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陈先达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先达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本书是《陈先达文集》第五卷,书中文章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及哲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深受专业与非专业读者的欢迎。

内容推荐

  《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1997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所收文章属哲学随笔,风格与论文迥异。书中文章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及哲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深受专业与非专业读者的欢迎。

目录

一 我看哲学

宗教·神话·哲学/1

不要回错了家/3

明白人与明白学/4

哲学与自然科学/5

境界/6

知识与智慧/7

我们依靠什么/7

智慧与痛苦 /8

把哲学看成哲学/9

哲学要永远注视现实/10

哲学方法的特点/12

饮食男女中的哲学和艺术/13

流行哲学与哲学的流行/14

哲学既要可爱又要可信/16

哲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整体与部分/17

解释技术、意境和科学世界观/19

哲学可以活人也可以杀人/20

哲学与人生/21

哲学的真理性与个性/23

哲学和尚与和尚哲学/23

哲学并非只在抽象王国中驰骋/24

深入哲学,走出哲学/25

哲学家的眼睛/26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能是沙漠里的高僧/27

哲学与时代/28

科学与科学家/28

哲学与文化/29

哲学与宗教/30

哲学与闲暇/31

哲学不是李尔王/31

哲学的风格/32

哲学的民族性/33

不能把哲学的阶级性庸俗化/35

哲学与哲学家的哲学意识/36

争论不休的哲学定义/38

猫头鹰与雄鸡/39

是一个主义不是两个主义/39

全球问题与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41

“天人合一”中的唯我论因素/41

费尔巴哈与超越/42

对自然的多角度考察/43

唯心主义者也受唯物主义规律支配/44

自然科学及其效用/45

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45

二 关于人/47

谈死/47

人的本质/48

人性/49

类意识/49

人道主义的社会制约性/50

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的人物/51

个人与个人主义/52

人的使命/52

何谓见物不见人/54

黑人就是黑人/54

我一个人与每一个人/55

没有我地球照样转/56

人和人本主义/57

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58

独立的人与人的独立性/59

一窝蜂只是一只蜂/6l

何谓“入学的空场”/62

人的社会性与个人主义/63

个人主义是动力吗/64

幸福与满足/65

时代的交叉点上/66

人在对象化中自我确证/66

人的需要和非人的需要/67

包含矛盾的尺度/68

人的类特性/69

不能在关系之外观察人/71

存在——人类自我中心的难题/71

人学的理论误区/73

人在认识中的困难/74

争论不休的异化问题/75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76

死而不亡者寿/77

被请出庙的神像只是木偶/78

人是按人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79

人的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80

他人不是地狱/8l

自我能实现什么/82

抽象人道主义的基础——类意识/83

生存与享受/84

人性问题的切入角度/85

仆人眼中无英雄/86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人的层面上/87

理性与欲望/88

人道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地位/89

人和人的力量/90

不要忘记了镜子/91

白天打灯笼为什么/92

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93

应该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95

人不是衡量人的标准/96

大海和一滴水/97

用发展观点看人的本质/97

苦难与同情/98

争论不休的人的本质问题/99

人和人的历史/101

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101

只有人才能把人变成人/102

人与动物/103

不要同语反复/105

如果人不死就没有上帝/105

生命与本能/106

死活之间/107

孤独与孤独感/107

人与主义/108

再谈个人与个人主义/108

我就是我一——貌似高深的无聊废话/109

个人的死亡与类的继续/110

快乐与痛苦/111

人与哲学/112

人与人的世界/114

人类不能坐待自然的恩赐/114

不能是人说了算/115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116

不要忘了人还有无机身体/117

三 社会历史/119

历史不是苏兹达利城的拙劣绘画/119

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主体的选择/121

历史与现实/127

私有和所有/128

历史学能成为科学吗/129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130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131

