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去的使节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复原了2100多年前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事件,一个为东西方人们所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在这里,作者不仅用充沛的文学情感去复原这段历史,还以他极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突破历史的界限,使整部作品气质古朴而激动人心。它给读者带来享受,给学界带来一种新的眼光。

内容推荐

本书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古代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以一一个学人之眼还原了历史环境。两千年前西汉社会的贵族、王侯、戍卒、贩客、驼夫在滚滚黄沙中穿越时空浩荡而来。汉匈战争的壮阔场面,游牧人与定居农耕民族文化心理的碰撞与融合,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历史的雄浑厚重,华美奔放在这里交相辉映,撼人心魄,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目录

序/1

1壮丽而贫弱的都城/1

2公侯巨宦们的酣然之梦/2

3帝国的使团踏上了西渭桥/4

4精明商人的家宴/4

5歌女与贵人/6

6中行说传奇./8

7巨贾贿赂皇族/14

8骑队扎营/15

9浑邪王欢宴汉使/19

10游牧人的想法/21

11搏熊之戏/23

12无言赠马/26

13大流沙中的生死之旅/27

14铁血冒顿单于/31

15梦幻伊吾庐牧野/34

16不安的情绪/35

17大都尉亲迎/37

18驿卒惊变/41

19伤着的和死着的/43

20可怕的右贤王/44

21暴露使命/48

22老贵人的肺腑之言/50

23龙城之会/51

24最高首领的威仪/53

25充满机锋的交谈 /54

26射箭和赛马 /56

27温柔陷阱/60

28公主的婚礼/62

29角力与柔情 /64

30时光与爱情/65

3l老单于的困惑 /68

32暴雪碾压匈奴草原/72

33教化的信心 /74

34老军人灌夫/75

35马邑之谋的缘起/81

36最高层的秘密决策 /83

37第二次和战之争/86

38天灾降临/90

39聂壹的计谋/91

40匈奴人的和战之争/93

41汉匈军人的第一次接触/94

42劝降失败/100

43外交努力胎死腹中/102

44挫败汉军的四路攻击/106

45伊吾王的忧伤/107

46逃脱的机会/112

47生离死别/115

48逼降/122

49从姑师到伊列/124

50穿越兴都库什山/127

51费尔干纳城/130

52汉人与波斯人的第一次对话/135

53西域的态势/139

54对使命的信心/143

55游牧人的王和他们的统治/145

56老胡子的心病/147

57月氏女王愧对先夫/150

58恬淡平和的大夏王/154

59险峻的西域商道/158

60贪婪的商队首领/162

61第二次被匈奴人羁押/163

62从于阗到乌里水的道路/165

63伊吾王的爱与恨/167

64无意中完成的伟大爱情/170

65太子党的努力/171

66汉军的第一次辉煌胜利/173

67老单于神秘死去/175

68叔侄势如水火/178

69被迫出走/181

70一口泉的战斗/183

71大迂回的路/187

72南奔汉地/189

73千钧一发的闯关行动/191

74世界上最大的都城/197

75公孙兄弟的友谊/199

76封赏大典/201

77不堪心灵重负的匈奴太子/205

78老胡儿的埋怨/206

79商业集团怂恿西南探险/208

80风雅名士传奇/210

81大皇帝亲手猎熊/217

82名士的铁齿铜牙/218

83於丹自杀/221

84活下去的勇气/223

85世家子省亲/224

86汉中大儒的气节/227

87再别故里/229

