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郎风暴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人说他是经济学界的李敖,斗争热情如鲁迅。有人说他是“民企杀手”,有人说他是“民企教父”。有人说他是学术摇滚,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但他却说:“我很聊孤独,我很兴奋,对中国的未来始终充满希望!”他就是经济学界的风暴人物——郎咸平。本书为你带来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全景再现,“郎式”国企业产权改革解决方案,“郎式”民企发展战略图景,“郎式”民企原罪解决方案以及郎咸平谈金钱、生活、学术、未来、理想,让你一探这一风暴人物的真实内心。

目录

前 言/l

 绕不开的郎咸平风暴/l

 我所见的郎咸平/2

 对郎咸平风暴的理性思考/6

第一章 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的激情燃烧岁月/1

 导读/1

 第一阶段:三次重拳出击/2

 第二阶段:郎顾交锋/3

 第三阶段:升级为国企产权改革大辩论/7

 第四阶段:政府决策/11

 附文:中国产权改革历程的简单回顾/13

第二章 风暴之中的热点人物群像/15

 导读/15

 李东生: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平常心/17

 张瑞敏:这些质疑不管对错,对海尔都是一种提醒/18

 顾雏军:中国企业家更想问的是我还有什么机会?/20

 张维迎:没有好的老板不会有优秀的员工,没有好的主人也不会有好的保姆/23

 秦晖:“公正至上,效率与公平皆在其中”/28

第三章 神态各异的经济学家群像/30

 导读/30

 崔之元:郎咸平是想让中国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31

 李开发:经济学家至少与企业有五道坎/33

 刘纪鹏:“郎咸平下手太狠”/34

 张五常:怎样分配,以什么价格或准则分配是头痛的话题/36

 陈志武:分析青岛啤酒这一个案能告诉你什么呢?/37

 赵晓: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39

 清议:企业家越是成功,就越应当听取别人的批判性意见/41

 徐滇庆:我们只要打破垄断,我们方向就对了/43

 附文:经济学家的非学术分类/44

第四章 光华长安大厦的争论/47

 导读/47

 8·28:集体亮相和整体交锋/48

 反对现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由/49

 缺席一方针锋相对的回应/50

 从郎顾之争到改革路径选择,郎咸平成为一个代表符号/52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郎氏阐述/54

