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书五经故事(上下最新图文版)/中国传世经典故事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一部儒学的正典,一部东方的《圣经》,一部研究封建伦理道德及整个社会的教科书。两千多年来,它的思想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发现,儒家学说中有不少适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本书经专家学者的精心挑选,化艰涩为浅显,以一个个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白话故事为向导,引领广大读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儒学的精妙和人生的真谛。与这部儒家治世观点的经典巨著“亲密接触”。

目录

四书论语/1

弟子侍坐/3

季氏将伐颛臾/4

公山弗扰以费叛/6

叶人证父攘羊/8

孔子畏于匡/9

厄于陈蔡/11

孔子与隐者/12

孔子论诗/15

颜渊早死/18 

子路好勇/20

子贡善辩/24

管仲一匡天下/26

伯夷求仁得仁,28

仁者爱人/30

为政之道/34

君子与小人/35

四书孟子/39

孟子见梁惠王/41

齐桓晋文之事/44

齐王好乐/49

齐王欲行王政/50

论齐人伐燕/53

滕文公问政/56

臧氏之子阻君/58

养气与圣人/59

孟子不受召/65

孔距心知罪/66

孟子去齐|研

滕文公问丧/70

许行之徒陈相/72

辩墨者夷之/76

枉尺而直寻/78

何为大丈夫/79

古之君子仕/80

食志与食功/82

宋将行王政/83

孟子好辩/85

陈仲子充廉士/88

规矩与方圆/89

沧浪之水/9l

辩士淳于髡/93

逢蒙杀羿/94

不孝子匡章/95

曾子子思遇寇/97

齐人一妻一妾/98

舜号泣于曼天/99

齐东野人之语/102

尧让天下/104

禹不传于贤/106

百里奚自鬻/107

孔子集大成/109

交友与交际/110

仕有时为贫/113

告子人性论/116

人性本善/118

合生而取义/119

礼与食孰重/121

人皆可为尧舜/122

高叟解诗/123

何必日利/125

三王之罪人/126

慎子为将军/127

白圭治国策/128

乐正子好善/130

天将降大任/131

文王善养老/133

孔子在陈/134

四书大学/137

大学之道/139

君子止于至善/140

君子慎其独/141

治国必先齐家/144

四书中庸/147

舜其大孝/149

子路问强/151

五经诗经/153

周民的祖先/155

公刘迁豳,158

古公迁周原/16l

周朝开国/164

文王的贤德/165

文王的功业/166

氓之蚩蚩/169

七月流火/17l

五经尚书/175

尧治天下/177

尧禅让于舜/179

治水的大禹/184

皋陶的智慧/188

禹言益稷/189

五子之歌/192

胤侯征讨羲和/193

成汤誓师/195

仲虺勉励成汤/196

商汤作诰/198

伊尹训诫太甲/199

盘庚迁都/204

傅说举于版筑/208

武王大会诸侯/211

誓师牧野/214

武王分封/216

周公摄政/217

周公封康叔/220

营造洛邑/225

周公还政/228

周公治理洛邑/23

诸侯相康王/233

康王之诰/236

康王命毕公/237

穆王命君牙/239

穆王命伯同/240

吕侯教赎刑/24l

文侯之命/245

五经礼记/247

孔子与丧礼/249

曾子与丧礼/252

丧欲速贫/254

仁亲以为宝/255

杜蒉举杯/257

苛政猛于虎/258

嗟来之食/260

文王之为世子/26l

孔子叹礼运/262

魏文侯问乐/265

孔子言及乐/267

曾子论孝/270

鲁哀公问礼/27l

仲尼燕居/275

孔子闲居/278

投壶之礼/280

鲁哀公问儒行/282

五经周易/287

文王拘而演周易/289

圣人取诸卦象/290

龙见于周易/292

箕子之明夷/294

陈敬仲亡齐/295

秦穆公卜伐晋/297

南蒯将叛而枚筮/300

叔孙豹之筮/301

五经春秋左传/303

郑伯克段于鄢/305

卫州吁之乱/307

鲁隐公观鱼/309

郑伯请成于陈/310

郑人大败戎师/311

滕侯薛侯争长/312

郑伯伐许/313

羽父弑隐公/315

宋华父督弑君/316

郑宋争衡/318

曲沃并晋/321

周郑缟葛之战/323

楚武王伐随/325

虞公贪得无厌/328

楚斗廉败郧师/329

郑昭公奔卫/330

楚屈瑕趾高/332

卫宣姜之乱/333

鲁文姜之乱/335

郑国的衰落/336

楚子灭邓/338

齐连管之乱/339

齐桓公用管仲/341

曹刿论战/342

宋桓公罪己/343

宋南官长万之乱/344

郑厉公复位,346

蔡哀侯自取灭亡/347

