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在五四运动后,一些文学干将,因为彼此的理论、观点、理解、文风,甚至信仰的不同,也就因此而产生了一些矛盾或者说宗派斗争……那些年,在中国的文坛究竟发生了些怎样的风雨,今天,就让我们在几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身上去一窥究竟吧……

内容推荐

本书在其所涉及到的现代文坛恩怨沧桑的范围内,都并不是停留在恩怨的表面,而是深刻挖掘恩怨背后的政治和时代根源,发人深省,甚至让人震颤。作者敢于揭示作家之间的恩恩怨怨,正是其对现代文学深入研究的表现,大大的拓宽了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作者通过对现代文坛恩怨的描述,分析其中的原因,读者能从中得到和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目录

导论

周扬与丁玲

丁玲与沈从文

沈从文与萧乾

郁达夫与王映霞

萧军与萧红

主要参考书

后记

试读章节

虽然周扬的这一番话遭到丁玲的抨击,丁玲摆出了一些“鲁艺”与“文抗”合作的例子,但事实上周扬与丁玲两人之间的较量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延安的一元思想掩盖了这一切,加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以及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使得文艺界的宗派斗争得以表面缓和,或者说宗派情结被主流情结所掩盖、所忽略。所以周扬与丁玲在延安时期还是比较友善的,没有明显的、“势不两立”的宗派斗争表现。

首先从周扬对待丁玲个人的态度,以及对她所领导的“文协”、“文抗”来看,周扬与丁玲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对丁玲的工作也没有否定,更没有尖锐的批评。1938年丁玲与舒群从前线回到延安后筹办《战地》半月刊时就请周扬写稿了。周扬也不吝赐稿,《我所希望的(战地)》就发表在1938年3月20日的《战地》创刊号上,并对《战地》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抱着说不尽的希望等着它的出版。”再如1940年,周扬在给老舍回信时,对文协工作基本上是肯定的,他说:“毫不阿谀的,我应该说:一年半来,文协做出了不少成绩,在团结全国文艺家上,在推进战时文艺,尤其是通俗文艺的运动上,在扩大国际宣传上。”此前,周扬自己虽然也是文协的负责人之一,但周扬给老舍回信时,丁玲已经到“文协”主持工作了。

就对“鲁艺”来说,丁玲也并不是排斥的,她曾到过“鲁艺”讲课,在“鲁艺”的讲台上号召学员到前方去,到群众中去,到新的抗日斗争中去。作家康濯就是在丁玲的这种鼓舞下,更加坚定地走上文学道路的。在丁玲主持《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时,据丁玲自己声称,她对“鲁艺”的知名作家是采取欢迎的态度的,不存在门户之见。对周扬的文章,丁玲也是欢迎的,周扬的大部分文章是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平等对待。“我在一百期的总结中,曾说发现了三十多个年轻作家,其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是“鲁艺”的学生。”“文艺栏编辑部或我个人,都没有小圈子,都没有对某些人的作品有亲有疏,或者排斥歧视。”

周扬对丁玲主持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应该是信任的,他常有作品交给丁玲,有时还将自己学生的作品也亲自交给丁玲。1941年10月13日《解放日报》发表的《厂长追猪去了》的作者是周扬的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周扬亲自交给丁玲的。

在私人交往上,周扬与丁玲的关系似乎也很不错。据丁玲说,周扬是她到延安后,“左联”时代就认识的两个老人中的一个,另外一个是周文。据陈明回忆说:在延安时期,丁玲与周扬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一次他们三人在湖边散步时,.周扬不小心掉到湖里,丁玲、陈明相救,大家嘻嘻哈哈的,笑声不断。

P47-48

序言

汤伏祥同志寄来了他的《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部分书稿,让我为他写篇序。虽然盛情可感,但却实不敢当。我虽然在课堂上教过现代文学,在文章中研究过现代文学,但对现代文坛的恩怨沧桑却知之甚少。不错,在我的一些关于鲁迅、周作人、梁实秋、冯雪峰、丁玲等的文章中,曾经触及过这个课题,但都是蜻蜓点水,一闪而过,何曾像伏祥同志这样下过大功夫?又有何资格写序?但架不住伏祥同志诚意拳拳,却之实在不恭,只好谈一点读后感想。