 产权改革期待理性回归/59

 附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则演进历程/63

第五章 郎咸平为什么受欢迎?/65

 导读/65

 质疑TCL的10%/66

 企业老总就是“保姆”/67

 敌人是骂不倒的/68

 批评不带任何偏见/68

 上市公司应该允许批评/70

 谁是“理论家”/71

 郎咸平回应十一项批评/7l

 学者风格的简单生活/79

 情牵内地的幽默中年/82

 教授理财非强项:郎咸平的金钱观/85

第六章 被叫停的国企MBO/89

 导读/89

 MBO因何而生/90

 2003年的MBO热潮/92

 中国MB0的现金软肋/94

 海外MB0是怎样炼成的/95

 MB0,天堂地狱只差一线的危险游戏/97

 严令禁止后的曲线MB0冲动/99

 附文:国企总管李荣融真情流露谈产权改革/103

第七章 香港的两次出击,《谁制造了中移动的恶梦》

 和“激辩十大投行”/105

 导读/105

 回到亚洲/106

 炮轰券商操纵中移动股价/107

 力敌十大国际投资银行/111

 再战投资银行/114

 附文:郎咸平谈美国监管的思路/115

第八章 接触内地和痛批德隆系/116

 导读/116

 “最好学的群体!”/117

 与《新财富》合作震动股市/119

 痛批德隆系/121

 德隆的崩塌/124

 附文:第一次专访郎咸平,“股市监管没有中庸之道!”/129

第九章 介入华展仰融事件的始末/133

 导读/133

 仰融商请郎咸平参与处理华晨归属/133

 权衡再三出任独立第三方/137

 处理民企资产归属的BOT制度/140

 无功而回退出华晨事件/144

第十章 国企和民企的郎氏理想图谱/149

 导读/149

 对民营企业有保留/150

 国企问题不在所有制上/152

 从不怕被起诉/154

 国企民企的理想格局/155

 狠批国企的多元化/157

第十一章 美国的学术生涯/160

 导读/160

 发表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的双第一/161

 中港合聘的讲座教授是怎样炼成的/164

 美式学术训练终生收益/167

 对青年学者的忠告/169

第十二章 “我是这样做内地研究的”/17l

 导读/171

 拒绝被神化,“我只坚持做一个真正的学者”/172

 “深入案例超过50个”/174

 培育学生数千人/176

 案例研究有科学方法/178

 内地不成功的合作经验/181

 回复陈志武、徐滇庆谈研究/185

第十三章 中国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市场经济/188

 导读/188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重责/188

 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190

 美国模式仍然充满活力/191

 亚洲家族式企业泛滥/194

 附文:中文大学同事谈郎咸平/198

第十四章 新法治主义的强国理念/201

 导读/201

 任何评论都要受到社会检验/202

 民营化与自由经济的局限/203

 保护国有产权才能保护私人产权/206

 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关键/208

 英国产权改革“三步曲”/210

 中国产权改革的解决方案/212

 建立以民为本的精英政府/213

 法治是强国必由之路/214

 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216

 超越市场原教旨主义/219

第十五章 风暴还没有平息/222

 导读/222

 民营企业们的维护宣言/223

 高管大面积落马的启示/225

 风暴袭向企业内部人控制/228

 附文:郎顾均否认有私下交易/230

第十六章追问郎咸平/233

 附:郎咸平简历/240

试读章节

“作为个人,我要提出一个忠告,我想用一个孩子打比喻,是自己生一个孩子,还是收养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生孩子十月怀孕很辛苦,我的建议是从个人角度,应该自己生一个,那是亲的,大了不会发生感情纠葛的问题。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还是建议收养一个孤儿,这可以为社会减轻一些困难。”

“我同样对民营企业家说,如果以个人利益来说,我劝民营企业家还是离国有企业越远越好,最后你可能被说成侵吞国有资产。但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是应该救救国有企业,你应该伸出手来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帮助那么多下岗工人,所以在这个中间要求一个平衡。很多国有企业实际上类似于糖衣炮弹,看起来好,诱惑很大,但是吃进去之后可能会爆炸,这几年来我一直强调这样的观点,民营企业家收购国有企业一定要慎重而慎重。”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在这个社会没有对别人的责任心的话,这个社会的自杀率肯定非常高。我想在座的很多人肯定想过活着不如早点死了,但是死了我的老母亲怎么办,我的儿子怎么办,工厂怎么办,所以很多行为都是在责任心下进行的。我希望大家注意,企业家应该做君子,干第二类事,适当地干第一类事。”

“我也说,一个人为了追求名声所干的事,不一定比别人追求利益干的事更高尚,在国外有人为了出名刺杀总统,在香港有明星为了出名当场脱裤子,为了出名有人可能什么事都干出来,一些学者哗众取宠,为的是什么?就是最大化他的知名度,而不是为社会做贡献。”P26

在大争论之中,经常有人指责,郎咸平只懂破坏,不懂建设。也有人说,郎咸平是锯箭法,到处把火烧起来一拍屁股就走了,不负责任,对国企改革的未来只会造成副作用。不过,在系统提出新法治主义思路之后,郎咸平又开始推出他的中国产权改革解决方案。

郎咸平首先指出,根据英国私有化的关键点,“我们必须学习英国的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二步,我们必须避开股票市场,建立我们自己的第二步操作。”

“第一步,在现有产权不变情况下,用市场价格招聘职业经理人,政府严加监管腐败,但是行政命令必须退出企业经营。我们必须要建立起职业经理人市场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不但能够解决政府权力缺位的问题,而且也是和国际挂钩的做法,请问世界500强哪个不是职业经理人经营的呢?