楚鬻拳爱君/349

郑伯虢公纳惠王/350

晋灭群公子/352

楚令尹子元伐郑/352

有神降于莘/353

狄人灭卫/354

鲁庆父之难/356

晋假道灭虢/358

晋骊姬之乱/362

辕涛涂谮申侯/367

齐桓公称霸/369

晋里丕之乱/375

晋乞籴于秦/379

秦晋韩原之战/380

齐五公子争立,385

宋襄公图霸/387

宋楚泓之战/390

鲁僖公卑邾/39l

晋重耳之亡/392

晋怀公无德/396

晋文公登位/398

王子带乱周室/40l

晋文公勤王/404

展喜犒齐师/405

药贾不贺子文/406

城濮之战/409

践土之会/416

宁武子盟宛濮/417

烛之武退秦师/420

秦晋殽之战/421

臼季荐冀缺/425

阳处父诳子上/427

楚商臣弑父/428

狼晖可谓君子/429

秦穆犹用孟明/430

晋灵继立之乱/432

晋赵盾掌权/436

穆伯娶于莒/439

楚穆王北略/442

秦晋河曲之战/443

魏寿余诱士会/445

邾文公知天命/447

齐商人弑合/447

楚庄王灭庸/450

宋昭公被弑/451

公子归生和晋郑/454

襄仲杀嫡立庶/456

郑宋大棘之战/457

赵盾弑其君/458

楚庄王问鼎/461

郑穆公刈兰而卒/463

公子归生弑君/464

楚灭若敖氏/466

楚庄王县陈/468

楚庄王围郑/469

晋楚□之战/472

申叔展打隐语/48l

清丘之盟/482

楚庄王称霸,484

狄人的衰亡/487

晋克郁请伐齐/490

公孙归父亡齐/491

齐晋耄之战/493

申公巫臣亡晋/50l

楚归晋知蓄/503

栾书从善如流/505

申公巫臣使吴/506

晋景公诛赵氏/508

钟仪南冠而絷/509

莒子不修城郭/511

晋景公病人膏肓/512

宋华元合晋楚/514

吕相绝秦/516

宋荡泽弱公室/520

晋楚鄢陵之战/521

鲁逐叔孙侨如/527

齐庆克之乱530

晋人弑厉公532

彭城争夺/536

祁奚举贤/538

魏绛善用刑/540

晋侯享叔孙豹/541

魏绛谏和戎/542

楚令尹侵陈/545

晋楚争郑/548

晋灭倡阳/554

王叔伯舆争政/556

盗杀郑大夫/557

晋人服郑/560

吴乘楚丧/563

范宣子数戎/566

迁延之役/567

孙林父逐献公/570

子罕不贪为宝/574

齐晋平阴之役/576

郑子孔起楚师/581

崔杼立公子光/.583

臧孙纥论止盗/584

蘧子冯为令尹/585

晋栾氏之乱/587

齐庄公伐晋/593

臧孙纥犯门斩关/594

郑公孙性急/597

崔杼弑其君/598

子产献捷于晋/602

宋太子痤冤死/604

卫献公复位/605

蔡声子复伍举/610

卫献公杀宁喜/613

宋向戌弭兵/615

齐人灭崔氏/620

齐人逐庆氏/622

吴公子季札/626

郑人杀良霄/630

郑子产为政/634

子产坏晋馆垣/640

公子围聘于郑/643

大夫会于虢/644

楚人欲戮鲁使/647

子皙子南争妻/650

公子围篡弑/652

秦后子适晋/654

子皙不得善终/656

齐晏婴使晋/658

齐景公更晏子宅/662

楚灵王大会于申/663

竖牛乱叔孙氏/668

楚灵王欲辱晋/672

郑人铸刑书/675

楚无宇执闻人/677

蘧启强致鲁侯/679

孟僖子好礼/681

郑人相惊以良霄/682

石言于晋魏榆/684

楚灵王县陈/685

齐四姓之乱/687

楚灵王灭蔡/690

齐景公欲代晋霸,692

南蒯以费叛/693

楚子革谏灵王/697

楚灵王作恶自毙/’700

公子弃疾诈位/703

平丘之会/706

晋执季孙意如/711

叔向不隐于亲/713

晋荀吴围鼓/714

子产命韩起舍玉/716

孔子师郯子/719

公子光夺佘皇/720

宋卫陈郑皆火/722

卫齐豹之乱/726

宋华氏之乱/729

楚佞臣费无极/734

王子朝乱周室/737

叔孙得罪于晋/743

吴楚争州来/746

鲁三桓出昭公/748

齐景将纳鲁昭/753

专诸刺吴王僚/755

楚令尹杀费无极/757

伍子胥扰楚/760

鲁昭公客死乾侯/761

召陵之会/766

柏举之战/768

楚昭王奔随/771

申包胥兴楚/773

鲁阳虎之乱/775

夷仪之战/779

孔子相于夹谷/780

鲁侯犯之乱/782

吴越夫椒之战/785

范中行氏之乱/787

晋郑铁丘之战/790

齐陈氏专权/793

宋景公灭曹/796

吴为邾故伐鲁/798

齐鲁战于郊/801

艾陵之战/804

黄池之会/806

齐陈常弑简公/807

卫庄公蒯聩/810

宋向魃之乱/814

试读章节

弟子侍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着众多杰出的弟子。孔子常常在日常的闲谈中,对他的弟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就因此而拘束。你们平时说:‘没有人认识我的才能啊!’如果有人认识到你们的才能,准备重用你们,那你们要怎么做呢?”

