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评价名家名著、学派体系,以及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且论证了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
图书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学术史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评价名家名著、学派体系,以及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且论证了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陈平原/1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 细节处显精神/1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 ——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8 一 关于“五四运动”/8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12 花开春日/13 集会天安门前/17 受气东交民巷/23 火烧赵家楼/28 夜囚警察厅乃4 三 如何进入历史?乃8 四 回到“五四”现场/41 第二章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 ——《新青年》研究/50 一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52 二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61 三 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67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79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9l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104 第三章 叩问大学的意义 ——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117 一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117 二 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127 三 老北大的艺术教育/135 美育而非美术/136 社团而非院系/142 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146 中乐与西乐之争/150 博雅传统与“爱美的”/154 第四章 学问该如何表述 ——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157 一 古文的骄傲与白话的先驱/ 159 二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17l 三 深思独得与有感而发/185 四 白话文的另一渊源/197 第五章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 ——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207 一 删诗事件 /209 二 老朋友的意见/214 三 学生的建议/219 四 二周的眼光/ 227 五 胡适的自我调整 /239 六 经典地位的确立 /251 第六章 写在“新文化”边上 ——旧纸堆里的新发现/265 一 失落在异邦的“国故”/266 二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280 三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292 四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305 附录一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318 附录二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328 附录三 台湾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自序/334 引用及参考书目/338 索引/349 后记/38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学术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平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0953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6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61.1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7 |
宽 | 15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