第二步,那么到底由谁来招聘职业经理人呢?如果由政府来招聘,免不了又牵涉到腐败与无效率的问题。当然对于大型国企,由于透明度高,因此由政府以市场价格聘用职业经理人还是可以有效运行的,但是对于小型的国企,我不赞成目前政府所拟通过MB0或直接民营化的方式,我认为还是应该把握住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原则以减低政府权力移转和缺位的冲击。我们可以考虑按照顺位找到和企业挂钩最深的经济个体来参与,也就是和企业挂钩最深也是最有可能因为企业经营不好而自身受到伤害的个体——按照欧洲的做法那就是企业职工。我建议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做法,在现行董事会之外,再组成顾问董事会,而该董事会一半以上的成员必须由劳工担任,由该董事会负责以市场价格招聘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必须在董事会和顾问董事会的监督下经营企业。P212

序言

开的郎咸平风暴 2004年夏天,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之际,一场学者演讲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辩论。一位生于台湾、学自美国、工作在香港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次商业演讲中,批评了中国最知名的民营企业所有者之一的顾雏军。郎指责顾利用改革之名侵吞了大量国有资产,而顾随即起诉郎诽谤。类似的争论在过去10年中是常有所闻,但是这一次的激烈程度、牵涉范围和反应强度则超出了大多数人(包括郎咸平本人)的预料之外。

中国现在是全球市场化历程之中最大规模也是最重要的尝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产的交易和重新分配是否能够以公正的方式进行,成为13亿人口的转型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公众逐渐发现,一些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探索者,原来他们身上存在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他们显然是那一代人中几乎最勇敢、几乎最精明、也遇上了几乎最好的机遇,他们把握住了社会变迁的潮流,提升了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具有难以完全控制的本能,通过对商业游戏规则的熟悉,将原来不属于他们的资产,在灰色地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这个事件之所以迅速掀起轩然大波,这无疑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的反映。中国改革前15年基本上可以用增量改革来描述,带着玫瑰色的美好梦想,几乎所有人都是受益者,僵化不合时宜的体制被冲破之后,人们分享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体制内的人不受损害,体制外的人福利增加,从而使改革较少有失利者,几乎接近了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理想状态。此时,改革较为顺利,反对主流经济学也缺乏现实的理由和群众基础,从而使主流经济学理论得以大量深入地传播。但当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冷热变化、进入另一阶段之后,利益的得失变得对立起来。那种皆大欢喜的平衡感被打破了,贫富分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改革深化到了存量调整阶段,这样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受损者,在没有得到应得的、起码的补偿的情况下,他们放大了反对主流经济学的声音。相当多的人群渴望摆脱不安定感,经济需要在高GDP时代的新秩序和新规则。朝向市场化民营化的产权改革,不再是不需要证明就能获得一边倒的社会认同的金科玉律了。

郎咸平风暴,就是这样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我所见的郎咸平

有人说,同样来自台湾,同样是以学者身份自居,同样说话发言火药味十足,郎咸平就是另外一个李敖。

“不,老郎比李敖杀伤力还大”。一位曾经和郎咸平合作过的主编开玩笑说。

这么说的理由是,李敖只在台湾骂,而且现在来看,李敖骂的影响力,确实比不上在内地也疾言厉色的郎咸平。

无论如何,2004年,对财经界而言,都有一个名字很难绕开,那就是郎咸平。这位头发斑白、表情丰富、又深受媒体吹捧的华人海归教授,不管你对他是否喜欢,是否认同,他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炮轰了内地声名赫赫的企业之后,在反对声音汹涌袭来的时候,他仍然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地在讲坛和采访之中发出自己爱憎极为鲜明的声音。有人说他是股民守护者,是社会良心;他说谢谢了,但我不搞传教士那样的道德批判,我只是一个坚守自己学术信仰的学者,没有被神化的必要。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暗示他不厚道,无耻;他说,我只是用数据说话,把我的研究结论公布给社会。媒体说他是学术摇滚,说他要当谢霆峰和小燕子;但是他说,这些只是戏言。

不过,他也会当仁不让地说,自己在世界一流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是华人经济学家之中的第一位,他会一再强调自己是世界级的公司治理专家,是财务学亚洲第一人。

不平则鸣。这是我对认识3年多的郎咸平的最大感觉。

无论是对民营企业掠夺性的判断,还是对产权改革的质疑;无论是反对人民币升值,还是对宏观调控的肯定,这些都是郎咸平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维沉淀,虽然这些结论学界还存在争议,不一定很快能为外界接受,但是这些都是他长时期研究的结果,所以,他会不断通过很多方式表达出来。

