁愿意被记住?

那么,为了凭吊吧,就像我在本书末尾凭吊一棵蹊跷死去的马尾松那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田野/乡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92335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707314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3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