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国学今读大书院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套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引领人们抵达生活的美好境界,启迪心灵回归自然的纯净透明。

《大学》是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之一,全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本书对《大学》注析解读,旨在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平民修养的教科书。

内容推荐

《大学》是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之一,全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本书对《大学》注析解读,旨在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平民修养的教科书。

目录

一、经总论“三纲领”和“八条目”

1.德行,引领我们抵达美好人生的至境/2

2.回归心灵的纯净透明/7

3.深隐于事物内部的“道”/11

4.正心修身,格物致知/14

5.从思考开始/17

6.修身为本/21

7.立大本/25

二、传统论纲领旨趣,细论条目功夫

第一章 明明德

1.道德是公众的认同/32

2.高尚的品质与生俱来/36

3.远古的昭示/39

4.道德的人/43

第二章 新民

1.每天都有一点进步/48

2.公民必须的觉悟/51

3.改变命运的方向/54

4.接受新思想的陶冶和洗礼/58

第三章 止于至善

1.民为邦本/64

2.举止所宜/68

3.找到自己的位置/72

4.诗意人生和人生的诗意/76

5.历史,永远写在人民的心里/81

第四章 本末

1.抓住事物的根本/84

第五章 格物致知

1.以民为本/88

2.智慧的境界/92

3.学习与思考/96

第六章 诚意

1.谨守内心的诚笃/100

2.诚于中而形于外/105

3.惟有德行,使我们心身安泰/109

第七章 修身正心

1.修身必先正心/114

2.在心灵之外/118

3.美好的心灵是我们永远的航标/121

第八章 修身齐家

1.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126

2.加强修养的理由/130

第九章 齐家治国

1.为治之道,必有先务/136

2.治国以重民为要/138

3.德泽化育/143

4.家庭和睦,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148

5.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151

6.融融亲情照耀我们前行/154

第十章 治国平天下

1.上之所倡,下必兴焉/158

2.处在各种关系的焦点/161

3.摆正自己的位置/165

4.高处不胜寒/169

5.民心乃天命/172

6.德行为先/175

7.品德与财富/179

8.财以德聚,民以德附/183

9.天理昭彰/187

10.能够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德行/191

11.仁爱与亲情给我们以温暖和信心/194

12.选才任用的标准/197

13.惟仁德之心能臧否人物/200

14.在贤与不肖之间/205

15.公德不容违背/209

16.忠义立身,诚信为本/214

17.财富的积累,必须取之于道,必须用之于道/216

18.善治国者,藏财于民/2侣

19.德义相辅,上下同心/220

20.以仁义为纲/223

21.治国平天下之道,在于仁德/225

试读章节

1.德行,引领我们抵达人生美好的至境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指人格修养、济世安民的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大学”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博学;二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小学内容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方法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也指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语义环境有不同的意义。

【明明德]弘扬伟大的德泽。明:发扬、弘扬。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程子日:“亲,当作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历代论引】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晓万理、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虽然如此,人的“良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学问之道,即是使“良知”彰明,恢复其最初面目,这就是“明明德”。

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予以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拥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灵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作‘明德’。……之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的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纯粹然而最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孔颖达疏说:“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札记】大学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德,做人的根本。《尚书》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古代,贤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众,从而使社会和谐,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修养的方法,则在于“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

古代典籍中有“蘧伯玉寡过知非”的记载。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他二十岁的时候,个人的修养就已经达到相当高深的程度,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从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体悟,而不迷失自我。“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坚持自省,天天自我做出评判与检讨,日日不息。于是他每天都能发现自己以前的失误。

世间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做错事并不怕,只要知错能改、改过自新就行。怕的是不能自我反省。自己不知错。还不愿意别人批评指出。尤其不可救药的是对自己错误不能够充分认识。还自以为是,并强制别人也以为是。而蘧伯玉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做着自省的功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见。德行的修养,在于坚持,在于诚笃。一个人一天不做坏事,是容易做到的;一月不做不合规范的事,也可以做到;但是,一生不做一件违心的事。则就极为难得而令人敬佩了。人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结果。

“明明德”的功用,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就是提高全民素质。造就新的高素质的民众。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现和谐。

人类是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主体因素,但是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又是微乎其微的。从人的心理上来讲,人们都想出人头地,争做先锋。这是人的欲望之一。可事实上呢,由于受到个人性情、教育程度、环境机会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总是不那么让人乐观。少数人出类拔萃,叱咤风云;个别人自甘堕落,作奸犯科;而绝大多数人都平平庸庸。安于现状。这是一种规律,谁都无法改变。然而。无论如何,从自己做起,淡泊明志,洁身自好,静心修身,提高素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这是历史前进所呼唤的,更是人类文明所要求的。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讲,应该是不难做到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重要的是先有进取的意识,有敬业的精神。这就是“明明德”的根本。

P2-5

序言

《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的终极的最美好的“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深刻地固化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之中。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但是,那种深深融汇在我们民族心灵之中的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早已融汇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科学是发展的。人类是进化的,世界是多变的,生活是变化的,但是。总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陪伴我们一生的道德。良好的道德情操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恶行则会使我们沦为盗徒。因此,重视道德的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深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大学》的注析解读,我们旨在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平民修养的教科书。由于解读者自身修养的局限,识见孤陋稚拙,寡闻薄德,因而对于原文的理解难免失于偏谬,内心深怀惶恐,误导好德者其罪已经非浅,愧对祖先更感内心难安。因此,我深怀向德砺学之忱,祈求大德多予教诲,诚怀仰望迫切之心,期待赐教,以助我进德修身。共抵至境。

陈亮先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并得到西兰公司于军先生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并致感谢。

刘强

2006年10月21日于西峰

书评(媒体评论)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曾子把它更加条理化、人格化、具体化,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需要。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宋·朱熹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明·王阳明

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

——熊十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国学今读大书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曾参
译者 刘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42046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