他可能过分高调和强势,可能太多时候采取和内地学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让人不适应的地方,和他的学术研究的价值没有关系。他的态度和情绪,也不能成为抹杀他充满勇气提出独立特行的学术观点的价值。

当然,我不是学者,对于经济以及企业的研究也有限,所以不是每一个郎教授的结论我都能理解和支持。但是,我耳闻目睹,以及由郎教授的学生和同行之中得来的信息,都能够体会得到,郎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专注和专业。因此,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接到律师所来信的时候会怒不可遏。因为,那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新财富》杂志的原主编张信东,是郎咸平教授在内地的第一个亲密合作者,他们联手推出的“德隆系研究”、“坏帐魔术”、“担保圈”和类家族企业等十几篇研究报告,是透视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问题的经典之作。后来虽然因故两人不再合作,但是,张信东对郎教授印象最深的有两点,其一是他对学术的专注以及研究之中的无情——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其二就是郎教授生活的尽量简单——最大限度地投入学术研究。

印象所及,大凡财经领域之中的学术问题,是他研究过或者研究之中的,郎教授都会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有时候,他也会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好,于是半天或者一天之后,我就能收到他的电话,说你问的那几个问题已经答复了,给你邮件发了过去。他几乎是问题不过夜的学术“原教旨主义”者。不过,如果是那些他没有涉及的范围,他会斩钉截铁地第一时间给你说没有看法,说这个我没有研究。

2004年8月下旬,有一家媒体委托我采访郎成平,希望他谈谈个人的思想变化,也希望他谈谈个人抱负和最大影响等等。郎咸平听完我的访问提纲,想了很久,说这个事情可能不是内地媒体想的那样,我不希望被神化,我只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学术研究的贡献,没有必要把自己塑造成为偶像。

于是,当天我们长谈至深夜,也就有了在《外滩画报》上面、本人执笔、郎咸平夫子自道色彩很浓的《郎咸平:传教士批判有悖于我的科学训练》。这篇报道成为《外滩画报》8月24日的重点稿件。

“现在很多的媒体,有一些关于我的报道,开始用上了人格高尚的赞誉。我感谢他们,但是在学术面前,我的研究都是以数字说话,是完全客观公正的,而且这个方法是可以被复制,结论也可以被验证的,这就是我的贡献,而这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科学。这个贡献竟然造成了如此轰动的效应,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但是如果这种科学的贡献被冠上人格的高超等等神化的赞誉的话,那似乎抹杀了我真正科学的贡献,而将我推上了以道德角度批判企业的神坛,这种传教士形式的批判绝对不是我的专长,而且也有悖于我这几十年严谨治学的科学训练。我相信我对这个社会的真正贡献就仅仅只是这个科学的态度而已。”

我相信,这一段郎咸平教授斟酌再三的表达,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表露。到今天也是一样。在内地的演讲和研究,不断给他带来强烈的反应,这使得不甘寂寞的学者郎咸平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传到更远,更加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结果能够影响现实。同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性情外露的归国华人,长期的海外教学生活,使得郎咸平深谙如何调动听众和观众的技巧,包括他按捺不住的幽默和自嘲。但是,他很快发现,他的很多幽默和自嘲,在媒体的高度聚焦和不自觉的放大下面,也成为了过度阐述下的误导。

我曾问及郎咸平,你是如何看待对你提出种种批判的学者们?郎咸平教授说他这样看:“我虽然不同意这些观点,但是,我仍要向这些人们表示感谢和尊重。无论大家的认识有何不同,能在一起争辩影响国家发展和人们福祉的重大问题,本身就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学术的探讨本就应当在一种公平、坦诚却又激烈的氛围中进行。”

