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宁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故土沧桑、红旗飘飘、方域风物、名人辈出、民间传说五部分组成,全书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共70篇文章,每篇都配有珍贵图片,与文字内容浑然一体。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正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正宁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总人口23.41万。境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以“一冢”、“二帝”、“三清”、“四迹”、“五墓”、“六碑”、“七去处”、“古八景”最为著名。曾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林业支柱产业十强县、省文化先进县、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目录

故土沧桑

正宁概览/3

追根溯源话正宁/8

千古黄帝冢门4

蒙恬在阳周县的故事/17

唐玄宗、唐肃宗与罗川城的故事/19

宋真宗敕修承天观/21

李自成鏖战湫头塬/23

县治改迁探原委/26

冯玉祥“仁人之言”传佳话/28

红旗飘飘

谢子长、刘志丹与寺村塬革命

委员会的创建/37

威震陕甘边区的新正县回民

 游击支队/43

国共谈判划县界/48

邓小平在王录村/52

陕北公学办学记/64

鲁迅师范与新正/66

关中师范在新正/68

董虎山与80里地下红线/70

习仲勋署理新正县/74

“三三制”与民主建政/79

唱红全国的《绣金匾》/82

接生新法的推广/86

易帜起义与解放正宁/89

方域风物

正宁古景/99

子午岭探幽/102

迷人的琴山和乐洞/106

风景优美的庵里水库/109

神奇的马鞍山/111

热闹的正宁社火/113

民间体育游戏拾趣/120

湫头祈雨风俗/124

名噪陇原的小戏创作/125

闻名遐迩的正宁烤烟/128

得天独厚的苹果产业/135

陇东制种第一县/139

香飘西北的宫河大葱/142

久负盛名的手工簸箕/144

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

 风味小吃/148

正宁香包的研究开发/152

有待挖掘的煤炭资源/159

名人辈出

燕国公于志宁/165

明“忠烈”公景清/167

一代廉吏赵邦清/1 70

晚明参政巩洧/1 78

清太子专师范锡篆/182

竹枝词人雷和/1 86

雷智远抨弹卜世藩/189

新正“三杰”/191

留美博士赵元贞/196

针灸名医曹汉三/201

书法名家王希圣/204

平子游击队的创始人何炳正/208

传奇英雄赵铁娃/210

“义仓模范”张清益/215

全国政协委员郭廷藩/218

放羊娃出身的司令员郭振海/222

屡立战功的代彦禄/224

英勇果敢的指挥员高平/225

陶艺大家王修功/226

民间传说

“八仙”之一张果老/233

罗川晒烟的传说/235

南住的传说/236

正宁“龙湫”趣话/238

“月明”的来历/240

苟仁寺的传说/242

景清的传说/245

曹妃墓的传说/247

四郎河名称的由来/250

罗川城的传说/252

正宁“龙”的传说/254

神奇的高庙山/256

元宵夜门前挂花灯的由来/258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战国时期,魏国曾越过子午岭(时称桥山),在今正宁的东部筑有长城。长城之西为义渠戎国国土,长城东边是魏国的上郡之地。公元前352年,秦国打败魏国,攻取了上郡,魏长城便成为秦与义渠戎国的国界线。当时秦在长城以东筑有驰武城,驻有大军镇守,并经常越过长城,蚕食义渠戎国领土。西汉建立后,在驰武城设置阳周县。县城具体位置就在今永正乡的王家庄子附近。那时这个村南与上官庄、北与岭上连在一起。只是后来因水土流失,才将塬面割开,中间出现了沟壑。阳周县存在了198年,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被废,辖地由上郡划归北地郡泥阳县。后来泥阳县治多次由宁县迁到阳周城暂驻,东汉末年又南迁陕西关中。