不要冷落了社会科学/132

必然性与宿命论/133

革命行为与反社会行为/134

应该怎样评价历史/135

要承认社会也有客体/136

不能忽视生产关系/137

历史不拒绝偶然性/139

需要与利益/140

生物结构与社会结构/142

事实与预见/143

社会规律与人的行为/144

事件、现象、规律/144

社会和社会规律/145

预见、预测、预报/146

出乎预料/146

历史本身不需要“如果”/147

规律论和宿命论/148

不能否定社会领域的决定论原则/149

必然、偶然、机遇/151

社会规律是大尺度规律/153

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社会唯物主义/154

难得的远见卓识/154

正确理解“没有……就……”/155

金钱与功利/156

资本主义矛盾和人类前途/157

个人主义的“猴子”永远变不成人/158

历史将作出最终裁决/159

所有制问题也是政治问题/160

为什么会有这种需要/161

如何看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

生活水平/162

道德的根源不在道德自身/162

正确理解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164

动机的深处/165

类与社会/166

社会中的量的分析/167

目的与手段/168

自由与自由的获得/169

规律和责任/169

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170

选择以不可选择为前提/170

自由的想像与想像中的自由/171

自由的界限/172

三种视角中的自由/173

自由与自由竞争/175

文明与交通/176

合目的与合规律/177

有没有最终目的/178

一般规律从哪里来/178

唯物史观不能忽视对交往的研究/179

唯物史观变革的实质/180

正确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81

机械运动并不机械/182

不要轻视历史/183

历史与历史观/185

历史史实的客观性何以可能/187

合力论的本质是规律论/189

社会发展是修正目的而不是修正规律/189

历史的悲剧/190

世界历史和历史观中的世界/190

历史和历史的经验/191

社会进步及其尺度/193

社会生活中的血缘关系/195

劳动的多种思考/196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物本主义/198

四 认识、真理与辩证法

在关系中把握属性

认识的社会制约性/201

对体会的体会/20l

联系与思维/202

关于“错误难免论”/203

正确与错误/203

科学与经验/203

谣言的可信与不可信/204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204

我看知识分子/205

观念与习惯/206

真理与谎言/206

眼与手/207

理性与审美/208

看问题要有角度/208

真理与错误/208

真理与气节/209

规律与矛盾/209

必然与偶然/210

重视本质不忽视非本质/211

二与多/212

由直观到抽象/212

和与同/213

是什么与似什么/213

本体论与认识论/214

同与异/214

相互联系和宿命论/215

不能把普遍规律抽象化/215

真理与I时间/216

走过去与走过来/217

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218

可能性与“万一”/219

何谓全面性/219

辩证法与变戏法/220

自由的代价/220

想想看,你为什么那样看/221

木桶效应与鞭打后羊/221

碰钉子与被钉子碰/222

谈悟/222

豪猪与自由/223

自觉性与盲目性/223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224

关于“两点论”与“一点论”问题/228

不能非此即彼/228

真理中的新与旧/231

真服与假服/231

真理与谎言/232

体系与僵化/233

大智若愚/235

真、善、美/235

世界和世界观/236

情人眼中出西施/238

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238

要注意对原因的探求/240

世界和图景/240

生活节奏与时间观念/241

量的把握/242

对象和对象的认识/242

事与理/243

概念与现实/243

运动与无限/244

不要利令智昏/244

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与价值/245

存在是不能排除的/245

顺水推舟与逆水行舟/246

不成为理由的理由/247

辩证法的客观性/248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249

观察的客观性/251

关系与关系者/252

梦与现实/252

时间和空间/253

颠倒的世界和颠倒的世界观/254

用脚踢倒唯心主义/254

一、二、三/255

关于主客二分与科学世界观/256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58

不能认为凡存在的都是必然的/260

两种必然性的观念/26l

规律与规律的实现/263

应该区分决定作用与反作用/264

规律与目的/265

不能简单推论/266

规律的普遍性与普遍规律/269

问一个为什么/270

五文化与传统/273

历史进步中的传统与当代/273

理论与信仰/279

也谈“马、中、西”/280

教师与玉匠/282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283

价值与价值评价/284

治世与治身/284

中国文化的特点——文史哲的合一/285

以道术鸣/286

争与不争/287

传统与反传统/288

道德与非道德/290

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291

金钱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293

文化与自由/294

历史与狂人/295

征服者的被征服/295

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296

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297

价值与意义/298

自我表现与表现什么/299

美与爱美/300

水/301

善于掌握社会思潮/301

何谓文化的心理结构/302

人文学科的科学性何在/303

禁忌——人的自我限制/304

爱国/304

复古与革新/305

道德与行为 /305

潜意识、无意识和人/306

理论与历史 /307

引证不是论证/307

洋人与洋奴/308

聪明与愚蠢/308

拜金与拜权/309

问题和主义/310

宗教的社会功能/311

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是遮不住的/312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者/313

