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嘉峪关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通过“沧桑古史”、“人物春秋”、"钢城壮歌”、“物华天宝”、“传说故事”等栏目,并配以100多幅图片资料,以翔实的资料、质朴的语言,介绍了戈壁钢城的历史沿革、建设成就、旅游资源以及相关的人文故事。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可读性。正如张开勋、马光明在“序言”中指出的,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进一步宣传嘉峪关,扩大改革开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建在明代万里长城西端重关嘉峪关下而得名。今日嘉峪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9%。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等称号。

目录

沧桑古史

嘉峪关历史沿革/3

漫话嘉峪山/9

嘉峪关的修筑/12

天下第一雄关/27

万里长城第一墩/36

五代宋初的玉门关

 ——石关峡/40

悬壁长城/43

开关“通贡”与

闭关“绝贡”/45

对外交流的商埠/53

嘉峪关关城的保护和

维修/57

人物春秋

隐居嘉峪山的

 教育家宋纤/71

嘉峪关城的创建人

冯胜/74

李端澄修建关楼/77

北长城的修筑者彭清/79

以身殉职的游击将军

芮宁/81

运筹嘉峪保卫甘肃的

陈九畴/83

翟銮巡边至嘉峪/85

李涵监筑“明墙”、“暗壁”

固雄关/89

政绩卓著的甘肃巡抚

杨博/92

振兴屯政的庞尚鹏/95

钢城壮歌

镜铁山发现大铁矿/101

中南海的决策/106

戈壁会战/109

酒钢供水源地的确定及

建设/1 1 7

酒钢供煤基地的

确定/1 21

镜铁山铁路支线的

 修筑/123

工程地质工作者对酒钢

的贡献/1 26

蹉跎岁月/1 27

三代领导人的

情愫/1 41

钢城移民纪略/148

往事如歌

纪晓岚笔下的

 嘉峪关外传闻/155

林则徐出嘉峪关/156

左宗棠与嘉峪关/161

范长江笔下的

 嘉峪关/164

蒋介石父子来

嘉峪关/1 66

毛泽东手书林则徐

咏雄关诗/169

朱德登临嘉峪关城/171

十世班禅来雄关/172

赵朴初赋诗

 赞雄关/173

肖华四访嘉峪关/175

杨植霖心系

 嘉峪关/177

魏传统的嘉峪关

情结/1 78

物华天宝

黑山摩崖浅

石刻岩画/1 83

新城魏晋墓壁画/189

长城博物馆/202

馆藏文物精粹/206

七一冰川/210

规模宏大的

滑翔基地/217

人手石印/219

嘉峪石砚/220

嘉峪关奇石/222

驼绒画/224

传说故事·诗词

传说故事/229

诗词/236

后记

试读章节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西有两路墩台,关北山巅有一路墩台,关东有一路报警墩台,关南还有一路沿山环形墩台。关内外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嘹望,互通情报,传递着军情和入关使节客商的数量。

墩台分大墩、小墩,大墩还担负指挥周围小墩的任务。大墩设有坞。内有驿马、驿驼、食宿供给、积薪等。每墩有5至7名士卒守护,加上驿站人员,每墩所置人员多达30余人。大墩多设置墩、燧,若遇敌情,日间举烟,夜间燃火,通报远近驻兵前来应战。小墩只有一墩台,3至5人守护,任务是嘹望和通报敌情。

“万里长城第一墩”为大墩,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肃州西长城时修筑。它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墩台现存的部分高7米,底部基本呈方形,边长14.5米;顶部四角有4个小烽燧,残高1.7米,内部仍呈正方形,边长6米;墩体为黄土夹沙夯筑,夯层15厘米。

400多年来。“第一墩”好像一位世纪老人,历经风雨沧桑,剥蚀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列为嘉峪关市的旅游景点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一是用黄土夯筑墩台,恢复原貌;二是清理积沙;三是为了保护墩台,防止游人攀登,造成人为破坏,在墩台前设置了围栏,并竖立了“长城第一墩”碑,碑文由原红西路军将领魏传统题写。同时,在墩台东西临近河岸的地方,也设置了金属围栏,以确保游客的安全。由于墩台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水冲刷形成的一个大湾,如不采取措施,任其继续冲刷,墩台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由于资金原因,起先市上采取临时措施,筑坝围堵河水,减缓冲刷。后来,北京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迎明捐资人民币50万元,在墩台下的河床中修筑了两三个挡水坝。坝长200米,高5米,上阔1米,有效地阻挡了河水,保护了墩台。

“第一墩”很有旅游价值。其价值之一,就在这“第一”上。万里长城,跨峻岭,横大漠,穿草原,经绝壁,纵横十万里。烽燧墩堠不计其数,而这个墩却独占鳌头,是第一个。其二,是它的险峻。凡是到过“第一墩”的游客,无不为它所处的位置而惊叹。它高耸于悬崖绝壁之上,脚下河水奔流,几十米宽的讨赖河床从祁连山口(冰沟口)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大峡谷,是防守的天然屏障。正所谓“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其三,是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壮观与和谐。当你从喧嚣的闹市来到“第一墩”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壮丽的西部山河长卷:举目环视,南面是巍峨连绵的祁连山,皑皑雪峰,“绣出银屏障半天”,再加上悠悠白云的缭绕,富具神韵和魅力;西面是浩瀚的戈壁大漠,一望无际,昔日驼铃阵阵的丝绸之路,现已被兰新铁路和312国道所代替:北面是蜿蜒于瀚海戈壁的长城,如游龙,似奔蟒,像“天下雄关”伸出的臂膀,气壮山河;东面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高楼林立,生机盎然。