阳周县自设置以来就和战事连在一起,演绎出了许多故事,而秦大将军蒙恬的名字尤和阳周的关系最为密切。蒙恬,先世是齐国人,祖父蒙骜,自齐国入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蒙武,曾任秦国副将。蒙恬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文韬武略兼备,秦始皇先后封其为上将、内史,令其领兵驻防阳周城。公元前215年,秦派大将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被匈奴侵占的地方,沿黄河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并谪发罪犯前往戍守边疆。公元前213年,蒙恬奉诏在子午岭上修筑南北大道,史称直道。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起,直到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全长1800里,为咸阳至九原的最捷近的战备道路。《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关中诸郡》一图对秦直道有明显的标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的“道”,指的就是这条道路。与此同时,蒙恬又把原秦国、赵国、燕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名日万里长城,用来防御匈奴的南侵。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外出巡游,行至山东平原津而病。翌年七月驾崩于沙丘平台,尸车途经直道至咸阳发丧。陪同始皇出巡的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共同密谋立胡亥为帝,假传秦始皇诏书,赐监军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死。诏书送到,扶苏悲痛欲绝,进人内堂,急欲自杀。蒙恬觉得事出有因,劝他说:“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兵三十万戍边,公子为监军,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就自杀,怎么知道其中没有欺诈呢?请上奏圣上,再死不迟。”扶苏为人忠厚,不听蒙恬劝谏,说:“父赐子死,怎么能反复请奏呢!”言罢自刎身亡。蒙恬忠勇刚直不肯自杀,被使臣捉押于阳周县。使臣欲杀蒙恬,蒙恬说:“自吾先人至子孙,有功于秦已经三世了,今我率兵三十余万,虽然身系囚犯,凭势力足以背叛朝廷,然而现在我知道必死无疑,但坚守义节,为的是不让先人之德蒙受耻辱,为的是报效先帝的知遇之恩。如果说有罪的话,那就是修长城掘堑万余里,挖断了地脉,是一大过也。”然后吞药自杀。蒙恬死后,葬于阳周故城,今永正乡蒙家洼有蒙恬墓。古时墓冢周围松柏参天,楸桐罩顶,气势雄伟,故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写诗凭吊日:“紫塞桥山惨墓云,旧时冤枉不堪论。玄黄天地空埋血,鹿马江山不返魂。自是孤臣才易得,肯迟一死义还尊。阳周城上青青树,犹拟牙旗驻虎贲。”

传说与蒙恬在阳周一起遇难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及妻子马氏。当时,永正原是秦军屯兵习武的大校场,也是北御匈奴的军需供给站。蒙恬长子被斩后,首级悬挂在校场南门示众,次子首级悬挂于东门。妻子马氏不忍溅血,投井身亡。今永正乡南龙头、东龙头、马后子村即因此而得名。

(张志英)

P17-18

序言

  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共正宁县委书记 黄继宗

《正宁史话》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鼎力支持下,经过诸位同志努力的工作,终于撰著成书。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沅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

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情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这部史话,值得肯定的有如下几点:一是注重史实考证,发微阐扬与历史再现并重。编撰者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做了大量而深入地研究,有些篇章的内容属首次展示。如考证出真宁县改名为正宁县并非如前人所说的是“乾隆初年”,而是“雍正元年”等。二是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以事记人,力求全面翔实。如《冯玉祥“仁人之言”传佳话》,再现了冯玉祥驻军西北,考察泾川、郴县监狱。治军安民,澄清吏治的言与行。“仁人”告诫我们的“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言犹在耳,永远叩击着为政者的心扉。三是侧重于对当代现代社会政治进步、经济文化成果的展示。如正宁县新兴产业十分活跃、科技兴农不断进步、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情形,在许多篇章中得到反映。四是图文并茂。全书70篇文章,几乎每篇都配有多方搜求来的珍贵图片,生动,直观,与文字内容浑然一体。

《正宁史话》把泥土里、典籍里的历史娓娓地倾诉出来,这种历史的倾诉,我认为意义殊深。一是对于渐涨的学习之风给以切实地襄助。鲁迅曾讲,“读经不如读史”,“学了历史来看现在,有如隔岸观火”。一个富有历史知识的人,至少是一个智者。江泽民曾说:“理论上成熟是一个干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这个理论,当然应该包括历史理论。二是对于培育全县人民的民族精神,当为首选的教材。江泽民又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只有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养料,不断培育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才能获得使社会全面进步的不竭动力。祈愿这本史话能够担此重任。

是为序。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时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正宁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2004年3月下旬接到上级的通知后,正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正宁县志修编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正宁史话》的编写工作,由王立明任主编,张志英、曹焕荣、文正廉任副主编。原县志修编委员会副主任、县志主编、县委副书记邵青召集有关方面人员开会,就编写纲目等具体事宜进行了安排。随后,由王立明主持,起草了《正宁史话》第一稿编写纲目。此纲目曾提交庆阳市市县史话主编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又得到了省史志办公室专家张克复的热情指导。之后,由王立明执笔,又起草了《正宁史话》第二稿编写纲目。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及时完成编写任务,按照谁熟悉什么材料谁撰写相关章节的原则,将编写任务按篇划分到各人名下,并提出了交稿期限。至5月底,五名编写人员都完成了各自承担的编写任务,由王立明统稿。在由粗到细的四次统稿之后,又送交市委副秘书长郭文奎审改定稿。经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正宁史话》的编纂工作,并按期交稿,付梓印刷。现在,《正宁史话》和大家见面了。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人手较少、水平有限等原因,《正宁史话》在篇目设置、语言运用、史实考订等方面可能还存在疏漏或舛误之处,诚望读者谅解并不吝提出修改意见。以利我们在今后的再版中加以改正。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在此之前或出版或油印的一些介绍正宁历史与现状的相关书籍、小册子,为了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一般在文末署上被参考、采用文章原作者的姓名。在这里,还要对为编写本书提供照片、资料的其他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宁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立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1624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8.18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8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