子路想都不想就立刻回答说:“一个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而且还夹在大国的中间,受到邻国军队的威胁,甚至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来治理它,只要三年,可以使百姓勇敢,并且崇尚道义。”

孔子微微笑了一笑。又问:“求(冉有的名),你会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国家的礼乐制度,就要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孔子又问:“赤(公西华的名),你怎么样呢?”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能力,只是愿意学习而已。在祭祀祖庙或会盟诸侯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点(曾皙的名),你怎么样呢?”

曾皙正在弹瑟,已近结尾,声音渐渐地轻下去,突然铿地一声,乐曲结束,曾皙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其他三位。”

孔子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理想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河中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

孔夫子长声叹息说:“我倾向于点的理想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落在后面,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您为什么取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讲究礼让,他说话却一点都不谦让,所以取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有谈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  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谈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有宗庙,能会盟诸侯,不是国家又是什么呢?他若只能做小司仪,那谁又能做大司仪?”

鲁大夫季氏,是鲁国的权臣,非常嚣张跋扈。季氏曾在庭院中举行乐舞,居然僭用天子的礼仪,排出了八列舞队(按乐舞礼仪,天子用八列,诸侯六列,大夫四列,士二列)。孔子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僭用天子之礼,在庭院中排出八列舞队,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季氏又曾想去祭泰山,按照礼仪,这是诸侯才应该做的事。当时冉有在做季氏的家臣,孔子就问冉有:“你能不能阻止?”冉有回答不能,孔子听了感叹不已。

季氏比周朝的王公还要富有,而冉有还替他四处搜刮,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对此非常不满,对其他学生说:“冉有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尽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

子路也做了季氏的家臣。季氏子弟中有个叫子然的,因为家里有两个孔子弟子做家臣,感到很得意,就去问孔子:“子路、冉有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

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是问别的呢,原来是问子路和冉有啊。所谓‘大臣’,是为了道义而侍奉君主的人,如果道义不行,就辞职不干。如今子路和冉有,算得上是一般臣子而已。”

子然接着问:“是那种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臣子吗?”

孔子说:“那倒不是。如果是轼杀父亲和君主那样的事,我想他们是不会服从的。”  鲁国有个附庸国,叫做颛臾。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就去报告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发动战争。”

孔子说:“求(冉有的名)!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是先王封在东蒙山下,让他们主持东蒙山的祭祀的,并且又是在鲁国的国境内,是侍奉鲁国社稷的臣属(不像季氏只为自己)呀!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并不希望这样。”

孔子说:“求!古代的良史周任曾经有句话:‘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请辞职。’遇到危险你不维护,将要跌倒你不扶持,那还要你们这些辅佐的干什么?而且你的话是站不住的。好比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掉,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又邻近费邑(季氏的私邑)。现在不去夺取它,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

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种不肯直说‘我想要’,而替自己的贪婪找出种种借口的人。我听说:治理国家或治理封地的人,不担心贫困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稀少而担心人们不团结。如果贫富均匀,也就没有贫穷了;人民和睦相处,也就不怕人少了;百姓齐心协力,国家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要培养仁义礼乐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之后,就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现在你们两个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又不能够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而不能好好守卫边境,反而策划在国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所担忧的,不是颛臾国,而是鲁国的君主吧。”P3-6

序言

品儒学之精妙·悟人生之真谛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流派之众多,史籍之丰富,可以傲踞世界各国之前列。而儒学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四书五经》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自然无与伦比。

古往今来,儒学究竟孕育了多少杰出人才,又有多少优秀的炎黄子孙受其熏陶,而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子贤女?我们无法考证、不得而知。然而,大凡在中国历史上闪烁过光彩的耀眼人物,又有几入不是在儒学的沐浴下大放异彩、各领风骚?就拿伟人毛泽东来说吧,他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都深有研究,并对《四书五经》有着特殊的“偏好”。毛泽东将从中汲取的思想文化之精髓灵活运用,并融入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中。

纵观儒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从孔子时代到今天,儒家文化传统至少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其间曾屡遭批判甚至封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是将这种扼杀推向了极致。然而,不管多大的风雨、多凶的屠刀,其结果也不过是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荡起点点涟漪而已。儒学的主导地位从未因此而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以柔克刚”的本性,使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显得独一无二。

不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不必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就一个“仁”字,也足以让我们品悟良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我们来说,儒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依然是陪伴我们左右、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哲学。

本着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宜人神智的原则和宗旨,我们推出最新的图文版《四书五经故事》。“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和《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全书经专家学者的精心挑选,化艰涩为浅显,以一个个脍炙入口、引入入胜的白话故事为向导,引领广大读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儒学的精妙和人生的真谛。再加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美古雅的插图,无论是在夏日的午后,还是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翻读几页,都能使您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育,更能使您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书五经故事(上下最新图文版)/中国传世经典故事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0266
开本 16开
页数 8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6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49
丛书名
印张 5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4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