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伏羲庙志/天水地方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伏羲庙志》是一部精求深究、广征博引的专著,是一种地方文献,撰述一种地方文献而又搜求其他近三十种地方文献用以佐证,不仅匠心独运,而且相得益彰。本志资料翔实,文字精炼,考辨明晰,图文并茂,可做研究者的基石,可当旅游者的向导,可成爱好者的益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羲皇故里——天水伏羲庙的专志。设上编“神圣伏羲氏”全方位略论述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和女娲的关系、龙文化、伏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等重大问题,置下编“沧桑伏羲庙”以辨析考证过的史志,碑碣资料为基础,记述卦台山的神奇、伏羲庙的沿革、祭祀典礼的庄严、文人墨客的赞歌,一言蔽之,完整记述伏羲庙的沧桑历史及社会人文各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列“附录”辑入和伏羲及伏羲庙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合理扩充志书容量。本志资料翔实,文字精炼,考辨明晰,图文并茂,可做研究者的基石,可当旅游者的向导,可成爱好者的益友。

目录

上编 神圣伏羲氏

引论

第一章 羲皇故里

一 伏羲诞生的感生神话

二 成纪源流

三 古成纪与“羲皇故里”

四 天水作为“羲皇故里”的历史地理背景

五 天水市境内的羲皇遗迹及遗俗

六 伏羲部族的迁徙和其他地方的羲皇遗迹

第二章 伏羲和龙文化

一 天水民间流传的伏羲女娲故事

二 伏羲女娲传说故事地理区域实证

三 伏羲女娲交尾像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 龙文化溯源

一 伏羲人首蛇身寓意

二 蛇图腾龙图腾鲵鱼

三 风雷龙

四 龙的传人

五 今天水地方的蛇禁忌和蛇传说

第四章 人文始祖

一 伏羲名号

二 伏羲时代

三 伏羲的文化功绩

下编 沧桑伏羲庙

第一章 卦台山

一 伏羲画卦传说

二 卦台山探秘

三 卦台山史迹钩沉

四 卦台山伏羲庙

五 碑碣碑文

六 分心石龙马洞

第二章 伏羲庙

一 明清以来伏羲庙的建设与沿革

二 伏羲庙建筑遍览

三 碑碣碑文

第三章 祭祀典礼

一 历代伏羲祭典

二 羲皇故宫伏羲庙祭祀规程及祭俗

第四章 考证

一 卦台山伏羲庙始建时间考

二 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前东侧残碑考察

三 秦州至卦台山里程辨正

四 元代秦州三皇庙非伏羲庙前身辨析

五 天水代羲庙创建得辨白

六 天水伏羲庙始建时间考

七 陈讲重建伏羲庙时间辨正

八 关于伏羲庙碑文中多次出现的职官名称“御史”说解

九 伏羲城创建时间考

十 《羲台志》和《伏羲庙志》辨别

十一 伏羲庙重建碑记中多次出现“秦州即古成纪”的缘由

十二 “与天地准”匾书写时间考

十三 天水伏羲庙“开天明道”匾考释

十四 李铉重建伏羲庙时间辨正

十五 天水伏羲庙先天殿顶棚六十四卦图案辨误

第五章 诗文辑录

一 诗歌

二 散文

大事记略

附录

第一辑 地方志伏羲庙资料及有关伏羲的著述索引

一 地方志中有关伏羲庙的资料辑录

二 全国著名伏羲庙简介

三 有关伏羲的主要著述索引

四 伏羲女娲颂歌

第二辑 传说轶闻

一 卦爻辉映卦台山

二 胡缵宗夜宿卦台山

三 李南晖夜梦伏羲

四 王赐均修城筑堡

五 向燊卜卦与白朗起义军攻破天水县城

六 吴佩孚参谒伏羲庙

七 蒋介石参谒伏羲庙

八 胡受谦改梁换柱

第三辑 相关论文两篇

一近年来出版书籍中有关伏羲庙的错误记述清理

二天水由来考证

第四辑 伏羲文化的交流与研究

一 伏羲文化的提出

二 伏羲文化旅游节

三 台湾同胞寻根问祖

四 中日伏羲文化交流

五 伏羲文化研究

六 伏羲文化的价值和弘扬伏羲文化的意义

第五辑 《伏羲庙志》的写作及修订

一 原版《伏羲庙志》缘起

二 原版《伏羲庙志》后记

三 从原版到新版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先天殿

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吴宫是其前身,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沧桑气息。

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①,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

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从古柏枝桠缝中筛落下来,银辉泻 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犹如超人化境。

朝房

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有房20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1805-1807年)重修10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16间,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3间,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房为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顶砖木结构。

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伏羲庙的朝房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平时闲置。一些潜心科举考试的士子,多借住或租住朝房,彻夜苦读,大概是想得到“人文始祖”的文气吧!