88汉军的霹雳行动/230

89期门之谊的同僚们/231

90有惊无险的出游/232

91牧羊人出身的大将军/235

92定襄太守的筵宴高会/236

93合围失败/237

94催人泪下的父子重逢/240

95一个文人的决心/245

96接应皇家贵胄/247

97直扑莫句水/249

98前军覆没/252

99紧急军事会议/254

100裂土封侯/258

101衣锦还乡/259

102商业集团的努力/262

103西南夷的渊源/265

104爱马甚于爱女人的皇帝/269

105实施西南探险/273

106老将军欢宴出征将帅/276

107右北平边塞/281

108李广传奇/282

109东胡卢王的诱兵/286

110前军陷入重围/288

111封侯梦的破灭/298

112西域佳科/299

113河西受降/302

114故友重逢/305

115两侯荣归故里/308

116一代大儒乐极生悲/309

117第二次出西域/313

118昆莫王的遗憾/317

119斡旋成功/318

120副使们持节出发/319

121传奇英雄巨星殒落/322

122遥远西方的见闻/323

后记/327

试读章节

巨大的城墙脚上的砖缝里孤零零钻出了几棵绿色的藓草,而沙子随着阵阵袭来的风不停地碰撞、敲击着砖墙的迎风角,草秧子在风中颤动,仿佛那嫩绿的茎杆不堪这料峭的寒风似的。多云的天空半阴半晴,使得东城和西城的高高的箭楼和鼓楼在地面上投下的阴影也摇摆不定。渭水北岸的驿队像蚂蚁似地缓缓行进,水上的船一艘一艘地络绎不绝,城外的商旅在巨大的城墙阴影下走过,叮当叮当的铃声悠远地消失在开始泛青、盘旋着氤氲之气的开阔原野上。

壮丽而贫弱的都城

那风带着凛冽的透骨的寒意,带着土腥味儿紧紧裹着这座屹立在风沙之中的大城,使得它既显壮丽又似贫弱,坚固顽强又略带萧条,像一个血气不足的巨人,硬生生挺直着腰身,迎着近百年的风沙。仿佛整个大汉国上上下下的子民们,都有赖于它的屏障似的。

帝都长安只比临淄和陈留热闹一些,它的商业繁盛比不上南阳、宛城,它的物产富庶的程度比不上洛阳、江陵,它的盐铁之业更比不上成都……尽管它的形制和规模举世无双,但在它承平景象庞大身躯笼罩下的外表仍显出不安的惴惴的气息,仿佛一头巨兽在面对一种看不见踪迹的危险。

戍卫的军卒守在高高的城门和厚墙上用警惕的眼睛逡巡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这使得不知从哪儿来的衣衫褴褛的灾民互相搀扶着,又惊又疑地互相打量着,一步一步地往城里挪。这让人想起令国家大伤元气的吴楚七国之乱①来,这些灾民也许正是逃离家乡有年的楚丐罢了。当然了,能让这些几乎衣不蔽体的人儿惊讶的东西太多了,偶而经过驰道的富豪者的马车和官吏们的轺车上那华丽的装饰和驭者趾高气扬的神态,令人想到这毕竟是天子脚下的帝都。高大的车轮就这样在他们眼里滚动着,在泥路上溅起泥尘,将刚沐浴了春雨才钻出地面的草皮压上了印痕。

近年来在渭水上出现的船队愈来愈多了,船旗不再总是蜀卓氏和宛孔氏的,插田氏的、无盐氏的、韦氏的、任氏②的船旗的船队也出现了……这使得两岸的酒肆和茶坊像雨后的蘑菇般逐日增多,并逐水而上,这条河和灞上的垂柳使涌向帝京谋生的人们开始有了恬然如梦的感觉。

愈往东市走,就愈喧嚣了。青色的酒旗似乎顶着蓝天的云彩在屋顶上拂动,那四溢的酒香令行人驻足张望,各种各样的店铺高低错落,五颜六色,把个街道也打扮得像浓妆艳抹的妇人。医者、卜者、杂耍艺人、敲敲打打的工匠们都吆喝着千奇百怪的腔调,那伸长脖子张大嘴面红耳赤的模样极像一群争强斗胜的公鸡,把整个东市的热闹劲儿烘托得轰轰烈烈。还有诸如瓜菜、布匹、鱼肉、粟米的争价,以及沿街秦楼楚馆里传出的丝竹之声和调笑的声音、豪饮者的哄笑声,总之,这一切的熙攘情景多少给进城市物的城郊百姓带来一些欢悦。P1-2

序言

现代人不能不了解历史,而现代人尤其不能忽略历史事件给予人类心灵的巨大美感。久远年代的历史事件因其厚重、深沉,或已经创立了令后人景仰的价值,本身就激发人们去想象它的美学本质,从而使心灵得到熏陶和震撼。因此,历史美学正日益被更多的艺术家们所认可而被挖掘出来。众多的艺术家孜孜不倦地用绘画、雕塑,甚至用文字、音乐去从事复原历史事件的工作,他们的贡献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众多的历史事件本身就给人的灵魂以恢宏情感的刺激。