谈现代文坛恩怨,离不开现代政治风云。五四文学革命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分歧(包括鲁迅与成仿吾的交恶)、“左联”与“新月派”(主要是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鲁迅与施蛰存的论战、“左联”内部的“两个口号论争”、抗日战争年代延安的周扬丁玲之争、解放战争时期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对“反动文艺”的批判、建国后周扬对冯雪峰丁玲的彻底清算……所有这些现代文坛恩怨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无论是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对封建主义保守文艺的冲击,还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对资产阶级文艺的清算,还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内部的派别之争,都深深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瞥》一书,并未(也不可能)涉及现代文坛全部的恩怨沧桑,但它在自己所涉及的范围内(比如周扬与丁玲、丁玲与沈从文、沈从文与萧乾等),都没有停留在恩怨表面,而是深刻挖掘了政治和时代根源,发人深省,甚至让人震颤。比如建国后周扬对冯雪峰、丁玲的清算斗争,除了利用丁玲的某些历史弱点外,主要是利用现实的政治斗争,以道貌岸然的姿态、极端革命的名义进行的。1955年,周扬试图把丁玲、陈企霞打成。反党集团”,虽然局部得手,但终以失败告终。何以故?政治气候未到也。两年之后,“反右派斗争”全面展开,时机到了。把冯雪峰、丁玲打成文艺界的“大右派”、“大右派集团”,这正适合了全国“反右派斗争”的需要。其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无限上纲,狠狠批斗,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当然也是周扬所不能左右的,过多地责怪周扬有失公允。哪怕你丁玲、冯雪峰党龄再长、功劳再大,只要给你扣上向党进攻的“右派”帽子,你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乖乖地任我宰割了。“反右”当年,各大报刊、电台正是把“揪出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当成全国“反右”斗争的辉煌战绩来鼓吹、来宣传的。尽管若干年后给你摘掉了“右派帽子”,恢复了党籍,恢复了名誉,但周扬的目的已经达到,文艺界的“宿敌”算是剔除了。即使你又恢复了党籍,但手下败将,已不构成任何威胁了。

文坛恩怨沧桑源自时代风云,反过来,透过这种恩怨沧桑,人们也就可以大大加深对时代风云的认识。在这方面,某些智商极高的人往往表现得很幼稚。比如丁玲,她一直认为是周扬蒙蔽上面组织部门将她打成了右派。这怎么可能?周扬当时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上面组织部门的指令(甚至红头文件)来进行的。“反右”是有指标的,不达到百分比要补课。你丁玲、冯雪峰恰好在指标之内,不打你“右派”打谁?各大报刊通栏标题、大张旗鼓报道文艺界“反右”斗争的重大胜利,上面组织部门会不知道?仅仅靠周扬。蒙蔽”怎能行?事实上,没有上面组织部门的恩准和“圈阅”,像丁玲、冯雪峰这样的“左联干部”、“长征干部”是无法戴上“右派”帽子的。诚然,丁玲刚到延安时,毛主席专门为她写了《临江仙》词,她写的人物特写《田宝霖》也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丁玲在建国后依然和其他一些文化界名人一样被戴上“右派”的帽子,身心遭受巨大的创伤,其内心之痛苦,可想而知,常人都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更何况是丁玲呢(7从丁玲的惨剧,我们不难深深回味极左路线的残酷和可怕。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正是这条极左路线的登峰造极。如果不是邓小平、党中央及时拨转航向,改革开放,清算“极左”路线,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是不堪设想。文坛的某些恩怨沧桑,往往是政治的投影和折光。唯其如此,这些恩怨沧桑才跳出了个人的范畴,而有了更为深刻的时代意义。

这样说,绝非否定或削弱某些个人的作用。周扬利用了“反右”,为什么不是茅盾利用了“反右”?胡乔木利用了“反右”?丁玲、冯雪峰的厄运毕竟是周扬一手造成的,他的心狠手辣、置人于死地,的确在“反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套用一句毛主席的名句,周扬是一个改造得很不好的宗派主义者。20世纪30年代,他对鲁迅搞宗派主义,闹得鲁迅腹背受敌,必须“横站”;“反右”之中,他的宗派主义镀上一层黄金,几乎把丁玲、冯雪峰双双整死。其实,早在把胡风打成“反革命”的冤假错案中,周扬已经上下其手了。

当然,有些恩怨沧桑并非都有同样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比如萧军、萧红的恩恩怨怨,就和周扬、丁玲的恩怨远非一个性质。他们的恩恩怨怨更多是性格使然,和时代虽有关系,但毕竟不那么直接。这一点,汤著的描述必是分寸得宜的。

敢于揭示作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这应该说是现代文学研究深入的表现,它大大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在这方面,单篇的文章并不少见,但以之成书、系列展示者,似乎不多。这就使汤著具有一些“带头羊”的性质。由于该书涉及的领域、事例太广,目前的描述还只能说是“抽样”。但愿著者继续努力,乘胜前进,借以时日,呈现给读者更为厚重的修订本。我深信这一愿望绝不会落空,我愿为它的修订本再序、三序……

