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齐白石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者登天哪”,齐白石质朴直白地讲述了一个穷人家孩子成长为艺术大师的传奇经历。

《齐白石回忆录》收录了胡适、黎锦熙、邓广铭三位史学大家联手编著的《齐白石年谱》,可说是目前最为权威、最为可信、最为全面的齐白石回忆录读本。

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我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罗家伦

内容推荐

20世纪的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层出不穷,而备受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共同推崇的大画家,只有齐白石一人。齐白石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异数,从没有一位画家如同他这般,能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他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齐白石回忆录》是白石老人亲述,由门人张次溪记录,原是请吴江人金松岑为白石老人作传所备的素材。记录了齐白石生于清末、游历于民国、经历种种战乱的人生苦旅。同时这本《齐白石回忆录》收录了胡适、黎锦熙、邓广铭三位史学大家所做的《齐白石年谱》和罗家伦所写的对《白石老人自述》的感受。可说是读懂齐白石最为权威、最为可信的读本。

目录

白石老人自述

第一章: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第二章:从识字到上学

第三章: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第四章:从雕花匠到画匠

第五章: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第六章:五出五归

第七章:定居北京

第八章:避世时期

附录

 一、《齐白石年谱》 胡适 黎锦熙 邓广铭

 二、《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受》 罗家伦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家,穷得很啊!

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者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从哪里说起呢?先说说我出生时的家庭状况吧!

我们家,穷得很哪!我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十一月二十二日,我生肖是属猪的。那时,我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在堂,我是我祖父母的长孙,我父母的长子。我出生后,我们家就五口人了。家里有几间破屋,住倒不用发愁,只是不宽敞罢了。此外只有水田一亩,在大门外晒谷场旁边,叫做“麻子丘”。这一亩田,比别家的一亩要大得多,好年成可以打上五石六石的稻谷,收益真不算少,不过五口人吃这么一点粮食,怎么能够管饱呢?我的祖父同我父亲,只好去找零工活做。我们家乡的零工,是管饭的,做零工活的人吃了主人的饭,一天才挣得二十来个制钱的工资。别看这二十来个制钱为数少,还不是容易挣到手的哩!第一、零工活不是天天有得做;第二,能做零工活的人又挺多;第三、有的人抢着做,情愿减少工资去竞争。第四、凡是出钱雇人做零工活的,那是刻薄鬼,不是好相处的。为了这几种原因,做零工活也就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混不饱一家的肚子。没有法子,只好上山去打点柴,卖几个钱,贴补家用。就这样,一家子对付着活下去了。

我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听我祖父说,早先我们祖宗,是从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湘潭来的,这大概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刚搬到湘潭,住在什么地方,可不知道了。只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的高祖添镒公,从晚霞峰的百步营搬到杏子坞的星斗塘,我就是在星斗塘出生的。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名殿子村。星斗塔是早年有块陨星,掉在塘内,所以得了此名,在杏子坞的东头,紫云山的山脚下。紫云山在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有一百来里地,风景好得很。离我们家不到十里,有个地方叫烟墩岭,我们的家调在那里,逢年过年,我们姓齐的人,都会上供祭拜,我在家乡时候,是常常去的。

我高祖以上的事情,祖父在世时,对我说过一些,那时我年纪还小,又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现在已记不得了,只知我高祖一辈的坟地,是在星斗塔。现在我要说的,就从我曾祖一辈说起吧!

我曾祖潢命公,排行第三,人称命三爷。我的祖宗,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爷,都是务农为业的庄稼汉。在那个年月,穷人是没有出头日子的,庄稼汉世世代代是个庄稼汉,穷也就一直穷下去啦!曾祖母的姓,我不该把她忘了。十多年前,我回到过家乡,问了几个同族的人,他们比我长的人,已没有了,存着的,辈份年纪都比我小,他们都说,出生得晚,谁都答不上来。像我这样老而糊涂的人,真够岂有此理的了。

我祖父万秉公,号宋交,大排行是第十,人称齐十爷。他是一个性情刚直的人,心里有了点不平之气,就要发泄出来,所以人家都说他是直性子,走阳面的好汉。他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兴亡盛衰,晚年看着湘勇(即“湘军”)抢了南京的天王府,发财回家,置地买屋,美得了不得。这些杀人的刽子手们,自以为有过汗马功劳,都有戴上红蓝顶子的资格(清制:一二品官戴红顶子,三四品官戴蓝顶子),他们都说:“跟着曾中堂(指曾国藩)打过长毛”,自鸣得意,在家乡好像京城里的黄带子一样(清朝皇帝的本家,近支的名曰宗室,腰间系一黄带,俗称黄带子;远房的名曰觉罗,腰间系一红带,俗称红带子。黄带子犯了法,不判死罪,最重的罪名,发交宗人府圈禁,所以他们胡作非为,人均畏而避之),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出一头,什么事都得他们占便宜,老百姓要吃一些亏。那时候的官,没有一个不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老百姓得罪了他们,苦头就吃得大了。不论官了私休,他们总是从没理中找出理来,任凭你生着多少张嘴,也搞不过他们的强辞夺理来。甚至在风平浪静,各不相扰的时候,他们看见谁家老百姓光景过得去,也想没事找事,弄些油水。  我祖父是个穷光蛋,他们打主意,倒还打不到他的头上去,但他看不惯他们欺压良民,无恶不作,。心里总是不服气,忿忿地对人说:“长毛并不坏,人都说不好,短毛真厉害,人倒恭维他,天下事还有真是非吗?”他就是这样不怕强暴,肯说实话的。他是嘉庆十三年(戊辰·一八O八)十一月二十二日生的,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他常说:“孙儿和我同一天生日,将来长大了,一定忘不了我的。”他活了六十七岁,殁于同治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的端阳节,那时我十二岁。