张骞出使西域正是这样一个事件。从文化的意义上,它首先沟通了古老的中国文明和希腊文明、波斯文明,确切地说,是东方与西方。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复原这一动人的历史画面,一直是国际上极为关注的问题。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的中国史料过于简略,而张骞出使西域时,足迹所履的国家和地区尚无高度发达的文化,中亚和西方的史料中对张骞西使的记载也只好是空白。最后造成这么一种结果:对于东方民族这个伟大英雄在2100多年前那次发现西方的探险,只能从极为简略的汉文史料和后人研究的论文中去大致勾勒了。

梁越先生的《西去的使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复原了2100多年前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影响了世界,从而使事件的主人公张骞成为东西方人们所熟知的人物。最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用充沛的文学情感去复原这段历史,还以他极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突破历史的界限,使整部作品气质古朴而激动人心。长泽和俊是日本国首屈一指的东方学家,关于张骞的西使,长泽师做过一番研究。梁越先生在写作本书时据他所言还未看过长泽师的论文汉译,但书中复原的张骞西使历史竟与长泽师的研究十分吻合。比如张骞从匈奴中逃往大宛国,走的大北道(经天山北麓),而非传统的丝路北道(经焉耆、疏勒);张骞从匈奴中逃归汉地时与匈奴军臣单于太子於丹一同奔汉地等等。这其中体现了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研究能力,而终能将此引入文学描写之中,使作品厚重的美学氛围十分突出。  井上靖生前写过不少严肃的、十分接近历史事实的西域小说,以《敦煌》、《楼兰》等作品为代表,风靡日本。他的西域小说的风格极为古朴,十分注重历史内涵的学术品位,使读者觉得这就是历史。井上师就像一位制作仿古艺术品的匠人,作品所焕发的古典美感能唤起人们对于古老历史的向往。可惜自他之后再没有人写出像他那样的西域小说。我认为,梁越先生的《西去的使节》秉承了井上师的风格,不仅给读者带来享受,也给学界带来一种新的眼光。梁越先生几乎是用学术的标准来织缀非常符合情理的情节和线索,去粘贴具有真实记载的历史碎片,使之成为一幅极为壮阔的画卷。

梁越先生是个勤奋的中国学人、著作家,也是身体力行的考察者、旅行家。本人有幸与其在10年前同行前往考察丝绸之路古道遗址,后互赠著作,以成友谊。10年之后,而有此重要成就,实深感佩。张骞西使,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重要事件一样,是东西方的人们熟悉的史实。而能够惟妙惟肖,准确地把握历史情节、情感及学术眼光复原这段历史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人。在此,作为友人,我期待本书的日文译本能尽快面世。

池田昭

2004年5月于日本东京

后记

大概在十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我阅读了香港老一辈作家齐桓先生的《凿空三万里》的部分内容。我觉得发生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那件影响了东西方的事件十分神奇。齐老先生的笔调冷静、简洁、深邃,宛如散发出古铜色光芒的冷兵器,干脆利落,一字一句都透显出学术小说的深度,让人深思,让人感到有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流淌。这部作品我至今未有机会看到全部,我只记得当时的短短的几万字内容让我想了很多,非但如此,那几万字一直留在我身边陪伴了近十年的时光。

以后,我只身离开童年、少年时代漫游过的南方,来到张骞当年经过的地方,而且一呆就是十年。十年能让一个少年成熟,能让一个女孩变成妇人,能让一个老者参悟一辈子的生老病死,能让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时光就这样在我的手指间悄悄溜走,为了留住它,我便极力在我自己想象中的张骞西去的道路上不停地走动。我曾经亲身走过比如六月天也会下大雪的巴里坤天山口门子达坂;在阿尔泰山分水岭处的中蒙边界上一去就是五趟,历时四年;漂流过从未有人漂流过的布尔根河,体会当年张骞乘木槎渡野河或眩雷河(伊犁河)时的感受。当然了,足迹所履还不止这些,我还曾经走过青海荒原的大非川,唐大将薛仁贵的五万大军曾在此全军覆没;额纳济旗的居延海,此处曾是汉匈战争攻防最前线;宁夏沙坡头的黄河岸边,此处是游牧民族攻略中原的必经渡口;负重20公斤徒步罗布泊70公里,去寻访楼兰古城;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的大同谷地,我当时进入的时候根本没有路,要骑马和牦牛走一个星期,要趟过三条河流,翻过三个艰险的冰达城在伊犁三年的日子里,我还走过昭苏、特克斯一直到查布察尔的天山古道……言不尽述,趁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只依靠人力和畜力的时候不是太多,于是我终于有机会体验古人提倡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境界。这十年风霜雪雨,我走过的不止万里,但读书离万卷差得很远。因此,只好沿途拜师。