在这次大争论之中,需要肯定的一点是,我所见到的郎咸平,对于争论对手的态度表现出了国际级学者的水准。即使是面对颇为直接的人身攻击,他最多也只是用“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来表达不满,从来没有任何不雅的言辞。这一点,联系到他高调的、充满修辞和富有感染力的对知名企业提出的严厉批评,似乎是矛盾的。但是看深一层,这也正说明了郎咸平的统一。一方面,对某些企业提出的严厉得近乎苛刻的批评,他认为这是他学术研究的结果,他相信自己看到了危机;另外一方面,出于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他对于经济学同行的反驳乃至谩骂,倒觉得是必要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因此,被认为是急躁冲动的郎咸平,反而能够冷静理性地面对相当激烈的攻击。此外,香港联交所在2005年年初对产权改革大讨论中的主角顾雏军提出谴责,而间接证明了郎咸平对其质疑是正确的,当时郎咸平在媒体的再三炒作式的追问下,也没有听见他说出任何落井下石或者得意洋洋的话,他只说了一句“有意思”这三个字之后就对媒体表示他不做任何评论。此外,王石也对郎咸平这方面的人品提出了他的看法。王石指出,郎咸平在德隆垮台后只说了德隆领导人“志大才疏”四个字作为他对德隆事件的总结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见过郎咸平对德隆事件进一步的品头论足了。这种处之泰然的学者风范可能才是郎咸平的魅力之所在。

值得指出的是,他自己也承认,他提出的问题,以前也有很多人提及。在整个大争论之中,郎咸平一直采取对公众说话,向大家反复陈述他的观点和思维的做法,这是因为,一来是问题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二来是他采取了非常生动和吸引人的质疑方式,这似乎是真正引发了随后的郎咸平风暴的原因。对郎咸平风暴的理性思考  回看中国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形态与80年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具有一系列的新的特征、新的逻辑。

因为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一次偶然事件带来了迅猛的“郎咸平风暴”。我们可以更大胆地想象,这可能是产权改革历史上一次绝好的机会——系统整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权改革的历史,重新整合和厘定产权改革的整体政策框架和法律基础,以建立全社会对于民营产权的合理预期,公平地保护企业家及普通大众的利益和积极性。

过去的2004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争论,其实不仅仅关乎国企的出路。经过半年之后回看,最早的“郎顾交锋”仅仅是这场大争论的一个导火线,而“郎咸平系统批判西方新自主义思潮”也仅仅是事情的一个合理延伸。讨论的真正主体,随后已经慢慢变为另外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路径是否应重新调整?

这是一场由郎咸平发起的学术争鸣,其中夹杂着对现实利益的深刻反思,并逐渐走向一个新阶段。有趣的是,争论各方的共识里面,“郎咸平风暴”已变成了一个符号,标示了怀疑、批判、否定或者重新厘定;而反驳或肯定郎咸平,已成为人们陈述观点的最便捷途径。

不管双方理论如何有理有据,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如果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得不到普遍认同,那么这样的分配将会导致高昂的社会代价,诉讼费用与犯罪等可能会成为市场经济的沉重负担。

尽管错综复杂、歧见纷扰,但高度重视当前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并借以建立健全的产权改革的市场规则和政策法律基础是稳步推进产权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应该是当前的社会共识,也是政策主轴和观察家的主流声音。公平性问题,既不仅是单方面保护弱势群体,也不仅是张维迎撰文回应郎咸平所主张的“善待有贡献的企业家”,而是按照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一体保护。

历史进入2005年,尽管产权改革仍然有待继续完善、推进,但是.,我们已无法不正视几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疏漏,解决严重的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目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执政战略的高度;同样,重要的不是要不要继续产权改革,而是要在法律和制度框架的规范下公开、公平地进行;在法律和制度框架未定的情况下,应该暂缓激进的产权改革。

在国企产权改革大争论过程之中,最为活跃的一群人物,则属于经济学家,这些本来离公众比较遥远、语境以及叙述方式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距离的专业人士,在这一次争论之中,大部分都有胜任公众人物角色的表现。

有趣的是,这场辩论非常有建设性地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学术讨论的局限。在辩论中,经济学家并不仅仅对自己的同行说话,而且是对公众说话,对政府说话。学者们似乎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发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说服对手,而是更希望使自己的意见影响甚至左右到社会上自己的目标人群以及政府未来的公共政策。这是一场罕见的关乎重大公共政策的辩论。

我们不需要喜欢郎咸平,同样不需要关心太多他的生活层面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时代,肯定无法绕开郎咸平风暴在这场延续到今天的产权改革大争论里面的质疑和追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郎风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新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05064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