要发展不要重构/314

从整体中把握马克思主义/315

沉默扼杀不了马克思主义/315

神化与钝化/316

马克思主义的复兴/317

后记/318

试读章节

王国维先生关于哲学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他所说的可爱不可信的哲学是指叔本华、尼采等的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而可信不可爱的大概是指孔德、穆勒等的实证主义的唯科学论。王国维先生的分类和评价当然可讨论,但他说的可爱与可信分家之事在哲学上是屡见不鲜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

我国五四时期的科玄论战可以说是这两种哲学的论战。科学派是西化派,强调要以现代西方科学为基础来建立科学人生观;玄学派认为人生观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而要发扬人文主义传统,强调天人合一。新儒学家们大抵主张后一种观点,反对把哲学看成科学。熊十力先生就说哲学与科学,知识与非知识,宜各划范围,分其种类,别其方法。他还说哲学与科学的出发点与对象及领域和方法根本不同,哲学是超利害的,故其出发点不同于科学;它所穷究的是宇宙真理,不是对部分的研究,故其对象不同于科学。冯友兰先生也是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区别,说哲学的功用,根本不在于增加人的对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哲学的功用,根本在于提高人的境界,它不能使人有更多的积极的知识,它只可能使人有更高的境界。现代新儒家们都强调哲学的形上追求,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而不强调哲学对世界的规律性把握。

在我们看来,人文主义与唯科学主义都是片面的。前者可爱。因为它是讲关于人与人的本性,关于人应该如何以人的态度对待人,的确沁人心脾,使人感到温暖。可这种哲学关于人以及人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是非科学的,不可信的。千百年来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从来没有人实行过也无法实行。至于唯科学主义,把人和关于人的一切都化为类似数学中的点线面,可以按纯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把人变为没有情欲,没有激情,没有思想的物体,的确是冰冷冷的,绝不可爱。

P16

后记

我在大学时是学历史的,对哲学一无所知。1953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马研班哲学分班学习。感谢我的老师们把我领进了哲学的大门,使我有可能闯进哲学的殿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多地理解哲学,喜爱哲学。音乐家们说,如果世界没有音乐,世界将是无声的世界,那是多么的单调孤寂。我们也可以说,世界如果没有哲学,人类将会是如何幼稚愚昧。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水平就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标尺。没有哲学的民族是肤浅的民族,没有哲学思维的人是肤浅的人。我们中国的发展就得力于我们的哲学思维。古代是如此,中国革命的过程同样是如此。只要想一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想一想《矛盾论》、《实践论》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想一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想一想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作用,我们就不能对哲学“忘恩负义”。我们得益于哲学,可又轻视哲学,这极不正常。

我喜欢读点书,有时随便翻翻,前面这些随笔都是自己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的一些感想。我一直以为,哲学要真正成为“明白学”而不是“糊涂学”,说真话而不是说“昏话”要让人听得懂而不是听不懂。我这些随笔力图向这个方向做,但不一定做得好。

我们老家有句话:“八十岁学吹鼓手。”这既是对老年人要量力而行的规劝,也是对老而不服老的嘲讽。我这个人就有点不服老。1996年春节突然心血来潮,利用寒假学习电脑,在女儿女婿的鼓励和帮助下,居然也学会了打字。这些文章就是自己在键上“写”出来的。看着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通过键盘映现在屏幕上,非常高兴。这本书,比我以往任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更使我感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因为这些字居然是人到老年时,在键盘上敲出来的。

虽然不服老,但终究是老了,深感流年似水,去日苦多,但我仍然怀着激情,怀着希望:

人生百味未尽尝,

六五年岁一瞬间。

老去未敢忘忧国,

头白仍以笔作枪。

爱读旧书不泥古,

喜迎新潮耻媚尚。

休叹天晚嗟日暮,

落霞犹能有余光。

陈先达

1996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陈先达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先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0414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9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