依仗着西域大地雄浑、豪放,在这里行走,心胸变得十分旷达。我交的朋友几乎都是老师,认识的老师都是朋友。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有车马店老板、老板娘、贩驼客、淘金客一类的豪杰之士,也有著名学者、大学教授,更有行吟歌手、诗人或玛纳斯奇等奇人异士;有王爷的后裔,也有本身就是奇人的奇人的后代。他们给我讲述亲身经历的时候直让我把眼睛睁得铜铃大,而这些朋友(他们是最好的老师)所索取的往往不过是一瓶烈性白酒。广袤的西域惠我良多,至今,我虽蜗居在京城近郊的一处宅子里,但时时仍想念那里的西风峻烈、蟾岩无语;万马奔驰,黄尘弥漫;寂静山谷,野花遍地;落叶潇潇,白雪有声。

西域大地的景物,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让你想到“历史感”这三个字。时间跨度几千年,发生过的事仿佛就在昨天随意走走碰到的几块残陶片,没准是斯坦因、斯文·赫定当时拿的东西太多剩下的。最令人感动的是一种神奇的精神,我记得我在一本五年前出版的书里这样描述“叮当驼铃自沙漠风暴中传来,绿洲的出现使旅者欢欣鼓舞,血色的太阳照耀戈壁,零星的植物顽强地生长在丝绸古道上……我们可以尽情想象长达两百年的汉匈战争的壮阔场面,草原民族从诞生强大并建立帝国又最终瓦解的过程,宗教与艺术绝对完美地融合在荒漠石窟之中,无数艺术家为之耗尽了千百年的心血。森林消失,河流改道,著名的大河渐渐干涸,自然力的不可抗拒又给这片荒原增添了新的传奇。”

多年以后,我试图续写齐桓先生的《凿空三万里》中我读过的那几万字后面的故事。可是,仍心怀踌躇,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开始动笔,不料,一动就是整整五年。我试图要做的是按齐桓先生的风格一直把历史还原下去,因为两千一百年前的那位非凡的人物和那件非凡的事情是永远令后人肃然起敬的。

中国人需要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非凡的精神,需要古典的曾经有过的血性的东西。可惜的是,这种能让人激动起来的东西正一点点地失去,以致我们不得不感慨,我们为什么没有降生在那个时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有专家对我说过,张骞的祖上很有可能是羌人,汉中这个地方历史上就生存着融合于汉族中的羌人。张骞因其血缘关系,懂羌语,所以汉武帝才选他出使,因为张骞要经过的大多是羌族地区,而且,汉史上明确记载,他回来时曾打算“从羌中归”。但因张骞本人出身为郎,使我仍坚持让他成为汉中太守的儿子。因为,在汉时,只有二千石(省长级)或富豪者的子弟才有可能当上皇帝的禁卫军军官。值此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两千一百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书,以我百越僚人后裔的身份,向这位或许有羌人血统的中华英雄致敬。

梁越

2005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张骞的身上凝聚了最优秀、最典雅、最非凡的东方人的气质。他在2140年前完成的那个影响了东西方的事件,每每让人想起,都心存感激而激动难抑。  一一[日]京都大学东洋史文库编审、教授 池田昭  在世界所有的历史中,没有一场战争能延续200年之久,除了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对生存资源的控制和掠夺,是这场战争的核心所在。张骞事件是这场战争序幕中最耀眼的一点。他竭尽全力想去完成使命的方式,给无数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一[土尔其]伊斯坦布尔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伊本·麦格德  绵延横亘数千里的高山和沙漠、凶险莫测的河流、在冬季任凭暴雪碾压的无边草原……这些都是张骞本人要依靠双腿和畜力一步一步走过的。除此之外,他还要应付随时随地突如其来的战争威胁,他必须处心积虑应对着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民族的每一句话。这就是2140年前张骞事件的魅力所在。  一一[巴基斯坦]国立伊斯兰堡博物馆 阿里.哈布鲁.易卜拉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去的使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38872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8
18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