钟楼·鼓楼

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所谓暮鼓晨钟。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

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

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据采访所知,原来鼓楼的鼓很大很响,民国33年(1944年)中国戏剧学社戴涯话剧团来天水演出话剧《雷雨》,还曾借用这面鼓伴奏雷声。

碑亭·碑廊

原在先天殿西侧。创建时间不详,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庙内有“碑亭”,据此,疑创建于明代。有史可证为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建,时有碑亭6所。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5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中院  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院内列植古柏,现存18株。

太极殿

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

太极殿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体相似。不设顶棚,较先天殿简陋。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伏羲庙的书籍中多言太极殿配祀神农,实为莫大误解,先天殿是伏羲的宫,太极殿何而能成神农的寝呢?且殿名太极,太极又与神农何涉?

第三院

处先天殿和太极殿之间。殿前东西列朝房。有侧门和中院、后院相通。院内列植古柏,现存6株。

后院·后陵

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类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明胡缵宗有《与赵太史见易亭小坐》诗,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庙前又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燹不断,于是筑小西关城环围庙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庙后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后逐渐荒废。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铉主持重修伏羲庙时,院中的亭、池、桥已不复见,亦未完全恢复,只是在庙西北余地,种花构亭,以供游憩。民国时人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的地方。院内杂草丛生,大蛇屡见,人迹罕至。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之后,在院内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之后,又在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后归部队使用,2002年正式退还地方。P120-124

序言

天水是我年轻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当时正是烽火连天,哀鸿遍野的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向往,无非是尽量地从历史典籍和当时媒体有关西北的报道中寻取一鳞半爪而已。上世纪50年代之初到高校地理系任教,可以读到的天水资料,特别是对于如麦积山、伏羲庙之类的胜迹记叙显然增加,但是由于沉重的课业和写作任务,这个名城名地,对我仍然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上世纪80年代以后,曾经有过两次几乎可以一偿夙愿的机会,却又失之交臂。第一次是1983年,我刚刚从日本担任客座教授回国,而兰州大学中文、历史、地理几个系的邀请信已经到了杭州,我立刻西奔,在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讲学,为时长达月余。我以为这一次必然可以一偿天水之行的夙愿。却由于这个学期开学时就去日本任教两月有余,回国不到一周就匆匆奔赴甘肃,学期已过去三分之二。还没有为自己的研究生讲过课,我不得不准备东返。当时,美籍密西根大学张春树教授也正讲学兰州大学。兰大领导美意,提出在我离开前让我与张教授作一次考察旅行。我与张商量旅行地点,他着意于塔尔寺和青海湖,我当然应该顺从远涉大洋的朋友,由兰大刘光华教授陪我们完成了这次旅行,随即火速返回杭州。

第二次是1986年,这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兰州举行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我是学会的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到兰州主持会议。会议结束后,代表们乘以三辆大轿车考察了河西走廊和敦煌,往返一周。回到兰州以后,我们夫妇曾计划趁机作一次天水之行。却因陕西师大史念海先生坚邀去该校为他们的研究生讲课而未能前往。史先生是我的前辈,我必须尊重他的邀请,我们夫妇于是与他同车去西安,向往已久的历史名城只能在车窗中遥望,实在不胜怅惘。

人事变迁确实不可逆料,20世纪不能完成的遐想,在新的世纪之初,竟骤然如愿以偿。2001年夏,承天水市人民政府之邀,我们夫妇访问了这座仰慕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游览了素闻其名的麦积山等胜迹,而且参与了羲皇祭典,还攀登了卦台山。目览名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构筑,左顾右盼,应接不暇,令人心为之豁,神为之移。我们夫妇曾经访问过不少国内外的旅游胜地,但在逾七望八之年,意外地得到这样一次长期以来萦萦于怀的天水之行,见闻逾常,梦寐难忘,确实感到踌躇满志。在天水期间,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刘玛莉主任偕同几位志书编辑到宾馆看我,除了和我研讨耕耘十余年行将问世的《天水市志》外,还托我设法引回本地流散在日本的顺治《秦州志》(共十三卷)。后经多方努力,在日本京都大学金坂清则教授、富谷至教授和研究生钟翀君的鼎力帮助下,终将《秦州志》引回。天水市人民政府闻悉后,专门致函对我和日本两位教授表示了感谢。这确是一段难得的机缘。