我祖母姓马,因为祖父人称齐十爷,人就称她为齐十娘。她是温顺和平、能耐劳苦的人,我小时候,她常常戴着十八圈的大草帽,背了我,到田里去干活。她十岁就没了母亲,跟着她父亲传虎公长大的,娘家的光景,跟我们差不多。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嫁给我祖父,遇到祖父生了气,总是好好地去劝解,人家都称她贤惠。她比我祖父小五岁,是嘉庆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十二月二十三日生的,活了八十九岁,殁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一九O一)十二月十九日,那时我三十九岁。

祖父祖母只生了我父亲一个,有了我这个长孙,疼爱得同宝贝似的,我想起了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情景,总想到他们坟上去痛哭一场。

我父亲贳政公,号以德,性情可不同我祖父啦!他是一个很怕事、肯吃亏的老实人,人家看他像是“窝囊废”(北京俗语,意称无用的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德螺头”。他逢到有冤没处伸的时候,常把眼泪往肚子里咽,真是懦弱到了极点了。

我母亲的脾气却正相反,她是一个既能干又刚强的人,只要自己有理,总要把理讲讲明白的。她待人却非常讲究礼貌,又能勤俭持家,所以不但人缘不错,外头的名声也挺好。我父亲要没有一位像我母亲这样的人帮助他,不知被人欺侮到什么程度了。

我父亲是道光十九年(已亥·一八三九)十二月二十八日生的,殁于民国十五年(丙寅·一九二六)七月初五日,活了八十八岁。我母亲比他小了六岁,是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一八四五)九月初八生的,殁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日,活了八十二岁。我一年之内,连遭父母两丧,又因家乡兵乱,没有法子回去,说起了好像刀刺在心一样!

提起我的母亲,话可长啦!我母亲姓周,娘家住在周家湾,离我们星斗塘不太远。外祖父叫周雨若,是个教蒙馆的村夫子,家境也是很寒苦的。咸丰十一年(辛酉·一八六一)我母亲十七岁那年,跟我父亲结了婚。嫁过来的头一天,我们湘潭乡间的风俗,婆婆要看看儿媳妇的妆奁的,名目叫做“检箱”。因为母亲的娘家穷,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自己觉得有些寒酸。我祖母也是个穷出身而能撑起硬骨头的人,对她说:“好女不着嫁时衣,家道兴旺,全靠自己,不是靠娘家陪嫁东西来过日子的。”我母亲听了很激动,嫁后三天,就下厨房做饭,粗细活儿,都干起来了。她待公公婆婆,是很讲规矩的,有了东西,总是先敬翁姑,次及丈夫,最后才轮到自己。

P3-6

后记

本书意为展现白石老人对其生平的回忆,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齐白石的“自述”。白石老人71岁时即计划请吴江金松岑为其作传,所以他口述其生平,请门人张次溪为他笔录,以作为写传的基本素材。而世事推移,白石老人时作时辍,又因年事已高,体力渐衰,作传之愿终未能偿,口述记录也仅止于1948年,时白石老人已八十有八。

第二部分,即胡适编订、黎锦熙和邓广铭增补的《齐白石年谱》。胡适作这部年谱时(1947年),正担任北大校长,立志“复兴北大”,工作繁忙自不待言,但他竟然“大刀阔斧”地作了这部年谱,这也是他为当代人所作的唯一一部年谱,可见他对其人其书的喜爱和重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与白石老人同为湘潭人,两家又有六七十年的交谊,为乡贤作传自不敢不尽心力;史学家邓广铭,精于历史人物的传记,已有做《辛稼轩年谱》等深厚积累,其利用同时代人的遗集所做的增补订正工作很有价值。三位大家用“拿绣花针的本领”做这本三万多字的小书,其考证之精密、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使得该书无疑成为了有关白石老人的年谱最为严谨和权威的版本,堪称白石老人的精致小传。进而言之,年谱不仅是白石老人的个人传记,也“有补于治人论世”,让读者对同时代的人、所处时代的事都有一个“鸟瞰的观察和正确的了解”。

同时还收录了罗家伦的《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通过其对该书准确而真切的评价我们也许可从中看出本书的价值。文章中记录了一个小插曲让人尤感真切:罗家伦长清华大学时曾拜访过白石老人,一进大门便见贴着画的润格,有些反感,认为此举有伤风雅。但看过这篇自述后,了解了白石老人“从童年一直到老年为生活而艰苦奋斗的情形”,使这种反感消释于无形。

有关白石老人的传记有不少读本,其弟子王森然上世纪30年代时写过一本,吴祖光50年代时写过一册很薄的《画家齐白石》;老人逝世后,有胡文晓的《白石老人传略》等。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曾想将这三册均附录在后,但将各书细读对比后,深觉胡适等编撰的《齐白石年谱》属上乘之作,也最为适合与白石老人的自述对比阅读。

本书最后以此般面貌视于读者,多少掺有编者的浅薄判断和主观选择,学识有限,对错与否,留待读者感知。

编辑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齐白石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白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51569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