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玉门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玉门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玉门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玉门市南依祁连山,北邻马鬃山,东屏嘉峪关,西通安西、敦煌,历来为“塞垣之襟带,车马之通衢”,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铁人”王进喜的故乡。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民情风俗独具特色。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火烧沟文化遗址、骟马城遗址、赤金古城、昌马石窟等古迹名胜,有闻名遐迩的啤酒花、花海孜然等地方物产,有颇具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风电资源。

目录

古城沧桑

自然地理概况/3

玉门名称的由来/6

汉代玉门的建置沿革/9

西晋至明代的建置

沿革/10

清代对玉门的开发/11

民国时期的玉门/12

解放前玉门医疗卫生

 事业的发展/15

玉门县的和平解放/17

曲折发展的玉门文化

事业/19

玉门市城市建设的

 发展/30

玉门经济开发区的开发

 与建设/41

“同一首歌”束玉门/45

石油摇篮

玉门油矿发端纪略/51

玉门油矿早期探矿

工作琐忆/57

玉门油矿交通运输

琐忆/62

周恩来为玉门油矿

 调钻机/68

玉门油矿对抗日战争的

贡献/69

玉门“老一井”/72

玉门油矿地下党组织的

活动/73

蒋介石视察玉门油矿/76

玉门油矿“四五”事件

始末/78

新中国成立前夕玉门油矿

的护矿斗争/83

玉门油矿解放纪实/92

玉门油矿铁路通车

始末/95

献身油矿建设的

石油师/99

《石油工人报》创刊

琐忆/108

外国专家在玉门

油矿/116

叶剑英视察玉门

油矿/119

邓小平视察玉门

油矿/119

胡耀邦视察玉门

油矿/120

陈云视察玉门

油矿/121

朱德视察玉门

油矿/124

玉门油矿第一部矿史

《石油城》/132

江泽民盛赞

王进喜/134

韦勒女士访问玉门/135

发展中的青西

油田/137

人物春秋

玉门油矿的开拓者之一

 孙健初/145

早期探矿工作的组织者

严爽/1 51

玉门油矿测绘专家

靳锡庚门52

护矿斗争的组织者

邹明/1 54

解放初期玉门油矿的军事

 代表康世恩/156

流落于玉门的西路军

老红军/1 58

革命烈士翟贵同/161

玉门矿务局第一任局长

杨拯民/163

余秋里和玉门油田/166

王进喜回故乡/173

“玉门一号”小麦的培育者

 李志歧/184

中共十六大代表

顾天祥/188

古迹名胜

火烧沟文化遗址/195

骟马城遗址/198

玉门境内的汉长城

遗址/1 99

花海汉简/201

赤金古城/201

昌马岩画/202

昌马石窟/203

玉门境内的古烽燧

遗址/205

沙锅梁和白土良/206

吾艾斯拱北/207

西域城/208

清代断水碑/209

惠回堡/21 0

红山寺/21 0

昌马桥石碑/214

玉皇阁/21 5

祭供台/21 6

十佛洞/21 8

左公柳和左公榆/219

玉门抗战烈士

纪念碑/220

“铁人”王进喜故居

 纪念馆/223

乡风民俗

风物传说/229

传统社火/240

玉门民歌/244

玉门诗咏/247

古老的婚俗/257

旧时取名习俗/260

民间体育/261

物华天宝

农作物产品/265

民间草编/275

丰富的矿产赘源/276

玉门风力资源/277

珍稀野生动物/279

后记

试读章节

1949年9月26日,玉门县和平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在玉门的黑暗统治。

玉门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西出酒泉、嘉峪关的第一重镇,为内地通往新疆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因此,国民党在这里驻有重兵把守。玉门还建有为国民党过往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的河西联勤一九七粮仓、军民合作站、三三七分站及川北镇、东渠、赤金堡粮物麸料仓库。当时,驻防玉门县的主力部队,是国民党陆军独立骆驼兵团。全团官兵35866人,驼马400余匹,配有中式轻重武器等装备,并派出连队在70多公里外的玉门油矿设防。此外,还有130人的县自卫队,该队下设3个分队,一分队驻守县城,二分队驻守花海,三分队驻守昌马,防守甚严。

1949年8月下旬,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兰州,继而挥师西进,河西震惊。消息传至玉门,盼望解放的群众欢欣鼓舞,国民党反动派则蛊惑人心,造谣诬蔑,说什么“共产党来了,谁也不得安宁”。致使县中学的学生无心上课,弃学回家,商人、摊贩关门停业。有的人逃到乡下躲起来。一时人心惶惶。在人们惊疑、犹豫之际,一些早已流落到玉门县的红西路军战士和到过解放区的人,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群众宣传,稳定了部分人心。9月中旬,国民党玉门县县长张联渊、县党部书记郑延寿等人,感到无力支撑局面,遂打点行装逃往新疆,使县治处于瘫痪状态。