离开天水以后,当然常常想念这个地方。今年8月,收到天水市志办惠赠的《天水地方志丛书》一套,其学术质量上乘,印刷精美,我十分欣赏,加深了我对天水的了解。不久前,又收到并通览了列为丛书之一行将出版的刘雁翔先生所著《伏羲庙志》一书,一年多以前的羲皇祭典场景,即时又在眼前浮现。读竟全卷,除了钦佩著者“盛夏酷暑,突击写作,孤灯青影,通宵达旦”的刻苦精神与此书内容的完备精湛以外,对于自古以来的伏羲传说以及羲皇故里的山川人文,实在遐想绵绵,感慨系之。我在童年时就已经知道了神州始祖伏羲氏的许多传说,少年时代开始阅读《水经注》,在《渭水注》中读及庖犧生于成纪县的记叙,但当时尚不知成纪县之所在。由于家庭关系,初中时就念《汉书》,而特别钟情于《地理志》,始知成纪隶于天水,当时就有肃然起敬的感觉,这也是我长期留意天水的风土人物,希望到这个地方观光的原因。

《伏羲庙志》又使我回忆去年的祭典场景。承蒙市政府的厚遇,让我列在主祭的座位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祭祀过程。而特别凑巧的是,在我右侧并坐了好几位外宾。虽然我从外表估计,他们之中或许很少欧美人,但当大家就坐时,我还是按照国外的习惯,和他们说了一声“How do you do”,他们也打了同样的招呼。为祭祀而安排的各种舞蹈节目随即开始,他们既极感兴趣,却又不能理解。我其实也不甚了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作了现场讲解员。记得在节目间隙之时,一位外宾问我:“伏羲是什么人?’’我一时想不到适当的话,只能简单地告诉他,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始祖,他和其妻子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祖先。我并且告诉他。这虽然是个古代的传说,但是流传已经很久,对于海内外中国人,具有重要的凝聚和团结的力量。我记得当时使用了solidarity这个词汇。虽然提问的仅他一人,但当我使用solidarity这个词汇时,好几位都点了头。他们之中,有一位显然对东方史有过研究。他说了一句:“这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天水人的骄傲。”他的话使我感到高兴,所以我立刻补充了一句:“这不仅是天水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中国人的骄傲!”有好几位外宾应声说了OK,有的还竖起了拇指。这是2001年7月10日上午发生的事,我记得非常清楚。可惜当时我还没有读过刘先生的《伏羲庙志》,否则我必能解释得更为正确和完整。

《伏羲庙志》确实是一部精求深究、广征博引的专著,著者在《后记》中申述了他的著作过程:“三度春秋,四易其稿”。正是因为  。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才能写出如此面面俱到的大块文章。我不想赘述此书的主要部分,即著者在上编和下编中的辛勤耕耘 和丰硕收获,因为这是读者大家都关注的部分,其成就已经众所共见。我要略提几句的是此书的《附录》。在卷末附此五辑,实在是画龙点睛。首篇《地方志中有关伏羲庙的资料辑录》,地方志是地方文献,而《伏羲庙志》也是一种地方文献。撰述一种地方文献而又搜求其他近三十种地方文献用以佐证,不仅匠心独运,而且相得益彰。第三篇《有关伏羲的主要著述索引》,收录了六十多种有关伏羲氏的古籍,从这份《索引表》中,又一次让我想到“孤灯青影,通宵达旦”的写作情景。我特别赞赏《附录》中的一篇,即《近年来出版书籍中有关伏羲庙的错误记述清理》,我认为这是做学问和著书立说事关重要的问题。记得那年受已故匡亚明先生之嘱,为其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撰写《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1997年再版)一书,我曾在拙著中指出了《中国文学家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和《文学家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二书中关于郦道元籍贯的错误。不仅如此,在拙著全书之末,我还特设《水经注的错误和学者的批评》的专章,因为郦书本身也存在若干重要的缺点和错误,作为《评传》的作者,我有责任向读者指出这种事实。当然,在全章之末,我郑重阐明:“所有这些缺点和错误,对于这部历史名著所取得的成就来说。都是瑕不掩瑜的。”

现在,经过著者几年来的继续研究和悉心增补,《伏羲庙志》行将再版问世,这是一种必然要传至后人的著作,所以欣然命笔,写下这样一篇拉杂的序言。

2002年11月于浙江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伏羲庙志/天水地方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雁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087947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3-05-01
首版时间 2003-05-01
印刷时间 200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5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7: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