《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终于出版了,我要特别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为我所做的一切。我自己也在出版社工作,深知出版这样一本书的不易与勇气。特别是曹有鹏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没有他,这本书是不可能这么顺利出版的。在此,我谢谢曹有鹏先生了。湖南的出版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湘版图书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己的书能在湖南出版,也是一种荣幸。

《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虽然此前与友人合著过诗集,但那诗集我并没花什么精力,只是随手写来的一些不成样的诗的集合。而《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是我花了四五年时间才完成的,也付出了我的不少心血。

大学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工作,这为我创造了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我所在的单位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在工作之余仍能坚持写作,而不至于浸泡在酒肉当中。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顶峰,涌现出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郁达夫、丁玲等文学大师。现代文学要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供后人借鉴的“遗产”也非常丰富。在大学念书期间,我对现代文学就比较感兴趣。参加工作后,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资料,渐渐走进了现代文坛“恩怨”这个专题。在这其中,人民日报社的李辉先生对我影响甚大。李辉先生的文章我大多看过,他的文章不仅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历史的反思。可以这么说,我这本书稿,有一些内容是直接借鉴了李辉先生的劳动成果的。在此,我要向李辉先生说声谢谢了!书稿完成后,我曾寄了一份清样给李辉先生,请李辉先生写序勉励。李辉先生来电话说,他那一阵子刚好比较忙,无法写序,我感到甚是遗憾。但我相信,今后我一定还有机会向李辉先生请教的,李辉先生也一定会给我指导和勉励的。

我之所以选择写现代文坛“恩怨”这个专题,倒不是喜欢看“恩怨”的热闹,倒不是喜欢揭作家们的“隐私”。这一点我在书稿的《导论》中已经写清楚了,我只希望透过他们之间的“恩怨”描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希望后人能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当然,由于能力所限,有些表达、分析还很不到位,恳请读者批评。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生导师袁良骏先生。我与袁先生交往并不多,当我将书稿寄给他后,他虽然比较忙,但欣然为我写序,以勉励我继续努力。我当以袁先生的勉励为起点,以这本书的出版为起点,继续学习,扎实写作,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来。

我将此书献给我即将周岁的宝贝女儿,是她的到来,给了我每天好心情,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汤伏祥

                   2006年3月11日于福州

后记

《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终于出版了,我要特别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为我所做的一切。我自己也在出版社工作,深知出版这样一本书的不易与勇气。特别是曹有鹏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没有他,这本书是不可能这么顺利出版的。在此,我谢谢曹有鹏先生了。湖南的出版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湘版图书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己的书能在湖南出版,也是一种荣幸。

《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虽然此前与友人合著过诗集,但那诗集我并没花什么精力,只是随手写来的一些不成样的诗的集合。而《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是我花了四五年时间才完成的,也付出了我的不少心血。

大学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工作,这为我创造了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我所在的单位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在工作之余仍能坚持写作,而不至于浸泡在酒肉当中。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顶峰,涌现出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郁达夫、丁玲等文学大师。现代文学要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供后人借鉴的“遗产,,也非常丰富。。耷大学念书期间,我对现代文学就比较感兴趣。参加工作后,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资料,渐渐走进了现代文坛“恩怨”这个专题。在这其中,人民日报社的李辉先生对我影响甚大。李辉先生的文章我大多看过,他的文章不仅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历史的反思。可以这么说,我这本书稿,有一些内容是直接借鉴了李辉先生的劳动成果的。在此,我要向李辉先生说声谢谢了!书稿完成后,我曾寄了一份清样给李辉先生,请李辉先生写序勉励。李辉先生来电话说,他那一阵子刚好比较忙,无法写序,我感到甚是遗憾。但我相信,今后我一定还有机会向李辉先生请教的,李辉先生也一定会给我指导和勉励的。

我之所以选择写现代文坛“恩怨”这个专题,倒不是喜欢看“恩怨”的热闹,倒不是喜欢揭作家们的“隐私”。这一点我在书稿的《导论》中已经写清楚了,我只希望透过他们之间的“恩怨”描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希望后人能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当然,由于能力所限,有些表达、分析还很不到位,恳请读者批评。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生导师袁良骏先生。我与袁先生交往并不多,当我将书稿寄给他后,他虽然比较忙,但欣然为我写序,以勉励我继续努力。我当以袁先生的勉励为起点,以这本书的出版为起点,继续学习,扎实写作,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来。

我将此书献给我即将周岁的宝贝女儿,是她的到来,给了我每天好心情,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汤伏祥

               2006年3月11日于福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恩怨沧桑(现代文坛恩怨一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伏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43233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7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