驻守玉门县的国民党骆驼兵团团长贺新民,见大势已去,也在暗中寻求出路,并与驻酒泉的国民党联勤总部第八补给区司令曾震五取得联系。曾震五从兰州返回酒泉后,在去新疆经玉门县时,接见了贺新民。他说:“解放军已兵临城下。仗已打到尽头,再没法打了……接受和平改编是唯一的出路。”他还要求贺新民尽可能团结官兵,保护玉门油矿的安全。听了曾的谈话,贺新民更加坚定了弃暗投明的决心。为了团结全团官兵起义,贺新民在曾震五走后的第二天,即召开了全团连以上干部会议,商讨起义有关事宜。会议决定,在骆驼兵团内部成立“新生会”。会后,贺又派人找来县政府秘书刘登玺、科员刘志壁,县财政局科员张生春以及高鹤、刘居士、张得臣等人,召开了特别会议,研究迎接解放军进城等事宜。贺新民说:“我去张掖找解放军代表,几天就回来,你们安顿几个人,看住县政府的人。我已安排骆驼兵团站岗放哨,防止散兵游勇抢劫。”三天后,贺新民从张掖返回后,又召集上述人员开会,他介绍了与解放军洽谈的经过,研究了派专人保护档案、粮库、军械等问题,同时,成立了支前委员会。由于贺新民出面维护社会秩序,玉门县城秩序比较平稳,店铺依旧,买卖照常。

9月25日凌晨,驻玉门县的骆驼兵团响应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河西警备总部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的起义号召,派代表到酒泉参加了通电起义签字仪式。9月26日,贺新民团长带领骆驼兵团部分官兵和支前委员会成员、县政府职员、地方各界人士及群众代表,在城北公路边驿运站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军二军四师先头部队五十余人,分乘两辆军车到达玉门县城。第二天,解放军二军四师一千多人开进玉门县。

9月27日上午,庆祝玉门县解放大会在城北大校场召开。9月29日,中共玉门县委书记赵子尧(原三军九师二十五团民运股长)、县长李克让(原三军七师后勤部长)率25名建政人员来到玉门县,在县政府大礼堂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了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玉门县人民政府成立,玉门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王全生李大苍整理)

P17-18

序言

丝路明珠 石油摇篮

      中共玉门市委书记 张静昌

玉门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文化的绿洲,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3700多年前的火烧沟遗址代表了一个文化时代;洋洋大观的昌马岩画,是镌刻在古文化史上的神秘印迹;昌马石窟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结晶;老君庙“第一井”开创了玉门发展的新纪元。曾经铸造灿烂文化的玉门人民,正在创造着当代文明的新业绩。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玉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迎来了新的辉煌。随着玉门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一座集工农业发展为一体、社会各项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玉门新市区以它现代化的英姿屹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它曾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过贡献,为新中国工业基础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玉门是古代先民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玉门独特的民风习俗和地域风情。3000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电子信息,从跋山涉水到邀游太空……在向先进文明步步迈进的漫长征程中,玉门大地上曾发生过无数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演绎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留下了诸多伟人的足迹。代代精英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终于创造出了3700多年的文明,形成了厚重的地域文化,这是我们玉门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应该大力发掘,大力弘扬。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玉门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已跻身于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行列。但是,我们要真正成为一个发达地区,还面临着种种挑战。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我们不仅要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借鉴新经验,树立新理念,还要了解我们自身的历史,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有利于今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力量,这也是我们编纂这部《玉门史话》的初衷。

《玉门史话》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地方文史类读物。它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述了玉门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和地方风物等,有较强的可读性,相信它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通过本书,愿更多的人了解祖国西部这块土地,并慧眼识珠,发现玉门的特殊投资价值和旅游价值,与我们一起共创玉门美好的未来!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时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玉门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玉门市文化出版局花费了大量心血。正是在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召下,本书编委会的同仁勤奋努力,多方查寻资料,与知情人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保证了资料的充足,为本书的成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书虽涉及了很多内容,但它并不是玉门古今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各个领域发展状况的全部,有待以后再行补充。同时,本书有相当一部分文章选自其他著作,有些原作者已无从联系,诚望作者及其亲属鉴谅并致谢忱。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玉门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守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2850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3
丛书名
印张 8.5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9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