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潜行者
内容
试读章节

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写出最富人性、最为深情的篇章?

谁能仅用短短数语就活生生地向我们展示一个人奥妙无比的灵魂?

除了巴别尔,再也没有谁。

这位在苏联大清洗中被清洗的伟大小说家至今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那些杰出的犹太人物,像马克思、弗洛伊德、卡夫卡等,但我们不清楚巴别尔,巴别尔是继卡夫卡之后能给世界以巨大震撼的又一犹太作家。我们熟悉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贝克特、罗伯一格里耶,但我们对巴别尔知之甚少。也许是他留下的文字并不是太多的缘故吧,但我们忘了老子仅留下五千言就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了吗?巴别尔的情况也是这样,他只一部《骑兵军》就足以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了。在某种意义上讲,巴别尔也是被文学史“清洗”的作家。在苏联的官方文学史中,他由于政治的原因被清除;在“白银时代”的文学史中,他由于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而被学者们忽视。在当代俄罗斯发行量甚大,几乎是大中学生教科书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符·维·阿格诺索尔主编)中,作者写到了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写到了布尔加科夫和帕斯捷尔纳克,写到了曼德尔施塔姆和布罗茨基,还写到了纳博科夫和索尔仁尼琴,但恰恰就没有涉及巴别尔。我不得不说,这非常遗憾。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文学总是在文学史之外的。但是巴别尔小说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文学史都埋没不了的。其实早在1930年,巴别尔写作尚活跃之时,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界就意识到巴别尔作为小说家存在的巨大价值。当年,《新世界》杂志发表了许多外国作家(主要是德国作家)的来信,这些书信是对征询苏联文学意见的反馈,在大多数回信中,巴别尔都是名列第一。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评选一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第一位就是巴别尔。博尔赫斯盛赞巴别尔,说他的短篇小说《盐》写得很优美,用的是诗一样的语言。卡尔维诺也为之着迷。

根据巴别尔所作的《自传》,我们对他得以有如下了解:1894年,他生于敖德萨的犹太商人家庭。在父亲坚持下,他在十六岁之前,致力于钻研犹太语、《圣经》、《塔木德》。家里管束极严,他少年时就读于敖德萨商业学校。这所学校的法语教师瓦东先生是法国人,富有文学天赋。他教会了巴别尔法语,以至于巴别尔能对法国经典作家的作品倒背如流,这奠定了他的文学品位。

从商业学校毕业后,他去了基辅,1915年又去了彼得堡。在彼得堡,他没有居住权,见警察就得逃。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向各编辑部投稿,可总是吃闭门羹,所有的编辑都劝他去找家店铺当伙计。可这个倔强的敖德萨人于1916年底去见了伟大的文学导师高尔基。高尔基对他说:“敬爱的机灵鬼,作家的道路,布满了钉子,多数是大号的,不得不光脚走这条路。会出很多的血,并且会一年比一年流得多……”高尔基在1916年11月号的《年鉴》上第一次刊发了巴别尔的几个短篇小说。随后,他的导师这样教导他:“很显然,您不能详细了解任何东西,先生,可猜想了很多……还是到人间去吧……”

高尔基的“打发他到人间去”的决定是英明的。1917年直至1924年,巴别尔先后在罗马尼亚前线当兵,在契卡、教育人民委员部、粮食发放处、反尤登尼奇的北方军、第一骑兵军、敖德萨省委等部门服务,在敖德萨苏维埃第七印刷厂任印刷出版编辑,在彼得堡和梯弗里斯任采访记者等等。直到1923年,他自己承认“终于学会了怎样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又写得不太冗长”。那时他重新开始写作。在“人间”的经历真正给予巴别尔生活的伟大力量,从而使他的小说轻而易举地脱离了空洞的想象,超越了低级的生活经验。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巴别尔为什么在评价青年纳博科夫(其时流亡德国,笔名西林)时说:“写是会写,只是他没什么可写。”

P3-5

目录

自序:观光途中,想起返乡……

镜像

 巴别尔:世界是“五月的草地”

 福楼拜:文学蜥蜴

 死亡赋格:保罗·策兰

 贝克特

 自我解体者齐奥朗

 卡夫卡,或弱势文学

 莱辛:平庸的敌人

 当我们阅读卡佛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克莱齐奥,或未来小说的道路

 就《在西瓜糖里》而言

 帕慕克:我必须每天服用文学这剂药丸

 读书就是游荡

 当玫瑰再开的时候……

 圣科克托

 色情真相

 囚徒的天空

 年轻的巨人,波浪上的泡沫

 索莱尔斯之花

 作为知识分子的桑塔格

 未来诗人,或学校笔记本的延续

冥想

 时间的标尺

 谢尔盖神父的河流

 地平线

 对抗之路

 写作困难

 写作,或赌博

 诗歌札记:危险的交谈

 镜像

 彼岸在哪里

 烦躁的隐喻

 眺望

 一次性的符箓

 《博尔赫斯或李公佐》评注

 关于知识分子的留言条

序言

总序

余丛/文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还乡是喜悦的,是恳切的,但也仅仅是一种愿力。

我们捡拾的是内心。如何写?写什么?在此都顺应了内心,那也是精神还乡唯一的去处。

还乡是一个梦,是乡愁,是永无止境的抵达。我们寄望于怀旧、后退,甚至是保守的;我们寄生于乡土、故里,甚至是故步自封的。

不是我们流离失所,而是我们还乡之乡已经沦陷。灵魂向何处安顿,没有精神的还乡,就永远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对于一个不再有故乡的人来说,写作成为居住之地。”

还乡者在路上,在返程的途中;还乡者是过客、旅人,是不合流俗的边缘人和问津者。在漂泊不定的异乡,还乡是我们的忧伤艺术。对于过去难以释怀,对于现在彷徨四顾,对未来又充满希冀。但是故乡在远方,于我们而言,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还乡文丛”是立意,是重塑,而非局限;是敞开的,融合的,也是繁殖的。哪怕仅仅是文字上的还乡,虽然它无法抵达,但或许能安放我们的心灵。

一方故土,是源头,是离散的地方……却又在等候着还乡者的归来。

2013年10月22日

内容推荐

这本育邦的《潜行者》分为“镜像”和“冥想”两部分,前者为作者的西方文学阅读札记,主要为名人、名作为主;后者以作者的个人反思为主,主要涉及创作、人生等诸方面,有一定的哲学和文学本体论内涵。《潜行者》语言流畅,蕴藉丰富,可读性较高。

编辑推荐

面临着这样面目繁复、异彩纷呈的世界,我们常常陷于流俗和麻木之中。这时候,往往需要棒喝的大禅师来给我们醍醐灌顶,使我们清醒过来;外来的一切如污垢,那些无穷尽的知识和人类规则都是无形的枷锁、二手的注解,它们蒙蔽着内心,阅读、聆听、沉思,就是一点点地开始擦拭……育邦的这些文字或许会擦出一点亮光,让我们发现蒙蔽已久的自性。

《潜行者》由育邦著,书中文章或在《世界文学》、《山花》、《读者》、《文学界》、《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或在《南方周末》、《南都周刊》、《晶报》等媒体刊发。书中涉及了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保罗·策兰、巴别尔、贝克特、福楼拜、博尔赫斯、齐奥朗、卡尔维诺、加缪、让·热内、科克托、卡佛、克莱齐奥、帕慕克、莱辛、米沃什等核心作家,还有塔可夫斯基这样的电影大师。在书籍、行走、影像以及冥想中,育邦开始他的精神返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潜行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育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809100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401693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2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35:16