近年来,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嘉峪关市加大了对“第一墩”景区的投入与建设。首先修通了从312国道向南、从火车站向西的两条通往“第一墩”的柏油道路,极大地方便了游客。改善了旅游条件。同时,又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和娱乐项目。目前。在“第一墩”周围,已形成了面积4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包括讨赖河滑索、无名野店、天险吊桥、兵营、“醉卧沙场”雕塑群、综合服务区、“中华龙林”等,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飞架于异常险峻的讨赖河大峡谷之上的钢丝滑索,可以圆你飞越天堑之梦。滑索全长302米,从北岸乘滑索向南岸滑去,如飞天凌空,极富冒险性、刺激性。从南岸返回途中,经过天险吊桥,桥长128米,宽1米多。人在桥上,晃晃悠悠,脚下是湍急的河水,要想过河,是需要有点勇气与胆魄的。惊险的体验过后,你可以来到讨赖客栈。茅檐泥壁的农舍、古朴恬静的院落,仿佛把你带到了儿时的乡下,那石磨、石碾、大轱辘车、马圈等只有在遥远的记忆中才有的东西,将勾起老年人无尽的回忆,年轻人也会觉得新鲜,一饱眼福。

P38-39

序言

雄关新市相映生辉

  中共嘉峪关市委书记 张开勋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市长 马光明

嘉峪关以“天下第一雄关”誉满中外。嘉峪关市傍关而建,是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中国西部新兴的工业旅游名城。悠久的历史,险绝的地理,壮美的自然,优越的区位,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建市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这块古老的陇上热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里曾为西部地区人类历史的肇始谱写了重要篇章。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本市辖区及周边地域即有先民繁衍生息的足迹。

这里曾为我国古代多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提供了壮阔的历史舞台。史载,商周时期的西戎、氐、羌,秦汉时期的乌孙、月氏、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匈奴、氐、羌、鲜卑,隋唐时期的吐蕃、回鹘,宋时的党项、羌,元明以后的回、藏、裕固等少数民族以及历代多次大规模西迁的中原汉族等。都曾在这里聚居、生息、游牧、屯耕和征战。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大迁徙、大融合,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古代文明。

这里曾是历代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市西为河西走廊最狭处,地势天成,险绝至极,历来为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故从汉代起就开始设防,时称“玉石障”;唐代建有“天门关”;五代至宋的“玉门关”又东移至此;明朝建成“嘉峪关”;清代至民国时期,嘉峪关一直为边关重地,至今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地位。

这里是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最佳交会点。这里不仅有当年丝绸古道穿越嘉峪关边城的主要通道黑山峡,有反映远古先民生活情形的岩画,有汉长城遗址,还有魏晋时期丝路沿线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魏晋墓砖壁画以及丝路建筑遗址等,更有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城,形似铁臂倒悬、气势非凡的“悬壁长城”,明长城最西端雄姿依旧的烽火台“长城第一墩”等,还有国际滑翔基地、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等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是河西走廊的交通枢纽,312国道、兰新复线穿越市区,民航直通北京、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各大城市。

这里早已崛起一座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1955年祁连探矿、1958年戈壁建厂至今,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今日的酒钢(集团)公司主要工序和装备已走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集“采、选、烧”、“铁、钢、材”于一体,年产铁、钢、材各500万吨,营业收入160亿元,被列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全国利税百强企业、甘肃省大型企业集团,年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西部大开发以来,嘉峪关市围绕“依托酒钢、发展特色,立足区域、扩大开放、超常发展,努力把嘉峪关建设成为河西走廊最富活力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大胆实践,成绩斐然。如今的嘉峪关,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嘉峪关史话》的编辑出版发行,必将对进一步宣传嘉峪关、扩大改革开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为序。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嘉峪关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主要由薛长年、陈秉刚和米积屯撰稿。其中,《人物春秋》和《沧桑古史》中的部分文章以及《物华天宝》中的“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新城魏晋墓壁画”由陈秉刚同志撰写;《钢城壮歌》部分主要由米积屯同志撰写;其余部分为薛长年同志撰写。此外,还改写、选用了杨伯伦、孙钢、卓航等同志的几篇文章;在撰写“嘉峪关关城的保护与维修”一节时,主要参考了孙一峰同志的《嘉峪关长城维修回顾》一文。在此一并说明并致谢!

本书采用了一百多幅照片,主要选自王金同志近一两年编选出版的画册、折页、名信片和市委宣传部、酒钢公司编印的画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图片,即酒钢建设初期的一些图片,则选自市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中宋廷显等同志的摄影作品。其余恕不一一列举,谨向各位摄影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印过程中,嘉峪关市有关领导给予了热情的关照和支持。在这里,还得感谢嘉峪关市政协孙晓琴、西艺广告公司经理龙维科等同志,他们为本书初稿的打印以及扫描插图等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嘉峪关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长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0849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8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